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神经生长因子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新生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血管新生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24孔板中matrigel铺板后种植MSCs,用不同浓度的NGF(0、25、50、100、200 ng/mL)处理细胞24 h,观察MSCs体外形成管腔样结构的能力,同时用特异性NGF酪氨酸受体(TrkA)阻滞剂K-252a阻断受体.观察K-252a对NGF促MSCs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应用Western印迹法比较NGF处理组MSCs与对照组MSCs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 不同浓度的NGF均有促血管新生的作用,其中NGF 50 ng/mL促进MSCs血管新生的能力最强,该组MSCs形成的管腔长度为对照组的2.24倍(P=0.01).NGF处理组MSCs的VEGF表达情况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252a阻断TrkA受体后,NGF促进MSCs管腔样结构形成的能力明显减弱.结论 NGF可以促进MSCs在体外matrigel中的血管新生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TrkA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mesenchymal stem cell-conditioned medium,MSC-CM)治疗大鼠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 DFU)的疗效与机制。方法 通过高脂饮食和腹腔注射STZ建立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 T2DM) SD大鼠模型,对大鼠后肢进行手术,制作DFU模型,大鼠分为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 NC)组、糖尿病对照(diabetes mellitus control, DM-C)组、MSC-CM组和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组共4组,每组各6只。MSC-CM组在溃疡周围注射大鼠骨髓MSC-CM,MSC组给予大鼠骨髓MSC注射治疗,其他两组给予PBS注射治疗。治疗后,对创面部位皮肤愈合、再上皮化(通过HE染色检测皮肤颗粒层的厚度)、细胞增殖(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ki-67)、血管生成(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CD31)、自噬(通过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LC3B,电镜观察自嗜溶酶体)和细胞焦亡(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IL-1β、NLRP3、caspase-1、GSDMD和GSDMD-N)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后,MSC-CM组创面面积与IL-1β、caspase-1、GSDMD、GSDMD-N均低于DM-C组;MSC-CM组皮肤颗粒层厚度、ki-67、CD31和LC3B均高于DM-C组。对DFUs大鼠注射MSC-CM能够加速创面愈合、促进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增强细胞自噬和减少创面中的细胞焦亡。结论 MSC-CM可用于治疗大鼠DFU,加速伤口愈合过程,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无细胞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肝细胞损伤条件培养基(CM),体外模拟损伤组织微环境,探讨其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肝向分化的作用。方法:取1周龄乳鼠,经差时贴壁和差速梯度法结合优化梯度离心和贴壁换液时间分离培养BMMSCs。取6~8周龄大鼠,腹腔注射60%四氯化碳溶液(0.75 mL·kg-1)制备肝细胞损伤组织匀浆上清(CM1)和肝细胞损伤血清(CM2)。将第3代(P3)BMMSCs随机分为0% CM组(对照组,采用10% FBS L-DMEM培养)、10% CM1组、20% CM2组和10% CM1+10% CM2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BMMSCs表面标志物CD105和各组细胞中白蛋白(ALB)的阳性表达率,油红O染色法检测BMMSCs成脂分化的脂滴形成阳性率;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甲胎蛋白(AFP)和ALB的表达水平,糖原染色法检测细胞中糖原合成阳性率,鉴定并比较各组BMMSCs肝向分化能力。结果:骨髓细胞原代培养72 h,贴壁细胞呈圆形或梭形,铺满瓶底时呈均匀有序的成纤维梭形状,P3 BMMSCs表面标志物CD105呈阳性表达。P3 BMMSCs经地塞米松、胰岛素、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和消炎痛(DX+IBMX+IS+ID)联合诱导后4 d,镜下可见脂滴形成。P3 BMMSCs经CM诱导后细胞中AFP和ALB呈阳性表达,细胞糖原染色呈阳性。诱导后7 d,含CM成分的3组BMMSCs中均可见细胞胞浆内容物变得丰富,细胞呈圆形、三角形或肝板样排列;诱导后7、14和21 d,与对照组比较,含CM成分的3组BMMSCs中ALB阳性表达率均明显增加(P<0.01);10% CM1+10% CM2组BMMSCs中ALB阳性表达率高于10% CM1组和20% CM2组(P<0.05)。诱导后7和14 d,与对照组比较,含CM成分的3组BMMSCs中糖原合成阳性率均明显增加(P<0.01);10% CM1+10% CM2组BMMSCs中糖原合成阳性率高于10% CM1组和20% CM2组(P<0.05)。结论:CM1和CM2可诱导大鼠BMMSCs向肝细胞分化,在达到相同诱导作用效果时所需的CM1和CM2浓度更低;CM1和CM2提供的微环境更有利于BMMSCs向肝细胞分化,其诱导细胞分化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大鼠骨髓干细胞条件培养基(BMSC-CM)对T2DM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成年雄性SD大鼠用烟酰胺、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制作T2DM模型,制备T2DM大鼠BMSC-CM,线栓法制作T2DM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动物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培养基组和条件培养基治疗组(每组n=6).治疗组分别于术后24、48 h经尾静脉注射T2DM大鼠BMSC-CM(10 ml/kg),单纯培养基组经尾静脉注射培养基DMEM,空白对照组未给予任何干预措施.术后1、7、14天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和足错步试验.结果 术后第1天,各组mNSS、足错步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4天,条件培养基治疗组mNSS、足错步次数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培养基组(P<0.05),空白对照组与单纯培养基组mNSS、足错步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DM大鼠BMSC-CM可明显促进T2DM大鼠脑梗死后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 VEGF)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修复和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MSCs,Ad5-hVEGF-EGFP转染MSCs并观察转染对细胞增殖,分泌VEGF的影响。50只雄性SD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慢性肾衰竭组、MSCs移植组、Ad-VEGF注射组和VEGF基因转染的MSCs移植组,每组10只。采用分阶段5/6肾切除术制备大鼠慢性肾衰竭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与慢性肾衰竭组于切除右肾之前从该侧肾动脉注射不含血清的改良杜氏伊格尔(DMEM)培养液,其余3组分别给予MSCs,Ad-VEGF和VEGF基因转染的MSCs。8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肾功能,并用免疫组化检测肾小球CD31表达情况。结果 Ad5-hVEGF-EGFP转染后对MSCs细胞增殖无影响,转染后分泌VEGF蛋白较空质粒转染组明显增加(P<0.05)。 MSCs移植组和VEGF基因转染的MSCs移植组血肌酐(Scr)和尿素氮(BUN)均较慢性肾衰竭组降低(P<0.05);与MSCs移植组比较,VEGF基因转染的MSCs移植组Scr和BUN降低更显著(P<0.05)。慢性肾衰竭组肾小球中CD31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0.05),应用MSCs和VEGF165基因转染的MSCs干预后肾小球中CD31表达有所增加,VEGF基因转染的MSCs组增加更明显(P<0.05)。结论慢性肾衰竭大鼠给予转染VEGF基因的MSCs移植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增多,肾脏功能改善;其作用可能与基因转染增加VEGF表达及有利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修复、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糖尿病肾病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经体外扩增培养后移植入糖尿病肾病大鼠体内能否改善或者治疗糖尿病肾病.方法 SD大鼠60 mg/kg STZ一次性腹腔注射,糖尿病成模后4周,成功制备糖尿病肾病大鼠被随机分为:糖尿病肾病对照组(n=12)和干细胞移植组(n=12),另选6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MSCs经体外培养、鉴定、BrdU标记后,心脏注射到干细胞移植组大鼠体内(2×106 MSCs/200 μL),一周后再次注射等量干细胞.于末次注射后1、2、8周测定大鼠血糖、体质量、24 h尿总蛋白、肌酐清除率、肾脏肥大指数,观察大鼠肾脏病理变化和标记干细胞体内作用情况.结果 MSCs体外扩增培养后表达间充质细胞的表型抗原,能多向分化为成骨、成脂细胞.在体内能趋化到受损肾脏,但在干细胞定植部位未发现增殖细胞.干细胞移植组和糖尿病肾病对照组在各观察时点血糖、尿总蛋白、肌酐清除率、肾脏肥大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体质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干细胞治疗后1周移植组较糖尿病肾病对照组血糖降低[(26.7±2.8) vs (29.9±1.6) mmol/L,P<0.05].在第2、8周,移植组较糖尿病肾病对照组24 h尿总蛋白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细胞移植组肌酐清除率低于糖尿病肾病对照组,在治疗后2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1.9) vs (17.1±1.6) mL/min,P<0.05].在第2周干细胞移植组的肾脏肥大指数较糖尿病肾病对照组减少(5.5±0.1 vs 6.2±0.3, P<0.05),但高于正常对照组(3.2±0.2).结论 发现MSCs经体外培养标记后在体内能趋化到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可以暂时改善糖尿病肾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缺氧缺血清环境下,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二甲基乙二酰甘氨酸(DMOG)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血管新生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MSCs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得到,分为:常氧条件下溶剂对照组(N-DMSO)、缺氧条件下溶剂对照组(H-DMSO)、20μMDMOG加药组(D-20滋M)、100滋MDMOG加药组(D-100滋M)及500μMDMOG加药组(D-500滋M),观察以下指标:(1)通过缺氧条件下CCK-8检测DMOG在20μM、100μM及500滋M剂量下对MSCs的保护作用,确定DMOG的最佳剂量;(2)通过Matrigel实验观察DMOG促进MSCs血管新生的作用;(3)通过Westernblot法检测血管新生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1)不同浓度组DMOG对缺氧损伤MSCs的影响:N-DMSO组OD值3.25±0.05,H-DMSO组2.23±0.14,D-20滋M组2.68±0.43,D-100滋M组3.11±0.25,D-500滋M组3.23±0.04。与N-DMSO组比较,H-DMSO组OD值降低(P<0.01),与H-DMSO组比较,D-20滋M组、D-100滋M组、D-500滋MOD值均升高(P<0.05或0.01)。(2)不同浓度组DMOG对正常MSCs的影响:D-20滋M组3.19±0.02,D-100滋M组3.15±0.06,D-500滋M组2.51±0.08。与N-DMSO组比较,D-500滋M组OD值降低(P<0.01),D-20滋M组、D-100滋M组与N-DMSO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提示DMOG在20滋M及100滋M对细胞无毒性。(3)血管新生相关蛋白的表达:与H-DMSO组相比,D-100μM组缺氧3、6及24hHIF-1α均增加(1.44±0.32vs7.79±0.23,2.4±0.28vs3.51±0.79,0.93±0.37vs2.46±0.07,P<0.05或0.01),pAKT则在缺氧6h增加(0.47±0.15vs0.71±0.03,P<0.05),VEGF在缺氧6、24h均增加(0.63±0.10vs0.87±0.14,0.42±0.06vs0.70±0.06,P<0.05或0.01),以缺氧24h最为显著。pmTOR/mTOR及pERK/ERK蛋白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MOG通过抑制HIF-1α降解及促进AKT磷酸化提高缺氧环境下MSCs的血管新生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对大鼠CBRH-7919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分离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鉴定后进行体外培养,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BMSC—CM),MTT比色法检测BMSC—CM对7919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CM对7919肝癌细胞周期的影响,EHSA检测BMSC-CM对7919肝癌细胞分泌AFP的影响。结果:MTT比色法结果显示:25%、50%、75%及100%BMSC—CM组的吸光度值(A值)分别为:0.395±0.050、0.459±0.079、0.501±0.084及0.566±0.099,各组均高于0BMSC—CM组(0.277±0.064)(P均〈0.05),并且随着浓度的增加,A值逐渐升高,呈浓度依赖性。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25%、50%、75%及100%BMSC—CM组的细胞增殖指数均高于0BMSC—CM组,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随着浓度的升高,细胞增殖指数逐渐增加。ELISA结果显示:25%、50%、75%及100%BMSC—CM组的AFP值分别为:12.562±0.071、14.660±0.106、16.397±0.058及23.196±0.137,均高于0BMSC—CM组(3.143±0.033)(P均〈0.05),并且随着浓度的增加,AFP值逐渐升高。结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条件培养基可以促进大鼠肝癌细胞系CBRH-7919肝癌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含10%胎牛血清的高糖DMEM培养基(DMEM HG, 10%FBS)、1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基(DMEM LG,10%FBS)、15%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基(DMEM LG, 15%FBS)、2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基(DMEM LG, 20%FBS)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贴壁、扩增的影响。方法① 选2月龄的新西兰大白兔,股骨转子间区抽取骨髓利用密度梯度离心贴壁法分离纯化细胞,体外培养。选取传代第一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passenger one, P1)分别用以上4种细胞培养基培养,测细胞扩增倍数;② 选取传代第二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assenger two, P2)分别将以上4种细胞培养基混悬液接种于24孔板中,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并测生长曲线;③ 选取4种培养基中培养效果最好的一组细胞,以密度0.5×104/mL接种于24孔板中,成骨诱导,茜素红染色测其矿化能力。结果DMEM LG(15%FBS) 组中细胞扩增倍数为(16.20±1.60)倍,细胞集落形成数为6.11±1.17,与其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矿化能力最强。结论DMEM LG (15%FBS)培养基较其他3种培养基更符合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培养的条件,且更好的保持了细胞的正常形态和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对大鼠颅脑损伤后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自由落体法建立大鼠脑撞击伤模型,5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移植组大鼠手术后12 h侧脑室注射法移植BM-MSCs,对照组仅注射生理盐水。术后第 1,3,7,14和21天行改良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s of rats,mNSS)。于术前,术后3,6,12,24 h和3,7 d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外周血CD34和CD133抗体双标记细胞。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损伤周围脑组织CD31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的表达。结果:两组间mNSS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97,P<0.05),组内不同时间点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37.106,P<0.01)。术后第7,14,21天对照组较移植组 mNSS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鼠外周血中存在CD34和CDl33双阳性细胞表达。对照组大鼠外周血中CD34和CDl33双阳性细胞数伤后3 h为下降状态,后升高,伤后6 h达最高点,此后逐渐下降,伤后24 h降至正常水平。移植组有同样的趋势,CD34和CDl33双阳性细胞升高持续到伤后24 h,其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NSE均有阳性表达,术后7,14 d时移植组的NSE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CD31的阳性表达很少,术后3,7 d时移植组的CD31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BM-MSCs移植可以增加脑创伤后大鼠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并持续约24 h,可以调高大鼠脑创伤后损伤周围区的血管生成标志物的表达和神经元标志物的表达。BM-MSCs移植组大鼠脑损伤后神经功能较对照组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条件培养基对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与分化作用的影响。方法用 BMSCs 条件培养基分别在增殖与分化条件下培养 NSCs,观察 NSCs 形态变化。用 MTT 法及 NSCs 球数目和直径的统计分析了解 NSCs 增殖情况,同时行免疫荧光及 Western blot 法鉴定其分化情况。结果原代培养获得大量未分化且悬浮生长的 NSCs 球,并能分化为神经元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BMSCs 条件培养基组能够促进 NSCs 球的吸附贴壁,但与对照组相比光密度(O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SCs 球数目和直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另外,BMSCs 条件培养基组少突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MBP 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 <0.05),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 GFAP 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 <0.05),而神经元特异性蛋白 MAP-2表达量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大鼠 BMSCs 条件培养基促进 NSCs 向少突胶质细胞方向分化,但不抑制其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鼠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PCs)条件培养基(CM) 对同源间充质干细胞(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功能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小鼠骨髓细胞经差速贴壁法结合专用培养基分别培养扩增MSCs和EPCs,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MSCs和EPCs表面标记物,以成骨、成脂和成软骨诱导分化对MSCs进行功能鉴定,以成血管对EPCs进行功能鉴定。将MSCs分为0% EPCs-CM组(对照组,采用LG-DMEM培养)、50% EPCs-CM组(采用50% EPCs-CM+50% LG-DMEM培养)和100% EPCs-CM 组(采用100% EPCs-CM培养)。采用MTT比色法检测各组MSCs的增殖活性;采用茜素红染色检测各组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结果:FCM法检测,第3代MSCs高表达Sca-1、CD29, 低表达CD45、CD11b;经诱导可向成骨、成软骨和成脂方向分化。第3代EPCs 高表达CD34、CD133和VEGFR2;在铺有基质胶的96孔培养板中可形成血管样结构。与对照组比较,50% EPCs-CM组和100% EPCs-CM组MSCs增殖活性明显增加,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茜草色素红染色法检测,培养21 d后50%和100% EPCs-CM组MSCs的钙结节数量和钙盐沉积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差速贴壁法可同时分离MSCs和EPCs,EPCs-CM能促进MSCs 的增殖和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与胰岛细胞共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能否转化为胰岛样细胞,并探讨将其移植入糖尿病大鼠体内对血糖的控制效果。方法:体外共培养BMSCs及胰岛细胞;18只雄性SD大鼠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分为PBS组、BMSCs组、BMSCs与胰岛细胞共培养组。将Brdu标记的细胞从尾静脉移植入糖尿病大鼠模型体内,观察临床疗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定Brdu标记的细胞及胰岛素抗体在胰腺的分布。结果: 细胞移植后用血糖仪检测大鼠尾静脉血糖,PBS组血糖较移植前无明显下降(P>0.05),BMSCs组及共培养组大鼠血糖移植后14 d血糖开始下降,与移植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共培养组大鼠移植后血糖较BMSCs组血糖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MSCs组及共培养组Brdu标记的细胞在细胞核显色,为棕黑色。其相应的胰岛素表达阳性,主要显色在胞浆,为棕红色。PBS组大鼠胰腺未发现Brdu标记细胞及胰岛素表达阳性。结论:大鼠BMSCs在体内微环境下经尾静脉移植入糖尿病大鼠体内,可以降低大鼠血糖,而经体外微环境与胰岛细胞共培养的BMSCs移植入糖尿病大鼠体内后能起到相同作用,且降糖作用强于前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体外培养的乳鼠脊髓神经元的作用。方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融合达90%时更换培养基培养24h,收集细胞培养液即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培养新生Wistar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第3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处理组,即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进行神经元的培养。48h后在相差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进行细胞计数,并测量细胞突起的平均长度,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测定培养细胞的生存活性。结果实验组神经元的活细胞数和轴突的长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比较细胞活性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处理组细胞活性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充质干细胞能提高脊髓神经元的细胞活性,并能促进轴突生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大鼠离断坐骨神经断端治疗失神经肌肉萎缩的效果。方法采用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选取健康Sprauge-Dawley大鼠36只,切断左侧后肢坐骨神经制备神经缺损模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大鼠左侧后肢腓肠肌内注射1.5×108L-1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0.2 m L,对照组大鼠左侧后肢腓肠肌内注入同等剂量低糖达尔伯克改良伊格尔培养液,分别于2、4、6周后对2组大鼠进行大体观察,检测左侧后肢腓肠肌湿质量、肌纤维横截面积、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腓肠肌组织Bcl-2、Bax的表达变化。结果术后2、4、6周,观察组大鼠左侧后肢腓肠肌湿质量、腓肠肌纤维横截面积、SF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6周,观察组大鼠左侧后肢腓肠肌组织中Bcl-2阳性细胞表达强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Bax阳性细胞表达强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提高失神经后骨骼肌湿质量和肌纤维横截面积,减少肌细胞凋亡,延缓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骨髓干细胞(BSCs)动员并诱导后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的降糖作用,探讨该疗法可能的降糖作用机制.方法 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10只)和模型组(40只).采用高脂、高糖饮食联合单次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造模并随机分为4组:骨髓干细胞组给予体外BSCs回榆;单纯动员组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并诱导组给予rhG-CSF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和烟酰胺;糖尿病对照组.用放射免疫法测空腹血清胰岛素,免疫沉淀和Western blot检测骨骼肌葡萄糖转运体-4(GLUT4)蛋白的表达量.结果 与糖尿病对照组相比,动员并诱导组大鼠血糖下降33.95%(P <0.01),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降低(P<0.05),骨骼肌GLUT4蛋白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 rhG-CSF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和烟酰胺对T2DM大鼠有降糖作用,能够上调其骨骼肌细胞膜GLUT4蛋白的表达量,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骨髓基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对中脑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骨髓基质细胞条件培养液诱导中脑神经干细胞分化为高比例神经元的机制。 方法 :采用骨髓基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培养中脑神经干细胞 7d ,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鉴别和计数神经元的数量 ,并与自然分化组、骨髓基质细胞膜片段组、骨髓基质细胞固定组以及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组相比较。 结果 :用成年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的条件培养液体外培养新生大鼠中脑神经干细胞 ,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比例 [(40 .5± 14 .5 ) % ]明显高于自然分化组 [(16 .6± 10 .5 ) % ]、骨髓基质细胞膜片段组 [(2 0 .8± 12 .5 ) % ]以及骨髓基质细胞固定组 ,但与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组 [(36 .1± 9.7) % ]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结论 :骨髓基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可明显提高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