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呈左束支传导阻滞起源于左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点,探讨其与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鉴别要点。方法:回顾分析1999~2002年在我院行右室流出道射频消融的室性早搏22例,平均年龄34岁,男13例,女9例,患者室性早搏时胸前导联心电图均呈现左束支传导阻滞,Ⅱ、Ⅲ、avF导联QRS主波向上。结果:17例在右室流出道消融获得成功,未成功5例在左室流出道消融成功。与右室流出道室早相比,左室流出道室早胸前导联R波移行早(V_3 vs V_5;P<0.05),V_1,V_2导联r波幅度较高(0.26±0.04mv vs 0.12±0.08mv;P<0.05),电轴右偏更加明显(92°±4°vs80°±7°;P<0.05)。结论:对呈左束支传导阻滞且Ⅱ、Ⅲ、avF导联QRS主波向上的室早患者,胸前导联R波移行较早,V_1,V_2导联r波幅度较高,电轴明显右偏,支持左室流出道起源。  相似文献   

2.
在基层医院,心电图仍是常用而重要的诊断心血管病的手段,但不可否认,心电图对某些心血管病的诊断确有一定的限度和缺陷。我们体会到,某些限度和缺陷是可以通过描记技术来弥补的。本文介绍描记时特殊要点及附加导联、附加操作的应用。一、某些附加导联的应用1.下壁导联呈梗塞图形时,加做(1)右胸导联V_3R~V_6R,以明确有无右室梗塞;(2)V_7~V_9导联,以明确有无正后壁心肌梗塞。2.V_1R/S>1时,加做V_3R 和V_(7~9)导联,可分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125例首次急性下壁或下后壁心肌梗塞(MI)患者记录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并加作 V_7~V_9、V_3R~V_7R、CR_3R~CR_7R,发现合并右室梗塞者43例。结果提示:急性下壁或下后壁 MI时,除 STⅢ/Ⅱ>1可作为右室梗塞的诊断依据之一外,STaVL↓/aVF↑≤50%,STV_2+V_3↓/Ⅱ+Ⅲ↑≤50%可作为常规12导联 ECG 诊断右室梗塞的参考条件。  相似文献   

4.
男,60岁。一向健康,单纯心脏右位。心电图:Ⅰ、Ⅱ、Ⅲ、aVF导联P波直立。aVR导联P波倒置,P电轴+75°,V_1导联P波低平切迹,V_(5、6)P波>V_1P波,Ⅰ、Ⅱ、aVL导联均见q波,胸导联V_4R、V_5R和V_1呈RS,R/S<1;V_2呈RS,R/S>1;V_3呈Rs;V_(4~6)呈qRs。诊断:右旋心。右旋心与镜像右位心在形态学上极相似,但右旋  相似文献   

5.
关于急性正后壁心肌梗塞(Direct Posterior AMI,以下简称DPAMI)的心电图诊断,通常根据V_1、V_2有高而稍宽的R波,R/S≥1,V_1、V_2导联有两肢对称的高尖T波进行诊断。但是上述条件又常与右室肥厚、左束支间隔支阻滞及正常人变异相混淆。六十年代一些著者认为心向量图对DPAMI的诊断较心电图可靠,甚至有人认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正常成人胸导联R波和S波振幅及其比值.方法:对900名14~96岁正常成人胸导联R波和S波振幅及其比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V1~V6导联R波振幅(mV)依次为0.21±0.12,0.66±0.30,1.05±0.38,1.36±0.44,1.35±0.41,1.14±0.29;S波振幅(-mV)依次为0.75±0.35,1.12±0.51,0.74±0.43,0.48±0.31,0.29±0.21,0.20±0.12;R/S比值依次为0.03±0.01,0.06±0.01,0.15±0.03,0.30±0.08,0.49±0.10,0.83±0.17,V2~V4导联R/S比值递增量依次为前一导联的2.0倍,2.5倍,2.0倍,1.6倍和1.7倍.结论:正常成人V1~V4导联R波递增,V2和V3导联递增幅度最明显,振幅以V4导联最高;V2~V6导联S波递减,V2导联S波可大于V1导联;V1~V6导联R/S比值依次递增,递增幅度均在2倍左右.  相似文献   

7.
急性右室梗塞(ARVI)的心电图特征是右胸前导联(V_3R~V_7R),尤其是V_4R导联ST段抬高。然而右胸前导联并非常规描记,因而难免遗漏右室梗塞的诊断。因此,有必要探索根据常规心电图的某些导联即能诊断右室梗塞的简便方法。我们通过对20例急性下、后壁心肌梗塞合并右室梗塞者以及30例单纯急性下、后壁心肌梗塞患者心电图研究发现,急性下、后壁心肌梗塞合并ARVI者Ⅱ、Ⅲ导联以及V_2、aVF导联ST-段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这些规律对于心电图诊断ARVI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侯清奎  王维练 《临床荟萃》1996,11(5):210-211
急性右室梗塞(ARVI)的心电图特征是右胸前导联(V_(3R)~V_(7R)),尤其是V_(4R)导联ST段的抬高。然而右胸前导联并非常规记录,因而难免会遗漏右室梗塞的诊断,这就有必要探索根据常规心电图的某些导联诊断右室梗塞的简便方法。我们通过对20例急性下、后壁MI合并右室梗塞者以及30例单纯急性下、后壁MI患者心电图研究发现,急性下、后壁MI合并ARVI者Ⅱ、Ⅲ导联以及V_2、avF导联ST段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这些规律性对于心电图诊断ARVI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常规心电图诊断右室梗塞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万进 《临床荟萃》1998,13(17):808-809
临床工作中,右胸导联(V_3R~V_5R)目前仍未列入常规心电图(ECG)检查中.右心梗塞的早期诊断主要依据右胸导联上ST段的改变,如V_4R导联ST段抬高幅度≥lmm.但V_aR导联ST段抬高持续时间较短,约50%在发病10小时内降至正常,同时一些医院对急性心梗患者未能加做V_3R~V_5R导联心电图.容易漏诊右室心梗(RVMI).为此,常规ECG诊断RVMI日益受到关注,为解决这一课题,国内外学者致力研究,并相继报道常规ECG诊断RVMI的一些方法,本文对此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例1:女,81岁。因胸翳1天、心前区压榨样疼痛半小时于1992年2月7日入院。体查无特殊。心电图:①Ⅱ、Ⅲ、aVF、V_1导联ST水平下移0.1毫伏;②V_2~V_6导联ST水平下移>0.3毫伏;③Ⅱ、Ⅲ、aVF、V_1~V_6导联T波倒置。次日心电图V_5、V_6导联T波倒置变浅,余大致同前。2月9日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右室心肌梗塞渐被人们重视。其诊断方法越来越多。本文对我院自1991年以来确认的10例急性右室梗塞病例的右胸头胸导联与右胸导联心电图对比研究,以探讨头胸导联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及诊断标准 患者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38~80岁(平均66.2岁)。常规心电图示急性下壁梗塞4例,急性下后壁梗塞6例。同时具有急性右室梗塞的诊断依据:(1)右胸导联V_3R~V_7R连续2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1.0mm;(2)有右心功能不全表现如颈静脉怒张、Kussmaul's征、肝大及低血压或休克,无肺部罗音;(3)超声心动图示右室增大。 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男女各15名,年龄24~71岁(平均45岁),常规心电图正常。  相似文献   

12.
<正>1病历资料2016年10月,我体检中心健康入职查体,男性,20岁,普通型漏斗胸,漏斗指数(PI)0.2。采用日本光电工业株式会社数码心电图机,北京医用电子仪器有限公司生产。心电图检查常规操作导联连接方式,应用F导联或标准导联的交替排列法~([1]),加做右胸导联V_3R、V_4R、V_5R及提高一肋(V_1`、V_2`)记录。本例心电图所见:心率87 bpm,心电轴128°,P波规律出现,P波Ⅰ、Ⅱ、a V_F直立,a VR倒  相似文献   

13.
俞子东 《临床荟萃》1991,6(5):195-196
u波是临床心电图诊断不可忽视的波形之一.国内外对肢导联和左胸导联的u波改变在临床意义方面研究得较多,以往很少针对左胸导联(V_1,V_2)的u波倒置研究,近年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鲁端等对右室肥大(RVH)患者的u波特征进行了研究,提出右胸导联u波改变是诊断RVH较敏感的指标.本文就有胸导联的u波倒置的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孔庆武 《临床荟萃》1999,14(7):325-326
U波是心电图中T波后宽而低平的小波,由于其在某些病理状态时可出现特征性改变,故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正常U波位于T波后0.02~0.04S处,其方向与T波方向一致,时间0.1~0.3S,振幅0.05mv以下(V_3导联可达0.2~0.3mv,均应低于同导联中的T波)。识别U波时要求基线平稳,测量V_1导联的Q-T间期,因为该导联通常无U波,再以测得的Q-T间期的长度确定其余导联T波的终点,以观察U波是直立或倒置。运动后心电图除avR导联外,其他导联出现不与T波终端及其后P波起点相融合的T-P段明显的负性偏移(与P-R比较),即判为U波倒置。另外,在判断U波变化时应除外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心房颤动及电解质紊乱等。冠心病常见的U波变化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我国正常人群标准12导联(标准导联)和Mason-Likar导联系统所记录胸导联心电图的波段进行定量比较。方法:选择84例冠状动脉造影和心脏超声检杏结果均正常者作为研究对象,其均接受标准导联加Mason-Likar导联心电网记录检查,观察2种导联系统胸导联心电图中以下测定值的相关性及差异,包括R波振幅、QRS波振幅、ST段值[J点(ST on)、J点后0.08s(ST80 ms)和终点(ST end)]、ST段斜率及T波振幅。结果:标准导联与Mason-Likar导联系统所记录的胸导联心电图存在良好相关性,但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与标准胸导联相比,Mason-Likar胸导联心电网差异包括部分导联QRS波振幅明显降低、ST段显著下移伴V1~V0导联T波振幅下降,V1导联中各波段降低均较显著(P均〈0.001);Mason-Likar各胸导联中ST段的降低幅度均超过同一导联QRS波和T波的幅度改变,以V6导联变化最显著。平均体重指数(BMI)与V1、V3导联QRS波振幅的改变呈负相关:V1、V2导联ST80ms与T波振幅、QRS波振幅的改变呈正相关。结论:标准导联与Mason-Likar导联系统所记录心电图波段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38岁。因心前区闷痛两天入院。临床诊断:局限性前壁心肌梗塞。心电图为两次多导联记录:1991年4月6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V_1呈rS型,V_2呈QS型深切迹。V_(?)呈qRS型,STV_2、V_3呈水平型抬高大于0.05mV。T波低平双相,额面平均电轴—30度。诊断为局限前壁心肌梗塞。4月14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额面平均电轴—49度,Ⅱ、Ⅲ、avF导联呈rS型,SⅢ>SⅡ,Ⅰ导呈qRS。avL。呈qR型。Ravl>RⅠ及avR。V_1呈rsr型,QRS时限大于0.11S。V_2由原来的OR型变  相似文献   

17.
王绍贞  王丛 《临床荟萃》1994,9(7):300-301
1病例与方法1.1本文收集我院1986~1992年间收入院的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81例,诊断符合WHO AMI诊断标准.根据入院时及急性期心电图资料,除外电解质及药物对Q—T的影响,76例符合上述条件,其中男44例,女32例,年龄36~79岁,平均59.6岁.1.2分析与测量方法 选择QRS波终点清楚,有明确的S波,并巨T波幅度较高的导联,同时仔细剔除u波所致的误差,一般在V_3~V_5、Ⅱ、avF等导联.直接测量连续3个J—T间期及R—R间期,根据J—Tc=J—T/(R-R)~(1/(R-R))计算出J—Tc值.76例患者均  相似文献   

18.
男,18岁。1984年12月因胸痛就诊。一周前有“上感”史,既往无器质性心脏病史。体查心脏无异征。 心电图分析(图见插页) 一、窦性心律不齐伴交界性逸搏。如图中Ⅱ所示:P波顺序发生,同导联P波形态相同,R—R间期0.76~1.12秒,P—R间期0.14秒。R_3属交界性逸搏,QRS前有未下传的窦性P波,无P—R段。二、位相3右束支传导阻滞。图中ⅡV_1左均可见R—R间期在0.76秒时,QRS波群呈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R—R在0.84~1.12秒时,QRS波群恢复正常图形;R—R为0.50秒时全部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V_1右)。由此可见,位相3束支传导阻滞的临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aVL/aVR导联S波振幅比鉴别左冠窦(leftcoronarycusp,LCC)起源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ventricularcontraction,PVC)的实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8月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并经体表心电图初步判断及导管射频消融术中腔内电生理图证实的特发性流出道PVC患者372例。比较起源于不同部位的PVC,其12导联体表心电图QRS波振幅之间的差异。结果:45例PVC起源于LCC,58例起源于右冠窦(right coronary cusp,RCC),269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ightventricularoutflowtract,RVOT)。心电图QRS波相关参数中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最大的指标为a VL/aVR导联S波振幅比,其在LCC组(1.69±0.74)高于RCC组(1.29±0.63,P<0.001)和RVOT组(0.84±0.48,P<0.001);其AUC值及95%CI为0.894(0.824~0.964),界值为1.50。a VL/aVR导联S波振幅比>1.50鉴别LCC起源PVC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8.9%,91.4%和91.1%。结论:a VL/aVR导联S波振幅比在LCC起源PVC的鉴别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有些肺心病者心电图酷似心肌梗塞,极易误诊,临床多以急性或陈旧性前壁心肌梗塞入院,其心电图 V_1~V_3 或 V_1~V_4 导联呈QS 型,部分 S—T 段抬高等。笔者曾收治肺心病九例,均因入院时出现上述心电图波形而误诊为“心肌梗塞”,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一般情况:年龄50~70岁;女4例,男5例;均有慢性支气管炎(下称慢支)病史。均符合慢支、肺气肿、肺心病的临床表现,常规12导联心电图描记:V_1~V_3 导联呈 QS 型者7例,误诊为前间壁心肌梗塞;V_1~V_4 呈 QS 型2例,误诊为前壁心肌梗塞;2例 S—T 段抬高(超过正常限度)误诊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