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检测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组)与5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尿酸(BUA)、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斑块情况。结果梗死组BUA、FPG、TG、LDL-C均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IMT及颈动脉斑块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并且BUA水平随颈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逐步升高(P<0.05)。结论血BUA水平与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相关关系,BUA是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等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目的研究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载脂蛋白、血糖等多因素的关系.方法对96例脑梗死患者及88例健康人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同时检测血脂、血糖、载脂蛋A-I(Apo AI)、载脂蛋白B100(Apo B100)等项目.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68.7%,对照组为20.8%(P<0.01).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部位存在同侧相关性.颈动脉有斑块的病例其高血压发生率、血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较无斑块的病例显著增高.脑梗死组HDL-C明显降低,ApoAI也明显降低,且与HDL-C的降低水平具有一致性;而Apo B100显著增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附壁血栓形成脱落或小斑块脱落,可以成为大片脑梗死或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与高血压病史、血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的指标增高有关;HDL-C明显降低、Apo AI降低;血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Apo B100升高是估价脑梗死危险因子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及血脂、凝血谱的关系。方法应用美国惠普公司产SONOS-1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别对110例急生脑梗死患者和41例对照组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同时检测血脂、凝血谱。结果(1)急性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8.18%,对照组为2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急性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占62.79%,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非梗死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侧向符合率82.56%。(3)高血压、高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载脂蛋白B的升高、高纤维蛋白原是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对急性脑硬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生化指标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23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根据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无硬化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中膜厚度(I MT),斑块数目和性质、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内径,与检测的血糖、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等生化指标比较。结果:237例中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168例(70.9%),其中I MT增厚29例(17.3%),粥样硬化斑块139例(82.7%)中软斑或混合斑84例(60.4%)、硬斑55例(39.6%)。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明显增多,空腹血糖、FIB、LDL-C、CRP明显增高,HDL-C显著降低。根据脑梗死灶侧颈动脉有无粥样硬化可分为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对侧硬化组,分析发现同侧组I MT明显增厚、斑块数量显著增多、颈总动脉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软斑或混合斑数量显著增多。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发生关系密切;另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等疾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赵舰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3):157-158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血脂、血糖的关系。方法应用德国西门子G60s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对150例老年啮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5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血糖、血脂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84%,对照组为2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临床疗效、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颈动脉狭窄比例的影响。方法对106例确诊为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和治疗组(50例),两组均予以脑梗死规范化治疗,治疗组加用通心络,分别观察治疗后1个月、3个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降低、临床疗效、血脂、颈动脉斑块及管腔狭窄程度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的程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的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都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血脂均明显降低(P<0.05),且分别均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治疗后斑块数目、大小和管腔狭窄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均有明显变化,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可降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脂水平、颈动脉斑块及管腔狭窄,进而提高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2例,对照组2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变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厚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TC、TG、LDL、HDL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3个月治疗后,两组TC、TG、LDL水平均降低,HDL水平升高,且实验组TC、TG、LDL低于对照组,HDL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斑块面积及斑块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斑块面积及斑块厚度均降低,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脑梗死患者,能有效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状态,增强斑块稳定性,能有效控制病情,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对70例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和38名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硬化斑块,同时检测两组的血浆脂质代谢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脂蛋白(a)[LP(a)]。结果:病例组70例,斑块检出率70.0%(49/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4%(7/38)(P<0.01);同时比较两组的TC、TG、HDL-C、LDL-C和LP(a)水平。脑梗死组血浆TC、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其它血脂指标无显著差异,而LDL-C/HDL-C比值在两组有明显差异(P<0.01)。将病例组按颈动脉斑块的有无分为脑梗死 斑块组(CI P)、脑梗死无斑块组(CI-P),发现CI P组LDL- C、HDL-C较CI-P组分别有升高、下降趋势,但各自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而研究LDL-C/HDL-C比值则CI P组明显高于CI-P组(P<0.05)。结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高血浆TC、LDL-C水平促发脑梗死的发生,分析LDL-C/HDL-C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很大的相关性,尤其对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包静  李振东 《陕西医学杂志》2008,37(12):1629-163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13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140例非脑梗死患者和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和血糖、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检测,比较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颈动脉内径及脑梗死危险因素间的差异。结果:两组研究对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左右颈总动脉内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最多(77.5%),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处(15.0%),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7.5%),斑块部位与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5)。两组研究对象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高纤维蛋白原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因此,对颈动脉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控制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对132例临床确诊为脑梗死患者与11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进行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检测,同时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132例确诊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90例(68.3%),明显高于对照组18.6%(P<0.05).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血清LDL -C浓度显著增高(P<0.05).脑梗死患者无论有无颈动脉斑块,L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LDL -C是发生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检测血脂水平及颈部血管病变是早期发现脑梗死的措施之一,为脑梗死的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唐妍妍 《医学综述》2012,18(16):2728-2729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危险因素与斑块发生的关系。方法将279例患者分为斑块组201例,非斑块组78例,所有患者都记录既往有或无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吸烟、饮酒史,并进一步检测血糖及糖耐量、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血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通过数据统计分析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危险因素与斑块发生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明显增多(P<0.01);与无斑块组比较,年龄、吸烟、脑梗死、高血压、三酰甘油、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糖尿病是颈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P<0.01或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密切,吸烟、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尿病是颈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高君丽 《当代医学》2014,(18):112-113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以宝钛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医院80例确诊的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同期检查的76例非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2组年龄及性别构成无显著差异。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2组患者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TC/HDL-C)比值、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进行比较,并对影响颈动脉粥样板块及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斑块、高血压、血脂异常及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为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TC/HDL-C比值、LDL-C(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颈部血管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测对预测和治疗脑梗死有重要意义,多种危险因素影响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及其他血清指标水平,探讨血清HMGB1 与其他血清指标的关系。方法 选择该院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60 例作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糖尿病患者60 例作为糖尿病组,健康体检者60 例作为对照组,收集3 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清HMGB1 及其他血清指标水平。结果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和糖尿病组患者血清HMGB1、高敏C 反应蛋白(hs-CRP)、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稳态胰岛素评价指数(HOMA-IR)、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MGB1、hs-CRP、FBG、HbA1c、FINS、HOMA-IR、TG、TC、LDL-C 水平高于糖尿病组(P <0.05),血清HDL-C 水平低于糖尿病组(P <0.05)。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HMGB1 与血清hs-CRP、FBG、HbA1c、FINS、HOMA-IR、TG、TC、LDL-C 水平呈正相关(P <0.05),与血清HDL-C 水平呈负相关(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INS、HOMA-IR、TG、TC、LDL-C 是血清HMGB1 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HMGB1 水平升高,血清HMGB1 与hs-CRP、血糖、血脂指标有关,FINS、HOMA-IR、TG、TC、LDL-C 是血清HMGB1 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岩  任艳 《中国医药导刊》2007,9(4):296-299
目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脑梗塞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脑梗塞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了128例脑梗塞患者的颈动脉超声表现,观察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并与96例健康体检者做对照。结果:脑梗塞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明显高于健康者,两者有显著性差异。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高血压、糖尿病及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密切联系(P<0.05)。但是血脂水平与斑块的形成无明确关系。颈动脉斑块组和非斑块组的吸烟、饮酒和性别无明显差异。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脑梗塞患者有明显的相关性,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对409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与104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行颈动脉、股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查,比较2组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脑梗死组颈总、颈内、股总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75.1%、66.5%、38.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0%、20.2%和16.3%(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1.5±0.42)mm及斑块积分(2.74±0.15)、股动脉IMT(1.34±0.37)mm及斑块积分(2.26±0.2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颈动脉IMT(0.9±0.53)mm及斑块积分(1.13±0.27)、股动脉IMT(0.79±0.31)mm及斑块积分(1.03±0.16)(P0.01);脑梗死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和尿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颈动脉斑块及股动脉斑块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通过检查血脂、血尿酸、颈动脉斑块、股动脉斑块可早期预防脑梗死,降低脑梗死的患病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0岁以上缺血性再发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平行对照的方法,将发生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再发组和非再发组,观察研究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合并疾病与颈动脉斑块变化特点。结果两组患者在体质量、饮酒方面无明显差异,脑梗死再发组患者血压、血糖、血脂等方面明显高于非再发组患者(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发生率等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人缺血性脑梗死再发与颈动脉斑块关系密切。积极降压、调脂、降糖治疗,稳定颈动脉斑块在缺血性脑梗死二级预防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文静 《中外医疗》2016,(16):78-79
目的:探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短暂性缺血发作患者脑梗死关系。方法以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为判断依据,方便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颈动脉内径狭窄<7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跟CTA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溃疡斑块组(40例)﹑非溃疡斑块组(45例)﹑无斑块组(35例),针对3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20例患者平均随访12个月,发生脑梗死14例,发病率为11.7%,其中溃疡斑块组脑梗死发病率为25.0%(10/40)﹑非溃疡斑块组脑梗死发病率为6.7%(3/45)﹑溃疡斑块组脑梗死发病率为2.9%(1/30)。3组患者脑梗死发病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溃疡斑块组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梗死患者高于非溃疡斑块组和溃疡斑块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CTA检查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分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脑梗死发病风险非常有帮助,值得医学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48例确诊为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30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两组均抽取空腹血测血清MMP-9水平及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7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MMP-9的表达为(284.23±132.58)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6.45±32.6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的不稳定斑块为17例(4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例(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中MMP-9的表达为(482.63±158.79)ng/mL,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的(232.64±109.3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血清MMP-9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可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