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化学感受器瘤(以下简称化感瘤)又称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临床较少见,此肿瘤多发生于颈动脉体最多,约占所有化感瘤的98%。我们遇到1例腹膜后化感瘤,首次用B超发现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患者女,46岁,主诉左上腹疼痛2~3年,患者2~3年前感左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并向左肩部  相似文献   

2.
副神经节瘤又称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是来源于肾上腺外嗜铬组织(副神经节)的肿瘤,可具有合成和分泌儿茶酚胺的功能,临床表现为严重的高血压及相关症状,少数无明显症状由体检发现.1906年由Alezais和Peyron首先描述.1912年Pick提出将肾上腺髓质来源的嗜铬细胞瘤称为嗜铬细胞瘤,而将肾上腺外嗜铬组织来源的肿瘤称为副神经节瘤.副神经节瘤临床少见,过去认为占所有嗜铬细胞瘤总数的10%,近年来文献报告发病率明显升高等[1].而单独发生于马尾神经的极罕见,我们最近诊断及治疗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s,PGL)临床少见,发病率为0.01%~0.02‰,无显著的性别差异,发病年龄为40~50岁[1]。本病由Frankel于1886年首次描述,1912年Pick提出将肾上腺髓质来源的嗜铬细胞瘤称为嗜铬细胞瘤,肾上腺外嗜铬组织来源的肿瘤为副神经节瘤。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来源于肾上腺髓质的肿瘤定义为嗜铬细胞瘤,将来源于肾上腺外(通常位于胸  相似文献   

4.
嗜铬细胞瘤是起源于交感神经系统嗜铬细胞的一类肿瘤,因分泌大量儿茶酚胺而引起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波动。高血压患者中嗜铬细胞瘤发病率为0.01%~0.1%,其中约90%瘤体位于肾上腺,不到2%的瘤体位于胸腔内[1-2],而原发于心脏的嗜铬细胞瘤更为少见[3]。  相似文献   

5.
膀胱嗜铬细胞瘤(膀胱嗜铬瘤)临床并非十分少见。我院近10余年来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8例嗜铬瘤中有4例为膀胱嗜铬瘤,占14%。典型病例应包括嗜铬瘤和膀胱肿瘤的症候群,然而临床上却有半数患者缺乏典型症状而不易及时作出诊断。本组4例均一度误为其它疾患。现将误诊情况作一简要分析,以提高对本症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正>临床上因急性心力衰竭、高血压脑出血等猝死的嗜铬细胞瘤患者多见,因瘤内出血致猝死的嗜铬细胞瘤患者少见,且临床诊断困难[1],易引起医疗纠纷。笔者工作中遇及2例由于嗜铬细胞瘤瘤内出血致猝死引发医疗纠纷而行尸检,现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例1】男,49岁。因右腰部疼痛伴恶心、呕吐1 h到当地诊所就诊,予对症处理(具体不详)症,,  相似文献   

7.
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约占嗜铬细胞瘤的10%,发生在膀胱壁的嗜铬细胞瘤很少见,约占整个膀胱肿瘤的0.38%[1].我院自1995年-2010年共收治膀胱嗜铬细胞瘤病人4例,现将其术前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付莉  杨川 《新医学》2013,44(2):147-149
目的:分析嗜铬细胞瘤合并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诊治要点.方法:总结分析1例嗜铬细胞瘤合并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诊治经过.结果:该例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结合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可基本明确嗜铬细胞瘤,行后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后,血压可降至正常范围,术后病理学检查符合混合性嗜铬细胞瘤和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结论:嗜铬细胞瘤合并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临床症状以嗜铬细胞瘤表现为主,确诊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是一种少见的肿瘤。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有B超、CT和MRI。为客观地了解上述几种检查方法各自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收集了1997年1月~2001年3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34例 ,作如下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4例 ,男19例 ,女15例 ;年龄22~74岁。34例中20例患者有典型的高血压症状 ,表现为头晕、头痛、心悸、出汗 ,面色苍白。1例耻骨后嗜铬细胞瘤患者在排大便后剧烈头痛、乏力、心悸 ,约5min后缓解。排大便后血压升至28~21/19~13Kpa。14例患者无高血压症状 ,但9例在手术中触及瘤…  相似文献   

10.
副神经节瘤诊断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是指体内散在分布的,与交感或副交感神经有联系的嗜铬或非嗜铬的神经上皮样细胞团.是一类起源于神经嵴细胞的肿瘤,主要分布于头颈、纵隔、肾上腺及腹膜后等有副神经节聚集的部位,临床上较为少见.本文总结近10年中外文献报道,归纳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嗜铬细胞瘤主要发生于肾上腺髓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则多见于交感神经节分布区.膀胱嗜铬细胞瘤在临床上很少见,约占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10%,占膀胱肿瘤的0.5%[1,2].2011年1月,我们收治了1例膀胱嗜铬细胞瘤患者,经精心个体化围术期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肿瘤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引起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和代谢紊乱症候群。儿童、老年均可发病,但儿童少见。现将作者2005~2010年收治的5例小儿嗜铬细胞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在人体中非嗜铬性副神经节(化学感受器)分布甚广,包括:颈动脉体、主动脉体、颈静脉球体、迷走神经体、睫状体、肺动脉体、腹膜后体、股动脉体及尾骨球体等。它与嗜铬性副节不同,不嗜铬,由感觉神经支配(主要是脑神经感觉支),无内分泌功能。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的发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关系密切。本文结合文献复习报告一例恶性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  相似文献   

14.
化学感受器瘤的临床与影像学诊断(附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感受器瘤的临床与影像学诊断(附6例分析)王德杰①尚延海刘作勤蒿坤②化学感受器瘤(chemodectoma)又名非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或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系发生于人体化学感受器的一种少见肿瘤。我们遇见6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提高对本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手术是治疗嗜铬细胞瘤唯一有效的方法.充分有效的术前准备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常规术前药物(控制患者血压在正常范围)准备时间最短2周,最长9周[1].临床上有关嗜铬细胞瘤并危象情况下急行手术治疗的病例报告少见.我科于2000年6月收治1例巨大恶性嗜铬细胞瘤患者,反复出现高血压危象,经综合抢救血压不能控制,经急诊手术使病人转危为安.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曹鹦娥 《全科护理》2011,(12):1066-1066
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约占嗜铬细胞瘤的10%,发生在膀胱壁的嗜铬细胞瘤很少见,约占整个膀胱肿瘤的0.38%。我院自1995年—2010年共收治膀胱嗜铬细胞瘤病人4例,现将其术前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6.8岁;病程8个月~36个月。均有排尿时或排尿后头痛、头晕、面色苍白、出虚汗等病  相似文献   

17.
2004年3月至2010年12月我院采用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23例,与2000年2月至2009年9月行开放手术治疗的18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比较,评价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约10%嗜铬细胞瘤发生于肾上腺以外,多位于腹主动脉旁,发生于膀胱壁者极少见(1%)。我院1990年至1991年间 CT 发现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膀胱壁嗜铬细胞瘤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静息型(有些文献称静止型)膀胱嗜铬细胞瘤临床极为少见,常误诊为膀胱肿瘤,若处理不当,围手术期极易导致高血压危象或低血压休克,病死率极高。本院近3年来共收治静息型膀胱嗜铬细胞瘤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ODF1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皮质腺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7-01—2020-07确诊的10例嗜铬细胞瘤、5例副神经节瘤、15例肾上腺皮质腺瘤和10例正常肾上腺组织,进行ODF1、嗜铬素A(CgA)和类固醇生成因子-1(SF-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它们的表达。结果 所有嗜铬细胞瘤(10/10)、5/5例副神经节瘤及肿瘤周围正常髓质(10/10)均呈ODF1和CgA弥漫阳性表达,SF-1阴性表达。所有肾上腺皮质腺瘤(15/15)及肿瘤周围正常皮质(15/15)均呈SF-1阳性表达,ODF1阴性表达。CgA在肾上腺皮质腺瘤的阳性表达率为6.7%(1/15)。ODF1和SF-1表达组合对于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皮质腺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10例嗜铬细胞瘤、5例副神经节瘤和15例肾上腺皮质腺瘤周围的肾上腺组织以及10例正常肾上腺组织中皮质均表达SF-1(100%),髓质均表达ODF1和CgA。结论 ODF1可作为诊断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的新型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与SF-1联合可经济、有效地鉴别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皮质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