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诱导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s)成为神经干细胞及其分化作用。方法取大鼠BMSCs。分别以BDNF和BDNF+RA(维甲酸)作为诱导物诱导,于诱导3d、7d后行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后BDNF和BDNF+RA诱导组均有大量Nestin染色阳性细胞,BDNF+RA组阳性率高于BDNF组(P〈0.01)。NSE、GFAP免疫阳性细胞在诱导3d后也有少量表达。诱导7d后BDNF和BDNF+RA诱导组Nestin阳性细胞明显减少.与诱导3d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NSE、GFAP阳性细胞敷增多,与诱导3b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BDNF+RA组阳性率高于BDNF组(P〈0.01)。结论联合应用BDNF与RA可提高BMscs神经转化.并促进其向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诱导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s)成为神经干细胞及其分化作用。方法取成年大鼠BMSCs,分别以BDNF和BDNF+RA(维甲酸)作为诱导物诱导,于诱导3d、7d后行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诱导3天后BDNF和BDNF+RA诱导组均有大量Nestin染色阳性细胞,BDNF+RA组阳性率高于BDNF组(P<0.01)。NSE、GFAP免疫阳性细胞在诱导3d后也有少量表达。诱导7天后BDNF和BDNF+RA诱导组Nestin阳性细胞明显减少,与诱导3天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NSE、GFAP阳性细胞数增多,与诱导3天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BDNF+RA组阳性率高于BDNF组(P<0.01)。结论联合应用BDNF与RA可提高BMSCs神经转化,并促进其向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离体分离和培养方法,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全反式维甲酸(RA)、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体外诱导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采用出生3周SD大鼠的全骨髓细胞进行培养,传至第3代时,分为三组:A组,bFGF+EGF+RA进行诱导分化;B组,BDNF+RA进行诱导分化;C组,RA诱导分化。在倒置显微镜下每日观察、记录BMSCs的诱导分化情况,并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细胞进行兔抗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单抗鉴定。结果A组诱导5d后有大部分细胞具备神经元样细胞形态,胞体呈锥形或圆形,有较长单极或多极的突起,有NSE阳性细胞表达。而B组可有部分NSE阳性细胞、C组细胞有少量NSE阳性细胞。结论bFGF+EGF+RA、BDNF+RA和RA均可在诱导BMSCs向神经样元细胞分化,bFGF+EGF+RA组更优于和BDNF+RA组及RA组。  相似文献   

4.
骨髓基质细胞诱导后与神经细胞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体外诱导骨髓基质细胞(BMSCs)与神经细胞作比较。探索BMSCs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bFGF,BHA,EGF,Forskolin等配成诱导前剂,诱导剂和长期诱导剂,对大鼠BMSCs进行诱导,全程观察其变化,并聚诱导后4d细胞行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与大鼠脊髓来源的神经细胞对比。结果 BMSCs诱导前后细胞形态。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有明显区别;诱导后细胞与神经细胞极为相似;诱导后细胞13-17d凋亡。结论 BMSCs诱导前后细胞形态,生长,凋亡和NSE,GFAP表达变化支持BMSCs可以体外诱导成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音速波状蛋白(Shh)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定向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样细胞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扩增和鉴定人骨髓MSCs。采用不同诱导方案诱导MSCs向神经元和多巴胺能神经元样细胞定向转化后,进行抗神经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酪氨酸羟化酶(TH)和多巴胺转运体(DAT)等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并计算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实验组诱导后MSCs能分化为具有典型神经元形态的细胞,可见NSE、Nestin、GFAP、TH和DAT等神经细胞标志表达;对照组MSCs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上述特异性标志物表达均为阴性。实验2组(诱导方案含Shh)与1组(诱导方案不含Shh)的NSE、Nestin、GFAP阳性细胞百分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实验2组TH和DAT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实验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hh可促进MSCs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成年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不同的方法,寻找它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最佳条件。方法 取纯度较高的BMSCs,通过不同的神经营养因子诱导法和抗氧化剂诱导法,进行抗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相应的阳性细胞数。结果 诱导第3天A组(EGF:表皮生长因子,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A:全反式维甲酸),B组(GDNF: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C组(EGF,bFGF,GDNF,BDNF和RA)的Nestin阳性细胞数较多,其中以C组最多,而D组(抗氧化剂)Nestin阳性细胞数少于前三组。A,B,C组的NSE,GFAP染色阳性细胞数较D组少,但D组有部分细胞发生死亡。诱导第7天A,B,C组的NSE,GFAP阳性细胞数较第3天时明显增多,C组最多,B组其次,Nestin阳性细胞数比例较第3天时明显减少。而D组的NSE,GFAP阳性细胞数少于其第3天时;C组诱导成神经细胞比例较高,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极少或无阳性细胞。此外,神经营养因子诱导法生成神经样细胞的比例都多于胶质样细胞。结论 抗氧化剂诱导法分化诱导快,而神经营养因子诱导法分化诱导效率高,诱导后细胞生长状态明显好于前者,各种神经营养因子联合作用影响BMSCs的增殖和分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预诱导对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向多巴胺(DA)能神经元分化的影响。方法取雄性Wistar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进行MSCs的体外培养、传代扩增及纯化。bFGF预诱导24h后,依据加入的神经营养因子不同分为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l)组、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组和GDNF+GMl组,以及对照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分别在预诱导第3d、7d进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计数NSE和TH阳性细胞数,并计算阳性细胞百分比。结果对照组见少量NSE阳性细胞。实验组于诱导第3d、7d见较多数量的NSE、TH阳性细胞,GFAP阴性。bFGF预诱导各组中GDNF+GMl组NSE、TH阳性细胞率最高,GDNF组次之,GMl组最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bF—GF预诱导不仅可明显促进GDNF、GMl诱导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表达神经元细胞标志物——NSE;还可促进MSCs向DA能神经元分化,表达DA能神经元标志物——TH。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GM1)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神经细胞的作用。方法通过贴壁法分离大鼠BMSCs,体外扩增3代,加入GM1诱导分化。用倒置显微镜观察诱导分化后BMSCs的形态,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逆转录PCR检测BMSCs神经生长因子(NGF)mRNA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的表达水平,并与胎牛血清(FBS)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的BMSCs比较。结果GM1诱导组BMSCs胞体变圆,突起增加,部分突起相互联结成网状,NSE阳性表达细胞为(29.47%±3.26)%,GFAP阳性表达细胞为(2.32±0.18)%,FBS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为(6.97±0.56)%和(10.6±0.75)%的细胞NSE表达阳性,(1.41±0.35)%和(1.21±0.35)%的细胞GFAP表达阳性。GM1诱导组NGFmRNA和BDNFmRNA水平显著高于FBS对照组(均P<0.01)和空白对照组(均P<0.05)。结论GM1在体外能诱导B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9.
成年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成神经细胞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目的:探索成年骨髓间质干细胞(ABMMSC)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可行性,为ABMMSC在神经科学领域内的应用提供 参考。方法:以成年犬ABMMSC为实验对象,利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FGF)、维甲酸(RA)、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等作为增殖及分化诱导因子,采用两步法进行增殖培养,分化诱导;免疫细胞化学法进行细胞性质鉴定。结果:加入bFGF、EGF后增殖培养48h,换液、去除非粘附细胞,再增殖培养72h ,可见细胞分裂相(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和簇样克隆形成(中小型细胞)。加入RA、BDNF、GDNF诱导3d,部分细胞有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成分表达;第10d可见有神经元、神经胶质形态样细胞形成。经细胞成分(NSE、GFAP)鉴定证实为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结论:ABMSC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经过bFGF、EGF、RA、BDNF、GDNF等因子的“程序性”作用,可以向神经元、神经胶质前体细胞及其终末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在体外能否诱导骨髓基质细胞(BMSCs)向多巴胺(DA)能神经元分化及可能机制。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成年SD大鼠胫骨内骨髓组织,分离制备成单细胞悬液进行培养。将增殖传代至第5代的BMSCs随机分为GDNF诱导组和对照组。继续培养7d后,应用BrdU/GFAP、BrdU/NeuN和TH免疫荧光单标和双标技术检测BMSCs增殖和分化情况。结果两组BMSCs继续培养7d后,增殖仍然活跃,有部分细胞向神经元和胶质样细胞分化,呈Brdu,GFAP、BrdU/NeuN和TH阳性表达,但GDNF组的增殖力更强,向神经元和TH神经元分化的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GDNF能促进BMSCs的增殖和诱导BMSCs分化成神经元和胶质样细胞,其中少部分可分化为TH神经元(即DA能神经元)。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s)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传3代骨髓基质细胞随机分为GSH诱导组和对照组。GSH诱导组加入10mmol·L^-1GSH20μL,对照组加入生理盐水20UL,两组使用的培养基和处理过程相同。于加入GSH和生理盐水后6、12和24h观察记录细胞的生存情况及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诱导后细胞GFAP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经GSH诱导后BMSCs形态发生明显改变,GSH诱导组GFAP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以诱导12h后变化最为明显。结论:BMSCs经GSH诱导后GFAPmRNA及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骨髓基质细胞(BMSCs)在体外条件下向周围神经雪旰细胞(SCs)分化的可靠性. 方法 分离提取SD大鼠股骨和胫骨部位BMSCs.利用其贴壁生长的特性.培养纯化,传代扩增.用复合诱导因子(β.巯基乙醇+全反式维甲酸+血小板凝集抑制剂+m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体外诱导BMSCs分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 检测P75、S-100及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P75、S100及CD104的表达. 结果诱导后的BMSCs形态类似SCs,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其具有SCs性质,表达SCs的表面标志物(GFAP、S100和P75).荧光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诱导后BMSCs S-100、CD104的表达量达到了SCs的表达量水平,但P75的表达量与SCs的表达量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结论 体外诱导BMSCs可部分获得SCs的特征,传代后恢复至未诱导状态,这种预诱导加复合因子诱导的方法 尚待完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6-羟基多巴(6-OHDA)帕金森病(PD)大鼠纹状体提取液在体外对骨髓基质细胞(BMSCs)的诱导分化作用.方法 建立单侧(右侧)PD大鼠模型,分别配制成毁损侧纹状体诱导液(L-SC)和未毁损侧纹状体诱导液(I-SC).三代BMSCs培养至第3天进行试验.诱导组分别取L-SC和I-SC培养BMSCs,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和细胞形态变化;48 h后收集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细胞表面神经标记物巢蛋白(nestin)、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酪氨酸羟化酶(TH),计数阳性率.另取部分BMSCs分别在含血清培养液(Ser-C)和无血清培养液(F-SerC)中培养,设为对照组.结果 镜下观察,L-SC组和I-SC组BMSCs部分脱落,仍然贴壁的细胞失去原有外观,有的细胞具有突起样结构.Ser-C组BMSCs生长良好,F-SerC组中的BMSCs则不能继续贴壁生长.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Ser-C组仅GFAP有阳性表达.诱导后,L-SC诱导组nestin和GFAP阳性率明显升高,I-SC诱导组NSE和GFAP阳性率明显升高,其中GFAP阳性率与Ser-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SC诱导组与I-SC诱导组之间GFA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均无TH表达.结论 PD大鼠纹状体提取液可以引起BMSCs形态学改变.与Ser-C相比,诱导后GFAP阳性细胞显著增多,同时出现nestin和NSE阳性细胞.  相似文献   

14.
间充质干细胞可向神经方向转化,但分子机制目前不清楚。 目的:观察Wnt3a和Wnt5a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后通过形态学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14,CD44,CD9,CD34,CD45表达。采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分别联合Wnt3a和Wnt5a的诱导方案,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检测Wnt3a、Wnt5a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长梭形,表面标志物CD9,CD44高表达,CD34,CD45低表达。诱导后细胞Wnt3a诱导组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呈阳性,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无明显表达,细胞活力良好。Wnt5a诱导组巢蛋白呈弱阳性表达,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阴性。RT-PCR结果显示Wnt3a诱导组巢蛋白在诱导前后均有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诱导后5 d可见明显的扩增条带,10 d后更加明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在诱导10 d后出现较弱的扩增条带。提示Wnt3a分子能够促进体外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对局灶性脑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修复的作用及血管再生的影响,探讨BMSCs移植促进大鼠脑损伤修复的机制。方法 30只大鼠制备大鼠局灶性脑损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损伤组和BMSCs移植组,每组10只大鼠。取供体鼠BMSCs,体外扩增,DAPI荧光标记。在脑立体定向仪引导下将BMSCs移植到脑损伤大鼠局部损伤灶边缘,于3d、7d及14d通过观察大鼠神经行为能力的变化,评价移植细胞后大鼠神经功能的修复情况;14d后取脑组织荧光显微镜观察移植细胞存活的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微血管密度(MVD)来评估血管再生情况、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Flk-1)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脑损伤组和BMSCs移植组于移植后3d时神经行为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移植后7d、14d,BMSCs移植组与脑损伤组在神经行为学评分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SCs移植组与脑损伤组比较,脑组织微血管密度明显增加,VEGF和Flt-1、Flk-1表达明显增加。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后可促进脑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其增加VEGF和Flt-1、Flk-1表达促进血管再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治疗缺血性卒中大鼠,观察BMSCs的治疗效果,检测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的表达水平,进而研究BMSCs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机制.方法 将40只成年雌性SD大鼠制备成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24h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梗死对照组和BMSCs组,每组20只.每组再按梗死后3,7d分为2个亚组,每组10只.梗死对照组于缺血再灌注24 h后经尾静脉注射PBS液1ml,BMSCs组同时经尾静脉注射BMSCs 3×106.所有大鼠于梗死后1,3,7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PSD-95表达水平,用TUNEL测定凋亡细胞水平.结果 (1)神经功能评分:梗死后3,7 d BMSCs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梗死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138,3.417;P<0.05).(2) PSD-95表达:BMSCs组在梗死后3d时PSD-95表达较梗死对照组的表达有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MSCs组在梗死后7d时PSD-95表达明显多于梗死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13,P<0.05).(3)TUNEL细胞凋亡染色:梗死后3d时梗死对照组大鼠缺血侧可见许多凋亡细胞,显多于BMSCs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78,P< 0.05).结论 BMSCs移植能促进缺血性卒中大鼠的神经功能的恢复.BMSCs移植后能明显增加缺血性卒中大鼠PSD-95的表达,减少细胞的凋亡,对缺血性卒中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