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脏创伤包括单纯的心包伤,心包内心脏和血管的损伤.心脏急性创伤手术救治是重多急性手术中最为凶险,紧急的一类手术.能否及时、有效的开展手术救治是心脏创伤急病治疗的关健.我院自2007年11月到2009年5月,共急诊收治心脏创伤手术患者20例,在手术室人员积极配合下,手术救治收到满意的效果,现将手术室如何配合手术救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龙驹  吴文森  张赋  杨柳山  江毅 《广西医学》2008,30(3):427-428
心脏创伤包括单纯心包伤、心包内心脏和大血管损伤。现对我院2002年3月至2006年10月开胸手术救治心脏创伤15例患者的临床经过进行总结,以期提高对心脏创伤的救治成功率。 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心脏创伤的诊治经验,探讨心脏创伤的致伤因素、临床表现及致伤特点,以提高救治的成功率。方法 对1985~1999年以来我院收治的22例心脏创伤患者的手术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死亡3例,死亡率13%。其中急诊室开胸死亡2例、手术室急诊开胸死亡1例。结论 心脏创伤多为穿透伤,心包压塞是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加强院前救治,尽早确诊并手术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心脏创伤的诊治经验,探讨心脏创伤的致伤因素、临床表现及致伤特点,以提高救治的成功率。方法 对1985~1999年以来我院收治的22例心脏创伤患者的手术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死亡3例,死亡率13%。其中急诊室开胸死亡2例、手术室急诊开胸死亡1例。结论 心脏创伤多为穿透伤,心包压塞是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加强院前救治,尽早确诊并手术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方正  张健然 《安徽医学》1997,18(6):38-38
<正>本院1993年1月~1997年2月收治心脏创伤5例,疗效满意。救治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5例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20~40岁;均为心脏穿透性损伤。并发心包填塞4例,其中1例心包穿刺未抽出心包积液。4例行手术治疗,术中证实心包腔内均有数量不等的积血或血凝块。创伤分类见附表。附表急性心脏创伤伤情分类  相似文献   

6.
目的:心脏穿通伤为严重的胸部创伤,死亡率较高,对其救治进行临床讨论分析,以利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对我科1992年6月~1996年10月救治的5例心脏穿通伤病例进行回顾性的临床救治分析。结果:提出心包穿刺可不作为诊断或首选治疗方法,而尽量缩短入院至剖胸手术的时间,快速有效的抗休克和快速手术剖胸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结论:快速有效地抗体克和手术剖胸是提高病人生存率的关键,术后常规使用心肌营养药物有利于促进心脏创伤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心脏创伤的早期救治经验,探讨改进围手术期的处理策略,以提高生存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心脏创伤患者的资料,分为1999~2005年和2006~2011年两组,比较两组病例数、创伤分型、诊断手段、救治方法及住院病死率等,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两组心脏创伤病例数、创伤分型比较差异不明显,诊断手段、救治方法构成有明显变化,2006 ~2011年组较1999~2005年组住院病死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 加强院前救治及转运,及时诊断、及时开胸手术是心脏创伤早期救治的关键,心脏彩超是明确诊断的可靠手段,改进相关的救治策略可有效地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心脏介入治疗并发心脏压塞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间我院接收的心脏介入治疗并发急性心脏压塞患者22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心脏压塞的发生原因及救治方法.结果:22例患者中21例经心包穿刺引流术治疗后成功救治,平均引流量为(452.7±120.5)ml,1例患者心包穿刺后仍然无法控制出血量,转为外科开胸心脏修补术治疗,术后救治成功.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后痊愈,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心脏介入治疗可引发心脏压塞的发生,应及时采取抢救措施,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9.
心脏创伤发生突然 ,伤情凶险 ,如不及时救治多在短时间内死亡。我院 1990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救治心脏创伤 2 3例。现将救治体会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 2 3例。男 2 0例 ,女 3例 ,年龄 6~4 8岁 ,平均 2 8岁。心脏闭合性钝挫伤 5例 ,心脏开放性穿透伤 15例 ,医源性心脏损伤 3例 (心包穿刺 ,针灸 ,心导管检查各 1例 )。损伤部位 :右心房破口 2例 ,右心室破口 11例 ,左心室破口 5例 ,心肌挫伤 5例。闭合性心脏挫伤主要临床表现为 :胸痛 ,心悸 ,气短 ,心律失常。心电图示 :ST段抬高 ,T波倒置低平。穿透性损…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心脏创伤35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68岁.其中包括心脏刺伤患者10例,心肌挫伤患者25例,死亡5例。作者强调快速确定诊断,紧急剖胸心包切开减压和心脏修补止血是心脏刺伤救治成功的关键。同时,对心肌挫伤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心脏创伤35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68岁,其中包括心脏刺伤患者10例,心肌挫伤患者25例,死亡5例。作者强调快速确定诊断,紧急剖胸心包切开减压和心脏修补止血是心脏刺伤救治成功的关键。同时,对心肌挫伤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脏创伤早期救治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998年1月~1998年5月救治的严重心脏创伤9例患者进行病历复习、总结。结果:早期诊断和及时果断的手术治疗是成功救治心脏创伤的关键,护理工作贯穿于救治的每一个环节,救治成功率达77.78%(7/9)。结论:程序化的护理措施,加以高水平的护理技术,在心脏损伤的早期救治中能起到明确诊断、配合手术及防止术后并发症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15例心脏刀刺伤手术治疗的疗效观察,总结救治体会.方法 2005年8月~2007年10月对15例心脏刀刺伤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结果 本组14例行左心室修补、心包开窗或心包低位引流术,1例院前死亡;本组治愈率93.3%,死亡率6.7%.结论 心脏刀刺伤抢救成功率与时间短、诊断流程快而准确、手术入路及手术操作熟练等多种因素有关;院前急救,院后诊断,急诊手术,将大幅提高心脏刀刺伤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心脏介入手术虽然具有创伤小、疗效显著等特点,但有时并发症是不可避免的.其中心包压塞是心脏介入手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我院自1992年9月至2004年12月共发生心包压塞7例,经及时诊断、积极处理避免了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全部病例均康复出院.现将其预防和处理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心脏损伤是胸部创伤的危急重症,死亡率高。早期准确诊断,及时救治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我院1990年1月~2005年10月共救治心脏创伤20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单纯性心脏闭合性钝击伤三例分析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王军,曾向村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闭合性胸部创伤普遍增多,心脏创伤的发生率亦随之上升,据统计美国每年约有90万例心脏创伤(1)。以闭合性心脏钝击伤为主,并造成多种病理解剖学变化,如心包渗出、血心包、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创伤性心包积液的外科急诊救治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间,上海两所三甲医院所收治的创伤性心包积液患者的病史资料和外科治疗效果。结果总计有26例发生创伤性心包积液。16例刀刺伤,10例交通伤。中等量以上积液者17例,少量积液者9例,7例发生心包填塞。心脏损伤17例,心包破裂2例,原因未定者7例。手术行心脏修补术17例,心包开窗术4例,心包穿刺术2例,无特殊处理者3例。死亡5例,其中3例手术失败,1例死于延迟性心脏破裂,1例死于支气管肺动脉瘘和低氧血症。结论创伤性心包积液与心脏损伤密切相关,多数需手术治疗。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救治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深静脉置管心包引流治疗急性心包炎的临床应用.方法 2006年2月~2010年5月,对我科收治的20例急性心包炎致大量心包积液患者行心包置管引流.结果 除1例因诊断不明确转院外(后来证实为心脏肉瘤),其余患者治疗满意,有效率100%,治愈率93%.未见创口感染、出血及严重导管阻塞等并发症.结论 深静脉置管心包引流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引流可控制且彻底、避免反复穿刺并可随时心包腔内注药等优点,特别适宜大量心包积液的患者使用.  相似文献   

19.
心脏裂伤是胸部创伤中的急危重症,严重者可导致心脏压 塞、失血性休克而危及生命.多在现场和运输途中死亡.早期准 确诊断、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加强一线救治人员的培训及 现场和运输途中的有效救治,缩短从受伤至接受有效救治的时间 是非常重要的,2000年5月~2006年3月笔者手术治疗心脏裂伤 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心脏裂伤是胸部创伤中的急危重症,严重者可导致心脏压 塞、失血性休克而危及生命.多在现场和运输途中死亡.早期准 确诊断、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加强一线救治人员的培训及 现场和运输途中的有效救治,缩短从受伤至接受有效救治的时间 是非常重要的,2000年5月~2006年3月笔者手术治疗心脏裂伤 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