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子宫内膜—子宫肌层连接区与子宫腺肌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宫内膜-子宫肌层连接区(EMJ)是指子宫内膜与子宫肌层连接的区域。是子宫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均具有特殊性,其结构及功能的损伤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存在一定关系。其病理学、影像学的特征改变有助于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本文就EMJ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及其在子宫腺肌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子宫肌层连接区(EMJ)是指子宫内膜与子宫肌层连接的区域,是子宫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均具有特殊性.其结构及功能的损伤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存在一定关系,其病理学、影像学的特征改变有助于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本文就EMJ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及其在子宫腺肌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子宫腺肌病是常见妇科良性疾病,目前诊治方面已有很大进展,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者们提出诸多理论,然更为认可"子宫腺肌病因内膜基底层向下浸润生长嵌入肌层所致"。内膜如何嵌入肌层仍在探讨,很多学者认为子宫内膜嵌入子宫肌层与子宫内膜-肌层结合带的自我损伤与自我修复密切相关。最近,有学者提出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新观点,即苍白细胞主动迁移至基底子宫内膜,继而至子宫肌层形成病灶。  相似文献   

4.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是以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而导致的以月经过多和进行性痛经为主的一种临床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多发生于育龄期经产妇。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存在子宫内膜损伤内陷学说、上皮间质转化学说和干细胞学说等各种学说。组织学检查是其诊断的金标准,但临床上常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作出初步诊断。子宫腺肌病可导致不孕,并且对整个妊娠过程产生不利影响。子宫腺肌病虽然是一种良性疾病,但近年越来越多报道证实了该病有恶变的风险。研究显示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腺肌病对癌症的侵袭浸润起到保护作用,这类患者往往临床预后更好。子宫腺肌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目前尚无根治性药物,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各部位血管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子宫肌层和腺肌病病灶部位血管形态的改变。方法 手术切除子宫标本 6 2例 ,其中子宫腺肌病 32例 ,无症状子宫肌瘤 30例。用凝血Ⅷ因子 (VWF)标记腺肌病和肌瘤患者子宫内膜、子宫肌层、腺肌病病灶及子宫肌瘤的血管形态 ,采用MPIAS 5 0 0图像处理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腺肌病组子宫内膜血管数量和面积较肌瘤组显著增加 (P <0 0 1) ,并呈现周期性变化。异位内膜的血管数量及面积显著大于在位内膜 (P <0 0 1) ,但无周期性变化。腺肌病组正常子宫肌层血管与肌瘤组相比显著扩张 (P<0 0 1) ,腺肌病病灶周围子宫肌层的血管数量和面积较正常子宫肌层显著增加 (P <0 0 1)。腺肌病组中 ,月经过多者子宫内膜的血管数量 (P <0 0 5 )和面积 (P <0 0 5 )较月经正常者增加 ,而子宫肌层的血管数量 (P <0 0 1)和面积 (P <0 0 1)与子宫大小呈正相关。结论 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和子宫肌层的血管形态发生改变 ,并可能导致月经过多、子宫增大等临床症状。血管生成可能在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的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子宫腺肌病实验模型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子宫腺肌病(adenornysis)是指子宫内膜向肌层良性浸润并在其中弥漫性生长。是一种常见妇科疾病,其病因、发病机制尚不明。建立子宫腺肌病的实验模型有利于了解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从而给予治疗及控制,并从病因预防发病。国外于20世纪80年代初即建立子宫腺肌病动物模型并进行大量研究。本文就国内外有关子宫腺肌病实验模型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王祎祎  段华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1,37(3):190-194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部分病例合并子宫腺肌病。两者在疾病起源上均不同程度地受雌激素诱导,且子宫内膜细胞具有类似的生物学特征;子宫腺肌病不仅自身具有子宫内膜恶性转化潜能,也可能通过发挥屏障作用抑制原发子宫内膜癌进展。然而,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多伴有形态结构失常,造成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灶累及肌层的影像学对比度下降,并给术后的病理诊断分期带来困扰和挑战。目前,针对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的预后情况仍无统一共识,但更多倾向子宫腺肌病合并症可能是Ⅰ型子宫内膜样腺癌的良好预后指标。本文从子宫内膜癌与子宫腺肌病在病因机制、进展转归等诸多方面存在相似性和相关性出发,探讨总结合并子宫腺肌病对子宫内膜癌进展转归、术前影像学诊断、术后病理分期和预后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处理两者共存的相关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子宫腺肌症(ADM)和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均以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功能异常为特征.磁共振等影像检查为发现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提供了有力证据,并对ADM的组织学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子宫内膜肌层功能失调综合征”的提出,对正确理解ADM及EMs的发病机制有很大帮助,并解释了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与ADM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神经细胞黏附因子(NCAM)在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中的表达,探讨NCAM在子宫腺肌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子宫腺肌病标本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组织中NCAM的表达情况(分泌期与增生期各20期),并与20例正常子宫内膜标本进行比较。采用0~10级NRS疼痛评价量表对子宫腺肌病患者痛经程度进行评分,并与相应患者NCAM染色情况进行比较。结果:NCAM在40例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及19例正常内膜腺上皮中均有表达,1例正常内膜无表达,间质中无表达。异位内膜组织中NCAM表达明显高于在位内膜和正常对照组(P0.01)。在位内膜组织分泌期NCAM表达含量高于增生期(P0.05)。子宫腺肌病异位病灶NCAM表达与患者痛经程度呈正相关(r=0.84,P0.01)。结论:NCAM可能参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病过程,并参与子宫腺肌病痛经的发生发展,但具体分子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经阴道超声是诊断子宫腺肌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子宫腺肌病的超声特征与其组织病理学的表现密切相关。其主要超声特征包括:子宫球形增大、前后壁不对称增厚、肌层回声不均、子宫内膜下的线性条纹或岛状结节、内膜-肌层分界不清、子宫结合带(junction zone,JZ)增厚、不规则或中断、栅栏样声影、子宫肌层内小囊肿、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子宫肌层受累区域的血流信号增加、血流走行为穿入血流方式等。先进的超声技术,如电影剪辑和三维超声等,都可以补充常规超声的不足,提高超声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效力。  相似文献   

11.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简称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包括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生长而产生的病变。好发于生育年龄的女性。其发病机制不清,临床问题诸多,包括疼痛,月经异常,不孕和子宫增大。近年来,对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治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也引起了临床医生广泛的关注和兴趣。但由于该病的复杂性,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CD68与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巨噬细胞CD68在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子宫腺肌病合并肌瘤患者病灶及结合带中的表达。结果巨噬细胞CD68在各组病灶及结合带组织的表达情况见表1~表3。①腺肌病组结合带巨噬细胞CD68表达明显高于肌瘤组及正常组结合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瘤组与正常组结合带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腺肌病组病灶中巨噬细胞CD68表达较肌瘤组病灶中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肌瘤组腺肌瘤病灶中巨噬细胞CD68表达较肌瘤病灶中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子宫腺肌病病灶中巨噬细胞CD68表达较其结合带中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腺肌症的发病可能与局部的免疫改变、巨噬细胞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决定论"发病理论的提出为其发病机制探索提供了全新思路,子宫腺肌病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特殊形式,两者间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点。关于子宫腺肌病发病机理是否也存在类似的"在位内膜决定论"?尚无明确回答,值得深思。本综述将对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生物学特性改变相关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子宫腺肌病45例治疗分析吴淑玲吴丽慧(福建省晋江市医院)1994至1996年我们对经B超、CT及病理学检查证实的子宫腺肌病45例,按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发病情况子宫腺肌病45例中经手术证实25例;经B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的临床特点及B超、实验室检测的价值,提高对子宫腺肌病术前的诊断率。方法 选择5年来我院妇产科子宫切除术后经病理证实的子宫腺肌病患者120例为子宫腺肌病组,随机选择同期子宫切除术后经病理证实的子宫肌瘤患者120例为子宫肌瘤组,对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既往史、临床症状、术前诊断、B超检查、血清CA125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两种疾病均好发于生育年龄妇女,常有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经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子宫腺肌病术前诊断率56.1%,出现痛经、性交痛较多,但继发性贫血少;具有特征性的超声表现;血清CA125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子宫腺肌病诊断的金标准是病理诊断,但其既往史、特有症状、B超改变、血清CA125水平增高仍是诊断该病的重要参考指标,并可与子宫肌瘤进行手术前鉴别。  相似文献   

16.
射频热凝固微创治疗子宫肌腺瘤和腺肌病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射频热凝固微创治疗子宫肌腺瘤和腺肌病的疗效和临床特点。方法 应用热凝固器 ,将射频定点介入到子宫病灶内 ,使病变组织热凝固坏死吸收 ,治疗直径小于 5 0cm的子宫肌腺瘤 1 2 2例、子宫腺肌病 5 6例。结果 经妇科检查和B超诊断 ,本组子宫肌腺瘤平均直径 3 9cm、子宫腺肌病病变肌层平均厚度为 4 0cm ,2~ 3个月后病灶直径不同程度的缩小 ,痛经明显减轻或消失。随访 1 8个月 ,对子宫肌腺瘤总有效率为 93 3% ,子宫腺肌病为 96 4 %。结论 B超介入射频热凝固器微创治疗肌腺瘤和腺肌病等子宫良性疾病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该方法避免了切除子宫带来的痛苦 ,对月经无明显不良影响。与其他非手术方法比较具有治疗时间短、见效快、疗效高、住院时间短和费用低等特点 ,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子宫腺肌病(简称腺肌病)是指异位内膜浸润正常的子宫肌层,周围平滑肌细胞增生包裹异位的内膜上皮和基质而形成病灶,通常是发生在内膜-肌层交界下2.5mm位置,病变弥漫[1]。如果增生的异位内膜组织和平滑肌细胞结集成团,即为子宫腺肌瘤。腺肌病患者中,子宫壁各部位均可受累,后壁尤为常见。不同报道中腺肌病的发生率在5%~70%,全子宫切除的病理研究发现总体上腺肌病的比例在20%~30%。腺肌病多在30岁后起病,70%~80%是40岁以上的患者。北京协和医院2000-2009年子宫内膜  相似文献   

18.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而引起的子宫肌层增生性病变,好发育龄期妇女,发病率8.8%~31%不等。长期以来,子宫腺肌病一直没有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常采用药物和子宫内膜切除。但是子宫腺肌病药物治疗效果差,手术治疗一直是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手术和保守手术。根治性手术即全子宫切除术,保守性手术包括腺肌病病灶(腺肌瘤)切除术、子宫内膜及肌层切除术、子宫病灶电凝术、介入治疗、盆腔去神经支配治疗、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等。现对子宫腺肌病保守性手术治疗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为子宫腺肌病的各种保守性手术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超声检查及血清CA125 EMAb测定诊断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 ,子宫腺肌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但有3 5 %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1] 。因此 ,术前误诊、漏诊率高。MRI诊断子宫腺肌病有很高的价值 ,但由于检查费用昂贵 ,不能广泛普及。为此 ,我们采用超声检查及测定血清CA12 5、EMAb水平 ,以探讨它们在子宫腺肌病诊断中的价值。1 资料与方法1 1研究对象 以我院妇产科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 3月经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确诊的 68例子宫腺肌病和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子宫腺肌病 3 8例为研究组 ,子宫肌瘤 3 0例为对照组。研究组平均年龄 ( 3 5 4 3± 5 84 )岁 ,对照组 ( …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28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子宫内膜切除术是通过去除子宫内膜,达到减少经血量目的的腔内手术,主要适应症为功血,可同时切除突向宫腔的肌瘤。腺肌病因有进一步手术的指征,故非适应症。在1990年5月至1993年4月所施208例子宫内膜切除术中,经术中镜下所见,B超监视示灌流液进入肌层及病理证实,发现子宫腺肌病28例。经术后3~34个月随访,2例子宫切除,26例疗效满意,成功率92.86%,月经均有改善,贫血治愈,18例术前痛经者77.8%术后痛经消失,22.2%减轻。文中就子宫内膜切除术能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机制进行了探讨,提出子宫腺肌病多发生于育龄妇女,子宫切除的治疗原则常使患者望而却步,若术前能对此病正确诊断,选择轻症患者行子宫内膜切除术,有可能成为代替子宫切除治疗子宫腺肌病的全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