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惠 《全科护理》2012,10(21):1953-1954
[目的]探讨人造血管内瘘使用寿命的相关因素及相应护理对策。[方法]对32例人造血管内瘘的使用及维护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1例使用2周后失功,1例使用6个月后死于脑出血,2例分别使用8个月、13个月后出现栓塞,进行处理后功能恢复,其余28例48个月内畅通率为100%。[结论]正确使用和维护人造血管内瘘,是延长其使用寿命的最佳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人造血管内瘘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方法根据不同类型并发症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结果40例移植人造血管内瘘出现并发症13例25次,经过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无一例出现功能丧失。结论掌握人造血管内瘘并发症的先兆并及时处理,对延长人造血管内瘘的使用寿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5例使用人造血管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包括选择适当的穿刺时机;根据不同的人造血管类型选择适合的穿刺部位;采取间距式不定点穿刺法,执行严格的穿刺步骤;正确拔针及止血,穿刺失败的处理;日常护理和健康教育;预防并发症感染和血栓的出现。认为正确掌握人造血管内瘘的穿刺方法,针对血管情况进行血栓形成和感染等并发症,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加以预防,可延长人造血管内瘘的使用寿命,进而延长了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人造血管内瘘并发症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将40例采取人造血管内瘘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并发症进行预见性处理,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人造血管移植建立动静脉内瘘手术存在一定难度,进行细密观察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使内瘘的使用期限延长,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69例人造血管搭桥内瘘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默  秦彤 《中国血液净化》2008,7(3):171-172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人造血管搭桥内瘘的护理经验。方法对中日友好医院肾病中心69例人造血管搭桥内瘘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69例人造血管搭桥内瘘的术后通畅率100%,1年开放率为63%,2年为57%,使用时间最长达36个月,主要并发症为血栓形成19例,感染1例。结论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按照人造血管内瘘的穿刺方法穿刺,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对维护人造血管搭桥内瘘的功能状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人造血管搭桥内瘘的使用寿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20例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建立人造血管内瘘的应用和护理.护理要点在于掌握其穿刺和止血方法 ,对病人做好卫生宣教,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造血管内瘘在血液透析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和护理方法。方法:对2015年7月1日~2019年9月30日收治的7例人造血管内瘘患者,从人造血管内瘘的使用时机、穿刺前的评估、穿刺方法、止血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几方面进行针对性护理,观察内瘘穿刺成功率及内瘘使用通畅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共进行945例次透析治疗,穿刺成功923例次,成功率97.67%;出现皮下血肿15例次,血栓导致内瘘闭塞2例;2例内瘘闭塞者均重新行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吻合术,使用至今;1例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使用19个月后,因其他疾病死亡;人造血管内瘘使用时间为8~37(23.3±4.8)个月。结论:从穿刺及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对人造血管内瘘进行针对性护理,可以延长人造血管内瘘的使用寿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王宇霞  刘玉萍 《天津护理》1998,6(5):190-191
我院自1997年21日至今成功使用了一例人造血管内瘘通路用于血液透析,通过对人造血管内瘘的使用观察及保护等方面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血液透析是治疗终末期肾脏病病人的有效方法,而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是血液透析病人的生命线[1]。在临床实践中由于部分慢性肾衰竭病人自身血管条件差,或经多次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血管无法再利用,因此越来越多的病人选用人造血管维持血液透析[2]。人造血管具有生物相容性好、长期通畅率高、血流量大、穿刺范围广泛等优点。而人造血管内瘘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血栓形  相似文献   

10.
人造血管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人造血管堵塞的原因,探求穿刺成功的对策,2000年12月~2004年1月我们对18例人造血管临床应用的资料进行分析。人造血管使用成功率可达72%,堵塞率、感染率、静脉狭窄率分别为5%,人造血管扭曲成角率为11%。  相似文献   

11.
我院自1997年7月21日至今成功使用了一例人造血管内瘘通路用于血液透析,通过对人造血管内瘘的使用观察及保护等方面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人造血管内瘘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性护理措施。方法:将164例血液透析人造血管内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完成透析、病死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81例完成透析,对照组75例完成透析,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死率和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利于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人造血管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掌握人造血管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观察12例使用人造血管内瘘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针对其内瘘情况进行护理。结果1例使用2次后死于脑出血,1例使用3月后死于心功能衰竭,2例使用9月后出现术肢肿胀,1例使用15个月后内瘘堵塞,7例尚未出现并发症。结论精心护理患者的血管通路,做好宣教可延长人造血管内瘘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4.
血液透析患者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31例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护理。认为护理重点是术前加强血管条件的评估,术后做好术侧肢体的护理,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重视新内瘘的使用护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31例患者人造血管内瘘首次开通率i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人造血管堵塞的原因,探求穿刺成功的对策,2000年12月~2004年1月我们对18例人造血管临床应用的资料进行分析.人造血管使用成功率可达72%,堵塞率、感染率、静脉狭窄率分别为5%,人造血管扭曲成角率为11%.  相似文献   

16.
田芳  陈爽  彭五美 《中国疗养医学》2009,18(12):1104-1104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进步,老年血透患者日益趋多。而老年患者中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较高,自体表浅静脉血管条件较差,常难以建立直接动静脉内瘘,部分老年患者透析时间较长,多次自体内瘘失败后无再建立自体内瘘的理想部位。人造血管内瘘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7.
朱伟燕  熊晓玲  吴新元  周燕  胡宏鸯   《护理与康复》2017,16(12):1334-1335
总结1例人造血管内瘘术后血清肿伴感染老年患者的护理。护理要点包括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加强对出血倾向的观察与护理,进行切口高渗盐敷料换药及负压封闭引流,控制感染,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措施。患者伤口愈合,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人造血管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观察12例使用人造血管内瘘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针对其内瘘情况进行护理.结果 1例使用2次后死于脑出血,1例使用3月后死于心功能衰竭,2例使用9月后出现术肢肿胀,1例使用15个月后内瘘堵塞,7例尚未出现并发症.结论精心护理患者的血管通路,做好宣教可延长人造血管内瘘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细节护理干预模式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人造血管内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7月1日~2019年7月31日收治的8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细节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人造血管内瘘阻塞发生率、自护能力[采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护理前后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人造血管内瘘阻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ESCA中自我概念、自我护理技能、自我责任感、健康知识水平及自护能力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SF-36中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总体健康及活力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肿、出血、感染、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细节护理干预模式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人造血管内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自我护理效能及生活质量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作者通过对1997~1998年6例移植血管内瘘的护理,统计本组移植血管内瘘使用期限超过半年5例,超过1年的1例,分析发生栓塞的原因和处理。对提高护士操作技术,为病人提供安全、满意的治疗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