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L-精氨酸对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内皮素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L-精氨酸(L-Arg)对缺氧性肺动脉高压(HPH)大鼠血浆内皮素-1(ET-1)释放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40只分为:对照组,缺氧组,缺氧+N^ω-硝基-L-精氨酸甲脂(L-NAME)组和缺氧L-Arg组。结果:缺氧组的肺动脉平均压(mPA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缺氧组+L-Arg组的mPAP显著低于缺氧组(P〈0.05)及缺氧+L-NAME组(P〈0.01),缺  相似文献   

2.
目的和方法:在甘油致大鼠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模型上,观察外源内皮素(ET)以及心房钠尿肽(ANP)、硝苯吡碇(Nif)和NO前体L-精氨酸(L-Arg)的作用。结果:甘油致大鼠ARF后24h,肾功能明显受损,血清尿素氮(SUN),肌酐(Scr),丙二醛(MDA),肾皮质钙含量及血浆内皮素(PET)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外源性ET可加重ARF大鼠肾损伤,使SUN、Scr、MDA、PET及肾皮质钙含量显著增加,而ANP、Nif和L-Arg则使ARF大鼠SUN、Scr、MDA、PET及肾皮质钙含量明显降低,肾组织cGMP含量增加,减轻肾小管损伤。结论:ET对ARF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ANP、Nif和L-Arg可通过不同途径拮抗ET的生物学效应,从而对ARF的防治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管钙超载对L-精氨酸/NO途径的影响。方法:维生素D3(VitD3)注射引起大鼠血管钙超载,检测血管NO生成、cGMP含量、L-瓜氨酸转化及L-精氨酸转运的变化,并与口服L-精氨酸治疗组大鼠比较。结果:大鼠血管钙含量(944±188)vs对照(107±18)μmol/g干重,(P<001),血管NO生成减少,组织cGMP含量降低,但L-瓜氨酸转化增高,L-精氨酸(L-Arg)高和低亲和性转运的最大速率(Vmax)分别降低505%和458%(P<001)。口服L-Arg治疗的大鼠血管NO生成和cGMP含量都较钙超载大鼠明显增高(P<001),L-Arg高、低亲和性转运的Vmax增加。结论:血管钙超载对L-Arg/NO途径损伤的主要环节在L-Arg的跨膜转运,补充NO前体L-Arg可能减轻钙超载引起的血管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的改变观察开博通和左旋精氨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影响,以探索两者联合使用的降压机制。方法Wastar大鼠 10R作正常对照组。38只 SHR随机分为 4组: SHR对照组(n=10),L-Arg治疗组(n=10),开博通治疗组(n=9),L-Arg+开博通联合治疗组(n=9)。同时测各组用药前后的血压,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结果SHR组的NO低于正常对照而ET则高于对照组(P< 0.05),L-Arg和/或CPT两治疗组与NO和ET各有不同程度升高和降低.(与SHR组比较均P<0.05),其中以L-Arg+CPT联合治疗组最明显。3个治疗组用药后BP较用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均P<0.001),而又以L-Arg +CPT联合组降压效果最佳。结论CPt和L-Arg均可有效增加 SHR的 NO合成释放,同时又加强 CPT降压效应,由此降低血压进而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观察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离体主动脉舒张反应,一氧化氮(NO)生成及左旋精氨酸(L-Arg)转运的影响。方法:离体大鼠主动脉环测定张力,主动脉薄片孵育测定NO生成和L-精氨酸(L-Arg)转运。结果:bFGF呈剂量依赖性地诱导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增加血管低亲和L-Arg的最大转运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增加45%,P<0.01),显著增加NO的产生(比对照组增加43%)。结论:bFGF可增加L-Arg转运,对内皮衍生舒张因子/一氧化氮(EDRF/NO)系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和方法: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仪测定大鼠断肢局部微循环血液灌流量,用比色法测定血浆亚硝酸盐(NO2-)水平间接反映血浆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1)断肢局部微循环血液灌流量在断肢O、1、2和3h均明显下降,局部股静脉血浆NO2-含量在断肢2、3h显著降低,断肢2、3h局部股静脉血浆NO2-水平与局部微循环血液灌流量呈显著正相关。(2)NO合成底物左旋精氨酸(L-Arg)能改善断肢2、3h的局部微循环血液灌流量,一氧化氮合成抑制剂左旋单甲基精氨酸(L-NMA),可抑制此作用。(3)断肢3h局部股静脉血浆NO2-水平L-Arg组明显高于生理盐水(NS)组(P<005),L-Arg合用L-NMA组则明显低于NS组(P<005)。结论:断肢创伤通过内源性L-Arg-NO通路而降低NO生成,参与断肢局部2、3h的血管痉挛和微循环血液灌流量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L-硝基精氨酸(L-NA)对神经刺激所致正常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离体肠系膜动脉反应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离体血管实验方法,测定肠系膜动脉条的等容张力变化。结果:NO(-氧化氮)合成抑制剂L-NA显著增强电和化学(烟碱)刺激引起的正常大鼠肠系膜动脉收缩反应(P〈0.01),此增强作用可被NO供体L-精氨酸取消(P〈0.01),L-NA对电和化学刺激所致SHR动脉收缩效应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及NSE-ELISA方法观察了一氧化氮对体外培养脊髓和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存活及对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Arg组(100、200μmol/L)NSE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面积(AF值)及活性(OD值)明显大于空白对照组(P<0.01)。而一氧化氮合酶底物L-Arg组(1mmol/L)神经元面积积分和活性则小于对照组(P<0.01)。L-Arg的细胞毒性作用可为N-Arg逆转。  相似文献   

9.
一氧化氮在培养的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NO)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HRI)的作用。方法:培养的大鼠心肌细胞,培养液中分别预先加入NO前体L-精氨酸(L-Arg)、NO供体SIN-1或硝普钠(SNP)、NOS抑制剂L-NNA或NOS诱导剂脂多糖(LPS),经缺氧120min,复氧60min处理后,检测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漏出量,亚硝酸盐(NO2)含量及细胞诱导型NO合酶(iNOS)活性等指标的改变。结果:①与常氧组比较,缺氧-复氧HR降低细胞存活率(23%,P<0.01),增加LDH漏出(62倍,P<0.01),iNOS活性(77%,P<0.01),NO2含量(617%,P<0.01)。②HR前预先加入SIN-1、SNP或L-Arg,均引起LDH漏出进一步增高(P<0.01),细胞存活率进一步降低(P<0.01或P<0.05)。③L-NNA2mmol/L,单独应用对细胞损伤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与L-Arg联合应用,则减弱L-Arg的细胞损伤作用。④LPS1μg/mL,增加iNOS活性(26倍,P<0.01)和LDH漏出(56%,P<0.01)。结论:NO加重心肌细胞HRI,是心肌细胞HRI的损伤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L-Arg治疗Ⅱ期高血压病前后血清NO的变化。方法随机分左旋精氨酸(L-Arg)组,卡托普利组,两者联合治疗组,检测 3组病人治疗前后血压和一氧化氮( NO)含量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3组病人治疗后血压均有下降,总有效率分别为65%、55%、90%,联合组降压效果优于前两组,呈显著差异(P<0.05.P<0.05)。治疗后3组病人的NO水平明显升高。结论精氨酸的降压机理可能是增加 NO前体物质,由此升高NO浓度而发挥良好的舒血管作用,引起血压下降。  相似文献   

11.
家兔出血性休克再灌注(S/R)后,放免分析发现血浆内皮素逐渐升高,同失血前比较第6h有显著差异(P<0.05),假手术组没有改变。磷脂酶A_2阻断剂氯喹、磷酸萘酚喹和抗氧化剂黄芪酮于失血后再灌注前使用可抑制S/R后2h内血浆内皮素增高,后两者可更明显降低S/R后30min的内皮索水平,与失血前比较差异非常好著(P<0.01)。同时,HCO~-_3和碱贮备(SBC)显著降低,上述三种药物治疗显著增加HCO~-_3和SBC的含量,它们在S/R后24h明显高于S/R组的水平(P<0.01)。结果提示,S/R后血浆内皮素上升可能与代谢性酸中毒加重有一定联系。磷脂酶A_2阻断剂和抗氧化剂可能通过早期抑制内皮素的释放,从而减轻24h后代谢性酸中毒程度。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与一氧化氮浓度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脑梗死发病后血浆内皮素(ET)及一氧化氮(NO)动态变化及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及比色法对 38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 6h内、 6h后、 24h、3d、5d、7d连续测定其血浆ET、NO浓度。结果脑梗死发病6h后至7d前血浆ET、NO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两者浓度均在发病6h后始增高(P<0 .05),24h达高峰(P<0.01),持续3d后始下降,7d后接近于正常(P>0.05),两者呈显著正相关性(P<0.01)。有高血压、糖尿病史者其血浆ET、NO浓度明显高于无两病史者(P<0.05~0.01)、结论ET和NO是致脑梗死发展的重要因素,ET、NO的动态变化为临床有效治疗脑梗死及选择治疗时机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实验性心肌缺血内皮素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心肌缺血对血浆及心肌组织内皮素(ET)浓度影响的量效及时效改变,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用不同剂量的垂体后叶素(Pit)诱发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并观察了相同剂量Pit作用下的不同时点的大鼠心肌组织及血浆的ET浓度的变化,然后做心肌ET-1的免疫组化及基因表达。结果:随着Pit剂量的加大,血浆及心肌组织ET浓度逐渐升高,当Pit剂量升至15U/kg体重时,其ET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Pit注射后1hET浓度升至高峰,当缺血时间大于1h后,ET浓度有所回降,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免疫组化显示ET-1主要定位在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缺血组心肌ET-1染色灰度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RT-PCR结果显示缺血组PCR产物条带灰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垂体后叶素性心肌缺血可引起血浆及心肌ET浓度的升高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及时效关系,这可能与缺血刺激心肌ET-1基因的表达及蛋白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了16例急性脑梗塞病人的血浆内皮素,用比浊法测定了血小板聚集,用Fura-2/AM荧光技术测定了血小板内游离Ca^2+含量。急性脑梗塞病人血浆内皮素明显升高(P〈0.01),血小板聚集率增设增高(P〈0.01),血小板内Ca2^+含量增高(P〈0.01),且观察到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与血小板内Ca^2+含量之间呈正相关(r=0.78,P〈0.01),而血浆内皮素与血小反聚集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昼夜节律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32例急性期(3天内)脑血栓患者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23例24h血浆内皮素(ET)水平变化,发现脑血栓急性期ET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也明显高于TIA组(P<0.01);TI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ET水平24h有节律性变化,即夜间2∶00时最低,早8∶00时最高,二者有显著性变化(P<0.01);有高血压、糖尿病史脑血栓患者24h内各时间段ET水平明显高于无高血压、糖尿病史者(P<0.050.01)。脑血栓患者血浆ET水平24h内节律性变化与之发病以早晨为高发时间段的现象在时间上有同步关系,可能存在着因果关系,即ET可能是导致脑血栓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内皮素的表达与鼠肺纤维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动态观察肺纤维化大鼠的内皮素合成和分布,了解ET与肺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和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博莱霉素(BW)组(n=25)和对照组(n=25)在用药后1、3、7、14、28d时血浆EF浓度及肺组织财的合成和分布情况。结果.BLM组大鼠血浆ET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ET在支气管上皮细胞和炎性细胞表达增强P<0.01。结论:ET可能与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参与了肺纤维化的渗出和增生过程。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变化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内皮素(ET)含量的变化和临床意义. 对照组53名, 糖尿病肾病组63例, 糖尿病无肾病组69例.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血浆ET水平. 糖尿病无肾病组、糖尿病肾病组ET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糖尿病肾病组与糖尿病无肾病组相比, 血浆ET含量亦明显升高(P<0.01).血浆ET的检测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测定了冷刺激条件下,正常家兔和心肌缺血家兔内皮素(ET)和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结果发现冷刺激组ET高于非冷刺激组,心肌缺血组ET高于非冷刺激组,且心肌缺血二组间差值是非心肌缺血二组间差值的二倍多,说明冷刺激促进正常机体和心肌缺血机体ET分泌释放,心肌缺血机体对冷刺激反应更为敏感,同时,冷刺激下,正常机体血液流变学异常,心肌缺血家兔也在原异常基础之上呈加重趋势,提示:ET升高和血液流变异常可以作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分子抗氧化剂谷胱甘肽在中度妊高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度妊高征各 30例脐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维生素E、维生素C、5项指标,并观察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血中MDA水平下降(P<0.01),而GSH、VE、VC(P<0.01)上升,SOD无变化(P>0.05)。结论低分子抗氧化剂谷胱甘肽与维生素E、维生素C联合应用可减少中度妊高征时的自由基损伤,降低了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