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理护理是一种运用心理学理论和知识,预防和减轻疾病,促进康复的一种手段。医学心理学又是研究心理活动和身体、精神的各种病理过程相互影响的规律,从而利用心理活动的改变促进病理过程的消失和正常机能恢复的一门学科。要搞好护理工作,提高医疗质量,就应全面掌握各种护理技术和医学心理。不但护理技术过硬,而且在平时的工作中也要观察、了解病人的心理特征。研究病人的心理状态,使病人与医疗护理密切配合,使之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对于癌症病人给予心理护理,使其消除焦虑、恐惧情绪,避免不必要的精神压力,使病人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配合诊治,以达到减轻痛苦、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
孔凡瑛 《山东医药》2003,43(14):30-31
决定分娩的因素是产力、产道、胎儿,但是产妇的心理状态及分娩时的体位对产程的进展影响很大。2001年9月以来,我院为支持和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科医护质量,加强了对产妇的心理护理和生理护理,注重改变分娩时的体位,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整体护理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护理模式的改变和整体护理的推广应用,健康教育在护理中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心脏病患者由于其疾病的特殊性,如病程较长,运动受限制等,使患者在成长的过程中其生理和心理都受到极大的影响。健康教育在心脏病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能消除或减轻患者的负面心理效应,促进术后患者的痊愈。现介绍健康教育在风心病病人中围术期的应用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4.
触摸护理在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涂婵  张理宾 《山东医药》2010,50(3):52-5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WHO提出了以促进、保护、支持自然分娩为中心的“爱母分娩行动”,非药物分娩镇痛是目前最为倡导的方法。2008年1—12月,我们对200例初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施行触摸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探讨了心理护理在子宫阴道分娩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护理方式。方法本文对2015年6月到2016年12月100例疤痕子宫孕妇进行心理护理,并对其进行阴道试产,以及加强对孕妇进行产程的观察。结果经过对产妇进行积极的心理护理,所有产妇均无子宫破裂现象发生,其中有73例患者自然分娩,5例患者胎吸助娩,有两例患者阴道分娩失败,成功率可以达到73%。结论在疤痕子宫阴道分娩过程中,心理护理是一种重要的护理方式,能够获得产妇的信任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医护人员需要掌握好阴道分娩的适应症以及一些禁忌症,及时发现一些难产现象,这样能够保证多数产妇安全进行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6.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理概念有了新的认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护理工作模式逐步被接受,并开始在临床推广应用。人是具有复杂心理活动的高级动物,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工作中,心理护理就显得异常重要。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过程中,通过人际交往,以行为来影响、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康复的方法和手段,它始终贯穿于一切护理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实施护理干预对产妇分娩疼痛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产妇分娩疼痛实施护理干预对产妇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产妇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给予常规产科护理,并运用非侵入性止痛法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100例,仅给予产科常规护理。对两组产妇分娩时疼痛程度及分娩方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产妇分娩时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产妇的产程活跃期、总产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运用非侵入性止痛法实施护理干预使产妇在整个分娩过程中处于最佳心理、生理状态,能够减轻分娩疼痛,降低剖宫产率,提高自然分娩率而不影响母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  相似文献   

8.
早期护理干预对孕妇分娩结局影响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对分娩的影响,寻找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量,利于产后护理的方法。方法选择400例住院分娩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采取不同护理干预方法,观察其产程的时间,产后出血情况,产妇产时的心理变化,产后分娩时疼痛分级的比较。观察其结果。结果干预后的产妇在分娩中情绪良好,疼痛明显减轻,产后出血率降低。两组孕妇分娩时疼痛分级的比较显示:观察组孕妇在0级、Ⅰ级、Ⅲ级疼痛比对照组孕妇明显减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级疼痛分级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的护理干预,对稳定产妇情绪,减轻产时疼痛,减少产后出血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9.
早期护理干预对孕妇分娩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孕产妇的心理需求,探讨心理护理对分娩的影响,寻找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量,利于产后护理的方法。方法选择200例住院分娩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取不同干预方法,观察其产程的时间,产后出血情况,产妇的心理变化,分娩时疼痛分级的比较。观察其结果。结果观察组产妇心理干预前后焦虑、恐惧、紧张程度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产后24h内两组产妇的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得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进行心理干预对稳定产妇情绪、减轻产时疼痛、减少产后出血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初产妇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将109例初产妇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56例)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组(53例)进行常规护理,然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干预前后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SAS、SD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初产妇实施心理护理及分娩教育,可以减轻孕妇焦虑、抑郁情绪,增强其对自然分娩的自信心,促进孕产妇身心健康,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配合笑气吸入对分娩产妇镇痛效果、产妇心理和笑气使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住院产妇189例,经个人及家属同意给予心理护理干预配合笑气吸入的95例产妇为观察组;给予常规产程观察要求笑气镇痛分娩94例产妇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产妇分娩时焦虑程度、吸笑气时间、镇痛效果等情况.结果 两组产妇分娩时产妇的焦虑程度、镇痛效果、吸入笑气时间等比较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配合笑气吸入能减轻产妇的焦虑程度,增强了笑气镇痛效果,减少笑气吸入时间,提高产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运用护理程序进行产科健康教育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娟 《山东医药》2008,48(16):115-116
产科健康教育是指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孕产妇及家庭成员掌握妊娠、分娩的有关知识及新生儿的日常护理措施,减轻孕产妇孕期、产期及产褥期的不适及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断肢再植患者进行全方位心理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对22例断肢再植患者进行全方位心理护理,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程度.结果 全方位心理护理减轻了断肢再植患者的心理反应,积极接受治疗和护理.结论 成立专职护理小组对断肢再植患者实施术前、术中、术后全方位心理护理能使患者摆脱心理困境,愉快接受各种治疗、护理,促进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4.
受孕、妊娠、分娩、产褥、哺婴对于妇女是一种应激,可引起比较复杂的心理变化,特别是在围产期是对心理防衡机制的重大挑战,心理变化十分剧烈,如护理不当将会影响两代人身心健康。注意围产期的心理状态,搞好心理护理是医护工作者和亲属们不容忽视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实施心理护理减轻或消除患者介入治疗中的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反应。方法了解介入诊疗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针对其负性情绪,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结果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调动患者积极的心理应对能力,改善或消除不良情绪,提高依从性,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实施切实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术患者采用一定的心理干预,能提高患者的心理应对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或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促进了身心康复。  相似文献   

16.
心理护理,就是强调心理、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从而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以预防、减轻疾病或促进疾病痊愈的护理方法。这种方法在临床上应用极为  相似文献   

17.
有效干预对孕产妇心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孕产妇心理干预措施对改善孕产妇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将在本院分娩的孕产妇31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48例、干预组166例,干预组应用心理课堂和个体化指导方法等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并随访至产后6周。结果干预组孕产妇临产前焦虑和抑郁情绪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孕产妇的心理状况,促进孕产妇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心理暗示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过渡。临床实践证明,心理护理与药物治疗同样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战胜疾病,恢复健康。心理护理包括很多内容,它是用语言、动作、形体、表情做感觉性的提示。在临床护理中护士是给予患者积极的暗示,还是消极的暗示,会给患者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人文关怀是护患双方共同努力,达到人际协调的过程,也是一种双方思想乃至情感融洽的过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程长、预后差、易复发、具有传染性,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等状态.因此,在护理乙型肝炎患者时,应注重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1],并适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加强护患沟通,将人文关怀点滴融入临床护理工作中[2],融洽护患关系,使患者掌握慢性乙型肝炎保健知识,提高遵医行为和满意度,减轻心理负担,促进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20.
黄美郁 《内科》2013,8(3):310-31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所带来的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在消耗国家公共资源的同时也阻碍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冠心病病程长,治疗和护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护理干预能有效地促进冠心病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延缓冠心病的发展进程,提高患者及家庭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本文就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健康教育干预、药物依从性护理干预、常规家庭护理干预和生活方式护理干预等研究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