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评价3.0T磁共振VIBE序列动态增强在判断肝细胞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后肿瘤坏死、残存及发现肝内新病灶的价值。方法选择48例经TACE治疗后的HCC患者,于TACE治疗后1~2个月内行MR检查,MR检查后2~5天内行DSA检查。观察动态增强扫描各时相病灶的MR征象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判断原发病灶有无肿瘤残存及有无新病灶,并与DSA相对照。结果48例病例共63个原发病灶,40个病灶MR3D动态增强扫描及DSA均显示有肿瘤残存,20个病灶无肿瘤残存,诊断符合率为95.24%(60/63)。19例患者MR3D动态增强扫描及DSA均显示有新病灶,27例未发现新病灶,诊断符合率为95.83%(46/48)。3D-VIBE发现HCC病灶(包括残癌和新病灶)的敏感度为91.7%,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93.4%。结论3.0TMRIVIBE序列动态增强能清楚显示HCC经TACE治疗后原发病灶肿瘤残存及新病灶,并可清晰显示病灶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肝血管解剖,是评估TACE治疗HCC疗效和发现新病灶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施行经皮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后的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表现,并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评价肝细胞性肝癌施行治疗后残留/复发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HCC患者共47个病灶行TACE治疗,在低机械指数状态下进行实时CEUS,并进行评价疗效;采用时间-强度量化分析软件检测治疗后残留病灶内血流灌注的信息。结果 HCC病人施行TACE治疗后,超声造影显示,8个病灶三期无增强,39个病灶局部有增强。以同期DSA结果为对照标准,超声造影诊断TACE治疗后残留/复发的灵敏度为97.4%,特异度为87.5%,准确度为95.7%。CEUS时间-强度量化分析表明,38个残留、复发灶治疗前后,增强强度与达峰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US可以作为HCC病人TACE治疗的疗效评估的可靠方法,时间-强度量化分析有助于客观评价残留/复发灶的血供。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的肝动脉DSA表现,探讨其对介入治疗方案选择的意义。方法对56例HCC伴门静脉癌栓患者的DSA表现进行分析,并据此制定介入治疗方案。结果14例DSA无肝动脉高灌注异常,其中2例可见门静脉癌栓内肿瘤染色,行常规TACE;19例出现明确肝动脉高灌注异常,但可分辨出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灶,行肝固有动脉化疗和肿瘤节段性栓塞;9例全肝叶或全肝有明显肝动脉高灌注异常,仅行肝固有动脉化疗;14例出现肝动脉-门静脉分流,对12例先行瘘口封堵,再给予肿瘤节段性栓塞,2例高流量肝右动脉-门静脉分流未予封堵。术后随访2个月,48例肿瘤体积缩小,7例病灶进展或出现新病灶,未发生肝功能衰竭。结论对HCC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TACE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分析肝动脉DSA所见,评价肝内动、门静脉血供变化状况,有针对性地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介入治疗后CT平扫及双期扫描的CT表现,探讨对肝癌介入治疗后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2例Child A级的肝细胞癌患者TACE术后的CT平扫碘油沉积形态及非碘油沉积区双期增强扫描CT表现,了解肝细胞癌TACE术后肿瘤血供情况。结果32例患者中HCC病灶43个。肿瘤内整体碘油沉积形态在CT平扫上分为两类:①全瘤均匀致密型:5个HCC病灶在CT平扫上表现为全瘤均匀致密,双期增强扫描均未见明确强化;②不均匀型:38个HCC病灶为不均匀型,10个病灶肝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见强化;8个病灶动脉期见强化,门静脉期无强化;16个病灶肝动脉期未见强化,门静脉期强化;3个病灶表现为动门双期无明显强化;1个病灶动门双期均未见强化,表现为液化坏死区。结论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可反映肝细胞癌TACE术后的血供变化,间接反映肿瘤组织的存活程度,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EUS量化分析评价肝细胞癌(HCC)非手术联合介入治疗后残存血供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HCC患者共33个病灶进行TACE及超声引导下无水乙醇消融(PEI)治疗;在低机械指数状态下进行实时CEUS,评价疗效;采用时间-强度量化分析软件检测治疗后残留灶内血流灌注信息。结果 CEUS时间-强度量化分析表明3个病灶治疗彻底,病灶直径均〈3 cm;30个残留灶增强时间和增强强度无明显变化(P〉0.05),而治疗前后曲线下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CEUS时间-强度量化分析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US量化分析不仅能够准确显示HCC经TACE/PEI治疗后的坏死范围,且有助于客观评价残留肿瘤的血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辅助性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对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LAH)术后肝细胞癌(HCC)患者早期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12月接受LAH的HCC患者20例,比较LAH术前与LAH术后1个月、辅助性TACE术后1个月血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即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三型前胶原(PCⅢ)和四型胶原(CⅣ)水平,分析辅助性TACE对LAH术后HCC患者早期肝纤维化的影响。并统计患者的早期(2年)无复发生存期(RFS)与总生存期(OS)。结果 同LAH术前相比,LAH术后1个月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无统计学差异,而辅助性TACE术后1个月血清PCⅢ[(53.4±20.8)ng/mL vs (34.3±14.2)ng/mL,P<0.01)]和CⅣ[(45.2±22.9)ng/mL vs (29.7±10.4)ng/mL,P<0.01]水平显著增高。随访至2022年5月,患者1年和2年RFS分别为75%和55%,2年OS为75%。结论 辅助性TACE可能会加重LAH术后HCC患者近期肝纤维化增生。  相似文献   

7.
肝癌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卓先 《腹部外科》1997,10(2):82-84
引言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最佳的治疗方法仍然是肝切除术。作为治疗HCC的一种明确的方法,近年来,经动脉栓塞化疗(TACE)和经皮酒精注射(PEI)治疗有所增加。虽然存在争议,但肝切除术仍被多数临床医生首选采用,而其他非手术介入治疗方法只作为整体治疗的一部分。因此本文主要讨论与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有关的几个问题。肝切除术:术前检查,手术技术和结果评价肝癌能否切除取决于病灶的范围,大血管和/或胆管的侵犯程度,以及伴随的肝硬化的程度。除了肝脏生化检查外,超声检查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可以确定肿块的大小,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DSA在肝癌血供的半定量及定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原发性肝癌的64个肿瘤在经动脉导管栓塞化疗术前3d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对每一个肿瘤的动脉血流进行分级,CDFI按国内分级标准分为四级:0,Ⅰ,Ⅱ,Ⅲ。同时测量肝固有动脉、门静脉血流参数。在患者进行TACE过程中行肝动脉数字减影造影(DSA),将肿瘤内部血流分为三级:1,2,3。并对其中30例患者于TACE术后7d内进行CDFI复查,观测上述指标变化。分析CDFI与DSA肿瘤血流分级的相关性,以及TACE治疗后肝动脉、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1) CDFI显示64个肿瘤,0级血供6个,Ⅰ级血供3个,Ⅱ级血供18个,Ⅲ级血供37个;DSA显示64个肿瘤中,乏血供者4个,中等血供者13个,富血供者47个。CDFI 四级分级方法与DSA分级方法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s=0.644,P<0.01),其中CDFI血供分级的0级与DSA血供分级的1级相对应;Ⅰ,Ⅱ级与2级相对应;Ⅲ级与3级相对应。(2)TACE术后肿瘤血流分级大部分较术前减少,肝动脉内径稍变窄,肝动脉血流量减少,而门静脉血流量反应性增加。结论:CDFI博动性血流四级分级方法与DSA分级方法相关性好, CDFI血供分级的0级,Ⅰ和Ⅱ级,Ⅲ级分别与DSA血供分级的1,2,3级相对应,可以反映原发性肝癌肿瘤内动脉血流的丰富程度,CDFI可以间接反映原发性肝癌TACE术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9.
肝细胞癌(HCC)切除术后肿瘤的复发仍然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原因。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已证实为治疗不能切除HCC的有效方法,尤其对于不能切除的巨大的HCC和多发性的HCC,已成为一线治疗手段,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并且TACE可以使不能切除的HCC患者获得二期切除的机会。然而,目前对于可切除HCC患者,肝切除术前行TACE能否改善远期生存尚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在肝癌微创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3例肝癌患者在分别接受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射频消融(RFA)和微波消融(MCT)治疗中及治疗后,采用实时超声造影对其中76个病灶检查,并与常规超声、CT、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比较.结果 TACE组21个病灶治疗后1个月, 超声造影显示13个病灶有部分残留,与DSA结果 一致.RFA组和联合治疗组(TACE和RFA,TACE和MCT)共55个病灶在首次接受RFA及MCT治疗后即刻行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检出6个病灶部分残留,而超声造影检出24个病灶部分残留.介入治疗后最后一次随访中,超声造影显示有20个病灶部分残留、55个病灶治疗完全、1个病灶判断不明确,与最终诊断比较,在诊断准确性上,超声造影明显优于CDFI(P=0.039),超声造影与增强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0).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可以增加检测肝癌的血流信号强度,有助于确定介入治疗范围,尤其对于在介入治疗短期内需多次确定疗效者以及消融治疗中即刻评价疗效者,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肝癌介入治疗前后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基因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8例不能手术的肝癌患者行TACE治疗,TACE前后对肝癌组织进行细针穿刺活检,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RP1、MRP2、MRP3和MRP5基因的表达水平,比较TACE治疗前后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28例肝癌患者行TACE治疗后MRP1、MRP3和MRP5基因的表达水平比TACE治疗前表达量明显增高(P〈0.05),而MRP2基因的表达水平在TACE治疗前后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癌患者进行TACE治疗与否不影响MRP2的基因表达,因而肝癌的获得性多药耐药可能与MRP1、MRP3、MRP5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探讨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CC)骨转移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伴有骨转移瘤的HCC患者15例,3例(20.0%)为多发性骨转移,12例(80.0%)为单发转移。TACE治疗骨转移瘤前后行影像学检查,以目测模拟法(VAS法)对局部疼痛程度进行分级,治疗后随访3个月以上。结果所有患者成功行局部骨转移灶TACE治疗,术中无并发症。15例患者术前VAS评分均在7分以上,术后局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按VAS评分标准,1个月后随访完全缓解3例,明显缓解7例,轻度缓解5例。治疗后3个月疼痛缓解的有效率为80.0%,至6个月时总体有效率仍达58.3%。影像学评价的治疗有效率达86.7%。TACE后1个月5例患者AFP下降〉50%,8例下降〉30%,2例下降〉20%。术后3个月生存率为100%,6个月生存率为80%。结论TACE可有效控制肝细胞癌骨转移灶的局部生长、缓解疼痛,有助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超声造影的增强类型与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子宫肌瘤疗效的关系。方法对47例子宫肌瘤患者(65个病灶),在HIFU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对比脉冲序列(CPS)成像技术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并于HI-FU治疗后2、4、6、9、12个月采用常规超声随访,观察病灶体积的变化。结果 HIFU治疗前超声造影示65个子宫肌瘤中,15个病灶(23.08%)为高增强,41个病灶(63.08%)为等增强,9个病灶(13.85%)为低增强。HIFU治疗后超声造影显示45个病灶"完全灭活";高增强病灶的完全灭活率低于等增强及低增强病灶(P〈0.05),常规超声随访发现HIFU治疗后病灶体积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20个病灶HIFU治疗后超声造影显示有肌瘤残存,常规超声随访发现病灶体积在HIFU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可提供子宫肌瘤的血流灌注信息,不同增强类型的子宫肌瘤其HIFU治疗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对3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病人经外周肘静脉注射造影剂Sono Vue行超声造影检查,依据病变的造影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及开始消退时间对其进行良恶性鉴别诊断,并分析不同类型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增强模式。结果以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病变类型:恶性病变21个(肝细胞性肝癌14个,胆管细胞性肝癌1个,转移性肝癌6个),以穿刺病理或随访MR/CT临床诊断良性病变11个(肝血管瘤9个,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1个,肝硬化结节1个)。超声造影正确诊断恶性病变21个,正确诊断良性病变10个。恶性病变开始增强时间(12.76±2.68 s vs. 16.12±3.82s)、达峰时间(23.18±3.57 s vs. 42.78±10.46 s)、开始消退时间(40.69±8.42 s vs. 78.35±14.63 s),大部分恶性病变明显早于良性病变,但有小部分不同类型病变间有交叉。结论超声造影对肝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准确率较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18F-FDG PET/CT与增强CT(CECT)在评估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甲胎蛋白(AFP)升高的原发性肝癌(HCC)患者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TACE后近期AFP升高HCC患者的18F-FDGPET/CT与CECT扫描表现。结果由手术活检、血管造影及临床随访(最短随访3~6个月)证实。在PET/CT首次显像(60min)和延迟显像时(120min)测量肝内病灶区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SUV比值(SUVratio)=肿瘤区最大SUV值/非肿瘤肝组织的平均SUV值。比较18F-FDG PET/CT与CECT的灵敏度与准确率以及PET/CT首次显像与延迟显像时病灶区的SUVmax值与SUVratio。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与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8例复发或转移(手术及活检病理证实10例、血管造影证实14例,临床随访确诊证实14例),4例临床随访正常。其中18F-FDG PET/CT灵敏度为92.11%(35/38)、准确率为90.48%(38/42);CECT的敏感度为73.68%(28/38)、准确率为73.81%(31/42)。两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敏感度χ2=4.55,P=0.033;准确率χ2=3.98,P=0.046)。肝内病灶的早期相与延迟相SUVmax分别为4.5±1.5、4.7±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81,P=0.341)。SUVratio分别为2.0±0.7、2.3±0.8,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1,P=0.019)。结论 18F-FDG PET/CT代谢显像能够很好地揭示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AFP升高的原因,尤其在碘化油沉积较密实而CECT阴性的患者优于CECT。PET/CT延迟相可更好地显示肝内病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CT导向下125碘粒子植入与TACE联合125碘粒子植入联合顺铂瘤内注射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选择100例原发肝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50例TACE+125碘粒子植入术为对照组,与治疗组50例TACE+125碘粒子植入+顺铂瘤内注射术,术后行肿瘤体积、血AFP值、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血常规、肝肾功能指标、种植性转移、随访生存期对比。结果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2、6、12个月后复查,结果显示对照组50例肿瘤体积平均缩小27.4%,治疗组肿瘤体积平均缩小38.6%;两组血AFP值均下降,治疗组下降明显;对照组发现7例远处转移,治疗组3例远处转移;肝肾功能及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对照组与治疗组无显著差异;术后一年死于远处转移者,对照组8例,治疗组2例,对照组与治疗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E+125碘粒子植入+顺铂瘤内注射治疗肝癌的疗效观察证明,TACE联合粒子植入及顺铂瘤内注射治疗肝癌较TACE联合粒子植入方法治疗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sICAM-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经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前后表达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运用ELISA方法测定50例原发性HCC患者第1次TACE术前、术后3天、7天及1个月血清ICAM-1的水平及50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清ICAM-1水平,将HCC患者术前与健康体检者、HCC患者TACE前后sICAM-1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结果TACE术前原发性HCC患者sICAM-1的水平[(651.08±65.29)μ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sI-CAM-1的含量[(197.29±38.87)μg/L,P〈0.01];原发性HCC患者术前门静脉癌栓组的sICAM-1水平明显高于无门静脉癌栓组(P〈0.01),术前sICAM-1水平在甲胎蛋白(AFP)各不同含量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天sICAM-1水平[(539.60±61.94)μg/L]与术后7天sICAM-1水平[(496.22±58.78)μg/L]较术前有显著下降(P〈0.01);术后1个月sICAM-1的水平[(597.32±81.60)μg/L]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CAM-1水平的变化与肿瘤活性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评价HCC转移、复发及预后的指标,尤其对AFP阴性的HCC患者,在评价TACE疗效与判断再次TACE指征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肝脏占位病变在超声造影中的增强特征。方法对45例肝脏占位病变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并实时观察病灶内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结果肝细胞肝癌表现为动脉相快速增强,并在门脉相快速消退:肝血管瘤呈现自周围向心性缓慢充填式增强或周边增强,持续较长时间;肝局灶结节性增生(FNH)表现为快速增强,在实质相开始消退;肝转移癌表现为动脉相周边增强;肝炎性假瘤(IPL)和肝硬化增生结节大多在动脉相、门脉相及实质相均未见异常增强和廓清区。结论不同性质的肝脏占位病变在超声造影中有不同的增强方式,可为肝脏占位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超声造影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在减少术后复发中的作用。方法进入研究180例,根据是否存在肿瘤残留危险因素以及术后有无接受预防性TACE分为Ⅰ、Ⅱ、Ⅲ、Ⅳ四组。其中存在肿瘤残留危险因素者101例,58例曾接受预防性TACE治疗(Ⅰ组),43例未接受预防性TACE治疗(Ⅱ组);另外不存在肿瘤残留危险因素者79例,49例曾接受预防性TACE治疗(Ⅲ组),30例未接受预防性TACE治疗(Ⅳ组)。比较各组病人无瘤生存率及逐年肿瘤复发率,采用Cox回归分析有关因素对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Ⅰ、Ⅱ组病人之间总体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组病人之间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5);Ⅰ、Ⅱ组病人之间仅第1年肝癌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组病人各年度间的肝癌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血管侵犯、肿瘤直径及肿瘤数目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TACE是影响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对于合并有肿瘤直径〉5cm、多结节、血管侵犯等肿瘤残留危险因素的肝癌病人,术后预防性TACE能降低1年以内的近期复发率,可作为常规的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和分析2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的外科诊治情况。采用肝叶切除及癌栓取出术7例、单纯胆管癌栓取出3例;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肝切除加癌栓取出术10例。术后均行胆管引流及TACE。结果术前行TACE的10例患者,术中胆道出血(45.2±12.5)ml,明显少于未行TACE者(90.5±10.5)ml,差异显著(P0.05)。全部病例均获随访,平均时间22(2~54)个月。肝叶切除及癌栓取出7例,平均生存(21.5±2.8)个月;术前TACE、2周后行肝叶切除加癌栓取出10例,平均生存(28.5±3.1)个月;单纯癌栓取出3例,平均生存(4.1±0.5)个月,术前行TACE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对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早期诊断、积极切除肿瘤并清除胆管癌栓,配合术前术后TACE术,是改善预后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