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分析儿童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肺动脉高压(PH)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以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 315例VSD合并PH患儿接受了心内直视手术,占同期VSD手术总数的31.1%,其中轻度123例,中度95例,重度97例。结果 围术期死亡4例(4.44%),远期死亡2例(0.63%)。年龄≤1岁、体重≤7公斤患儿病死率分别为14.29%和14.71%。年龄>3岁、体重>10公斤者则分别为3.08%和2.61%;97例重度PH患儿围术期死亡8例(8.25%),远期死亡2例(2.06%);手术病死率与PH程度、年龄、体重、主动脉/肺动脉直径比等呈明显相关。结论 手术成功的关键是选择最佳手术时机、术中避免右室切口、保护术后心功能和术后PH的适当处理,同时加强科普科普宣传教育有其特别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刘瑜  池闯  林晓铭  孙成超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7):2319-2320
目的分析6分钟步行距离(6MWT)测试在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效果评估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择83例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根据患者术前的超声估测肺动脉收缩压(SPAP)分为轻(28例)、中(30例)、重度(25例)三组,所有患者均进行心脏畸形矫治术,检测患者手术前后SPAP及6MWT,观察6MWT对手术效果的评估作用。结果术后轻、中、重三组患者的SPAP分别为(28.7±5.6)mmHg、(28.7±5.6)mmHg、(28.7±5.6)mmHg,均明显下降;6MWT分别为(436.5±37.0)m、(411.0±39.8)m、(338.7±32.4)m,均明显提高,以中度组变化最为明显;而重度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分别为(12.6±3.2)h、(5.5±1.0)d,均明显长于轻、中度两组(t=11.770、6.118、18.721、9.970,均P〈O.05)。结论6MWT对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效临床评估意义更大,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3.
游庆军  蒋锡初 《江苏医药》2005,31(11):854-855
目的 探讨低体重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不停跳心内直视术的处理经验。方法 对19例10kg以下婴幼儿VSD施行了外科手术治疗,其中膜周部VSD15例(78.9%),漏斗部VSD4例(21.1%),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13例(68.4%),VSD合并主动脉导管未闭1例(5.3%),VSD合并主动脉缩窄1例(5.3%)。全组患儿均在心肺转流心脏不停跳下进行手术。结果 全组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患儿术后发生严重心律失常致死,病死率5.3%。结论 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避免心肌灌注损伤,术后恢复快,适用于低体重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病例。合理的病例选择、熟练的手术操作、加强围术期处理、术中注意彻底排气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手术修补体会。方法对58例VSD合并肺高压的婴幼儿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行手术治疗术中术后加强心肌保护和呼吸道管理。结果本组56例患儿痊愈出院,治愈率96.6%。随访半年~6年,身体发育良好,呼吸道感染明显减少。2例术后3d并发呼吸功能衰竭死亡,死亡率3.4%。结论婴幼儿VSD合并肺动脉高压者,应积极早期手术。围术期的心肌保护和呼吸道处理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对492例3-36个月的婴幼儿VSD修补术后并发症进行总结。全组术后发生肺部感染49例(9.9%),心律失常43例(8.7%),肺动脉高压危象22例(4.4%),残余VSD16例(3.2%)。手术死亡26例(5.2%),主要原因为肺动脉高压危象和严重心律失常。结论:只要正常掌握手术时机,完善手术操作,采用肺动脉监测等监护措施,及时防治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在婴幼儿期施行VSD修补术可以取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婴幼儿左向右分流性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及围术期治疗的规律,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系统回顾1999年3月—2010年3月310例4个月~30个月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及转归。病种包括:VSD194例,ASD17例,VSD伴ASD23例,VSD伴PDA27例,VSD伴PDA及MS10例,VSD伴ASD及PDA27例,PDA8例,ASD伴丁APCV4例。术前肺动脉收缩压与体动脉收缩压之比〉0.75的81例(26.1%)。因难治性肺炎和心衰而急诊手术38例(12.2%)。采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结果住院死亡9倒。术后3个月和半年各死亡1例。病死率3.5%(11/310)。年龄小,畸形复杂矫治不完全,术后肺部感染(5例)、持续肺动脉高压(2例)、低心排(2例)、顽固性出血(1例)、营养不良(1例)等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结论手术治疗是拯救婴幼儿高危先心病的积极有效手段,提高手术和体外循环技术,有效控制肺部感染是降低死亡率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婴儿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后早期防治各种并发症的措施。方法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手术矫治婴儿VSD194例,男108例,女86例;年龄58d-12个月,其中6个月以下者72例;体质量2.8~8.5kg,其中3~5kg81例。超声心动图提示VSD直径5.0—16mm,平均(9.1±3.4)mm。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VSD修补手术。术后早期加强处理,防治肺部感染、肺动脉高压、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结果全组无死亡。术后早期房室传导阻滞5例,肺部感染17例,肺不张8例,经积极治疗后愈;无肺动脉高压危象或心力衰竭发生。全组随访2—24个月,无特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后早期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是治疗婴儿VSD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陈玲  张婉莹  蒋来  饶婕 《安徽医药》2014,18(1):67-70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母婴结局.方法 对安徽省立医院2003年9月-2013年1月收治的62例妊娠合并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肺动脉收缩压分为轻度组25例(30 ~ 49 mmHg)、中度组23 例( 50 ~ 79 mmHg)、重度组14例(≥80 mmHg),分析各组心脏病的种类、心功能级别、终止妊娠孕周和方式以及母婴结局.结果 (1)28 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肺动脉收缩压平均(75±33)mmHg,心功能Ⅲ~Ⅳ级9 例,15 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肺动脉收缩压平均(87±35)mmHg,心功能Ⅲ~Ⅳ级1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轻度组中足月妊娠18 例,早产6 例,医源性流产1例;中度组足月妊娠9 例,早产14 例,新生儿窒息2 例;重度组足月妊娠2 例,早产9 例,医源性流产3 例,新生儿窒息4 例,两组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孕产妇并发心力衰竭8 例,其中轻度组1 例,中度组2 例,重度组5 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存活的新生儿平均体重,轻度组(3 277±512)g,中度组(2 551±492)g,重度组(2 475±494)g,中、重度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明显高于中、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妊娠合并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肺动脉压力越高,围产结局越差;妊娠合并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病情较先天性心脏病严重,若病情许可尽量避免在孕32~34周终止妊娠;剖宫产终止妊娠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婴儿室间隔缺损(VS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的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2007年1月~10月共收治婴儿VSD伴重度PH 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3~11月,平均(7.0±2.9)月,体重3.9~8.0kg,平均(6.5±1.2)kg.所有患儿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结果:本组术后无死亡.术后并发症9例.其中低心排2例,心律失常2例,肺不张2例,肺部感染2例,二重感染1例.术后1月复查彩超,除4例有轻度PH,其余肺动脉压均恢复正常.所有志儿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精心的术前准备、术中减少体外循环损害、术后加强呼吸道管理、适宜的血流动力学支持和适当机械通气是婴儿VSD合并重度PH患儿成功治疗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郭俊晓  傅亮  朱宪明 《中国医药》2008,3(3):159-160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及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患儿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变化,进一步明确其与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的关系。方法根据肺动脉压力将48例先天性心脏病惠儿分为4组:无肺动脉高压组、轻度肺动脉高压组、中度肺动脉高压组和重度肺动脉高压组,每组各1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8例患儿静脉血清中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时,在6个时间点TGF-β1的变化。结果无肺动脉高压组及轻度肺动脉高压组TGF-β1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及中度肺动脉高压组TGF-β1在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点均下降,尤其以术后第7天与术前1天相比更有显著降低(P〈0.01)。同时在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随着缺损的修补,病情好转,TGF-β1在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点均明显下降,尤以重度及中度肺动脉高压组下降明显,但无PH组无显著变化。结论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患)LTGF-β1随着肺动脉压力的升高而升高,在术前高于术后,并在术后随着病情的好转而逐渐降低,间接推断TGF-β1参与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的形成,通过检测TFG-β1水平变化可估测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程度、手术指征及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并继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外周血清C-反应蛋白( CRP)、白介素-6(IL-6)、内皮素-1(ET-1)、肿瘤坏死因子-α(INF-α)水平动态变化,及与肺动脉压力(PAS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90例COPD并继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依据PASP水平分为3组,轻度组(30≤PASP<35mmHg);中度组(35≤PASP<40mmHg);重度组(PASP≥40mmHg)。同期选择该院诊断COPD未患肺动脉高压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入院后24h内抽取4组肘静脉血检测CRP、IL-6、ET-1、INF-α水平,比较4组CRP、IL-6、ET-1、INF-α水平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各指标与PASP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OPD并继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外周血浆中CRP、IL-6、ET-1、I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中度组CRP、IL-6、ET-1、INF-α水平高于重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COPD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组患者CRP、IL-6、ET-1、INF-α水平与PASP水平呈直线相关( r=0.541,0.479,0.495,0.573, P<0.05)。结论炎性细胞因子CRP、IL-6、ET-1、INF-α水平在COPD伴继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血浆CRP、IL-6、ET-1、INF-α水平与PASP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本总结41例室间隔缺损(VSD)台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病人施行外科治疗的经验。术后早期死亡1例.残留轻度AI5倒,中度AIl例.根据VSD的位置,分别进行分析讨论.结论:VSD台并AI的修复,要考虑到VSD的位置.对AI的产生原因作出估计.肺动脉干型VSD并AI(本组52例)较易于施行手术修复,手术结果满意;围膜部VSD并AI(本组9例)的手术修复及结果均不及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成功介入封堵治疗的室间隔缺损(VSD )在封堵前后即刻、随访期肺动脉压力的变化规律。方法650例成功施行介入治疗的VSD患者,经导管测定术前及封堵后即刻肺动脉压力,并于介入术前当日、术后3d、1、3、6个月分别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肺动脉压力并进行对比。结果肺动脉收缩压(PASP)和肺动脉平均压(PAMP)超声和心导管测值均显著正相关:(1)正常肺动脉压力组:PASP和PAM P在封堵即刻后及随访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轻度肺高压组:PASP在封堵即刻后无明显变化,6个月时与封堵前后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PAMP在封堵即刻后升高,术后1个月及6个月与封堵后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3)中度肺高压组:PASP及PAMP在封堵即刻后均显著降低(P<0.05),两者在术后3 d 及随访中与封堵前比较进行性降低(P<0.05);PASP在术后1、3、6个月较封堵后降低(P<0.05)。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能明显降低VSD合并轻、中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压力,近、中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联合心脏瓣膜病手术治疗和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方法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我科手术治疗85例主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联合心脏瓣膜病患者,其中男性51例,女性34例;年龄16~69岁。术前心功能Ⅲ级56例,Ⅳ级29例。左心室射血分数(EF)≤40%13例,平均肺动脉压(MPAP)≥60mmHg15例,EF≤40%且MPAP≥60mmHg5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术52例,二尖瓣置换加主动脉瓣和三尖瓣成形术4例,主动脉瓣置换加二尖瓣和三尖瓣成行术2例,主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置换术26例,主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成形术1例。观察EF和MPAP对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影响。结果术后早期主要并发症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OS)、室性心律失常、呼吸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EF≤40%患者并发LOS9例(9/13),高于EFt40%者(4/72),(P〈0.01);MPAP≥60mmHg患者并发LOS8例(8/15),高于MPAP〈60mmHg者(5/70)(P〈0.01);EF≤40%且MPAP≥60mmHg患者全部并发LOS(5/5),高于非具备该条件者(8/80)(P〈0.001)。无手术死亡病例,全组存活81例,早期死亡4例,死亡原因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存活者随访3~69个月,手术效果良好。结论左心室射血分数和肺动脉压是影响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重要因素。提高主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联合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疗效的方法是注重围术期处理、合理纠正病蛮和加强末后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5.
双向GLENN术治疗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疆蓉  杨仕海  陶曙光  王建明 《河北医药》2009,31(14):1720-1721
目的总结腔静脉肺动脉双向分流术(双向GLENN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44例。常温非体外循环下手术39例,建立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转流;浅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5例,主动脉不阻断;同时存在左上腔静脉6例,行双侧双向GLENN术。结果死亡2例,循环衰竭和肾功能衰竭各1例。其余42例术后恢复顺利,患儿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胜任一般体力活动,发绀减轻,平均经皮血氧饱和度由术前(70.2±5.1)%,上升至(92.5±1.5)%。结论对于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中操作得当,加强术后监护,双向GLENN手术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靳蓉  刘德萱 《贵州医药》1999,23(1):77-78
新生儿破伤风在老、少、边、穷地区仍时有发生,是农村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院自1986-1996年共收治新生儿破伤风421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21例中男316例,女105例,男女之比为3:1。发病日龄≤4天41例,5-6天165例,7天113例,≥8天102例。潜伏期最短3.5天,最长15天。全部患儿均系旧法接生,其中402例来自农村,19例来自市内流动人口。所有患儿均为足月顺产,生后一般情况好,无窒息史。根据潜伏期长短及临床症状分三度,轻度10.5%(44/421),中度33.5%(141/421),重度56.1%(236/421),中重度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动脉闭锁(PA)伴室间隔缺损(VSD)患者行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21例患者根据肺动脉发育情况,18例行1期根治术,3例行分期根治术。结果无一例手术术后死亡,1期根治术18例患者术毕测右心室与左心室压力比(PRV/PLV)值〈0.5;3例分期根治术中,1例PRV/PLV值为0.60~0.75,2例PRV/PLV值〉0.75。1例经2期介入治疗后痊愈,2例等待2期治疗。随诊1~10年,完全根治的19例心功能明显改善,效果满意。结论PA伴VSD患者外科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为术后PRV/PLV值。  相似文献   

18.
儿童右室双出口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右室双出口(DORV)的外科治疗体会。方法 DORV病儿 63 例,年龄2个月~13岁,平均(4. 25±3 .46)岁,体重5~44 kg,平均(14. 3±7. 46) kg。室间隔缺损(VSD)位于主动脉瓣下44例,肺动脉瓣下4例,靠近主、肺动脉开口 14 例,远离主、肺动脉开口 1 例。肺动脉高压(PH)19例,肺动脉狭窄(PS)41 例和肺动脉闭锁(PA)3 例。合并双 VSD 3 例,房间隔缺损 10例,冠状动脉畸形4例,左肺动脉狭窄3例,二尖瓣病变3例,动脉导管未闭6例,无脾综合征1例,主动脉弓缩窄2例,右位心3例,左心发育不良4例,无顶冠状窦 1 例,室壁瘤/胸腹壁缺损 1 例。结果一期根治手术51例,分期手术12例。手术死亡6例,病死率9. 52%。随访1个月~12 年,2 例有轻度流出道残余梗阻,2例VSD残余漏,其中1例死亡,余生存良好,仍在随访中。结论 认清病理解剖关系,采取合适的手术方法,尽量在幼儿期行根治手术,加强术后监护,是取得 DORV良好治疗效果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谭秋萍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4):2170-2170
现将我科对新生儿窒息的急救和护理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2001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共收治28例新生儿窒息.其中轻度窒息22例(78.6%);重度窒息6例(21.4%)。经及时抢救27例痊愈(96.4%),1例出生低体重患儿死亡(3.6%)。  相似文献   

20.
孔佳  张颖佳  李斌 《中国医药》2014,(3):382-384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妊娠结局及治疗.方法收集2009年 9月至2012年7月北京安贞医院妇产科收治的38例妊娠合并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肺动脉压力分为轻度组(13例)、中度组(10例)和重度组(15例),分析各组心脏病种类、心功能情况、妊娠周数、终止妊娠方式及母婴结局.结果 ①妊娠合并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患者中,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占94.7%(36/38),风湿性心脏病仅占5.3%(2/38).②轻、中度组心功能Ⅰ~Ⅱ级者为主(分别为13、8例);重度组心功能以Ⅲ~Ⅳ级为主(共11例),有2例患者死亡.轻度组与重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低氧血症患者轻度组1例,中度组0例,重度组6例,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主,占89.5%(34/38),麻醉方式以连续硬膜外或腰麻为主,占94.1%(32/34).⑤足月分娩:轻度组明显多于重度组(分别为11、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新生儿体重:轻度组明显高于重度组[分别为(3 141±98)、(2 374±92)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⑦低出生体重儿:重度组明显多于轻度组(分别为8、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合并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肺动脉压越高,母婴妊娠结局越差;剖宫产是比较安全的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