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螺旋CT低剂量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80例疑有气管病变的儿童,用4组不同的管电流(30、60、90、150mA)行螺旋CT胸部扫描。记录单次加权CT剂量指数(weighted CT dose index,CTDIw)、并进行气道SSD及VR重建,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分析4组图像的质量、支气管显示情况、支气管病变检出情况,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组可符合临床诊断要求的后处理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60、90mA扫描诊断的准确性分别为96.7%、99.3%,100%。30、60、90mA的CTDIw与150mA的比值分别为17.2%、29.5%、57.4%。结论 低剂量扫描及MPR图像后处理技术可明确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病变,并可作为支气管镜检前的筛查确定手术路径。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不影响小儿气管图像后处理效果,可清楚显示病变,适用于儿童气管疾病的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诊断泌尿系结石中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临床拟诊泌尿系结石的患者,行螺旋CT常规剂量和低剂量扫描及后处理技术检查。分析其敏感性和准确性。结果所有低剂量扫描及后处理图像均获得成功,低剂量扫描检查结石的敏感性为100%,准确性为98%。结论低剂量螺旋CT平扫是一种敏感、安全的输尿管结石的检查方法,它诊断输尿管结石能够获得高准确率,并且明显降低对病人的放射剂量,延长了球管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泌尿系检查中的扫描方法及多层面重建(MPR)、三维容积重建(3D)、曲面重建(CPR)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运用16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重建功能强大的有利条件,对474例患者行泌尿系平扫,167例行双期、延迟期扫描.根据病变情况对72例进行了MPR、3D、CPR等重建。结果:474例患者中,占位性病变包括良恶性肿瘤、结核等297例:囊性病变包括囊肿、积水等98例;正常79例,重建后MPR、3D等均显示优秀。结论:16层螺旋CT泌尿系成像是一种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的技术,后处理图像优秀,将成为诊断泌尿系疾病的一种新型无创伤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尿路造影(CTU)不同的后处理重建算法在输尿管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30例经过临床诊断及病理确诊的输尿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延迟扫描、薄层重建等处理方法。后处理重建采用曲面重建(CP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方法,分析不同的重建方法对图像质量、疾病判断的准确度及毗邻关系的应用价值。结果:①CPR:图像质量评级优良为27例(占90%)、评级差为3例(占10%)。疾病判断准确率为:输尿管结石100%(18/18)、输尿管肿瘤60%(3/5)、输尿管囊肿100%(3/3)、先天性输尿管狭窄100%(2/2)、输尿管炎症100%(2/2);②MPR显示:图像评级优良为24例(80%)、评级差为6例(20%)。疾病判断准确率为:结石100%(18/18)、肿瘤80.0%(4/5)、囊肿100%(3/3)、先天性狭窄100%(2/2)、炎症100%(2/2);③MIP显示:图像评级优良为19例(占63.3%)、评级差11例(占36.7%)。疾病判断准确率为:结石83.3%(15/18)、肿瘤40.0%(2/5)、囊肿66.7%(2/3)、先天性狭窄50.0%(1/2)、炎症50.0%(1/2)。结论:根据输尿管疾病的显像程度,通过选择合适的重建方法能够完整显示输尿管的解剖关系,并可辅助临床做出正确的诊断,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低剂量平扫对泌尿系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怀疑泌尿系结石的60例患者,随机分2组(各30例)分别以16层螺旋CT行常规剂量(120kV,180mAs)及低剂量(120 kV,50 mAs)平扫,将所得图像数据拆薄后经工作站行曲面重建后处理,综合各项图像资料分别作出诊断并进行比较。结果 30例常规剂量扫描患者共发现阳性结石病例28例,结石42枚;30例低剂量扫描患者共发现阳性结石病例24例,结石37枚(1例漏诊),低剂量图像质量较常规剂量降低,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不影响对结石的诊断;两者对结石诊断的灵敏度及准确率无差别(P > 0.05)。结论 16层螺旋CT低剂量平扫对泌尿系结石诊断价值较大,可明显降低患者的放射剂量,并得到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自动管电流调节低剂量CT在尘肺诊断中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45例经专业机构确诊的尘肺患者均行固定管电流(150 mA)常规剂量CT扫描(固定组)和自动管电流调节低剂量CT扫描(ATCM组,固定噪声指数为14,管电流50~200 mA),记录两组不同扫描条件下患者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采用双盲法分别对两种扫描方法所获取图像的质量、尘肺影像特征(阴影大小、阴影密集度、尘肺分期)进行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尘肺的CT影像征象显示率方面,ATCM组可清晰地显示各种尘肺特征性表现,与固定组相比,两者在显示尘肺影像特征(阴影大小、阴影密集度以及尘肺分期)、图像质量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组的CTDIvol、DLP分别为13.53 mGy和(337.13±13.53) mGy/cm,ATCM组分别为(7.39±0.45) mGy和(188.78±1.80) mGy/c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动管电流调节低剂量CT能全面反映尘肺的特征,图像质量可满足辅助诊断要求,并且能显著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可代替常规剂量CT用于尘肺的筛选与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7.
周军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3):1545-1545
目的 通过多层螺旋CT多平面(MPR)、曲面重建(CPR)与多种三维重建技术应用重建后比较,探讨各种三维重建技术在胆囊管结石的应用价值.方法 62例胆囊疾病患者,均行空腹CT水平扫描,疑似胆囊管结石时并均行三维重建.评价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多层面容积重建图像(MPVR)、CT仿真内镜成像(CTVE)对胆囊管结石诊断的准确率.结果 62例膀胱疾病患者中,经腹腔镜或手术证实发现胆囊管结石,其中65块结石,并行三维重建,可做出明确定性及准确定位诊断.结论 对于胆囊疾病患者,建议首先采用水平扫描疑似胆囊管结石时,辅以横断面图像、MPVR图像、CPR三者结合可为胆囊结石的准确定位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部CT低剂量扫描技术联合肋骨三维重建在胸部创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2022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收治的118例高度怀疑肋骨骨折患者,所有病例均采用胸部CT低剂量扫描技术联合肋骨三维重建,分析不同低剂量胸部CT扫描及肋骨三维重建的图像质量,对比胸部CT低剂量扫描技术与肋骨三维重建及两者联合检查对胸部创伤的诊断准确率。结果:CT扫描管电流为50 mA时,支气管、血管边缘、肺实质、小叶间隔、纵膈、肋骨边缘锐利度清晰度均较差,软组织伪影较多,噪声较多,影响诊断;管电流70 mA时,支气管、血管边缘、肺实质、小叶间隔、纵膈、肋骨边缘锐利度清晰度均一般,有部分软组织伪影,噪声少量,不影响诊断。管电流50 mA时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70 m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69,P<0.05);118例胸部创伤患者中,经胸部CT低剂量扫描技术联合肋骨三维重建检测显示:肋骨骨折112例,肋软骨骨折7例,检测到388处肋骨及肋软骨骨折,其中355处(占91.49%)肋骨骨折和33处(占8.51%)肋软骨骨折。118例胸部创伤患者中,76例(占64.41%)合并肺挫...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肠梗阻CT影像,将螺旋CT横断面图像设定为A组,螺旋CT横断面图像辅以多层面图像重建(MPR)后处理图像设定为B组,对两组在诊断肠梗阻的部位、病因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并与临床或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两组均能确定肠梗阻的存在,A组能确定16例(55.17%)梗阻部位及17例(58.62%)梗阻病因,B组能确定26例(89.66%)梗阻部位及28例(96.55%)梗阻病因,B组诊断准确率不论在梗阻部位还是在梗阻病因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横断面罔像结合MPR后处理,能大大提高肠梗阻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自动毫安控制技术在颈部CT扫描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扫描中X轴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对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方法:对照组(25例)用固定管电流100—220mA扫描。自动管电流组分别选择噪声指数NI10和NI12.5扫描,管电流分别为80-480mA和80~369mA.测定并记录特定兴趣平面噪声,记录管电流平均值。由2住有经验的影像专业人员分别评价图像。结果:所有图像都能满足诊断要求。与固定管电流比较,头颈平面噪声无明显差异,颈肩平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辐射剂量NI10组(94.8±17.9)和NI12.5组(74.8±18.3)明显低于固定管电流组(130.4±43.1)。结论:在多层CT颈部扫描中,Z轴自动mA技术与固定mA相比,其图像质量没有明显的差异,但自动管电流组辐射剂量却分剐降低了27%(NI10)和43%(NI12.5)。噪声指数应根据所要显示的组织结构、病灶大小及性质等选择。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了多层面重建法(MPR)、最小密度投影法(MinIP)、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仿真内窥镜法(VE)、表面遮盖法(SSD)等CT血管造影(CTA)方法的概念及技术特点,并通过与脑血管造影(DSA)检查进行比较,探讨了CTA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多种后处理技术,即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在颌面部复杂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64层螺旋CT对52例颌面部损伤患者采用容积扫描,进行MPR、MIP及VR图像重组,观察骨折细节,并与二维CT图像进行对比.结果 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重组图像可清晰显示颌面部骨折细节及空间解剖关系.二维图像对细小骨折显示较好,且可同时显示骨折部位的软组织改变情况.结论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是诊断复杂颌面部骨折的有效手段,二维图像是诊断颌面部骨折的基础,两者结合应用是颌面部多发、复杂骨折的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低剂量胸部扫描在小儿气道异物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8例经纤维支气管镜证实有气道异物的患儿行不同荆量检查,其中28倒为低剂量(30 mAs)扫描,20例为常规(100 mAs)剂量扫描,将轴位薄层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分别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小密度投影(MinIP)、容积再现(VR)及CT...  相似文献   

14.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0例临床诊断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男性65例,女性35例,年龄35~78岁,平均年龄56.5岁。回顾性心电门控增强扫描,利用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RT)重组图像,判定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并与DSA对照。结果:100例患者中,左前降支、左旋支、右冠状动脉重组像评价图像质量,在心率<70次/min时,左前降支、左旋支、右冠状动脉显示较好且能满足影像学评价。MPR、MIP及VRT重组像能显示冠状动脉的所有1级、大部分2、3级以及部分4级分支。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50%,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4.0%,特异性为94.0%,符合率79.0%。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无创、快速的成像方法,在多数情况下能较好地显示冠状动脉,可以做为冠状动脉病变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肾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临床怀疑继发性高血压患者行64层螺旋CTA,使用日本TOSH BA Aquilion 64层螺旋CT机。获得原始图像传送到Vitrea2工作站进行VR、MPR、CPR、MIP图像后处理。结果60例患者均获得了较满意的肾动脉CTA图像,清晰地显示肾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结论:64层螺旋CTA检查作为一种安全、经济的检查方法,对于肾动脉狭窄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可作为临床上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组在肋软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2例胸部外伤临床拟诊肋软骨骨折患者组行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和薄层重建,于工作站上进行VR、MIP、MPR三维图像重组,对后处理图像进行观察。结果:所有受检者均获得较满意的重组图像,12例胸部外伤患者,CT共发现肋软骨骨折14处,肋骨骨折19处。螺旋CT三维重组图像能清晰显示骨折部位、数目及断端移位情况;肋软骨骨折三维重组图像表现特征包括肋软骨钙化中断伴断端错位和肋软骨条状略高密度影中的线样低密度骨折线。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能清晰显示肋软骨骨折的部位、形态,为检测肋软骨骨折的最佳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郭凌飞  耿杰  娄晶 《现代保健》2010,(17):17-19
目的 评价颅盖骨线性骨折的CT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对70例颅盖骨线性骨折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将数据在ADW4.1工作站行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后处理技术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70例中颞骨骨折21例,顶骨骨折11例,枕骨骨折15例,额骨骨折23例.骨窗观察见颅盖骨锐利而清晰的线状低密度影,间接征象为窦腔积液与颅内积气,同时伴有硬膜外、硬膜下、脑室内血肿、蛛网膜下隙出血、等复合性损伤表现.42例作保守治疗,28例行手术治疗.结论 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能快速、准确诊断颅盖骨线性骨折及其范围、程度和并发症,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椎-基底动脉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用Siemens16CT机对随机选择30例行MSCTA检查.图像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容积再现(VR)等技术进行重建,观察椎-基底动脉的形态学变化和周围骨性结构的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30例中,椎-基底动脉表现正常3例,椎动脉表现异常27例54条:其中椎动脉走行迂曲12条;椎动脉变细12条;椎动脉局部狭窄28条;单侧椎动脉闭塞2条。另2例基底动脉延长扩张.其中1例伴有动脉瘤形成;7例基底动脉局部狭窄。结论MSCTA能清晰显示椎-基底动脉,横突孔及钩椎关节等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DSCT双能量判断体内结石成分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收集2012年9月-2013年6月行CT平扫双能量泌尿系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红外波普分析的患者118例(结石共127颗)为研究对象,对其予以DSCT双能量扫描后,在工作站(MMWP)上完成结石成分分析;比较外光谱成分分析与DSCT双能量扫描所得结果。结果双源CT双能量技术能准确的区分纯尿酸结石和非尿酸结石(敏感性、特异度均为100%),较准确的区分纯草酸钙结石(敏感性为100%,特异度为89.8%),纯羟基磷灰石(敏感性为84.6%,特异度为100%)。结论双源CT双能量技术能在治疗前对尿路结石的成分进行初步分析,对尿路结石的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