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脊髓组织发生缺血,经处理恢复血流后损伤反而加重的现象称为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血流恢复后脊髓组织的氧自由基过剩、细胞凋亡加重等有关[1]。本研究探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及防治途径,采用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白藜芦醇造模前给药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7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平均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白藜芦醇高剂量组和白藜芦醇低剂量组。缺血2h再灌注24h后,分别测定动物的神经损伤功能评分、脑组织梗死体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伊文思兰的含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水平。结果白藜芦醇治疗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脑梗死体积明显缩小(P<0.05),MPO的活性、伊文思兰的含量、TNF-α的含量及MMP-9表达水平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白藜芦醇可能通过降低炎症反应和血脑屏障通透性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组织起神经保护作用;其抗炎作用可能与其降低TNF-α的含量有关,而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则可能与MMP-9的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大蒜素(allicin)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实验前1 w实验用SD大鼠预先给予不同浓度大蒜素腹腔注射,每天一次持续7d,采用肾下腹主动脉阻断法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损伤后24 h通过测定脊髓组织含水量、梗死体积和正常神经元计数评价大鼠脊髓组织损伤程度.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标准对大鼠进行后肢功能评分以反映损伤后运动功能.损伤后4h和24 h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活性氧自由基(ROS)含量和线粒体ATP的变化,讨论大蒜素保护作用与线粒体信号通路的关系.结果 大蒜素能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抑制线粒体功能障碍.结论 大蒜素通过保护线粒体功能发挥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白藜芦醇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MMP-9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预治疗对小鼠暂时性脑缺血的脑保护作用及其对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及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插线法制作小鼠暂时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白藜芦醇溶于20%环糊精/0.9%NaCL,50mg/kg强饲,1/d,于第7d行MCAO。MCAO2h再灌注22h取完整端脑,切成2mm冠状厚片,2%红四氮唑(TFC)染色,计算脑梗死灶的大小。分别于MCAO2h再灌注4h、10h及22h取患侧或对照侧端脑,提取总蛋白,采用Western blot和明胶酶谱分析方法研究MMP-9的表达及活性。结果白藜芦醇预治疗组MCAO2h再灌注22h时的梗死灶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Western blot和明胶酶谱分析结果证明,白藜芦醇预治疗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诱导的MMP-9蛋白的表达及其活性水平。结论白藜芦醇预治疗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可能得益于其抑制了MMP-9蛋白的高表达及活性增高。  相似文献   

5.
脑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对实验鼠分组进行全脑缺血预处理及缺血后再灌注, 半定量法观察海马区神经元受损情况。结果 实验组四血管阻断3 分钟( 预处理) 后海马区神经元受损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3 天间隔6 分钟全脑缺血再灌注组神经元受损较其他组明显减轻。结论 缺血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与全脑缺血预处理时间, 后续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间及两者间的时间间隔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健康Wistar大鼠48只,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白藜芦醇50mg·kg-1组和白藜芦醇25mg·kg-1组,每组12只,采用腹主动脉缺血法制备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然后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TNF-α和IL-6水平。结果白藜芦醇50mg·kg-1组和白藜芦醇25mg·kg-1组大鼠脊髓组织中TNF-α和IL-6水平均低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藜芦醇50mg·kg-1组大鼠脊髓组织中TNF-α和IL-6水平低于白藜芦醇25mg·kg-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藜芦醇能够降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中TNF-α和IL-6水平,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进而减轻脊髓组织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的动态变化特点。方法利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通过线粒体分离技术测定线粒体丙二醛、三磷酸腺苷、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应用Realtime PCR仪测定线粒体基因(线粒体DNA)拷贝数,分析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缺血周围皮质线粒体的氧化应激水平及线粒体失功能的动态变化特点。结果①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丙二醛水平呈渐进性增高,6 h为(4.61±0.83)nmol·mg-1 prot,72 h达(6.94±0.96)nmol·mg-1 prot,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②缺血再灌注6 h后mtDNA拷贝数开始下降,24 h轻度回升,72 h显著下降水平为对照组的62%(P0.01);③脑缺血再灌注后6 h线粒体三磷酸腺苷水平即显著下降,24 h出现短暂升高,再灌后72 h下降水平为对照组的42%(P0.01);④荧光探针检测显示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膜电位持续下降,再灌注后72h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显著下降至对照组的43%(P0.01)。结论线粒体损伤随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呈渐进性加重,氧化应激损伤是构成其损伤的主要因素。缺血后脑组织线粒体存在短暂的内源性代偿修复机制,但不足以逆转氧化应激对线粒体的持续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8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Res组、Res+PI3K抑制剂组,每组20只。以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后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前6 d,Res组和Res+PI3K抑制剂组腹腔注射Res(15μg/g,1次/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造模前30 min,Res组和Res+PI3K抑制剂组先腹腔注射Res(15μg/g),然后,Res+PI3K组用微量注射器向右侧脑室注射PI3K抑制剂3-MA 5μl(50μ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右侧脑室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造模后24 h处死大鼠采用TTC染色法评估大鼠脑梗死面积,取材前行神经功能评分;以尼氏染色以及透射电镜观察神经细胞尼氏体和自噬体数量;通过Q-PCR法检测脑组织自噬基因mRNA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脑组织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磷酸化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增高(P<0.05),脑梗死体积明显增大(P<0.05),损伤脑组织尼氏体明显减少(P<0.05),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 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5),PI3K、mTOR和Akt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而各自蛋白磷酸化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相比于模型组,Res组上述变化明显改善(P<0.05),而PI3K抑制剂明显抑制Res的作用(P<0.05)。结论Res能有效减轻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组织造成的神经功能损伤,可能与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细胞自噬有关。  相似文献   

9.
背景: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影响肝脏移植效果的重要因素,细胞凋亡是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目的:就近年来细胞凋亡与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做一综述,为抗细胞凋亡在减轻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0/2010 PubMed数据库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关细胞凋亡及器官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的文献,检索词为“apoptosis,organ transplantation,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排除重复性研究。计算机初检得到339篇文献,最终纳入39篇文献进行下一步分析。 结果与结论:文章从肝脏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细胞凋亡,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凋亡发生的机制,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凋亡的基因表达变化,抗凋亡治疗与防治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几方面进行了叙述。细胞凋亡与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抑制细胞凋亡可以有效的减轻移植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提高移植物的存活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后处理(I-PostC)诱导的远隔器官I-PostC(RPostC)对糖尿病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链脲佐菌素空腹腹腔注射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线栓法闭塞大脑中动脉(MCAO)制作局灶性I/R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的40只雄性SD大鼠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I/R组,RPostC组,每组10只。I/R6h后取脑组织行HE染色观察,测定线粒体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Na+/K+-ATP酶、Ca2+-ATP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I/R组线粒体MDA含量[(4.99±1.25)nmol/mgprot]较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升高(均P<0.01),SOD[(72.52±13.07)U/mg]、Na+/K+-ATP酶[(3.17±0.34)μmolPi/(mg.h)]、Ca2+-ATP酶[(1.56±0.23)μmolPi/(mg.h)]和GSH-Px活性[(22.66±5.29)U/mg)]明显降低(均P<0.01);与I/R组比较,RPostC组MDA含量[(3.58±0.91)...  相似文献   

11.
背景:近年来有学者研究发现供体灌注的压力可直接影响移植物的能量代谢从而影响其活力,适当的灌注压力能明显提高供体的质量。 目的:观察不同灌注速度对大鼠移植肝脏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方法:采用改良的Kamada双袖套法建立SD→SD原位肝移植模型。供体肝脏获取时分别以50,100,150,200 mL/h进行灌注。检测移植后外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谷丙转氨酶水平,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和肝脏组织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变化。 结果与结论:与低灌注速度相比,供体肝脏制备过程中200 mL/h的灌注速度导致了更加明显的肝脏病理形态学改变,肝细胞变性、肝血窦扩张和炎细胞浸润也更加明显。术后24 h肝功能的检测也发现,150,200 mL/h灌注速度组外周血谷丙转氨酶活性、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明显高于50,100 mL/h灌注速度组(P < 0.05,P < 0.01),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明显低于50,100 mL/h灌注速度组(P < 0.01),100 mL/h灌注速度后,随着灌注速度的增加肝功能损伤也明显加重。证实适当的灌注压力和速度是获得高质量供体的保障,能够减轻移植后肝功能损伤,改善受体预后,在大鼠肝移植供体制备过程中 100 mL/h是适宜的灌注速度。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的治疗一直以来是临床非常棘手的问题。HICH引发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复杂多样,几乎伴随整个临床治疗过程。临床上对HICH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认识较模糊,致使在治疗上进入盲区。近年来,学者们做了大量关于HICH引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自由基、钙超载、免疫炎症反应、NO失调控及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等损伤机制,为临床有效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在肢体缺血后处理(LPostC)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肢体缺血后处理组(LPostC组)和血红素加氧酶抑制剂锌原卟啉组(ZnPP组),每组20只。采用石蜡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夹闭双侧股动脉5 min,松开5 min,反复循环3次,制备LPostC模型。再灌注24 h后,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法测脑梗死体积;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测定(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测定HO-1的表达;分光光度计法测脑组织中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结果与sham组相比,I/R组HO-1表达减少,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增加(均P0.05)。与I/R组相比,LpostC组脑梗死体积缩小,神经细胞凋亡数量显著减少,HO-1表达明显增加,SOD活性升高且MDA含量降低(均P0.05)。与LPostC组相比,ZnPP组脑梗死体积扩大,神经细胞凋亡数量增多,HO-1表达明显减少,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均P0.05)。结论 LPostC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HO-1的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木犀草素(LU)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I)后大鼠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肾下腹主动脉阻断法建立SCII模型。于模型制备前14d预先通过灌胃的方式给予SD大鼠不同浓度的LU·1d~(-1)×14d。应用Tarlov评分系统对大鼠进行后肢运动功能评估。于SCII后48h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Ca~(2+)浓度、活性氧(ROS)含量、线粒体膜电位(ΔΨm)、线粒体ATP和胞浆中细胞色素c(Cytc)的变化。结果 LU预处理有效改善了大鼠的运动功能评分,减轻了脊髓组织损伤并挽救线粒体功能进行性损伤。结论 LU可通过保护线粒体功能来有效减轻SCII,从而促进SCII后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I-Post)对糖尿病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线粒体超微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探讨I-Post诱导的脑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链脲佐菌(STZ)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SD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4组(n=10),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后处理组(I-Post组)。于缺血90min再灌注6h后电镜下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测定缺血侧脑组织线粒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Na+/K+-ATPase和Ca2+-ATPase活性。结果缺血后处理能明显减轻I/R引起的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损伤,提高线粒体SOD、GSH-Px、Na+/K+-ATPase和Ca2+-ATPase的活性(P<0.05或0.0),降低MDA的含量(P<0.05)。结论线粒体可能在I-Post诱导的脑保护中起关键性作用,I-Post诱导的脑保护机制可能与SOD、Na+/K+-ATP酶、Ca2+-ATP酶和GSH-Px活性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缺血再灌注对照组(MCAO组)、缺血后处理组(IPOC组)3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MCAO模型及IPOC模型,分别用TTC染色法计算脑梗死体积、流式细胞术和ELISA法观察,对于大鼠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凋亡率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的影响。结果 (1)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24h,IPOC组较MCAO组梗死体积明显减小(P<0.05);(2)MCAO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24h细胞凋亡发生率及血清中NSE的含量较SO组显著增加(P<0.01);(3)IPOC组神经元凋亡发生率及血清NSE较MCAO组显著降低(P<0.05或0.01)。结论大鼠脑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神经元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缺血性脑卒中致残率、病死率高,发生机制十分复杂,包括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兴奋毒性、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神经细胞凋亡以及血脑屏障受损等。当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方法是人类重组纤溶蛋白酶激活剂,但是这种方式的治疗时间窗太窄(3~4.5 h),超出此范围之后仍旧会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1])。研究表明,硫化氢(H_2S)具有抗氧化应激、抗炎症反  相似文献   

18.
缺血再灌注期间大鼠脑线粒体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对大鼠脑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活性、过氧化氢 (H2 O2 )产生量和脂质过氧化水平 (MDA含量 )的影响。方法 酶学方法 ,荧光法和比色法。结果 缺血 2 h后复合物 的活性即有明显下降 ,再灌注 30 m in至 4h均无恢复。酶重复合物 活性缺血时无明显变化 ,再灌注 30 m in开始下降 ,一直持续到再灌注 4h。酶复合物 活性在缺血与再灌注期间均无明显变化。缺血再灌注 1h时脑线粒体过氧化氢产生量明显上升 ,再灌注 2 h后又恢复到正常水平。 MDA含量则是在再灌注 2 h开始明显增高 ,4h时仍维持较高水平。结论 缺血再灌注可造成脑线粒体本身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和长托宁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家兔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及缺血预处理(IPC)和长托宁治疗组(C组).B、C组阻断腹主动脉40min,再灌注7d.C组IPC 5min,再灌注30min,再灌注20 min时静注长托宁0.2 mg/kg.分别测定阻断前10 min(C-10)、开放前即刻(C40)、再灌注60min(R60)7d(R7d)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CK-BB);观察术后后肢神经功能;镜下脊髓病理学观察;计数脊髓凋亡神经元.结果 缺血再灌注后B组MDA、CK、CK.BB值明显高于C-10及A组相应时点值(P<0.05或P<0.01),SOD值变化同MDA变化相反;C组MDA、CK、CK-BB值明显高于C-10值(p<0.05),但明显低于B组相对应时点值(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较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多于A组;C组明显少于B组,但多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C组瘫痪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其后肢神经功能明显好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C组脊髓病理变化明显轻于B组.结论 IPC和长托宁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反应及防治脊髓细胞损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0.
背景:作为一种新发现的内分泌激素,研究表明肾上腺髓质素能在多种重要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到保护作用,是否能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有保护作用有待研究。 目的:观察肾上腺髓质素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3/07在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机能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 材料: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0.1,0.5,1.0 nmol/kg肾上腺髓质素处理组,每组6只。 方法:无创动脉夹夹闭右侧股动脉4 h,再灌注3 h,建立后肢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对照组仅暴露出股动静脉,不做血管夹闭和环扎。肢体再灌注前肾上腺髓质素处理组分别自尾静脉注射0.1,0.5,1.0 nmol/kg肾上腺髓质素生理盐水溶液,对照组及缺血再灌注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主要观察指标:测定各组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活性;取术侧腓肠肌,测定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髓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丙二醛水平并观察骨骼肌组织形态学变化。 结果:3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与对照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丙二醛、髓过氧化物酶值增高(P < 0.01),超氧化物歧化酶值降低(P < 0.01);腓肠肌超微结构损伤明显加重。②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肾上腺髓质素处理组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丙二醛、髓过氧化物酶值减低,超氧化物歧化酶值增高。0.1 nmol/kg肾上腺髓质素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肌酸激酶、丙二醛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他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0.01)。③0.5 nmol/kg肾上腺髓质素处理组肌酸激酶、髓过氧化物酶、丙二醛值低于0.1 nmol/kg肾上腺髓质素处理组(P < 0.05),1.0 nmol/kg肾上腺髓质素处理组肌酸激酶值低于0.1 nmol/kg肾上腺髓质素处理组(P < 0.05)。0.1 nmol/kg肾上腺髓质素处理组腓肠肌超微结构损伤相对加重。 结论:肾上腺髓质素可减轻缺血再灌注对骨骼肌造成的损伤,对缺血再灌注骨骼肌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