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牵引成骨技术治疗关节强直致下颌偏斜畸形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牵引成骨技术(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的逐渐成熟和牵引器的不断改进,我们采用DO治疗下颌偏斜畸形患者,达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牵引成骨技术在牙颌面畸形矫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本研究分析评价牵引成骨技术(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对牙颌面畸形的矫治,探讨其在牙颌面畸形矫治中的应用及价值。材料和方法:自1997年11月至今共运用DO技术治疗牙颌面畸形患者39例,其中男19例,女20例。年龄8-43岁,平均年龄17.31岁。上颌骨严重发育不足18例,Crouzon综合征1例,小下颌及偏颌畸形20例。结果:最小牵引幅度8.0mm,最大牵引幅度24.4mm。所有患者的牙颌面畸形均得了明显的改善。随访1-24月,无一例术后不成骨的病例。二例小下颌畸形患者并发牵引引器周围局部软组织感染,但并没有影响新骨的形成。结论:DO技术在牙颌面畸形矫治中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避免了植骨及由此带来的供、受区并发症,显示了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牵引成骨技术治疗小下颌畸形伴OSAS效果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分析评价下颌骨牵引延长治疗小下颌畸形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后,患者上呼吸道、睡眠呼吸暂停指数及血的变化,方法 对5例小下颌畸形伴OSAS患者应用口内型牵引器行牵引颌骨牵引成骨管长下颌骨体、前伸下颌骨、扩大咽腔。结果 5例下颌骨体最大牵引幅度为24.40mm最小牵引幅度8.50mm。在小颌畸形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患者咽腔扩大,睡眠呼吸暂停指数明显下降,血氧饱和度显著上升。最长随访时间11个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牵引成骨技术在矫正下颌正中陈旧性骨折畸形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5例下颌正中陈旧性骨折错位愈合的患者采用牵引成骨技术进行矫治,必要时辅助正颌外科手术。结果:手术顺利,外形恢复好,畸形纠正明显,咬合关系重建效果满意;局部成骨满足畸形整复要求,无感染等并发症。结论:牵引成骨技术用于矫正下颌正中部陈旧性粉碎性骨折畸形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无需开辟第二术区行组织移植,并发症较少,效果稳定可靠的特点。缺点是整个治疗过程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临床矫治上下颌骨宽度不调一下颌弓狭窄的病例时,既往采用的方法是正畸治疗调整下颌牙列内牙轴的方向。实际上这不是真正意义的下颌增宽,矫治后的效果已令人怀疑。运用颌骨牵引延长技术,使真正的下颌骨增宽成为可能。本文拟就运用颌骨牵引延长技术治疗下颌弓狭窄的手术程序、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注意事项等作一探讨。方法 3例病人均为发育性下颌弓狭窄,同时伴有下颌后缩或上颌前凸畸形。手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行下颌骨前部加宽术,全麻下经口内入路行下颌正中截骨术,安置牵引器,按颌骨牵引成骨技术常规行牵引加力,并按常规拆除牵引器。第二阶段行正颌外科手术矫正主要的颌骨畸形。两阶段之间应用正畸技术调整牙轴方向、排齐牙列并去代偿。结果 第一阶段手术以后,下颌骨前部被延长7mm~10mm,新形成骨骨质良好,经正畸治疗和正颌外科手术治疗后病人面型及咬合关系良好,经复查效果稳定。结论 颌骨牵引成骨技术可用于下颌骨弓狭窄的病人的矫治,该技术效果肯定,手术并不复杂,术后反应不犬,宜于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牵引成骨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73年Snyder首次报告利用牵引成骨技术延长了犬的下颌骨以来,1992年McCarthy[1]第一次应用口外牵引器将4例半侧颜面发育不全儿童患者的下颌骨成功地进行了延长。但是由于口外牵引存在遗留面部瘢痕、易感染、易损伤面神经等缺陷,目前已研制出以骨、牙齿或种植体作为固定支持的多种类型的口内牵引器,可防止对下牙槽神经及牙胚的损伤,避免面部瘢痕,满足了不同患者治疗的需要,从而使牵引成骨技术迅速在临床得以推广应用。一、治疗小下颌畸形及下颌后缩畸形动物实验研究证实,在下颌骨牵引成骨区有新骨形成,其压力断裂阈值类似正…  相似文献   

7.
严重小下颌畸形伴OSAHS应用牵引成骨术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 1 992年McCarthy等首次应用牵引成骨 (Dis tractionosteogenesisDO)技术成功延长下颌骨矫治偏面小下颌畸形及Nager s综合征以来[1] ,其在颅颌面先天发育及后天获得性畸形矫治中的应用广泛展开。 1 994年Moore等首先报道应用DO技术延长下颌骨 ,治疗Treacher Collins综合征改善上气道狭窄状况[2 ] 。DO技术不仅能有效矫治小下颌畸形 ,同时可以解除继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bstructivesleepapnea hypopneasyndrome ,OSAHS)。其对上呼吸道阻塞的有效解除及外形的自然恢复等诸方面均优于传统外科的疗效 ,本文就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置式牵引成骨技术在不同类型的牙颌面畸形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 2种类型的内置式牵引装置 ,为严重的小颌畸形、上颌后缩畸形、半侧颜面萎缩畸形和下颌骨缺损畸形患者行下颌骨体水平方向延长、上颌骨水平前徙、下颌升支与上颌骨同期垂直向延长以及下颌骨体部双端式牵引延长 ,共 5例。结果 :5例牵引成骨手术 ,部分病例辅助正颌外科手术 ,均达到术前设计要求 ,临床效果满意。 2例因牵引方向导致的错牙合问题 ,在牵引结束时及时得以纠正。无伤口裂开、感染、骨坏死、骨不连等并发症。结论 :应用内置式牵引成骨技术可重建面部轮廓 ,恢复理想的咬合关系和口颌功能 ,创伤小 ,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利用牵引成骨技术扩张延长发育不良的下颌骨已获成功,近年来十分盛行。本文综述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对颞下颌关节影响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特别是下颌骨牵引成骨术对下颌骨发育不良病例的髁状突的影响,阐述应用传递牵引技术对重建髁状突切除术的髁状突和颞下颌关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下颌骨牵引成骨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牵引成骨技术扩张延长发育不良的下颌骨已获成功,近年来十分盛行。本文综述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对颞下颌关节影响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特别是下颌骨牵引成骨术对下颌骨发育不良病例的髁状突的影响,阐述应用传递牵引技术对重建髁状突切除术的髁状突和颞下颌关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牵张技术修复犬硬腭骨缺损的过程中不同时期新骨形成的结构特点 ,研究新骨形成的连续过程及规律。方法 实验组动物 5只建立人工腭裂模型后使用牵张成骨技术 ,以每次 0 .3mm ,每日 2次的速率牵张关闭裂隙 ,裂隙关闭后每隔 14d以 2 5mg/kg体重为动物肌肉注射四环素 ,分别在裂隙关闭后 2周处死动物 1只 ,6周、10周各处死动物 2只 ,取牵张区新骨组织 ,进行组织学及四环素荧光标记观察。结果 牵张保持期第 2周 ,牵张区为沿牵张方向排列的胶原纤维束 ,其间可见大量成纤维细胞 ,在骨切开边缘区域可见散在荧光带。 6周时 ,牵张区成骨活跃 ,出现沿牵张方向排列的新生骨小梁 ,其间仍可见钙化度低的类骨基质 ,并出现沿骨小梁排列的强荧光带。 10周 ,逐渐成熟的新骨呈现较粗壮的骨小梁 ,钙盐沉积 ,钙化程度高 ,可见较成熟的哈佛氏系统 ,此时因骨改建活跃 ,荧光沉积呈现不连续的线段状。结论 新骨形成是沿牵张方向的膜内成骨方式完成的 ,不同时期新骨的钙化程度及骨改建活跃程度不同 ,新骨组织最终改建成熟而完成硬腭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12.
牵引成骨对牙胚生长发育影响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通过对3例下颌骨截骨牵引延长过程的观察,研究牵引成骨对牙胚生长发育及萌出的影响。方法:共有8例小下颌畸形患者接受了下颌骨截开牵引延长治疗以矫治小下颌畸形。其中3例患儿的下颌截骨线上有尚未萌出的牙胚。3例中6侧下颌骨最大牵引延长幅度为22.5mm,最小幅度14mm。在截骨前后、牵引前后及随访过程中X线纵向随访观察,研究牙胚的位置改变及其生长发育的变化过程。结果:经过7~12个月的随访,发现所有在截骨线上或附近的尚未萌出牙胚,在截骨间隙牵开扩大后牙胚将移至牵引间隙中,而且能正常地生长发育、萌出。新骨的沉积钙化速度及新骨成熟所需时间与其他病例无明显差异。结论:手术应避免损伤截骨线上及邻近的尚未萌出的牙胚;在颌骨截开牵引延长的过程中,牵引成骨将不影响牙胚的生长发育,牙胚可以在经牵引形成的新骨中正常地生长发育及萌出;截骨间隙中牙胚的存在不影响新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牵引成骨后新生骨是否可以作为自体骨移植材料修复兔下颌骨缺损,并探讨其成骨过程。方法 12只大耳白兔行单侧胫骨牵引,延长14mm后,截取1.2cm×0.5cm×0.5cm大小的新生骨修复左侧下颌骨缺损,对侧为自体髂骨移植做对照。结果 早期新生骨移植后成骨现象明显,12周后两者对兔下颌骨缺损的修复情况已无明显区别。结论 本实验表明,牵引成骨后生成的新生骨可以作为下颌骨缺损的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4.
应用牵张成骨术后退腭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自制的腭部牵张装置后退腭裂犬的腭部 ,探讨治疗腭咽闭合不全的新方法。方法 用 7只健康青春期杂种雄性犬为实验对象。手术形成腭裂模型 ,在实验侧行牵张成骨术。手术当天 ,术后 7、1 8、6 0d分别取印模 ,灌注石膏模型。制作术后 6 0d头颅骨标本。在模型和颅骨标本上测量各标志点间的距离。结果 实验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错牙合畸形 :实验结束时 ,动物实验侧硬腭后缘均有不同程度的后退 ,牵张间隙内为新生骨组织 ,上颌骨的两侧结构保持对称。结论 应用牵张成骨术可后退腭裂模型犬的硬腭后缘 ,且对咬合关系及上颌骨短期内的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颅面牵拉成骨胶原合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胶原是骨生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基质成份 ,本实验探究牵拉成骨过程中胶原生成及演变的机理和规律。方法 运用改良的 Neum an和 L ogan方法对牵拉间隙新骨形成过程中基质胶原总量的变化进行测量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技术 ,在蛋白质水平对 、 型胶原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出现作一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 胶原在牵拉后不久即出现 ,早期胶原分泌旺盛 ,牵拉完成后 2周即达正常的 6 7%。牵拉间隙早期新骨中有丰富的 型胶原 ,少量的 型胶原 ;而中、晚期发现大量的 型胶原构成骨小梁的主要基质成份 , 型胶原已很少测出。结论牵拉早期间隙中成纤维细胞分泌 型胶原 ,成骨细胞在此基础上分泌沉积 型胶原 ,同时骨小梁不断钙化、改建 , 型胶原逐步降解 ,最终 型胶原代替 型胶原成为骨基质的主要成份  相似文献   

16.
<正>牵引成骨术(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最早由 Codivilla于 1905年提出[1],直到 50年代,苏联Ilizarov通过一系列实验和临床研究[2~4],形成了一套有关牵引成骨术的理论和方法,牵引成骨术才开始在矫形外科逐渐应用起来。最初主要用于延长四  相似文献   

17.
颅颌面骨牵张成骨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牵张成骨 (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已有90余年历史 ,50年代以后 DO技术的日益成熟及其在临床的成功使颌面外科医生发现其在颅颌面骨性畸形及颌骨缺损治疗中具有极大的潜在应用可能 ,70年代下颌骨 DO的实验成功[1] ,1 992年 Mc-Carthy等成功地延长了人下颌骨 [2 ] ,90年代中期以后陆续报道上颌骨及面中份的牵张前移及在腭裂术后患者延伸上颌骨 [3~ 5] 。可控制的牵张力量不仅可刺激骨形成使骨延长 ,还可在周围软组织包括皮肤、肌腱、肌肉和神经等产生适应性应答。DO的基本生物学原则为低能量截骨操作 ,最大限度保护骨膜和骨内血…  相似文献   

18.
MEDPOR修复颅眶畸形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外伤性的颅、眶骨缺损畸形的治疗牵涉到颅眶外形和颅眶内容物的支持、保护功能的修复。外科医师通常采用自体骨移植或医用人工生物材料进行颅眶骨骼组织解剖连续性的修复以恢复颅眶的正常轮廓。然而自体骨移植临床上面临骨组织吸收坏死、供区损害或塑形困难,以及人工生物材料组织排异反应等问题。方法 临床应用由美国FDA机构批准的MEDPOR外科植入体修复颅眶外伤性缺损畸形病例32例。结果 术后最长随访时间两年,未发现排异反应,效果满意。结论 本文介绍了MEDPOR临床应用的手术方法和MEDPOR生物特性及术后效果  相似文献   

19.
Lefort Ⅰ型截骨牵开术矫正唇腭裂术后上颌畸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LefortⅠ型截骨快速牵开成骨技术 ,在唇腭裂术后上颌后缩畸形矫治中的应用。方法 上颌LefortⅠ型截骨 ,术中前移上颌骨 4 0~ 12mm ,留间隙期 1天。使用口外颅颌牵引装置—上颌杠杆式牵引支架 ,调节支架前部的刻度调节旋钮和牵引杆 ,3~ 5天内完内快速牵开水平前移 3 0~ 10mm ,矫正 7例唇腭裂术后上颌后缩畸形。结果  7例LefortⅠ型截骨水平快速牵引成骨完成后 ,除 1例固定为 4周 ,1个月后复查为轻度开合外 ,均无感染、成骨不良、骨不愈合等并发症。 7例牵开成骨矫正效果满意。结论 LefortⅠ型截骨快速牵开成骨技术是治疗唇腭裂术后上颌后缩畸形的有效方法。牵开速度快 ,不影响骨愈合 ,治疗时间短 ,不需植骨 ,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