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5例骨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曲华毅  郭卫  唐顺  李晓  柳剑 《中国肿瘤临床》2007,34(3):157-161,167
目的:讨论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特点及治疗,对该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进行总结。方法:分析1998年7月至2005年7月本院手术治疗的25例经病理证实的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25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对患者随访8个月至6年,平均随访33个月,复查结果表明患者病灶均明显修复,未见病灶复发。结论: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观多种多样。部分病变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具有诊断价值。外科治疗对该病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手段。多数患者单纯肿瘤刮除植骨,或者骨水泥填充即可治愈肿瘤.部分患者病变具有较强的侵袭性,结合化疗可以控制肿瘤。  相似文献   

2.
放射治疗骨嗜酸性肉芽肿1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射治疗骨嗜酸性肉芽肿11例报告周明骨嗜酸性肉芽肿是以组织细胞增生和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少见疾患,病因不明。我科1984年10月至1991年6月收治11例,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1例患者中男7例,女4例,年龄8-37岁,平均23岁...  相似文献   

3.
36 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的方法. 方法 对我科10年来收治的36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有多量的Langerhans细胞增生和大量嗜酸性粒细胞.预后好,无复发. 结论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为良性病变, CT在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手术能加速病变痊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儿童骨的嗜酸性肉芽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儿童骨的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1990年~2003年收治11例患者,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3.9岁,单发病灶7例,多发病灶4例;单发胫骨4例,髂骨、颈椎、胸椎各1例。结果8例行病灶刮除植骨,2例行放疗治疗,1例未在我院治疗。8例行手术治疗者均经病检证实为骨嗜酸性肉芽肿。7例在术后2~3个月内愈合,功能完全恢复。1例在术后3个月时发现植骨有部分吸收。结论本病为郎格罕氏细胞增多症,病灶刮除植骨或小剂量放射治疗可减轻疼痛,促进患骨愈合,早日负重。  相似文献   

5.
放射治疗骨嗜酸性肉芽肿2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0~1985年放射治疗27例骨嗜酸性肉芽肿单独放疗12例,切除或刮除术后放疗15例。男17,女10,1~51岁,平均19.8岁。27例共31个病灶,85.2%发生于头颅骨。除2例用~(60)钴枯及1例用近距离浅层X线治疗外,24例根据病灶大小与部位的不同,选用100~180千X线治疗,每次量100~200rad,每周2~3次,80.6%(25/31)病灶组织量1.200~2,500rad。除2例近期治疗结束外,22例随访6月~15年,病灶均消失,其中顶骨及颞骨病变各1例,分别在放疗后8与9年出现尿崩症。手术刮除加放疗或单独放疗是骨嗜酸性肉芽肿的适宜疗法。  相似文献   

6.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发病特点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15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病理及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中青壮年男性多见(男:女=6.5:1),平均发病年龄为34.5岁;面颈部为好发部位,最多见于腮腺区(33.3%);53.3%的患者伴皮肤瘙痒或色素沉着,66.7%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高(EC>0.05×109/L);组织病理表现为肉芽肿背景上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淋巴组织增生,可有淋巴滤泡及生发中心形成,纤维母细胞及毛细血管增生明显.腺泡及肌肉组织萎缩.临床上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易误诊为慢性淋巴结炎、腮腺肿瘤、神经纤维瘤及颈部转移癌等,误诊率为86.7%.放射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对病变范围局限的病例可采用手术切除.结论:颌面部无明显压痛的软组织包块伴皮肤瘙痒和色素沉着,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高,应首先考虑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可能,放射治疗可作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治疗首选,推荐剂量为30~40Gy.对孤立的、病变范围局限的病例也可采用手术切除,术后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7.
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以组织细胞增生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良性肿瘤样病变,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男、女患病比率为2:1.临床上本病并不多见,发病部位以颅骨最常见,然后依次为骨盆、脊柱、下领骨、肋骨及长骨.肱骨较少见,双侧肱骨同时发病极少见.本文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例双侧肱骨同时发病的患者报告如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相似文献   

8.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发生于皮下组织和淋巴结的肉芽肿性疾病。1937年由金显宅首次报导7例“嗜伊红球增多性淋巴母细胞瘤”。1957年金氏再次著文,认为是非肿瘤性疾病,故改称为“嗜伊红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1964年林丛根据病理特点,建议命名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至今国内报告约有225例。  相似文献   

9.
骨嗜酸性肉芽肿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回顾性分析26例骨嗜酸性肉芽肿的病理肉眼镜下改变,着重探讨其组织病理特点,指出本病性质属良性非肿瘤性病变,认为骨嗜酸性肉芽肿的病理分期有利于病理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并提出病理活检在该病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  相似文献   

10.
作者回顾性分析26例骨嗜酸性肉芽肿的病理肉眼镜了改变,着重探讨其组织病理特点,指出本病性质属良性非肿瘤性病变,认为骨嗜酸性肉芽肿的病理分期有利于病理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并提出病理活检在该病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原发于骨髓而以组织细胞及嗜酸性白细胞为主要结构特征的嗜酸性肉芽肿,我科12年来遇到了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年龄:14—60岁,平均3004岁。性别:均为男性。发生部位:扁平骨3例(顶、骶、肋),管状骨4例(股、指)。病灶均为单发的孤立病灶。X线检查多呈边缘比较清楚的透亮区,发生于管状骨的病灶常伴有骨膜反应,而临床常误诊为骨肉瘤。其他除表现于局部疼痛、肿胀、血硷性磷酸酶13—15单位,血嗜酸性白细胞7—10%,血沉36—  相似文献   

12.
骨嗜酸性肉芽肿是侵袭骨胳病变为主或局限于骨的织织细胞增多症中最为良性的一种病损。因临床症状不典型,不易作出诊断,发生在脊椎的病损更为少见。我科自1963年~1982年共收治43例骨嗜酸性内芽肿,经病理或细胞学穿刺证实。其中9例位于脊椎。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X线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X线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31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X线表现.结果31例患者共发现32个病灶,其中额骨14个;顶骨个12个;颞骨3个;枕骨3个.主要X线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溶骨性破坏;"双边征"或"斜边征";"钮扣样死骨"及软组织肿块.结论X线平片对颅骨嗜酸性肉芽肿具有诊断意义,仍为诊断本病的首选和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例胃嗜酸性肉芽肿临床分析广东医学院附院陈垦,苗瑞政胃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瘤样增生性疾病。临床少见,极易误诊为胃溃疡或胃癌。我院1982年以来,经病理诊断的胃嗜酸性肉芽肿有15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13例,女2例。年龄34...  相似文献   

15.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少见的慢性瘤样肉芽肿,病因尚不清楚。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而持续增加为其特点。我院从1981~1985年共收治16例,均经病理证实。在治疗前、后及定期复查中均已进行骨髓穿刺检查,同时行外周血化验做对照,根据骨髓变化情况和局部病灶情况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如骨髓正常、病灶局限则行单纯放疗。病  相似文献   

16.
骨嗜伊红肉芽肿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苏云星刘芳骨嗜伊红肉芽肿是一种骨的肿瘤样病变,临床上较为少见。它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骨骼,股骨干、颅骨、椎骨多见,胫骨、肋骨、髂骨次之,锁骨嗜伊红肉芽肿极为少见。1995年我们收治1例,现结合复习文献对其分析报告如下。1...  相似文献   

17.
嗜伊红淋巴肉芽肿又称“嗜酸性淋收稿日期 :2 0 0 0 -0 4-2 4作者单位 :1.山西省人民医院 ,山西 太原 0 30 0 12 ;2 .山西省肿瘤医院 ,山西 太原 0 30 0 13巴肉芽肿”、“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木村氏病”,在我国较少见 ,是以无痛性皮下肿物 ,局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的良性疾病。其治疗以放射治疗为主。现总结经病理确诊的腮腺区嗜伊红淋巴肉芽肿单纯放射治疗 10例 ,探讨该病临床特点和放射治疗中的作用及预后。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0例中男性 9例 ,性 1例 ,年龄 18岁~ 45岁 ,中位年龄 32岁。临床表现 :均有…  相似文献   

18.
胃嗜酸性细胞肉芽肿系指嗜酸性肉芽肿局限于胃部,在肉芽肿内含有多量嗜酸性细胞浸润的少见疾病,由于该病在影象学及形态学上很难与胃癌相鉴别,故常被误诊为胃癌。笔者现将一例胃嗜酸性肉芽肿误诊为胃癌予以报道并复习文献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8例胃肠道嗜酸性肉芽肿,均为手术后病理确诊者,皆男性;年龄21—46岁,平均33岁;症状期3个月到31年。5例病灶在胃部(4例胃窦部)、3例在回肠末段(1例侵及回盲部和升结肠)。本组病例在手术中也误诊为其他疾病。本文着重介绍临床表现和手术所见。其中1例为首次术后9年复发,再次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嗜酸性肉芽肿伴分化不良癌。本病与癌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放射治疗嗜酸性淋巴肉芽肿19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放射治疗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疗效,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19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案及效果。结果17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于放射治疗后肿块完全消失,2例于放疗后半年肿块消失,1例放疗后5年原位复发,再程治疗后完全消失,随访2月~20年,均无病生存。结论放射疗法是治疗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有效方法,推荐治疗剂量为30~40Gy/3~4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