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头颈外科     
20010351颈静脉孔应用显微解剖及其临床价值/蒋卫红…刀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一200(),6(3)一151一154 目的:深入了解颈静脉孔的显微解剖特点,探讨如何充分显露颈静脉孔结构。方法:利用10例(2()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标本,采用颗下窝入路(A型)对颈静脉孔区的结构进行显微解剖学观测。结果:14侧颈静脉孔可划分为前、后两部分.研神经位于颈静脉孔前腔隙,x、习神经和颈静脉球位于后腔隙.x、双神经位于颈静脉球的内侧面;4侧标本中颈静脉孔划分成前、中、后三部分,仪神经位于前腔隙,x、习神经位于中腔隙,颈静脉球位于后腔隙;2侧颈静脉孔…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进行观察与量化分析,为颈静脉孔区的手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10例福尔马林及乳胶灌注的头颈标本,20侧颈静脉孔区进行显微解剖观察与测量,显微镜下逐层显露颈静脉孔区结构,并记录数据和留取图像资料,包括颈静脉孔的分隔、硬脑膜结构和孔内神经、血管结构及解剖关系.结果 7侧右侧颈静脉孔较左侧大.在颈静脉孔的颅内开口,舌咽神经与迷走、副神经间被纤维或骨性结构隔开,其中Ⅸ和Ⅹ、Ⅺ脑神经之间有纤维(85%)或骨桥(15%)形成的不完全分隔;在颈静脉孔内,脑神经行于颈静脉球上方的内侧,舌咽神经位于最前方,所有神经束均可用显微外科技术分开,副神经的脑根同脊髓根一起进入颈静脉孔后又加入迷走神经.结论 颈静脉孔结构复杂,熟悉颈静脉孔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有利于该区域影像诊断和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侧颅底解剖学结构的观察与测量,为临床侧颅底手术的定位、导航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0%甲醛浸泡的成人尸头10个(20侧),观测颈静脉球区域神经血管、颈内动脉毗邻的解剖关系。结果 颈静脉球,其形态可分为隆起型和低平型,舌咽神经多位于颈静脉球前内侧者,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多位于颈静脉球内侧者,颈内动脉岩骨段距离鼓膜张肌的长度平均为2.2mm,距离下颌神经和脑膜中动脉的平均长度分别为6.9mm和6.8mm。结论 侧颅底血管和神经分布密集,术者了解侧颅底血管和神经的解剖关系,有利于手术中安全扩大手术视野,避免术中损伤血管、神经。  相似文献   

4.
耳科学     
20010907国人颈静脉孔区神经血管的显微解剖研究一额下窝径路、乙状窦后径路应用解剖学/周慧芳…//耳鼻咽喉一头颈外科一2000,7(5)一302~306 通过模拟颖下窝手术径路和乙状窦后径路对30侧头部标本进行解剖,获得国人颈静脉孔区神经、血管的解剖参数。①面神经的行程和有关结构的参数:鼓乳裂外端一茎乳孔12.96士1,63mm,二腹肌峪前端一茎乳孔9.09士1.67mrn,面神经水平段12. 58士1.61mtn,垂直段15.85士2.55mm,茎乳头一腮腺段18.45士1.76mm。②颈静脉球的有关参数:颈静脉球的弯隆顶骨壁厚度4.32士2.28mm,颈静脉窝与颈动脉管的骨壁厚4.92士2.O3mm…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颅骨标本颈静脉孔及周围重要结构和在尸头标本上模拟颞下窝A型入路,获得相关的国人解剖学数据,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0例颅骨标本测量颈静脉孔大小及与周围重要结构间距离;应用10例尸头标本对颞下窝A型入路的相关结构进行显微解剖研究和测量。结果 1颈静脉孔外口距茎突根(4.17±1.99)mm、距茎乳孔(6.06±1.71)mm、距舌下神经管(2.41±1.23)mm;2面神经鼓室段长度(9.66±1.41)mm、乳突段长度(16.08±2.15)mm、面神经锥段距外半规管(1.08±0.41)mm;3颈静脉球距面神经乳突段(6.56±1.81)mm、距后半规管弓峰下缘(3.67±1.27)mm;4岩骨内颈内动脉垂直段长度(10.36±2.31)mm、水平段长度(19.41±2.02)mm;5后半规管弓峰下缘距寰椎横突(31.22±1.93)mm、乙状窦垂直臂距下颌关节(19.17±1.51)mm、乳突尖距岩尖(53.91±4.82)mm。结论颞下窝A型入路可充分暴露颞下窝后部及迷路下区特别是颈静脉孔区,适用于切除迷路下区及颈静脉孔周围病变。  相似文献   

6.
随着侧进路颅底手术和颈静脉孔手术的开展,熟悉该部位的解剖结构已显得十分重要,以往教科书中所描述的远不能满足当今手术的需要。该作者对40个经福尔马林处理的及5个新鲜的,包括颞骨、中、下斜坡及颈上部神经、血管在内的颅底标本经侧进路进行解剖,测量颈静脉球与周围结构──后半规管壶腹、面神经、乙状窦之间的距离范围,观察和记录岩下窦向颈静脉球或/和颈内静脉的回流径路,岩下窦与第Ⅸ~Ⅺ颅神经间几种不同的解剖位置关系,舌下神经管的走向及管内静脉丛的引流途径,及与Ⅹ、Ⅺ颅神经的关系等。颈静脉孔一般被骨或纤维组织或结…  相似文献   

7.
颈静脉球及颈静脉孔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静脉球是乙状窦转折出颅入颈内静脉所形成的球状结构。颈静脉球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变异 ,是经颞骨耳神经外科手术中 ,特别是经迷路进路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 ,该结构在手术中如遇到损伤 ,造成严重的并发症。颈静脉孔出入皆为重要神经、血管 ,结构复杂 ,是手术的难点部位。本研究通过对 2 0具头颅标本的观察、测量 ,对这一区域进行了应用解剖学的探讨。1 材料与方法选用固定后成人头标本 2 0具 (40侧 ) ,男 12具 ,女 8具。在手术显微镜下 ,用耳科电钻将颈静脉球及颈静脉孔显露 ,应用目镜测微尺及游标卡尺测量。统计方法应用 t检验。2 结果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静脉窦开口的特点及与神经的毗邻关系。方法统计分析30例颅骨标本中颈静脉球及近颈静脉球的乙状窦、颈内静脉内静脉窦开口的位置、数量、最长径及其与颅神经的关系。结果全部标本均可观察到岩下窦开口,60%(18/30)为多个开口,90%(27/30)有一较大开口位于颈静脉球前内侧壁,且与第IX、X、XI颅神经关系密切。60%(18/30)标本中可见后髁导静脉的开口,94.4%(17/18)为单个开口,常位于颈静脉球底壁或静脉球与乙状窦交界处。颈静脉球内侧壁可见数量不等的边缘窦、枕窦及岩骨穿支静脉的开口。结论颈静脉球及近颈静脉球的乙状窦、颈内静脉内存在多个静脉窦的开口,行此区手术时应充分止血并仔细检查各个开口,避免肿瘤残留,处理前内侧岩下窦开口时应轻柔操作,避免损伤后组颅神经(IX、X、XI)。  相似文献   

9.
颈静脉孔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颈静脉孔的硬脑膜结构和孔内神经、血管结构的行程及形态特征。方法显微镜下模拟枕下极外侧入路、颈-乳突入路和Fisch颞下窝入路的手术操作,研究10例福尔马林及乳胶灌注头颈标本颈静脉孔的显微解剖特征。结果在颈静脉孔的颅内开口,舌咽神经与迷走、副神经间被纤维或骨性结构隔开。在颈静脉孔内,脑神经行于颈静脉球上方的内侧,舌咽神经位于最前方,所有神经束均可用显微外科技术分开,副神经的脑根同脊髓根一起进入颈静脉孔后又加入迷走神经。颈静脉球及临近颈内静脉接受来自乙状窦、岩下窦、椎静脉丛、舌下神经管静脉丛、髁导静脉及岩斜下静脉的静脉回流。结论颈静脉孔的颅内开口可分为岩部、颈内部(或神经部)和乙状窦部.颈静脉孔内脑神经的不同神经纤维束在整个行程中彼此独立,副神经仅由脊髓根构成。  相似文献   

10.
内镜辅助下枕下远外侧髁后入路颈静脉孔区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神经内镜应用于远外侧入路,为内镜辅助下枕下远外侧手术治疗颈静脉孔区病变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模拟枕下远外侧入路,应用神经内镜及手术显微镜对10例4%多聚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颈部标本和10例成人颅骨标本的颈静脉孔区进行显微解剖和观测。结果:骨性颈静脉孔形态、大小多变。在保留枕髁和颈静脉结节的前提下,可以充分显露颈静脉孔内外口。颈静脉孔区的血管与神经关系复杂。结论:熟悉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有利于术中保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应用神经内镜技术,可在不磨除枕髁和颈静脉结节的情况下对颈静脉孔区结构进行良好地显露。  相似文献   

11.
与侧颅底手术有关的颈静脉球区解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为了提高对侧颅底手术中颈静脉球空间形态的认识。方法对20具成人尸头40侧颈静脉球高度、顶部骨质气化、毗邻结构进行了解剖观测。结果发现颈静脉球与面神经垂直段最短距离为2.67±1.23mm(0~4.62mm),左右侧无显著差异;与鼓室最小间隔为右侧3.12±1.46mm(0~6.16mm),左侧4.86±2.04mm(1.02~9.26mm),P<0.05;高位颈静脉球出现率为17.5%(7/40),右侧为30%(6/20),左侧为5%(1/20),P<0.05;右侧颈静脉球高度为9.29±1.78mm(6.58~14.26mm),左侧为6.04±2.98mm(0~11.84mm),P<0.001;颈静脉球顶部骨质硬化时其高度为5.33±3.21mm(0~9.54mm),非硬化时高度为8.90±2.08mm(2.68~14.26),P<0.001;颈静脉球到内耳道最短距离为右侧5.82±1.64mm(3.16~8.62mm),左侧8.02±2.38mm(4.26~17.12mm)P<0.05。结论正常人左、右侧颈静脉球区解剖有一定规律及差异,熟悉颈静脉球解剖,有助于侧颅底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咽鼓管咽口的临床解剖学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咽鼓管咽口的解剖及其与周围结构之间的关系 ,从而进一步了解咽鼓管相关疾病 ,并为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 2 0例 4 0侧成人尸头标本上对咽鼓管咽口的形态、咽口与鼻甲、咽鼓管圆枕之间关系等进行观察 ,测量咽鼓管咽口的高度、其底边长度 ;咽鼓管咽口前缘距下鼻甲后缘距离 ;咽鼓管圆枕前唇距下鼻甲距离 ;咽鼓管圆枕前、后唇的长度 ,宽度。结果 咽鼓管咽口呈开放型者 (三角形、圆形 )占 6 2 .5 % (2 5侧 ) ,呈开放不良型 (裂缝形、脐形 )占 37.5 % (15侧 )。 2 7.5 % (11侧 )的咽鼓管圆枕前唇缺如 ,所有标本均有后唇 ,咽鼓管咽口的高度为 (5 .96± 2 .5 9)mm ,其底边长为 (8.6 5± 2 .90 )mm ,咽鼓管咽口至下鼻甲距离为 (12 .0 3± 2 .32 )mm ,咽鼓管圆枕有前唇者其前唇至下鼻甲距离为 (6 .0 9± 2 .2 1)mm ,咽鼓管圆枕其前唇长、宽分别为 (4.88± 3.36 )mm和 (4.18± 2 .79)mm ,其后唇长、宽分别为 (11.4 6± 4 .2 4 )mm和 (9.2 2± 1.71)mm。结论 咽鼓管咽口的形状可能同非化脓性中耳炎以及咽鼓管异常开放症之间有一定关系 ,咽鼓管圆枕后唇发育明显优于前唇 ,前唇缺如者可能更容易受周围病变影响而发生疾病 ,下鼻甲后端肥大很容易压迫咽鼓管咽口而致病。  相似文献   

13.
Ⅶ及Ⅷ脑神经复合束与前庭神经切断术的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Ⅶ、Ⅷ脑神经复合束的应用解剖与前庭神经切断术径路的关系。方法 选用新鲜或神尔马林固定的带软组织尸耳34只,采取从上向下和暴露内耳道的方式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 (1)Ⅶ、Ⅷ脑神经复合束在由内耳道底向脑干行经过程中,存在着神经吻合、神经融合及神经旋转的独特现象;(2)耳蜗前庭裂亦存在3类变化。结论 保留听力的前庭神经切断术应尽量选择暴露内耳道的径路进行。  相似文献   

14.
远外侧经髁入路解剖标志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枕下远外侧经髁入路的解剖标志进行观测,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模拟临床手术过程,在显微镜下对15例成年国人灌注头颅标本进行解剖观测。结果椎动脉从寰椎横突孔穿出后进入枕下三角内,走行在寰椎侧块的椎动脉沟内,被寰椎后弓的骨膜紧密包绕,覆盖丰富的椎静脉丛;颈静脉结节和枕髁阻碍了脑桥延髓腹侧的术野。结论游离椎动脉会增加出血和创伤的风险,一般情况下不予采用。颈静脉结节和枕髁的磨除有利于增大操作空间和视野,是否磨髁及其磨髁的多少应根据病变的性质和位置来决定,磨除颈静脉结节时勿损伤后组脑神经,术中均需行脑神经监测。  相似文献   

15.
内耳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内耳及相邻结构的显微解剖,为术中切除岩骨骨质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在显微镜下对15例成人尸头标本的内耳及相邻结构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乙状窦沟、内听道孔、颈静脉孔、耳蜗、岩嵴和后半规管最后点等可作为手术标志.后半规管最后点和内听道孔后缘到乙状窦沟距离为9.8mm及22.0mm,岩骨后面到面神经管垂直部距离9.1mm,岩嵴到颈静脉球窝顶距离15.1mm,岩嵴最后点到耳蜗距离为28.6mm.结论熟练掌握内耳及相邻结构的解剖,严格限制骨质切除范围,就能既得到满意的手术暴露,又不引起更多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鼻中隔及下鼻道黏骨膜瓣修复前颅底缺损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利用鼻中隔和下鼻道黏骨膜瓣对前颅底部分骨质缺损和脑脊液鼻漏进行修补的研究。方法在 2 0具尸头上测量鼻中隔和下鼻道黏骨膜相关径线的数值和面积。结果 鼻中隔黏骨膜瓣面积为 17.0 6cm2 ,下鼻道黏骨膜瓣面积为 6 .16cm2 ,鼻中隔和下鼻道黏骨膜瓣面积为 2 3.2 2cm2 ,即可覆盖前颅底约 5cm× 4 .5cm以下的骨质缺损。结论 在鼻腔、鼻窦肿瘤侵蚀到前颅底的手术病例中 ,对于骨质缺损较大和 /或形成脑脊液鼻漏时 ,可据此数据转移适当的鼻中隔黏骨膜瓣同步修补前颅底骨质缺损 ,若缺损过大可将鼻中隔骨与软骨一并转移或联合下鼻道黏骨膜  相似文献   

17.
筛泡前径路额窦开放术的鼻内镜解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鼻内镜下额窦开口及周围解剖结构,为筛泡前径路额窦开放术式提供应用解剖依据。方法鼻内镜下按照筛泡前径路额窦开放的手术步骤,解剖12例24侧外观无异常,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男8例,女4例)标本,观察额窦开口的解剖特征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①星状裂及其周围结构是识别额窦开口的重要解剖标记。②星状裂由筛泡、钩突和中鼻甲的顶端共同汇合形成。③额窦开口始终位于星状裂的中心,钩突基板的后方,后鼻道气房或筛泡基板的前方,周围有后鼻道气房和前鼻道气房围绕。④筛泡及伸出的前、后角是星状裂的后界限。⑤筛泡前入路开放额窦可以避开筛前动脉和筛顶。结论通过鼻内镜对额窦开口及周围解剖结构的观察,认为星状裂作为恒定的解剖标志是识别额窦开口的关键区域。筛泡前径路是鼻内镜下额窦开放的安全入路,能避免其他径路存在的某些风险。  相似文献   

18.
颈静脉孔神经鞘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静脉孔神经鞘瘤的手术入路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颈静脉孔神经鞘瘤24例,其中颅内型(A型):肿瘤主体位于桥小脑角(12例);骨内型(B型):肿瘤主体位于颈静脉孔内,向颅内生长(5例);颅外型(C型):肿瘤主体位于颅外,并向颈静脉孔生长(1例);混合型(D型):肿瘤由颈静脉孔向颅内外生长,呈哑铃型(6例)。A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B型采用远外侧入路,C型和D型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寻找适合鼻内镜手术下开放额窦的解剖学标志,以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对30例(60侧)慢性鼻窦炎病人行鼻窦CT扫描,根据CT扫描中筛泡基板前上端向上附着的部位与纸样板/筛顶的关系,术中以筛泡基板前上端为标志,寻找额窦开口,进行鼻内镜额窦手术。并与同期40例(75侧)依据前筛顶额突为标志进行鼻内镜额窦开放术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30例(60侧)病人在以筛泡基板前上端为解剖标志进行鼻内镜额窦开放术中,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3%(1/30),与同期40例(75侧)病人依照颅底额突作解剖标志进行鼻内镜额窦开放术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20%(8/40)进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鼻内镜额窦手术中以筛泡基板前上端为解剖标志,能有效地帮助寻找额窦开口,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