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外科干”为肠系膜上静脉供与下腔静脉吻合的一段。从临床应用角度出发,本文就60具尸体(男40,女20)的外科干作了局部解剖学观察,其长度>2.0cm58例(96.66±2.32%),上段直径平均1.22±0.23cm。外科干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关系,不发生重叠的为63.3±6.22%,部分或大部分重叠的为3303±6.09%。经解剖测量结果表明,约80%的外科干可供血管吻合术应用。 相似文献
2.
肠系膜上静脉外科干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明确肠系膜上静脉外科干概念、提高肠腔分流术疗效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在 2 5具经常规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出肠系膜上静脉及其属支 ,观察其走行、位置及毗邻关系 ,测量了有关数据 ,并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结果 :肠系膜上静脉的属支变异较大 ,典型Henle干出现率为 5 6 % ,回结肠静脉出现率为 10 0 %。肠系膜上静脉外科干长 (36 .9± 2 .4 )mm ,中段外径 (10 .6± 2 .1)mm ,中段与下腔静脉距离为 (2 1.3± 3.0 )mm。结论 :肠系膜上静脉外科干下端为回结肠静脉汇入点 ,上端为右侧距回结肠静脉最近的汇入点。肠腔分流术位置选择得当 ,可减少再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100例肠系膜上静脉外科干解剖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调了100例胸系膜上静脉外科干及其与左、右属支的关系.结果发现:肠系膜上静脉右侧属支汇入型式可分3型,其中合干到占75±4.37%,Henle’s于出现率为67±4.74%,其中汇入肠系膜上静除上役者37例(37±4.87%).肠系膜上静脉左侧属支(空、回杨静脉)汇入型式亦有3型,其申双交叉到59例(59±4.96%).外科干出现率为99%,其长度因右侧属支汇入型式而异,平均为30.8±1.0mm.其口径则受左侧耳文汇入型式的影响,平均10±0.56mm.此外,还观察了外科干与邻近结构的关系.依据Holyoke所提出的条件,综合分析结果:适于作肠-腔分流术的外科干为30±4.6%.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畸形共干部真性动脉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总结手术中瘤体显露、切除以及血管重建的操作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1998年2月至2006年12月6例临床资料。均在全身麻醉下于腹腔干上方主动脉放置阻断带,游离并牵开胰腺体尾部,阻断共干部动脉瘤起始部和远端动脉分支,切除动脉瘤,缝扎腹腔干起始部和胃左动脉远端,分别行肾下主动脉与肝动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结果行动脉瘤切除、肾下主动脉分别与肝动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5例,联合动脉瘤和脾脏切除、肠系膜上动脉成形、肾下主动脉与肝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1例,术后恢复顺利,切口愈合良好,无肝脏、脾脏或肠管缺血等并发症,均获得临床治愈,随访观察1年2个月至8年。5例行主动脉-肝动脉、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转流者,均未发现吻合口阻塞或明显狭窄;1例主动脉-肝动脉转流、肠系膜上动脉成型者,手术后6个月和1年时均发现修复成型处略有狭窄,而主动脉和肝动脉吻合口通畅,随访1年2个月无肠管或肝脏缺血表现。结论在主动脉、共干腹腔干起始部及其分支阻断或控制下,切除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畸形共干部动脉瘤,同时行肾下主动脉与内脏动脉(肝动脉、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是治疗本病安全有效的的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根治性右半结肠癌切除术的淋巴结清扫范围仍存在争议。近年来,一些作者报道,广泛的淋巴结清扫直至主淋巴结(第三站),可以改善右半结肠癌患者的预后。右半结肠癌的D3根治术已被Et本外科医师接受为标准的右半结肠癌术式。但是由于第三站淋巴结清扫必须解剖及清扫肠系膜上静脉外科干,还涉及到胰腺、十二指肠等重要的脏器,导致手术者往往放弃对第三站淋巴结的清扫。本研究对1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采用改良的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术中清晰解剖肠系膜上静脉外科干,整块移除肿瘤组织和淋巴结,取得良好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断、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15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5例患者,其中14例手术治疗,8例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6例单纯肠坏死切除端端吻合术.存活7例,8例死亡,总病死率53%.结论:手术治疗仍是目前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探查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11.
经大隐静脉途径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大隐静脉途径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的优越性。方法2003年9月至2005年1月对46例单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大隐静脉途径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并与2002年9月至2003年10月32例行经皮股静脉穿刺途径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经大隐静脉途径组切口长度(1.4±0.2)cm,无一例术后发生局部皮下血肿,仅1例术后发生术侧股静脉血栓形成;经皮股静脉穿刺途径组切口长度(0.4±0.1)cm,术后发生局部皮下血肿9例,股静脉穿刺处血栓形成7例。经大隐静脉途径组局部皮下血肿和股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较经皮股静脉穿刺组明显为低(P<0.05或0.01)。结论经大隐静脉途径是一种可选择的全新的下腔静脉滤器置入途径,与经皮股静脉穿刺途径相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12.
上腔静脉综合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26例SVCS患者(男19例,女7例,年龄19~63岁)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术前检查、手术方法、术后病理诊断和生存时间.病例纳入标准为影像学检查提示纵隔占位以及上腔静脉和(或)无名静脉部分或完全梗阻,无其他部位肿瘤,纵隔病变经组织病理学检查无明确淋巴瘤的证据.结果 常见临床表现为颜面及颈部发绀、水肿,颈部及胸壁静脉曲张,头晕,头痛,咳嗽,呼吸困难.术前CT引导下穿刺活检,6例明确诊断胸腺恶性肿瘤,20例无法明确诊断.行原发病灶切除和上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术,20例患者获得根治性完全切除,6例因病变侵犯广泛行肿物大部分切除.术后中位生存期完全切除者为30个月,不完全切除者为11个月(P=0.0036);全组病例1年生存率为69.2%,5年生存率为7.6%.结论 手术切除方式是影响SVCS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预防发生致死性肺动脉栓塞的作用进行临床观察。【方法】针对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成功进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50-85岁。【结果】40例患者中均未出现致死性肺动脉栓塞。所有患者随访2-24个月,无1例出现滤器移位和相关并发症,且均未发生肺动脉栓塞。【结论】应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预防发生肺动脉栓塞是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联合肠系膜上静脉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8例胰腺癌侵犯肠系膜上静脉(SMV/PV)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联合肠系膜上静脉切除的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理组织检查及围手术期死亡情况,以及患者术后随访的生存率。结果对照组患者胰腺癌切除率为29.41%,明显低于观察组的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切除端的癌细胞浸润率为17.6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5.29%,均明显高于观察组的0及11.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随访二年生存率为85.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肠系膜上静脉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腺癌,能够提高胰腺癌切除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延长生存期,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上腔静脉综合征的外科治疗(附1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四年来我所收治上腔静脉综合征病人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24~67岁,病因为纵隔肿瘤者4例,余6例为血栓性阻塞,本组施行开胸转流或病变切除或加心包补片术8例,施颈内静脉-下腔静脉转流和大隐静脉颈内静脉转流术各1例,结果:2例于术后1个月将出院时分别死于误吸和肿瘤脑转移,随访8例,7例明显改善,1例好转,我们认为:当条件允许时对本病应尽量采用经胸手术途径,以直接观察,治疗病变,达到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1年10月间收治5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2例患者肢体肿胀、疼痛症状均缓解出院。药物治疗52例发生1例有症状肺栓塞,经溶栓抗凝治疗后好转;无其他出血并发症。1例股青肿合并Cockett手术取栓加PTAS,术前置入腔静脉滤器(inferior venacava filter,IVCF),患者恢复满意,足背动脉博动恢复。41例随访1~50个月,平均12.4个月。结论尿激酶辅以低分子肝素钙在下肢DVT中应用是安全、有效的,严格抗凝溶栓可降低PE。IVEF的置入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介入联合手术治疗股青肿合并Cock-ett综合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置入下腔静脉滤过器预防静脉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 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经股静脉置入下腔静脉滤过器于下腔静脉内 ,术后立即摄腹部平片及血管造影 ,观察滤器位置、形态及血流情况 ,并积极进行局部溶栓治疗。结果 :全部滤过器均成功放置 ,在随后的溶栓、抗凝、祛聚、扩血管等治疗中 ,患肢肿胀和肺栓塞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随访 1个月~ 4 3个月 ,仅 1例出现滤过器移位。结论 :置入下腔静脉滤过器是预防肺栓塞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