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深低温对全脑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已经被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证实,对深低温脑保护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笔者在前期工作中以基因芯片技术初步筛选出了可能与深低温脑保护作用相关的基因.代谢型谷氨酸受体3型(mGluR3)是其中一个。笔者进一步以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研究深低温对全脑缺血大鼠海马mGluR3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在深低温脑保护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猪改良深低温动物模型深低温不停循环(DHNCA)90min期间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分二组:假手术组6只,37℃不予特殊处理;实验组8只,18~25℃深低温不停循环90min,复温后观察生理指标变化、脑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变化,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即早基因c~fos和c~jun mRNA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光镜下可以观察到少量神经元形态学改变;电镜下线粒体形态基本正常,突触前膜有大量囊泡聚集;c-fos和c-jun mRNA表达上调。结论 猪改良动物模型在深低温脑保护研究中有效简便。深低温不停循环90min对神经组织无明显损害,可作为下一步深低温脑保护液辅助灌注实验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亚低温对创伤性脑损伤后FasL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脑损伤后亚低温脑保护的作用机理。方法 以自由落体撞击法制伤脑损伤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损伤及亚低温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FasL蛋白表达。结果 脑损伤后1小时FasL表达开始增加,6小时增加最明显,72小时达高峰;亚低温治疗后FasL表达明显下降。结论 脑损伤后亚低温下降FasL表达而减少细胞死亡是其脑保护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4.
应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伤病人。临床疗效确切。操作简便。易于推广。亚低温脑保护作用已受到了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我科于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30例重型颅脑伤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黎华 《西南军医》2010,12(2):396-398
低温脑保护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发热对卒中患者的危害、低温脑保护的作用机制以及低温治疗急性卒中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颈总动脉分叉处常常是血管领域中一个有争议的主题。这些争议不仅在影像诊断中明显,而且在治疗中尤其如此。放置支架作为一项治疗方法,其争议还在于行血管成形术时是否不必或必须有脑保护。Theron及其同事首先在颈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中描述了脑保护的概念,通常有3种临时的脑保护措施,即气囊阻塞,过滤蓝及颈及动脉的返流 装置。这些措施所提供的相当程度的保护作用。在体外和初步临床研究中已经知道,甚至在保护的情况下,栓塞仍可能发生。此外,尚不清楚为防止卒中要阻止的最小栓子是多,以及与脑微血栓有何关系。临床证据表明保护措施应用的优点是有利于介入治疗取得良好的结果,但这些措施是否应该常规应用仍是要讨论的问题,需进一步临床研究来确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犬停循环(CA)复苏模型,研究深低温及NO前体-左旋精氨酸(L-arg)对复苏犬脑氧代谢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杂种犬10只,随机分为L-arg预处理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按临床方法建立体外循环转流降温至鼻咽温18℃停循环,90min后恢复体外循环复苏.分别于CA前30min、CA 0min、CA 45min、CA 90min、复苏后60min抽取颈静脉、颈动脉血测算颈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取脑皮质透射电镜观察脑超微结构改变.处死后测脑皮质含水量.结果 停循环后SjvO2逐步降低,至CA 90min达最低值,复苏后回升.停循环期L-arg预处理组SjvO2高于对照组(P<0.001).复苏后L-arg预处理组脑皮质超微结构改变轻于对照组,脑组织含水量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深低温可改善停循环后脑氧供需平衡,对缺血缺氧性脑损害有保护作用,L-arg预处理有利于停循环后脑复苏治疗.  相似文献   

8.
探讨前列环素衍生物Iloprost对大鼠脑创伤后脑的保护作用为脑外伤的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大鼠液压冲击致脑创伤型,分成对照组,创伤组及创伤治疗组,各组于伤后2小时、24小时及4天检测伤区脑组织血栓素B2及6-酮-前列腺素F1α的含量,并行脑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9.
王瑞  王姝  睢大筼 《武警医学》2011,22(10):907-908
近年来,随着对纳洛酮作用机制研究的深入,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被广泛地应用于治疗休克、脑卒中、重症颅脑损伤、心肺脑复苏、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肺水肿,以及乙醇、一氧化碳、苯二氮革类药物及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等疾病,特别是纳洛酮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为此,笔者就纳洛酮对于心血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张荃 《武警医学》2002,13(2):111-112
亚低温脑保护即是将患者体温维持在 3 0~ 3 5℃ ,以降低患者脑组织耗氧量 ,减轻脑水肿 ,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修复的一种临床治疗脑损伤的方法。亚低温方式应用于脑缺血 ,缺氧和脑外伤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目前已成为脑损伤的治疗常规。现将其使用和护理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6例中男 10例 ,女 6例 ,年龄 18~ 82岁 ,平均 3 6 3岁 ,其中原发性脑干伤 4例 ,广泛性脑挫裂伤 3例 ,硬脑膜下血肿 4例 (其中 3例行急诊手术 ) ,脑梗塞 2例 ,脑溢血 2例。亚低温治疗前均成昏迷状态 ,Glasgow昏迷计分 (GCS) 3~ 10分 ,平均 7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右腋动脉插管体外循环(ECC)、选择性顺行脑灌注在主动脉夹层手术中应用的初步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8年7月采用深低温停循环(DHCA)加右腋动脉插管选择性顺行脑灌注(ASCP)手术治疗I型主动脉夹层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24~63岁,平均(41.7±12.0)岁。升主动脉+全弓置换+降主动脉术中支架置入术5例,升主动脉+全弓置换2例,升主动脉+右半弓置换3例。结果本组主动脉阻断时间83~258min,平均(132.3±52.8)min。深低温停循环时间8~53min,平均(29.10±18.30)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8~58min,平均(33.4±18.5)min。手术死亡2例,1例因术中出血、体外循环时间长不能脱机,1例因术后低心排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术后暂时性脑损害2例,均治愈出院,无永久性脑损害发生。结论右腋动脉插管灌注和顺行脑灌注在主动脉夹层手术中可提供有效的脑保护,其操作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12.
脑保护药物治疗颅脑损伤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通常存在意识丧失、运动神经功能障碍、记忆功能障碍和精神异常。目前,临床医师都在使用各种脑保护药物治疗脑功能残疾患者,期望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但是,所使用的大量脑保护药物是否有效尚待进一步研究,如何正确使用脑保护药物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不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亚低温治疗在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近几年已开始应用于临床。本文对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治疗机理及与其它药物合用的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不同深低温停循环方法对脑组织ATP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深低温停循环对脑组织ATP酶活力及结构的影响。方法:18只实验犬随机分为3组,深低温停循环(DHCA)组,DHCA+逆行脑灌注(RCP)组,DHCA+顺行间断脑灌注(IACP)组。降温至18℃后停循环90min,在停循环前、后及再循环后留取血液标本作ATP酶活力和乳酸含量测定。手术结束时取海马组织作透射电镜检查。结果:停循环后,DHCA和RCP组ATP酶活力值显著降低,乳酸含量显著升高;IACP组ATP酶活力值无显著差异,乳酸含量仅在停循环后45min时显著升高。结论:DHCA时间较长时,脑组织会发生缺血缺氧性损伤;RCP对脑组织有保护作用,但易发生神经细胞水肿;IACP的脑保护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5.
脑蛋白水解物的一般药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脑蛋白水解物进行一般药理学研究。方法:按常规药理学研究方法观察脑蛋白水解物对动物精神活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影响。结果:在小鼠腹腔和大鼠静脉注射人临床等效剂量的脑蛋白水解物后,动物的精神,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均无影响。结论:脑蛋白水解物对动物无任何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亚低温治疗和脑血流、脑氧代谢的监测在重型脑伤的脑氧监护方面有重要意义[1],然而亚低温治疗的机制尚不清楚 ,Zhi等[2 ]报告亚低温后脑氧恢复到正常 ,而Gupta等[3 ]在麻醉亚低温治疗期间 ,观察到脑氧分压是降低的。为何亚低温又能改善生存率 ?笔者自 1999年来共收治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8分的重型脑伤 116例 ,在亚低温治疗的同时 ,对脑氧分压 (PbtO2 )、脑温 (Tb)影响观察 ,现报告如下。临 床 资 料一、一般资料从 1999年 8月至 2 0 0 2年 7月共收治重型脑损伤 116例 ,GCS≤ 8分。按住院号奇偶数分为二组 :亚低温组 58例与常…  相似文献   

17.
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与脑外伤后脑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许多学者就脑保护的病理生理,发生、发展机制,预防、治疗措施等作了深入的研究,并观察到了某些药物在离体或在体动物模型中较为满意的脑保护效果。但在临床上,脑保护仍未获得突破性进展。笔者就脑外伤后发生的全身性病理变化、损伤机制及其综合性防治措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王波  廖斌 《西南军医》2008,10(6):127-129
心肌保护的研究起源于1950年Big-elow提出全身低温对心脏的保护作用,1960年Shumway和Lower分别报道了心脏局部低温对心脏的保护作用,Mel—rose又提出心脏停搏液技术,1978年Stthomas液使心肌保护技术变得成熟,给心脏外科带来了飞跃。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了心脏不停跳心肌保护技术,至今对心肌保护技术的研究仍在不断进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费舟 《中华创伤杂志》2005,21(3):203-203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45岁以下人群的首要致死疾病。据统计,全球每年脑创伤患者达1000万人,其住院率为20%-50%。美国每年因TBI死亡52000人,终身残废90000人,花费约400亿美元。因此,加强TBI病理生理机制及脑保护策略的研究,对降低死亡率及伤残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费舟 《中华创伤杂志》2005,21(3):203-203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45岁以下人群的首要致死疾病。据统计,全球每年脑创伤患者达1000万人,其住院率为20%-50%。美国每年因TBI死亡52000人,终身残废90000人,花费约400亿美元。因此,加强TBI病理生理机制及脑保护策略的研究,对降低死亡率及伤残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