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女性下颌骨测量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提供汉人尸体原位下颌骨测量的各种指标数据,为美容医学及法医学在种碎尸案件中寻求汉人颌面骨参考依据。方法 经福尔马林固定成人汉人男性尸体50具,使用游标卡尺直接测量下颌角间宽、下颌骨10余项数值,并以下颔角间宽来推算颧弓深度、颧弓长度及各指标的自身比例,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下颌角间宽与其各项指标均呈正相关。下颌体厚度Y^=0.052 0.111X,下颌体高度,Y^=1.574 0.303X,下颌支高度Y^=7.004 0.591X,下颌体长度Y^=3.620 0.805X。下颌角厚度,Y=0.815 0.145X等,P均=0.001。结论 采用下颌角间宽来推算颧弓深度、颧弓长度及下颌骨各指标对进行性别鉴定及美容、复合体制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下颌角肥大整形术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下颌角肥大的解剖学基础,为下颌角肥大整形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5个成人下颌骨进行定点测量,测量两侧下颌角的角度、下颌支高度、下颌角间宽及下颌角外翻角度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下颌角角度、下颌角外翻角度、下颌角间宽、下颌支高度两侧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下颌角外翻角度与下颌角间宽及下颌角外翻角度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本研究可为下颌角肥大整形术提供可靠的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临床制作下颌骨人工植入体积累国人体质人类学资料。方法 采用经福尔马林固定、颜面骨正常的成人尸体60具(男30具,女30具),常规解剖操作,按《人体测量方法》用游标卡尺测量下颌角间宽、颧弓深、颧弓长、下颌联合深和下颌联合高。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下颌角间宽、下颌联合深及下颌联合高男女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颧弓深及颧弓长男女间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下颌角间宽为98.78±9.60 mm,下颌联合深为77.40±10.33 mm,下颌联合高为35.20±3.37 nlm;且两两之间存在相关关系(P<0.01),并建立回归方程。结论 可期望从颧弓深和颧弓长来进行性别判别分析;为临床下颌骨替代物个体化制造提供相关数据及在CT获得数据不全的情况下,通过回归方程推算其他缺失数据,以供临床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4.
汉族人下颌角相关测量与下颌角肥大诊断标准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了解汉族成年男女下颌角相关测量数据及影响因素,建立适合正常汉族人群的下颌骨肥大诊断标准.方法采集正常汉族人群头颅骨形态特征点数据,男女各200例,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头颅骨几何形态结构进行定量分析,进行男女之间各几何特征值的特异性分析,提取能够反映颅骨与上颌、颅骨与下颌以及上下颌间结构关系的形态特征值,建立具有临床意义的下颌骨肥大诊断标准.结果汉族成年男女测量数据如下(男与女)头面比:(1.32±0.06)与(1.54±1.60);面颌宽比:(1.33±0.08)与(1.35±0.12);面中宽:(133.4±5.6)mm与(126.9±5.9)mm;下颌夹角:(72.0±5.5)°与(69.8±6.9)°;鼻梁-颏间距:(95.0±8.4)mm与(88.0±7.6)mm;头面宽比:(1.04±0.04)与(1.08±0.06);头颌宽比(1.39±0.14)与(1.46±0.11);下颌宽(105.9±6.4)mm与(94.0±6.0)mm;下颌左角(121.7±7.6)°与(123.5±7.2)°.其中面中宽、下颌夹角、鼻梁-颏间距、头面宽比、头颌宽比男女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汉族成年男女面中宽与下颌宽之比稳定在1.3左右,可以作为男女通用诊断标准之一.而在对个性化下颌角诊断及治疗中需要结合头面、面中、头颌宽比及下面部形态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后效果以及长期稳定性,分析下颌角肥大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颅颌面二中心行“下颌角弧形截骨,下颌骨外板打磨手术”的患者,收集其术前、术后3 d及术后12个月拍摄的CT资料,采用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分析,对比3个时间点下颌角区骨量,并分析术后骨量增生与咬肌、翼内肌厚度的关系。结果:共有19例诊断为双侧下颌角肥大的患者纳入研究,患者术前单侧下颌角区骨量为(11.93±1.77)cm3,术后3 d单侧下颌角区骨量为(7.72±1.60)cm3,术后12个月随访单侧下颌角区骨量为(8.73±1.69)cm3。对3组数据进行两两配对t检验得出,术后3 d相较术前下颌角区骨量明显减少(P<0.001),术后12个月相比术后3 d下颌角区骨质出现明显增生(P<0.001),但术后12个月相比术前下颌角区骨质仍显著减少(P<0.001)。此外,对下颌角区骨质增生量与该处附着咬肌、翼内肌厚度采用Pearson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颌角骨折处第三磨牙的不同处理方式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77例单纯下颌角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四组,A组:张力带固定术中拔除骨折处第三磨牙;B组:张力带固定术中保留骨折处第三磨牙;C组:张力带固定附加下颌骨下缘补偿固定术中拔除骨折处第三磨牙;D组:张力带固定附加下颌骨下缘补偿固定术中保留骨折处第三磨牙。术后定期随访,对各组术后感染及咬合关系紊乱发生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四个组在术后感染率及咬合关系紊乱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拔除下颌角骨折处第三磨牙组与保留下颌角骨折处第三磨牙组相比,术后感染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下颌角骨折采用小型接骨板内固定时在严格掌握术中拔除第三磨牙指征的情况下,术中拔除骨折处第三磨牙并不会增加下颌角骨折术后感染的几率。  相似文献   

7.
陶俊良 《重庆医学》2015,(8):1094-1096
目的:为下颌角截骨术设计安全、美观的弧形截骨线。方法将150例(300侧)成人离体下颌骨的下颌管暴露。观测下颌管的走行特点;测量下颌管关键点距下颌缘的距离;观测下颌孔与下牙槽弓的位置关系;依据观测结果设计出符合个性化需求的弧形截骨线。结果下颌管关键点A1、B1、C1、D1、E1距下颌缘的距离分别为(14.02±2.23)mm、(21.06±3.90)mm、(14.08±3.68)mm、(13.60±2.80)mm、(14.55 ± 3.34)mm ,各点的最大截骨宽度分别为(10.05 ± 4.00)mm、(15.06±2.88)mm、(8.08±3.88)mm、(6.09 ± 3.45)mm、(7.06±3.56)mm ;下颌孔与下牙槽弓位于同一平面的概率为96%;截骨线的后端A点不应高于下颌孔平面,3条截骨线的前端C点、D点、E点分别是经下颌支前缘、下颌牙M 2位、下颌牙P4位向下所引垂线与下颌缘的交点。结论下颌角弧形截骨线的设计适应个性化需求,符合解剖学特征和美学要求,具有标志明确、易于操作、安全性高、术后效果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下颌角磨削去骨术前后咬肌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改良下颌角磨削去骨术矫治轻度下颌角肥大畸形术后咬肌形态的变化,为轻度下颌角肥大畸形矫治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改良下颌角磨削去骨术矫治200例轻度下颌角肥大畸形,采用高频浅表超声成像技术,随机抽取60例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每隔4周,放松和用力咬合两种状态下测量双侧咬肌厚度,观察比较变化情况.结果术前及术后24周相比咬肌平均厚度变薄,萎缩明显(P<0.05);术后24周与术后32周相比咬肌平均厚度无变化(P>0.05).结论改良下颌角磨削去骨术后,术后24周内肥大的咬肌可自行萎缩,不需处理.术后24周后咬肌不再有变化.轻度下颌角肥大者可行单纯磨削去骨术,无需切除咬肌.  相似文献   

9.
林耿冰  林李嵩  施斌  陈乃俊  石勰 《医学争鸣》2009,(21):F0003-F0003
目的:对下颌角骨折的治疗方式作一回顾性的评估和探讨.方法:2000/2007年下颌角骨折病例52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三类:A组Champy张力带固定,B组张力带固定技术附加穿颊固定,C组口外切口复位固定.术后复查咬合关系,颞颌关节异常,曲面全景片表现,张口受限等,并比较A组和B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52例骨折对位准确,咬合关系均良好;11例反映有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18例术后1wk仍有张口受限,但术后3mo张口度均恢复正常.A组和B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未见有明显差异.结论:张力带固定技术附加颌间弹性牵引能够有效治疗下颌角线性骨折.建议在术中同期拔除阻生智齿,有利于骨折复位,拔牙创应妥善处理.  相似文献   

10.
髁突骨折、下颌角骨折是下颌骨骨折最常见的类型,影响髁突骨折及下颌角骨折的因素有生物力学特点、外力强度及方向、软组织等。此外,髁突骨折、下颌角骨折还与下颌第三磨牙的存在与否有关,认为下颌第三磨牙的存在减少了颌骨的骨量、削弱了下颌角的自身结构,增加了下颌角骨折的发生风险;但拔除会影响颌骨的最大应力集中区,增加髁突骨折的发生风险。因此,当临床医师决定是否预防性拔除无症状的下颌第三磨牙时还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颧弓骨折坚强内固定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颧弓上缘入路,微型钛板行颧弓骨折坚强内固定的疗效。方法:采用颧弓上缘切口,微型钛板对26例单纯颧弓骨折患者进行复位内固定。结果:26例患者4例术后有轻度张口受限,2例伤口延迟愈合外,其余均开口度正常,面型对称,伤口甲级愈合。结论:以颧弓上缘切口入路,微型钛板行颧弓骨折坚强内固定,操作简便,效果良好,并发症少,是一种较好的颧弓骨折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在颧骨、颧弓骨折中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6例颌面部外伤疑有颧骨、颧弓骨折患者进行螺旋CT薄层扫描和三维重建成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螺旋CT三维成像能够立体地显示骨折的部位、形态、骨折块移位特点和类型等空间信息。结论 螺旋CT三维成像对于颧骨、颧弓骨折具有重要临床诊断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One hundred fifty three mandibles of adult Chinese cadavers were measured. The acquired data were correlatively analysed with computer. It was found that bigonial breadth (EE')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breadth between bilateral canines (BB'), the bimentalbreite (CC') and the breadth between right and left vertex of alveolar ridge between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molar (DD'). The length of mandibular body (AF) was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the vertical distance from bigonial breadth to the breadth of bilateral canines (BB'F), to the bimentalbreite (CC'F) and to the breadth between right and left vertex of alveolar ridge between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molar (DD'F). Six regressive equations were established. Significance of these equations wa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对21例临床拟诊颧弓骨折的外伤患者进行常规颧弓轴位及改良反汤氏位投照,并用RGD_3型热释光剂量仪对其中6例患者颜面部X线辐射剂量进行了测试。结果:两种投照位置照片,对颧弓骨折诊断的阳性率相同,但对骨折线及骨折错位程度的显示,后者优于前者。在患者颜面部接受X线辐射剂量上,改良反汤氏位约低于常规颧弓轴位的19~23倍。在投照方法学上,改良反汤氏位简便,易行,医患双方均易接受。  相似文献   

15.
在10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童尸的颌面部上,用定位针对所确定的若干基准点定位后,测量8个项目。结果为:各测量值均无性差,颧弓长和眶耳线长随身长的增加而增加。下颌支后缘长,下颌支人中距,人中乳突切迹线长均为右侧大于左侧,身长75~105cm 组大于身长61—74.9cm 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成年女性下颌骨相关解剖结构进行观测,收集整理相关数据,丰富下颌骨形态学资料。方法:对50例成年女性干燥下颌骨标本进行解剖学形态观测,测量下颌骨相关角度、下颌孔相关距离值并统计相关结构数据。结果:测得下颌骨相关角度及距离值如下,下颌角角度为(124.21±4.23)°,下颌骨仰角角度为(25.41±2.26)°,下颌骨夹角为(77.28±2.43)°,下颌角外间距为(98.43±3.51)mm,下颌支高度为(57.28±2.33)mm;下颌孔及其与周围结构相关距离测量值如下,下颌孔与下颌后缘水平距离为(16.29±1.31)mm,下颌孔与下颌切迹直线距离为(23.34±1.55)mm,下颌切迹矢状径和垂直径分别为(32.51±2.07)mm 和(14.42±0.90)mm。结论:面颅骨下颌骨相关解剖结构的定量分析测量,可为该区域的整形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支持,同时完善了成年女性下颌骨形态学数据,为颌面部下颌骨区外科手术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额颞眶颧弓入路应用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额颞眶颧弓手术入路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1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共20侧,15例头颅干标本共30侧,对额颞眶颧弓手术入路相关的解剖标志进行详细地显微解剖、观察、拍照、测量和统计。结果面神经额颞支与颧支存在变异的可能。与保留颧弓相比,离断颧弓后的骨窗下缘至中颅底可缩短15mm左右的距离,与干标本测量颧弓宽度的数据相当。结论额颞眶颧弓手术入路适合处理鞍旁区域病变,其手术空间和视角宽阔。  相似文献   

18.
颧骨和颧弓是面部比较突出的骨性支架,容易受外力的直接打击而发生骨折.本文介绍20例颧骨颧弓骨折,对患者年龄、性别、致伤原因、骨折类型、临床表现和治疗情况作了分析.作者对本组畸形不明显,外形要求不高,功能障碍不大的6例颧骨颧弓骨折未进行复位,而采取理疗、机械练习张口度,另外14例采用颞部切开复位,术后无论从外形及功能上均较理想.本文对本病的治疗方法和手术体会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经颧弓和颞颌径路切除侧颅底肿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经颧弓和颞颌径路在手术显微镜下为侧颅底肿瘤 4例行切除术。结果 :术后随访 5年 ,良性肿瘤 3例无复发 ,非霍杰金淋巴瘤 1例存活。结论 :经颧弓和颞颌径路适用于切除侵及颞下窝、翼腭窝的侧颅底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