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编制中学生创造性内隐观问卷.方法:基于开放式问卷的预调查,形成52个项目的问卷初稿,然后采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问卷结构进行检验.结果:问卷保留40个项目,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问卷含5个因素,解释了总变异的45.651%;问卷的内在一致性α系数和分半信度分别为0.889和0.768;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各拟合指数为:χ2/df=2.43,RMSEA=0.074,NNFI=0.90,CFI=0.94.结论:中学生创造性内隐观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和谐内隐观的构成及其在年级、性别和专业上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以词汇学假设作为研究的方法学基础,在预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形容词调查表,然后进行正式调查。结果①因素分析发现,心理和谐内隐观各因素贡献率在1.28%~28.86%之间,解释了总方差的63.99%,各因素的题项数在1~13个之间,题项内因素最高负荷为0.784,最低负荷为0.404;②对各因素进行MANOVA分析发现,大学生心理和谐内隐观在年级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3.502,P<0.05),在性别(F=0.235,P=0.628)、专业(F=1.293,P=0.256)等因素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大学生对心理和谐这个概念的认识主要有如下17种理解:坦诚重情谊、沉着自制、积极乐观、淡定、宽容、合群易相处、热情、奋斗进取、爱社会、自我健康、知足、平衡、信任、豁达、爱家庭、理智性、独立,并且,对这个概念的认识受年级高低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在军事心理学领城的应用.方法 结合军队的需要,对内隐联想测验的理论和原理进行介绍,并整理其性能及应用的最新进展.结果 相对其它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在军人价值观测量方面应用有很强的优势.结论 该方法在我军技术岗位和重要领城军官选拔中的价值取向等空白测量领域会产生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自尊的价值取向问题进行了测量和研究,即大学生在能力和道德价值取向上内隐自尊效应的差异。方法采用Inquist心理软件编制的内隐联想实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对88名在校大学生自尊的能力和道德两方面的价值取向进行测量,并比较不同性别的能力和道德取向间的差异。结果①道德取向和能力取向的内隐联想实验均产生了IAT效应(d1=1.24,d2=0.64);②道德取向的内隐自尊效应与能力取向的内隐自尊效应差异显著(t=2.613,P<0.05);③能力内隐自尊效应与道德内隐自尊效应在性别上均存在显著差异(t1=-2.148,df=45,P<0.05;t2=-2.190,df=41,P<0.05)。结论道德内隐自尊效应要优于能力内隐自尊效应。在东方文化的背景下,内隐自尊效应明显,尤其体现在男性方面,即无论是道德还是能力方面都倾向于对自我持有积极地评价,但其强度仍不如西方人。 相似文献
5.
内隐联想测验(IAT)在临床心理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介绍了内隐联想测验 (IAT)及其在临床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内隐联想测验是比传统自我报告测验更好的一种研究不合理信念的新工具 ,现已在社交焦虑、抑郁与成瘾行为等研究中得到了应用。最后 ,本文讨论了内隐联想测验的局限性与其在临床心理学应用中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教师压力内隐观及应对方式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教师的压力内隐观及压力应对方式,为开展压力管理训练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对33名城区小学教师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根据压力的多维度概念以及Folkman和Lazarus压力应对方式分类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访谈提示,教师普遍把压力看成是"事件",教师意识中应对压力的主要方法为,寻求情感性支持、接受事实和心理、行为逃避.结论:教师访谈结果提示,有必要在教师中间普及压力的知识,同时应当提高教师指向问题的压力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7.
杨岩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79-81
目的 采用内陷联想测验(IAT)对大学生的内隐成就动机进行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测验测试了32名被试,从性别、文理、年级和学历角度研究大学生的内隐成就动机.结果 ①大学生内隐成就动机在性别(t=-0.936,P>0.01)、文理(t=-1.7,P>0.01)上差异不正著;②大学生内隐成就动机在学历(t=-4.617,P<... 相似文献
8.
抑郁症患者的内隐自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抑郁症患者与抑郁症康复者之间的内隐自尊、外显自尊的差异。方法选取抑郁症患者和康复者各30名,分别用Rosenberg自尊量表测量被试的外显自尊,用内隐联想测验(简称IAT)测量内隐自尊,对两个组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抑郁症组的外显自尊水平显著地低于康复组,抑郁症组的内隐自尊水平与康复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抑郁症组外显自尊有低于内隐自尊的倾向,康复组外显自尊有高于内隐自尊的倾向。结论抑郁症组的外显自尊水平低于康复组,在内隐自尊上差异不显著;抑郁症组与康复组在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水平有着不同的组合。 相似文献
9.
外显自尊、相对内隐自尊和整体内隐自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自尊量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三种方法测量自尊,并比较三者的关系。方法:外显自尊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的中文修订版,内隐自尊采用inquisit 3编制两个实验程序:我-他人IAT(实验1)和我SC-IAT(实验2)。结果:①被试整体外显自尊水平比较高,我-他人IAT和我SC-IAT实验的内隐效应显著,并且都显示在内隐层面被试对自己有较高的评价。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均不存在性别差异。②外显自尊与我-他人IAT不相关,但与我SC-IAT呈显著负相关。我-他人IAT与我SC-IAT之间相关不显著。结论:我-他人IAT测量的是相对内隐自尊,而我SC-IAT测量的是整体内隐自尊,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结构。 相似文献
10.
魏萍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6):743-744
目的考察大学生内隐成就动机的存在,分析和比较大学生内隐成就动机的差异。方法应用IAT测验测试了32名被试,从性别、文理、年级和学历角度研究大学生的内隐成就动机。结果①相容事件反应时比不相容事件反应时短,并达到了显著性水平(t=21.478,P=0.000);②大学生内隐成就动机在性别、文理上差异不显著(t=-0.936和-1.76,P=0.359和0.861);③大学生内隐成就动机在学历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t=-4.617和F=14.223,P=0.00)。结论内隐成就动机是客观存在的,在学历和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12.
内隐自尊自从提出以来其测量的方法就引起人们大量的关注与争议。本文从内隐自尊的概念和操作定义入手,就内隐自尊测量的内隐特性是否是无意识的以及内隐自尊测量方法是否纯粹是基于"与自我联结"强度大小的角度,对内隐自尊测量方法内隐特性的假设提出了质疑,并在深入分析目前内隐自尊测量方法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未来内隐自尊测量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内隐与外显自尊情境启动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情景启动效应。方法:以大学生为被试,运用两套程序,通过对启动条件的操纵考察内隐和外显自尊对于情境变化的敏感性,结果:内隐自尊效应具有普遍性;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存在低相关,而外显自尊量表之间存在强相关;内隐自尊既有一定的稳定性,也会由于情境的变化而产生波动.积极的情境线索会扩大内隐自尊效应,而消极的情境线索会降低内隐自尊效应.后者比前者产生更大的启动效应:外显自尊没有产生启动效应。结论:内隐自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受特定情境的影响;外显自尊对具体情境不敏感。 相似文献
14.
抑郁症患者内隐自尊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内隐自尊及其稳定性状况。方法: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和自尊量表测量抑郁症患者(n=30)的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使用失败反馈任务,以2×2完全随机双因素析因设计,探讨抑郁症患者内隐自尊的稳定性。结果:(1)抑郁症患者的内隐自尊水平与正常人差异不显著(270.2±103.7/283.3±172.1,t′=0.35,P=0.72);(2)抑郁症患者内隐联想测验标准分高于Rosenberg自尊量表标准分(-0.05±0.74/-0.62±0.86,Z=2.38,P<0.05),正常对照组Rosenberg自尊量表评分的标准分低于内隐联想测验评分的标准分(0.05±1.22/0.62±0.71,Z=2.21,P<0.05);(3)抑郁症患者不同反馈类型的内隐联想测验评分差异显著(F(1,55)=13.38,P=0.001),失败反馈组的内隐联想测验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81.31±140.53/239.70±185.69),正常人不同反馈类型的内隐联想测验评分差异不显著(F (1,55)=0.36,P=0.549)。结论:抑郁症患者的内隐自尊水平与正常人差异不显著,但其内隐自尊高于外显自尊的倾向和不稳定的自尊特征可能是抑郁症发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学生失败内隐观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以及情绪面孔加工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43名大学生,采用2(情绪类别:愉悦、悲伤)×2(任务类型:朝向、反向)被试内实验设计,利用基于眼动技术的情绪面孔眼跳任务考察情绪面孔加工,采用失败内隐观量表(FMS)和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评估失败内隐观和抑郁症状。结果:大学生反向眼跳比朝向眼跳潜伏期更长、方向错误率更高;悲伤面孔线索比愉悦面孔线索的反向眼跳潜伏期更短、方向错误率更低(均P<0.001)。在控制性别、年龄和父母受教育程度变量后,FMS得分与PHQ-9得分正向关联(β=0.20),FMS得分×悲伤线索下反向眼跳潜伏期与PHQ-9得分正向关联(β=0.14);在悲伤线索下反向眼跳潜伏期较长的大学生中,FMS得分与PHQ-9得分正向关联(β=0.34)。结论:大学生失败内隐观与抑郁症状相关,情绪面孔加工在失败内隐观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对于在悲伤面孔线索下注意抑制控制表现较差的大学生,持失败有害观可能出现更严重的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6.
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抑郁的关系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蔡华俭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5):331-336
目的:研究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以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不同组合与抑郁的关系。方法:先通过大规模测试筛选出抑郁状态组,再把抑郁状态组和正常组被试的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分别进行调量,并对两者及其关系进行对比。结果:(1)抑郁状态下个体外显自尊水平显著地低于正常个体;(2)抑郁状态下个体内隐自尊水平和正常个体无显著差异;(3)对处于抑郁状态的个体而言,有内隐自尊高于外显自尊的倾向;对于正常个体而言,有外显自尊高于内隐自尊的倾向;(4)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在正常个体和处于抑郁状态的个体的身上显著不同。结论:抑郁状态的个体外显自尊水平低于正常个体,在内隐自尊上二者差异不显著,但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考察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与内隐自尊的基本状况以及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内隐自尊的关系.方法 对61名大学生进行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测试与内隐联想测验.结果 大学生内、外控得分差异显著(t=7.766,P<0.001);大学生内隐自尊效应显著(t=-11.175,P<0.001);大学生内隐自尊与归因的总体情况呈显著负相关(r=0.317,P<0.05),与成功事件的内控归因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450,P<0.001);努力(t=2.076,P<0.05)和能力因素(t=2.261,P<0.05)高分组的内隐自尊高于低分组.结论 大学生倾向于做内控归因,并且内隐自尊呈积极状态;大学生越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内在因素,其内隐自尊越高;高内控归因水平的大学生内隐自尊体验高,而外控归因水平高低不影响大学生内隐自尊水平的变化,反映着大学生自我认知的成熟. 相似文献
18.
刘晖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142-144
目的探讨研究生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与学业拖延的关系。方法随机招募110名研究生进行内隐联想测验、Rosen-berg的自尊量表和硕士研究生学业拖延倾向的测试。结果①研究生存在内隐自尊效应(t=15.13,P=0.00);②高、低外显自尊组在学业拖延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异(t=2.25,P=0.03),高、低内隐自尊组在学业拖延倾向上差异不显著;③外显自尊与学业拖延呈显著负相关(r=-0.23,P<0.05),内隐自尊与学业拖延相关不显著;④外显自尊能够显著预测学业拖延(t=6.91,P=0.00),内隐自尊不能预测学业拖延。结论学业拖延与外显自尊关系密切,与内隐自尊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杀尝试者的内隐自杀意念及其本质,并考察内隐自杀意念对自杀尝试的解释作用。方法:采用死亡/自杀内隐联想测验范式、自杀行为筛查问卷以及Beck抑郁问卷对45名自杀尝试者和48名无自杀尝试者进行测量。结果:(1)自杀尝试组的内隐自杀意念显著大于无自杀尝试组;(2)相比于无自杀尝试组,自杀尝试组的自我与活着的内隐联系更弱,而两组被试的自我与死亡的联系强度无显著差异;(3)在控制抑郁、外显自杀意念后,内隐自杀意念仍能显著解释自杀尝试的变异。结论:自杀尝试者的内隐自杀意念表现为自我与活着的内隐联系较弱。内隐自杀意念和自杀尝试行为之间关系密切,有可能成为识别未来自杀尝试风险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初入狱青年男性涉毒罪犯在能力和品质两维度上的自我评价倾向.方法:采用内隐联想测试任务对23名男性涉毒罪犯的内隐自我评价特性进行了测试.结果:两个IAT测验中,自我相关性词和消极词相联结时的平均反应时均显著大于其和积极词相联结时的平均反应时,且能力IAT效应略大于品质IAT效应(边缘显著性).结论:涉毒罪犯对自我能力和品质两维度的内隐评价均存在显著的积极认知,且对自身能力的期望要高于对自身品质的期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