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久病多郁多见于身患重病或疑难病症,久治不愈或情郁日久转化为躯体病证后伴发的或隐潜的情志之郁,此类郁证症状奇多,病情复杂,症显于外而郁隐于内,诚如《古今医统·郁证门》所言:“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临证所见,大致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2.
郁证证治琐谈吴艳华郁之为病,不外七情和六淫两个方面。六淫之郁,总由邪不解散,如寒邪之郁于营卫,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之类。七情之郁,多见于情志不舒,气机郁结引起的病证,如怒伤肝则气上,思伤脾则气结之类,其涉及范围甚广,参杂在各种疾病中,放前人有“百病...  相似文献   

3.
汉代以前《内经》中有郁证病机、症状特点的描述,提出"五郁"的概念和七情致郁;东汉张仲景认为郁证为情志疾病,并以病因、证候特点描述郁证;金元时期,"六郁"的提出,丰富了郁证的辨证治疗体系,但此时仍从病因病机的角度命名郁证;清代明确提出郁证这一病名,被广泛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4.
<正> 郁证,是由于气机郁滞不通所引起的病证。郁证的形成,《证治汇补》提出“……或七情之抑遏,或寒暑之交侵,而为九气怫郁之候,或雨雪之侵淫,或酒食之积聚,而为留饮湿郁之候”。可见郁证有因外邪侵袭导致脏腑气机不通而成郁者,亦有因情志不遂、郁怒、思虑、悲哀、忧愁等七情所伤,导致阴阳气血失调而致郁者。从疾病形成的原因来看,郁证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郁,如《医经溯洄集·五郁论》所说:“凡病之起也,多  相似文献   

5.
<正> 郁者,郁滞而不通。郁证多由七情所伤,情志佛郁,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阴阳气血紊乱为病。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癔病及更年期综合征等病。其证参差不一,错综复杂。郑守谦说:“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若不细心详辨,推究病本,多易贻误病机,以致轻者耽误时日,重则变证倍出。兹谈谈笔者临证中对郁证辨治的一点体会。郁证成因,总不离乎七情损及气机。《灵枢·口问篇》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气机之升降出入为脏腑功能的概括,如肝之升发,肺之肃降,脾气之升,心火下  相似文献   

6.
正在中医学中,郁证是指由于精神情志异常变动而引起的以气机阻滞为核心病机的一类病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的郁证泛指六淫外感、七情内伤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包括气、血、火、痰、湿等病邪壅塞气机所致病证;狭义则特指情志不舒、七情所伤而致气机郁滞的病证。关于治疗,《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提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强调"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并载有属郁证  相似文献   

7.
郁证管窥     
郁证是七情所伤。朱丹溪有“六郁”之说,张景岳有“因病而郁,因郁而病”之分,但总不离乎情志拂逆,气分先郁所致。晚清费伯雄氏对此证有精辟的见解,在《医醇賸义·劳伤》篇指出:此证是“七情受伤,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夫喜怒忧思悲恐惊,人人共有之境,若发而中节也,此天下之至和,尚何伤之与有!惟未事而先意将迎,既去而尚多留恋,则无时不在喜怒忧思之境中,而此心无复有坦荡之日;有动乎中,必摇其心,虽欲不伤,其可得乎?”此节文字描述郁证积渐致病之情景如绘。而在文章结尾说“然七情之  相似文献   

8.
郁证性泛酸是指由七情内伤引起或参与引起的泛酸,可分为病郁同存与单纯郁证两种。病郁同存是指肝胃同病、肝胃不和,主要包括肝气犯胃与肝胃郁热;单纯郁证是指七情伤及肝心(脾)而表现出的相应证候。单纯郁证肝病泛酸或仅伴有少数肝经表现,或可伴有涉及多脏腑纷繁多样的躯体症状,后者多属隐性郁证或广义郁证。六郁也是郁证性泛酸的常见病机。郁证性泛酸有其临床特征,须从郁论治或辅助从郁论治。郁证性泛酸可见于现代医学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抑郁症、焦虑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疾病。  相似文献   

9.
探讨郁证性虚劳的病脉证治。虚劳是对以脏腑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慢性虚衰性病证的总称,但其中有缘于七情五志所致者,看似一般虚证虚劳,实为郁证之变形。虚劳五志伤五脏论以劳心为先,抑郁可成劳损;虚劳五劳七伤论包括五志七情伤及脏腑,显为情志之病;虚劳脱营失精论乃生活际遇落魄所致;室女童男思窦初开失当、鳏寡僧尼恨愁结肠曲思不达,亦致忧郁成劳。郁证性虚劳有显性郁证和隐性郁证。治疗郁证性虚劳除补益以外,应重视开郁安神、疏通气机;在药物治疗以外,更需改心革志、消遣情怀、知命乐天。情志调摄与医养结合对防治郁证性虚劳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阐述郁证经行前后诸证的病脉证治。凡是七情内伤参与发病,具有郁证特点,从郁论治或辅助从郁论治有效者,即可视为郁证性经行前后诸证,其病机主要有肝气郁结、肝郁化火、心脾亏虚、瘀血阻滞及痰湿蕴结;部分患者或许七情内伤及情志类表现不甚明显,但纷繁多彩的躯体症状本身就是郁证的临床特征之一。无论有无显性郁证,只要从郁论治或辅助从郁论治有效,即可判为郁证性经行前后诸证;部分热入血室是郁证性经行前后诸证的特殊类型。郁证经行前后诸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经前期综合征和经前心境恶劣障碍,也可见于月经周期性精神病及部分抑郁症和躯体化障碍。  相似文献   

11.
郁证又有郁结之称。郁是郁滞不通,结是结聚而不得发越之意。此证临床较为常见,现综合古代文献及近年教科书,参以己见,概述如下,供青年同道临证时参考。《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载有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等,属五气之郁,后世合称五郁。《丹溪心法》载有气郁、血郁、湿郁、热郁、痰郁、食郁等,合称六郁。《景岳全书》提出情志之郁,遂有怒郁、思郁、忧郁、悲郁、惊郁、恐郁等名称。《赤水玄珠·郁证门》提出五脏本气自郁,载有心郁、肝郁、脾郁、肺郁、肾郁、胆郁等名称,其中以肝气郁结最为常见。郁证是因情志不舒,气机郁结,而致血滞、痰结、食积、火郁,乃至脏腑不和,心脾两虚,阴虚和血虚等多种病证。所以,它的范围比较广泛,即所谓“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如《景岳全书·  相似文献   

12.
柴丽  徐航 《国医论坛》2010,25(5):5-5
<正>郁证,古谓之"郁",是指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引起的疾病的总称。郁证范围甚广,正如古人郑守谦所说:"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郁证在概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内经》所论五郁之治和朱丹溪倡言六郁之说均属广义之郁证,正如  相似文献   

13.
张景岳七情致病学说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医家张景岳 ,博学多闻 ,精研《内经》,阐发经旨 ,结合临证 ,撰有《类经》、《景岳全书》等 ,其中对七情致病理论论述颇多 ,现撷其精华 ,浅述如下。1 心主情志 ,郁分 3类七情者 ,喜、怒、忧、思、悲、惊、恐。张景岳认为“凡情志之属 ,惟心所统。”七情为病 ,发为郁证。郁者 ,滞而不通也 ,指的是气行不畅。“郁”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之郁 ,指的是在病变过程中存在气机郁滞的病理机制 ,即“因病而郁”。狭义之郁 ,主要指情志抑郁所引起的证候 ,多见于郁怒伤肝 ,肝气不舒所致的肝气郁结证 ,即所谓“因郁而病”。前人有六郁之说 ,即气郁…  相似文献   

14.
探讨郁证性嗳气的病脉证治。嗳气不仅是脾胃病的表现,也可以是肝病、心病等单纯郁证的表现。郁证性嗳气由七情不遂所致,嗳气具有高声连连、能够由自我意识控制、嗳出心宽等特点。如伴随其他脾胃病症状,多为肝胃同病之病郁同存,治疗需要病郁同治;如伴随肝气郁结、心气不足的表现,多为单纯郁证,临证仅需从郁论治。治疗嗳气远非消食和胃降逆所能囊括,古代中医有关郁证性嗳气病脉证治的理论与实践已得到现代医学越来越多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探讨单纯郁证与病郁同存,因郁致病与因病致郁,显性郁证与隐性郁证,狭义郁证与广义郁证等多种郁证形态。单纯郁证为情志性功能性疾病;病郁同存指郁证与器质性疾病或中医病证同时存在,又可分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显性郁证是指显现的七情变化所导致的临床容易辨认的郁证;隐性郁证指由并不显现的七情以及患者具有隐匿的郁证禀赋所导致的临床不易察觉的郁证。狭义郁证是指由情志不遂、气机郁滞病机所导致诸如脏躁、百合病、梅核气、失眠等单纯的、因郁所致的显性郁证;广义郁证除狭义郁证外,还包括病郁同存、因病致郁、隐性郁证等凡与情志不遂有关的疾病。探讨郁证的形态学,旨在更好地适应中医临床诊疗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郁者,怫而不通之意。经云:“气运乖和,则五郁之病生矣。其形成,总不离系七情所伤,如若七情所伤气机不和,怫郁传化失常,当升不升,当降不降,郁证因而生焉。宋丹溪分六郁;张景岳分三有,(怒、思、忧),都以情志致病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不居集》[1]的作者为清代医家吴澄,成书于清乾隆4年(公元1739年),共50卷,上集(30卷)汇集历代名医治虚损十法,并论述血、嗽、热、痰、郁等内损病证的治疗;下集(20卷)以论治外损为主,是一部论述虚损理法方药完备,颇具临床指导价值的医学专著。自《黄帝内经》始即有郁证病机与治则的记载,后世之论郁或纯归六淫、或偏涉气血,难有兼顾者。吴澄指出,虚损当分内外,郁证亦是如此。凡七情五志、劳伤积食皆属内郁;凡六气之郁则属外郁。此外,还有因药不合证,而致郁上加郁之“药郁”者(可按陈言法归于“不内外因”),进一步完善了郁证的病因分类。本文围绕内郁与外郁的因机证治,从阐发“百病皆生于郁”、论情志三郁、诸郁证治3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8.
临床很多病证与郁证关系密切。如《丹溪心法·六郁》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景岳全书》载:"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关于郁证的治法,清代李用粹《证  相似文献   

19.
恶心呕吐不仅是脾胃病的症状,也可以是七情内伤所致之肝(胆)病、心病、Ⅱ类脾病(脾心病)以及病机属于痰饮、瘀血的郁证表现。凡由情志不遂所引起且从郁或辅助从郁论治有效的呕恶即为郁证性呕恶,可见于精神心理因素诱发并有呕恶表现的一类疾病。郁证性呕恶存在单纯郁证和病郁同存两种形态。单纯郁证病位在肝、胆、心、脾,与胃无涉;病郁同存即郁证与脾胃病同时存在。单纯郁证呕恶需要从郁论治,病郁同存呕恶可从郁论治结合调理脾胃。  相似文献   

20.
郁证是临床上常见的复杂症状,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病证中。对于本病,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病机学说,历代医家多从怒郁伤肝,思郁伤脾,过喜伤心神等方面论述,莫衷一是。从七情之悲忧致郁,联系到诸气膹郁的五运六气学说,旨在打破郁证多从肝论治的传统,理清从肺论郁的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