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了解2009—2011年我院门诊民族成药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DDD分析法,对2009—2011年我院门诊民族成药的使用数量、销售金额及用药频度(DDDs)进行统计分析,对其应用是否合理及其原因做出客观的评价。结果:2009—2011年排序比接近1的民族成药品种占所有民族成药品种的1/4;正偏离最高出现在西帕依固龈液,负偏离最高出现在通滞苏润江胶囊。结论:2009—2011年我院门诊药房民族成药使用平衡,以疗效优先、兼顾价格的原则选择药品。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院抗糖尿病药的使用情况与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销售金额排序法和限定日剂量(DDD)法对2009—2011年我院抗糖尿病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糖尿病药销售金额逐年上升,基本上与医院药品总销售金额同比增长。3年中胰岛素及其类似物销售金额构成比始终居第1位,且逐年递增;噻唑烷二酮类在2011年出现了负增长;2010、2011年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的销售金额增幅均较大;与2010年相比,2011年磺酰脲类及双胍类的销售金额构成比略有下降。结论:我院抗糖尿病药临床应用合理,用药趋势变化与《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相符。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2007-2010年门诊药房抗高血压药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07-2010年门诊药房抗高血压药的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和药品日均费用进行排序,对用药金额排序/DDDs排序比值进行分析。结果:本院门诊药房抗高血压药的用药金额逐年提高,钙通道阻滞剂(CCB)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在2008-2010年的用药金额最高。用药金额和DDDs最高的均为氨氯地平。结论:本院抗高血压药应用基本合理,长效抗高血压药是目前抗高血压治疗的主要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的不合理用药医嘱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2月该院PIVAS的电子医嘱共计444万余条,对医嘱的用药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该院PIVAS涉及不合理用药的医嘱共计2 708条,占0.61‰,主要表现为配伍禁忌、溶媒选择不当和药品用法用量不当等。结论:PIVAS的药师审方能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医院2011年门诊药房退药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青 《中国医药》2013,8(10):1469-1470
目的分析门诊药房退药情况,探讨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对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2011年1—12月门诊退药处方进行分析。结果1178张退药处方中,因不良反应退药226张,占19.2%;医师开错处方221张,占18.8%;挂号收费错误183张,占15.5%;药师干预165张,占14.0%;患者自身原因127张,占10.8%;患者住院或死亡95张,占8.1%;药房缺药77张,占6.5%;特殊人群禁忌63张,占5.4%;检查项目取消21张,占1.8%。退药品种中,抗生素类药物发生退药比例最大,共287张,占24.4%,其次是中药注射剂265张,占22.5%;心脑血管系统用药182张,占15.4%;呼吸系统用药103张,占8.7%;骨科用药102张,占8.7%;内分泌系统用药84张,占7.1%;消化系统用药76张,占6.4%;解热镇痛抗炎药43张,占3.6%;妇科用药19张,占1.6%;检查用药10张,占0.8%;其他7张,占0.6%。结论门诊退药原因主要为药品的不良反应,退药品种主要为抗生素类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加强医患沟通,更好地开展药学服务,降低门诊退药率,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门诊药房调血脂药的应用情况及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限定日剂量方法,对门诊药房2009年至2011年调血脂药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及限定日费用(DDC)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血脂药的销售金额和DDDs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他汀类、贝特类药销售金额增幅明显,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8.85%,35.19%。结论医院调血脂药临床应用合理,他汀类、贝特类药占主导地位,高效、安全、依从性好的药物受到临床青睐。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肿瘤科药物利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ABC法对肿瘤科2008年和2009年所用的药品进行统计分析,确定A类药品的分布,并对A类中成药和抗肿瘤药按用药金额排序。结果:2009年药品用药金额较2008年上升0.66%,分类结构份额无明显变化。A类中成药用药金额两年均位居第一,以中药注射剂为主,抗肿瘤药位居第二。2009年的抗肿瘤药、免疫调节剂、抗微生物药物、循环系统用药、镇痛药、呼吸系统用药和激素类药所占比例较2008年有所增加,消化系统用药、影响骨代谢药、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营养药较2008年有所减少,血液系统用药所占比例无明显变化。结论:本院肿瘤科药物利用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需要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的用药情况及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限定日剂量方法,对我院2008—2010年神经内科脑血管病的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近3年来我院脑血管病用药的销售金额呈上升趋势,分别为3 618.05、4 675.896、032.02万元;中药、抗血小板聚集药、神经保护药在3年中所占的金额构成比均较大;用药频度排序阿司匹林连续3年处于第1位,脑蛋白水解物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结论:我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用药品种基本保持稳定,并向疗效更确切、不良反应更小的趋势发展,但药物费用偏高,有待进一步合理化。  相似文献   

9.
郝言 《中国医药》2013,8(7):1003-1005
目的 分析我院麻醉药品的使用情况及用药趋势,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计算机系统采集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麻醉药品的使用数据,采用用药频度分析法对11种麻醉药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9年至2011年,注射液麻醉药品中,哌替啶注射液使用数量均居首位,分别为3360、4054、4845支,逐年递增;2010、2011年肝病介入中心一病房和二病房盐酸哌替定注射液使用金额分别为1109.79、1407.33元和1747.62、1848.51元.盐酸布桂嗪注射液、磷酸可待因片、芬太尼透皮贴剂使用数量逐年增加.注射剂中吗啡、芬太尼、舒芬太尼、哌替啶药物利用指数(DUI)>1;瑞芬太尼和氯胺酮DUI<l,布桂嗪DUI约为1.片剂中硫酸吗啡缓释片和盐酸吗啡缓释片DUI>1,可待因片DUI<1.贴剂DUI>1.结论 麻醉药品使用基本合理,癌症患者应用麻醉药品总体符合WHO癌症疼痛三阶梯治疗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2007-2009年抗肿瘤药物用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上海市2007-2009年抗肿瘤药的用药情况。方法:收集上海市105家抽样医院的用药数据,计算抗肿瘤药的总用药金额,对用药金额领先的药物的用药金额、用药量等进行统计,并对用药趋势进行分析。结果:上海市2007-2009年的抗肿瘤药市场居主导地位的是新型抗肿瘤药,用药金额最大的是奥沙利铂和多西他赛,用量最大的是卡培他滨、紫杉醇和表柔比星。社区卫生中心用量大的品种和中心医院差别较大。结论:上海市对抗肿瘤药的需求逐年增加,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抗肿瘤药市场。  相似文献   

11.
大黄不同炮制品活血化瘀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大黄4种炮制品(生大黄、熟大黄、大黄炭与酒大黄)的活血化瘀作用差异.方法 用大鼠急性寒凝血瘀证模型,观察大黄炮制品活血化瘀作用的差异.结果 大黄不同炮制品中,酒大黄活血化瘀作用最强,熟大黄稍弱,生大黄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大黄炭无活血化瘀作用.结论 活血化瘀选用酒大黄最合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鄂州中心医院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用药情况,评价其合理性。方法 随机抽取2015—2016年急性脑梗死的住院病历480份,采用药物利用度、药品说明书和不良反应(ADR)监测等评价方法,分析其临床用药合理性。结果 收集到480份病历,用药506例/次,涉及12种中药注射剂;平均用药频度(aDDDs)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注射用血塞通、疏血通注射液和丹参注射液,药物利用指数(DUI)均≤1.0;不合理使用为81例/次,不合理用药率为16.0%,主要为单次给药剂量、溶媒种类与说明书推荐不一致、其他药物混合配伍和同时使用两种中药注射剂,西医临床医师不合理率显著大于中医执业医师(P<0.01);11例发生ADR,均为皮肤及附件损害。结论 该院急性脑梗死患者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使用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需进一步规范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16-2018年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16-2018年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骨科手术患者360例,其中使用丹红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红花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灯盏细辛注射液各60例,对其指征用药、给药时间、联合用药、溶剂选择、给药剂量与疗程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无指征用药79例,占21.94%,其中注射用血塞通和灯盏细辛注射液的无指征用药例数较多,构成比分别为35.00%、36.67%。给药时间差异较大,术后24 h以内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例数最多,构成比为48.89%。联合用药81例,占22.5%;注射用血塞通、灯盏细辛注射液溶剂选择的错误率较高,分别为70.00%、66.67%;超剂量给药7例,占1.94%。结论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应规范该类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确保患者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上海市皮肤病医院抗过敏药物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07-2011年5年门诊中消耗的各类抗过敏药物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及日均费用的变化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007-2011年抗过敏药物总用药频度基本保持稳定,但日均费用逐年下降;以西替利嗪为代表的哌嗪类抗组胺药和以氯雷他定为代表的哌啶类抗组胺药在临床应用最广泛,具体品种以国产的盐酸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及进口盐酸西替利嗪为主。结论:本院抗过敏药的使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江苏省荣军医院2016-2018年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和优化药品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江苏省荣军医院2016-2018年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资料,利用Excel对药品金额、科室使用分布、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和药品排序比值(B/A)等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18年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销售金额和DDDs总体呈下降趋势,老年康复和骨关节康复科使用相对较多;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选择性较高,DDC也较高,但B/A值均大于1;丹红注射液的使用量下降较快,B/A值较低,其余各药物的B/A值接近于1。结论 2016-2018年江苏省荣军医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基本合理,适当的干预措施有利于此类药品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活血化瘀复方制剂醒脑偏瘫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治疗15d。结果:醒脑偏瘫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三酰甘油、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降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4%)明显优于对照组(86%)。肝肾功能未出现异常。结论:醒脑偏瘫胶囊能显著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三酰甘油、纤维蛋白原,治疗急性缺血脑卒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规范临床用药,提高处方质量,保障用药安全。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门急诊处方,每月抽取20号当天处方,对其处方质量及合理用药进行分析。结果和结论:2011年抽查处方合格率为94.59%,2012年1-6月处方合格率为95.45%。药师通过每月的处方点评及内网公示开展药学服务,从而有效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医院骨科住院患者中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调查2012年6月骨科201例住院患者病历,对其中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率、使用金额、疗程、配伍输液、联合用药等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128份病历使用了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使用率为63.68%,用药时间平均8.2 d,不合理应用的占48.44%,注射用血塞通、注射用红花黄色素、苦碟子注射液、丹红注射液使用金额、数量、用药频度(DDDs)排名均处于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前几位。结论 应加强骨科住院患者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使用的培训和监管,严格执行《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原则》及药品说明书的规定,规范、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赵玉梅 《齐鲁药事》2011,30(4):236-238
在慢性肝病的治疗中,抗纤维化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治疗中的难点。能否阻断肝纤维化的形成与发展,对阻止或延缓慢性肝病向肝硬化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肝纤维化为诸多慢性肝病发展至肝硬化过程中所共有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是影响慢性肝病预后的重要环节,减缓或阻止肝纤维化进程是一相当重要的治疗对策,中医药主要选用活血化瘀的药物,以降解纤维组织。活血化瘀药物具有消除淤血、通行血脉、促进血行等作用,随着对活血祛瘀药的研究,将对肝纤维化的治疗开辟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分析六安市人民医院中药注射剂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中药注射剂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主要对2014-2017年六安市人民医院收集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的104份中药注射剂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104例,其中男58例,女46例;其中50~59、60~69岁年龄段的ADR例数最多,占比均为23.08%;ADR发生在用药后10~30 min较多,占35.58%;中药注射剂引发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和全身性症状,其中以皮肤损害比例最高,达57.69%,其次为全身性症状,占18.27%。较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有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剥脱性皮炎等。造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构成比最高的为生脉注射液,占比为19.23%。结论 临床应加强中药注射剂ADR的监测与上报工作,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