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髋臼Y形软骨损伤对髋关节发育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Y”形软骨损伤后骨骺早闭对髋关节发育的影响。方法选用10只4~5周龄大白兔,切除、破坏右侧髋臼部分“Y”形软骨,左侧髋关节不行处理,作为对照。X线动态观察双侧髋关节发育状况,术后12周处死动物,进行形态学及组织学观察。结果手术侧术后3周“Y”形软骨均出现骨骺早闭,髋臼内壁增厚、髋臼变浅;术后6~9周髋臼浅且形态不规则,4例出现半脱位;术后12周全部出现关节发育不良,50%的髋关节发生半脱位。形态学观察见髋臼变浅,内壁厚度增加,股骨头增大、变扁,关节软骨失去光泽,部分缺失。HE染色见髋臼及股骨头软骨层变薄,软骨细胞排列紊乱,骺板扭曲、变薄。对照侧各髋关节形态结构正常。手术侧各期臼头指数、相对髋臼指数及臼壁厚度与对照侧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手术侧术后12周臼头指数及相对髋臼指数与术后第2d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Y”形软骨损伤可导致骨桥形成、骨骺早闭,使髋臼内壁增厚、髋臼变浅,继而引发髋关节发育不良和半脱位。  相似文献   

2.
改良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3.
髋臼发育不良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Ma C  Cai G  He R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9):559-560
目的探讨髋臼发育不良在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将12只幼犬通过外科手术造成单侧髋关节脱位,术后3、4周通过大体标本、组织学及X线摄片,观察髋臼变化。结果术后3周幼犬实验性髋关节脱位侧即出现髋臼发育不良,髋臼上部呈斜坡状,髋臼浅,X线片上可见髋臼指数增大,由实验前平均132±13度增大为平均278±15度,组织学观察见髋臼软骨退行变化。结论髋臼发育不良为髋关节脱位的继发病变,不是髋关节脱位的原因;如果髋关节脱位或髋关节松驰得到及时治疗,髋臼发育不良可以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
挖深髋臼对髋关节发育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挖臼手术,尚有争论。为探讨挖除范围对髋关节发育的影响,作者将出壳饲养2个月的鸡雏60只,分成左髋切开脱位再复位、左髋臼软骨部分挖除和左髋臼软骨全部挖除三组。全部动物均以自身右侧为对照。结果发现:局挖组(部分挖臼)关节活动尚可,粘连局限且轻微,对关节发育影响不大。而全挖组,则关节功能严重受损,臼内广泛粘连;光镜和电镜观察见髋臼表面被纤维组织替代,残留的软骨细胞或再生的软骨细胞有变异;股骨头亦发生类似变化。提示临床:治疗先天性髋脱位,全部挖除髋臼软骨是不可取的;若臼底有限局性骨性突起,局部挖除是允许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骨盆Salter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脱位时,截骨远端旋转方式对患儿髋臼前倾角的影响.[方法] 回顾2002~2007年因发育性髋脱位而行骨盆Salter截骨治疗,并在随访中获得完整资料的患儿51例,其中女性45例,男性6例;手术时平均年龄4.6岁(2.1~7.2岁),根据骨盆CT平扫测量术前及术后1~2年髋臼前倾角差值,以差值定义髋臼前倾角变化情况.截骨远端旋转方式根据术中X线平片测量进行评估,分3个方向测量:向前移位通过测量患侧与健侧闭孔最长纵径比值获得;向外移位通过测量截骨处远近端最外侧之间距离与截骨平面全长的比值获得;向下移位通过测量截骨端向下成角的角度获得.手术前后髋臼前倾角改变采用t检验:所测得的3组数值与前倾角差值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因素相关分析,采用SAS 8.0软件包分析数据.[结果] 本组病例结果提示,健侧髋关节髋臼前倾角在随访期内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骨盆Salter截骨术可明显改变髋臼前倾角(P<0.05),术后髋臼前倾角减小,在三种旋转方式中,以闭孔纵径比值与前倾角差值显著相关(P<0.05),即向前移位引起的髋臼前倾角改变最明显;向外旋转与向下旋转程度与前倾角差值相关性不显著.[结论] 骨盆Salter截骨明显改变了髋臼前倾角,使髋臼前倾角减小,术中向前旋转是引起前倾角减小的主要原因,其次为向外旋转,向下旋转对前倾角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髋臼缘内移截骨 ,在髋臼发育不良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 :选用 10个防腐骨盆 2 0个髋臼 ,从髋臼缘向内 2cm处 ,将髋臼锯断 ,将髋臼密质骨层以及髋关节囊进行测量。结果 :髋臼缘密质层厚度 (钟表法表达 ) 9点经 12点至 3点最厚达 3 5~ 5 0mm ,4点经 6点至 9点逐渐变薄约 3~ 4mm ,关节囊厚度 9点经 12点至 3点4 6~ 5 5mm ,其他部位髋关节囊厚度约 3 5mm ,尔后将尸体标本用线锯做髋臼缘顶端截骨 ,推截骨远端内移后发现 ,髋臼明显加深 ,股骨头负重中心线点可内移约 2~ 2 5cm ,对股骨头基本可完成全部覆盖。对内移后的股骨头受力情况进行了生物力学测定。结论 :髋臼缘内移截骨术 ,对髋臼发育不良的治疗开辟了一个新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MRI定量分析,探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髋臼形态的病理变化特点。方法笔者自2011-05—2015-03对53例(106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进行MRI扫描检查,选取69髋为试验组,选取30例(30髋)双侧髋关节完全正常儿童为对照组,测量对照组及试验组髋关节的骨性髋臼指数(BAI)、软骨髋臼指数(CAI)、前骨性髋臼指数(ABAI)、前软骨性髋臼指数(ACAI)、后骨性髋臼指数(PBAI)、后软骨性髋臼指数(PCAI)、骨性髋臼前倾角(BAAV)、软骨性髋臼前倾角(CAAV),分析年龄与髋关节MRI测量指数的相关性、各组间MRI测量指数的差异及相关性特点。结果对照组年龄与BAI(r=-0.715)、CAI(r=-0.597)存在负相关;试验组BAI、CAI、ABAI、ACAI、BAAV、CAAV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AI、CAI在试验组亚组中Ⅱ度、Ⅲ度与Ⅰ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AI仅在试验组亚组Ⅰ度与Ⅲ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AI、BAAV与CAAV在试验组诸亚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r=0.384)及对照组(r=0.551)的BAI与CAI之间存在正相关。结论 MRI可以有效评价髋臼形态改变;髋臼软骨相对年龄变化更为稳定,评价髋关节形态更为准确;DDH患者髋臼骨性及软骨性缺损主要位于髋臼外上缘及前缘,软骨性改变与骨性改变相关而非完全同步。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和分析使用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严重髋臼发育不良的中期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方法 1997年10月至2002年12月对18例(20髋)严重髋臼发育不良(Severin分级Ⅳb级)的患者接受了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患者手术时平均年龄21岁,平均随访时间6.2年.本组患者术前患髋均已出现疼痛,术前功能位片显示关节面吻合.术后影像学评价畸形的矫正范围,截骨处的愈合情况及关节炎的进展.临床结果和髋关节功能由Harris评分进行评价,术前Harris评分平均78.5分.结果 比较术前和术后X线片,外侧中心边缘角(CE角)、前方CE角和臼顶倾斜角均有显著改善.所有髂骨截骨均愈合.患者术后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平均91.1分.18例患者中的14例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20髋中16髋临床结果优.但有5髋存在畸形矫正不足.结论 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是治疗严重髋臼发育不良的有效术式.这一截骨术可以在各个平面对严重的骨缺损进行矫正,中期临床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治疗以骨头同心复位、髋臼发育的情况,预测髋臼的发育。方法 应用c/b比率和髋臼指数(AI)对4个月 ̄5岁的151例单侧DDH治疗后与髋关节进行对观察。结果 治疗后患侧髋臼发育的速度1年内最快,1 ̄3年较快,以后逐渐减慢;健侧髋臼发育此特征不明显。结论c/b比雍 AI能很好地提示髋臼发育不 良治疗后的发育。  相似文献   

10.
1976年,Eppright设计并应用了髋臼旋转截骨术来治疗青少年及成人髋臼严重发育不良,或已继发早期骨性关节炎患者,但术后可造成髋臼缺血性坏死。1988年,Ganz对此术式进行改良,即髋臼周围截骨术。这一术式虽然对髋臼血供影响较小,但从理论上推测,术后髋臼血供也应减少而引起软骨组织损伤,经文献检索目前尚未见临床上有缺血性并发症的报道,也未见术后对软骨组织形态及生化方面的实验研究。本实验旨在探讨髋臼周围截骨术对髋关节软骨组织的影响程度。1 材料与方法1.1 动物模型制备 健康杂种犬12只,雌雄不分,年龄2~4岁,体重15~18kg。随机分为1、3、6月三组,每组4只。右侧髋关节为实验侧,左侧为对照侧。846合剂(动物化学保定剂,解放军农牧大学产)每公斤体重0.1ml肌注。麻醉生效后,右大腿及会阴区脱毛,消毒铺无菌巾,术式按Ganz描述的方法进行。即:髋关节前外侧入路,显露髋臼前后柱及髋臼底部。截骨先从髋前上下棘之间开始,而后转折向下纵形截断后柱,在髋臼底部截断部分坐骨支全部耻骨支。将已完全游离的截骨段,近端向前外侧远端向内侧旋转移位,增加股骨头覆盖,2枚克氏针固定。  相似文献   

11.
人体骨盆生物力学三维光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人体正常骨盆和髋臼发育不良骨盆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 依据光弹性力学原理,应用光敏材料E-51环氧树脂制作人体骨盆三维光弹模型共4套,模型加载,应力冻结,测量分析骨盆的应力分布及形态改变。结果 人体双腿站立时,正常及髋臼发育不良骨盆环的应用力集中在I7、I8、S4、A1、A2等处;髋臼发育不良时髋臼内壁应力异常集中于髋臼上缘,A1:A4=6:1。负重后正常骨盆髋臼外口呈“椭圆形”改变。结论 人体骨盆应力分布复杂;人体双腿站立负重时髋臼可发生形态改变;髋臼发育不良时髋臼应力分布不均导致髋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Angiogenesis plays a fundament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mbryonic vascular tree as well as in several normal and pathologic conditions during postnatal life. Blood supply, established by neovascularization. is imperative for histogenesis during wound healing as well as the limb lengthening applied extensively in the treatment of skeletal trauma sequalae. But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is area. This review aims to summarize angiogenesis regulation, the process of angiogenesis in wound healing and angiogenesis under mechanical stress, particularly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tension-stress principle.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髋关节髋臼指数和Sharp角正常值的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测量国人髋关节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和Sharp角在各个年龄组的正常值范围.方法 纳入标准:经两位放射学专家和两位小儿骨科专家鉴定为正常,曝光良好的骨盆正位X线片.排除标准:患有已知的神经肌肉性疾病,合并任何其他先天畸形,不符合T(o)nnis标准[1]的骨盆旋转或倾斜者.选取骨盆正位X线片2333例,按年龄分组.测量0~10岁儿童的AI,1岁以内按月分组,1岁之后按年分组;10岁之后测量Sharp角,10~18岁按年分组,18岁以后每10年分为一组.测量每个年龄组AI和Sharp角,统计分析得出各个年龄组的正常参考值和数值-年龄变化曲线.结果 AI出生时为28.39°,生后3个月快速下降,1岁时降为22.17°,5岁时为15.57°,10岁时降为12.80°,趋于稳定.女性AI平均比男性大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harp角10岁为46.72°,18岁时降为39.10°,之后基本在38°~39°之间波动,40岁后再次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男女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I和Sharp角存在性别差异,且随年龄变化较大,临床上通过该指标评价髋臼发育情况时需要采用相同性别、相同年龄组的正常值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和总结移位髋臼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从2010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19例移位髋臼骨折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结果 1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临床效果评价采用改良的d’Aubigne-Postel髋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优14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9.5%。1例术后出现严重的创伤性关节炎并股骨头缺血坏死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1例采用后入路患者发生异位骨化,1例术中牵拉损伤坐骨神经。结论采用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法治疗移位髋臼骨折,能重建髋关节的匹配及稳定性,术后患者可早期活动,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5.
复杂髋臼骨折早期结构重建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复杂髋臼骨折结构重建的时机,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准确的时间选择。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入院的复杂髋臼骨折患者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93例(96髋),对照组98例(101髋),试验组于伤后7d内完成手术,对照组于伤后10d后完成手术。用手术时间、术后复位的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关节功能评定(疼痛行走、关节活动度)、SF-36等作为观察指标。结果:①试验组按各型骨折分类其所用的手术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②按Matta关节功能和X线评定标准,试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③在对术前、术后立即和术后半年的CT评定中,试验组的复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复杂髋臼骨折通过早期结构重建,能明显减少手术时间,增加手术复位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背景:髋臼横形骨折治疗较为困难,常采用内固定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有学者尝试采用锁定重建接骨板,但对其的研究报道较少。 目的:比较4种不同锁定重建接骨板后方入路内固定方式治疗髋臼横行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采用成人防腐标本10具,制成髋臼横行骨折模型20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标本。A组:重建接骨板两端各固定3枚螺钉。B组:重建接骨板两端各固定3枚螺钉及距骨折线最近的两侧螺孔各1枚螺钉。C组:锁定重建接骨板两端各3枚单皮质螺钉。D组:锁定重建接骨板两端各3枚单皮质螺钉及距骨折线最近的两侧螺孔各1枚单皮质螺钉。行轴向的加载实验,记录内固定失效时最大负载和轴向刚度。 结果:A、B、C、D组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载分别为(180.60±11.781)N、(240.80±7.981)N、(243.80±11.755)N和(438.00±23.227)N;轴向刚度分别为(95.21±6.32)N/mm、(123.47±23.95)N/mm、(126.39±18.52)N/mm和(227.35±13.74)N/mm。除B、C两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组的最大负载和轴向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 结论:髋臼横形骨折采用接骨板后方入路内固定时,锁定重建接骨板固定的稳定性优于重建接骨板,而且距骨折线最近的两侧螺孔给予螺钉固定能增强内固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陶瓷内衬在髋臼非完全性植入的发生率及分析其发生的因素。方法本研究对所有在两家本地医院使用Trident陶瓷内衬关节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从2003年7月到2007年3月,共35例患者,平均年龄是50.2岁(29~65岁)。平均随访时间18.2个月(2~46个月)。用X线片评估髋臼内衬植入的完全性。结果本组有7例患者(20%)髋臼内衬的植入不完全,臼杯和内衬之间留有间隙。4例间隙的位置在外上方,另3例在内下方。所有患者在最后随访时,间隙都没有消失。结论 Trident髋臼的设计特点,令内衬在完全植入之前,容易被臼杯卡住。因为X线投照中心的不同,使这个错误的发生率和严重性被低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假体的选择和髋臼骨缺损的处理。方法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资料较完整的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共55例,其中行髋臼假体翻修术的患者有36例,男8例,女28例;年龄52~86岁,平均73岁。左髋13例,右髋23例。髋臼翻修原因:髋臼假体松动20例,髋臼和股骨假体均有明显松动12例;头臼不匹配2例;髋臼假体位置不良导致复发性脱位2例。髋臼骨缺损21例,按照美国矫形外科学会(AAOS)分类标准:Ⅰ型:节段性骨缺损6例;Ⅱ型:腔隙性骨缺损9例;Ⅲ型:混合型骨缺损6例。结果36例中,4例仅翻修髋臼侧假体,保留原股骨假体;3例更换了磨损严重的聚乙烯内衬,未予更换金属假体,其余29例均行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髋臼骨缺损21例中,6例使用颗粒骨打压植骨+骨水泥假体,2例为结构性和颗粒性打压植骨+骨水泥假体,9例为结构性植骨+颗粒打压植骨后,使用金属加强环+骨水泥假体,1例为结构性植骨后,使用常规髋臼假体,3例仅对局部骨缺损部位进行植骨未予更换稳定的金属假体。随访时间6~68个月,平均39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8分,提高至随访时平均89分。结论机械性磨损是人工髋关节松动翻修的主要原因;翻修时,假体的选择和骨缺损的处理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差异和术中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周密的术前计划、准备多种类型髋臼假体供术中选择、充分自体和异体植骨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根本。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复杂移位型髋臼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从2000年2月—2002年7月收治23例髋臼骨折患者,其中后柱合并后壁骨折11例,前柱合并后半横形骨折6例,双柱骨折5例,“T”形骨折1例。本组复杂移位型髋臼骨折均采用手术治疗。手术采用髂腹股沟入路11例,Kocher—Langen—beck(K—L)入路5例,髂骨股骨入路4例,前后联合入路3例。结果:根据Matta评分标准,解剖复位16例(69.6%),满意复位6例(26.1%),不满意复位1例(4.3%)。昕有病例随访6~26个月,平均19.6个月,随访疗效与X线优良率分别为81.8%,83.9%。结论:复杂移化型髋臼骨折尽早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的骨折复位和临床疗效,手术医师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经验与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髋臼前柱骨折经皮逆行拉力螺钉固定的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收集82例164个成人半骨盆CT扫描数据,重建骨盆三维模型.男80个,女84个年龄18~80岁,平均(49.1±18.4)岁.在髋臼前柱置入虚拟三维圆柱体,模拟逆行拉力螺钉固定,计算其最大直径、长度、方向以及置入点(A)到耻骨联合(B)和耻骨上支上缘(C)的垂直距离.在相同的三维重建模型上,垂直髋臼前柱前侧面进行模拟截骨,测量截骨面的直径.找出最小的截骨面,用圆盘法测量其直径.结果 虚拟三维圆柱体的平均最大直径为(8.16±1.21)mm,最大长度为(109.39±8.95)mm,与水平面、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夹角分别为39.66°±3.92°、20.81°±4.58°和42.66°±3.23°,AB和AC的长度分别为(18.42±4.82)mm和(17.76±2.63)mm.虚拟三维圆柱体的最大直径、长度以及AB的长度在男、女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截骨面的平均最小直径和最小截骨面的圆盘直径均明显大于虚拟三维圆柱体的平均最大直径.结论 所有男性髋臼前柱可容纳6.5 mm的螺钉,但部分女性无法使用6.5 mm的螺钉,且男、女的进针点不同.螺钉的直径不能仅靠截骨面的直径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