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及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七氟烷麻醉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对麻醉恢复期以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择期进行幕上肿瘤切除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电针+七氟烷全麻组(A组)、经皮穴位电刺激+七氟烷全麻组(T组)和七氟烷吸入全麻组(S组).在麻醉诱导开始前,对A组患者进行针刺;与开颅侧同侧,合谷连外关,金门连太冲,足三里连丘墟;频率2/100 Hz,刺激强度以患者最大耐受程度为宜.电刺激时间为麻醉诱导开始前直至手术结束.对T组患者,穴位选择、频率、强度调整等各个参数均等同A组.只是在相应穴位贴上皮肤自粘电极(直径3 cm),用两根导线分别连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S组患者在上述相应穴位上贴上导线,不进行刺激.3组患者在异丙酚2 mg/kg、舒芬太尼0.3 μg/kg、维库溴铵0.1 mg/kg诱导下行气管插管,吸入2%七氟烷维持麻醉,术毕停止吸入七氟烷,连接术后镇痛泵.记录麻醉恢复期情况及术后48 h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麻醉恢复期情况表明,A组和T组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随意运动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均显著小于S组(P<0.01).A组和T组患者术后4h内VAS评分和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显著小于S组(P<0.01).术后6h直至术后48 h,3组间镇痛效果差别不大.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和电针一样,在复合七氟烷麻醉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能够显著缩短麻醉后恢复时间,辅助术后早期的镇痛,提高患者麻醉后恢复质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体外神经电刺激联合针刺外敷镇痛对肺癌患者术后肺功能及疼痛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肺癌手术患者80例,依据组间基线资料可比的原则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术后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体外神经电刺激联合针刺外敷镇痛,比较两组术后肺功能指标和疼痛状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用力肺活量(FVC)、1s用力呼气容量(FEV1)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中重度疼痛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神经电刺激联合针刺外敷镇痛应用于肺癌手术患者中,能促进术后肺功能恢复,有效控制疼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在妇科宫腔镜术前使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对患者术后疼痛与恶心、呕吐症状的影响。方法:接受妇科宫腔镜手术患者80例,通过计算机生成随机对照表,依随机对照表将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2组,每组40例。研究组(A组)术前30 min及术后即刻使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刺激患者内关-外关、劳宫-合谷穴30分钟,对照组(B组)术后即刻使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刺激患者内关-外关、劳宫-合谷穴30分钟,术后即刻、30 min及1 h使用疼痛量表评价患者疼痛及恶心、呕吐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在术后即刻及术后30 min,疼痛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小时两组间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术前使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能有效降低妇科宫腔镜术后患者术后1 h内疼痛与恶心、呕吐症状。  相似文献   

4.
邓乾  张咸伟  伍源 《中国康复》2010,25(4):277-279
目的:探讨低频电穴位刺激对胃或直结肠切除术患者的术后镇痛作用并评价其效果。方法:ASAⅠ~Ⅱ级,行胃或直结肠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低频电经皮穴位刺激(HANS)+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组(HANS组)和PCIA组(对照组)各30例,均于手术结束前30min缝合腹膜时给予托烷司琼3mg,曲马多1.5mg/kg静脉注射;在麻醉结束后5min,于复苏室(PACU)中开始使用PCIA镇痛。HANS组同时增加低频电穴位刺激30min。2组均于麻醉前5min、实施镇痛后30min检测血浆β-内啡肽(β-EP)的浓度,记录和评定术后的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和疼痛VAS评分,PCIA用量,有效和无效按压次数,镇痛和睡眠满意度,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频率及程度。结果:术后血浆β-EP浓度与术前比较2组均升高,与对照组比较HANS组升高更明显(均P0.05)。术后HANS组0、2、6、14及24h的疼痛VAS评分、PCIA用量、有效及无效按压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睡眠和镇痛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术后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及PONV发生频率和程度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频电穴位刺激可促进内源性β-EP的分泌,增强胃肠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分析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老年全髋置换手术后自控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96例接受全髋置换手术后的老年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自控静脉镇痛,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进行辅助镇痛,对两组患者镇痛效果和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经过48h镇痛后,试验组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自控静脉镇痛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应用自控静脉镇痛总有效率为68.75%,其中试验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自控静脉镇痛总有效明显高于对照组采用自控静脉镇痛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全髋置换手术后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自控静脉镇痛临床效果较为明显,能够有效缓解疼痛,降低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整体过程安全可靠,患者及患者家属较为满意,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在妇科宫腔镜术后使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对患者术后疼痛与恶心、呕吐症状的影响。方法:接受妇科宫腔镜手术患者80例,通过计算机生成随机对照表,依随机对照表将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两组,每组40例。研究组手术后立即使用HANS刺激患者内关-外关、劳宫-合谷穴,30 min;对照组不加电刺激。术后即刻、30 min及1 h使用疼痛视觉模拟尺(VAS)评价患者疼痛及恶心、呕吐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在术后30 min及术后1 h,疼痛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使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能有效降低妇科宫腔镜术后患者疼痛与恶心、呕吐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胃肠外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及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择期行胃肠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TEAS组,每组30例。2组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对照组仅给予基础治疗,TEAS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术后4、24 h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30 min。记录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肠鸣音评分、排气和排便时间、术后追加镇痛药用量、不良反应情况以及舒适度量表(BCS)评分。结果 TEAS组术后第1~2天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舒适度量表(B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 d肠鸣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AS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追加的镇痛药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AS可增强术后镇痛效果,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提高患者舒适度且不良反应少,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8.
经皮神经电疗器在心肺科物理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几个穴位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于心肺系统生里反应的科研。方法:研究穴位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于28 名健康正常人士在中强度跑步后静止心率恢复的效用、16 名哮喘患者及40 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在治疗后肺功能的改变及40 名病人在开胸心脏手术术后接受治疗于心率恢复的效用。结果:在接受治疗后,哮喘患者于运动后肺功能下降的百分比明显减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及气喘指数也得到明显的改善;健康正常的人士于运动后心率的恢复加快了;于开胸心脏手术术后加速静止心率的恢复及减低恶心及呕吐指数。结论:穴位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能减轻气管收窄及促进正常心率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开胸手术患者术后伤口疼痛可直接影响其呼吸、咳痰、排痰,导致呼吸道分泌物潴留,严重者可引起支气管肺炎、肺不张等并发症,安全有效的镇痛对开胸术后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1].自控镇痛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明显效果.近年我院开胸手术患者应用肋间神经冷冻镇痛,效果良好.本研究比较开胸术后肋间神经冷冻镇痛、自控镇痛和肌肉注射杜冷丁镇痛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8):1378-1380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联合超声定位下0.3%的罗哌卡因行下肢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行下肢手术的患者80例,根据下肢神经阻滞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实施神经刺激仪联合超声定位,对照组实施神经刺激定位。两组患者均行单侧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分别记录两组患者阻滞前(T0)、阻滞后10min(T1)、阻滞后30min(T2)、阻滞后60min(T3)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等。另外,比较两组患者神经阻滞完成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及镇痛维持时间等。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T0、T1、T2、T3时SBP、DBP、HR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神经阻滞完成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分别为9.9±2.1、8.5±0.6、763.1±61.2min,对照组分别为19.5±1.1、10.3±1.5、715.8±46.1min,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联合超声定位下0.3%的罗哌卡因行下肢神经阻滞,具有定位快速、准确、起效时间快、镇痛维持时间长等优点,且对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无明显的影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开胸手术患者术后伤口疼痛可直接影响其呼吸、咳痰、排痰,导致呼吸道分泌物潴留,严重者可引起支气管肺炎、肺不张等并发症,安全有效的镇痛对开胸术后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自控镇痛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明显效果。近年我院开胸手术患者应用肋间神经冷冻镇痛,效果良好。本研究比较开胸术后肋间神经冷冻镇痛、自控镇痛和肌肉注射杜冷丁镇痛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肋间神经冷冻止痛术在开胸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77例开胸手术患者应用肋间神经冷冻止痛术进行术后镇痛,并与其他镇痛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肋间神经冷冻组患者主观感受疼痛显著减轻,总有效率达97%;术后止痛药需要量及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并且少于另两组,由于减少剧烈疼痛的刺激,有利于机体功能的自身调节,患者咳嗽有力,气道通畅,肺扩张好,肺泡有效通气量增加,从而发生肺不张、肺部感染机会减少;在肺功能的检测中,肋间神经冷冻组与对照组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肋间神经冷冻术对胸外科开胸手术后切口疼痛缓解疗效确切,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少,可以在胸外科领域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良好的镇痛管理是术后患者快速康复的重要保障.区域镇痛技术在各类手术术后镇痛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常用的区域镇痛技术有硬膜外镇痛、鞘内吗啡镇痛、外周神经阻滞等.硬膜外镇痛是开放性大手术术后镇痛的金标准,但有一定的失败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鞘内吗啡需要剂量小、镇痛效力高、作用时间长.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操作简单、损伤小、成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肋间神经冷冻与静脉自控镇痛泵在胸外科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42例胸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冷冻组72例和静脉自控组70例,冷冻组采用肋间神经冷冻,静脉自控组采用静脉自控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副反应发生率及术后第15天疼痛程度。结果:冷冻组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副反应发生率低于静脉自控组(P0.05),术后第15天疼痛程度轻于静脉自控组(P0.05)。结论:将肋间神经冷冻术应用于施行胸外科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具有疗效确切与副反应低等优点,该法深具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乳腺手术中瑞芬太尼使用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于我院行全麻下乳腺手术的20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试验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至术毕,持续刺激双侧合谷-内关穴;对照组在穴位上贴电极,不进行穴位电刺激。比较两组患者的瑞芬太尼用量及拔管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的疼痛程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的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4 h的NRS评分及术后头晕、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减少乳腺手术中瑞芬太尼的用量,缩短拔管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单侧膝关节镜手术中应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外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效果的差异。方法100例ASAⅠ-Ⅱ级,行单侧膝关节镜检查(单膝半月板部分切除或单膝关节清理手术)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新后路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以及感觉、运动和痛觉评分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实验组在手术过程中较对照组平稳,不同时间点的感觉、运动和痛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镇痛持续时间实验组长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膝关节镜手术中,神经刺激仪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能够达到与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相同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对严重烧伤手术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大面积烧伤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TAES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TEAS组选用"足三里"穴在麻醉诱导30 min前开始至术毕持续进行TAES,术后连续3 d间断经皮穴位电刺激,每次刺激时间30 min,两组术后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分别在术前(T1)、术毕(T2)及术后24(T3)、48(T4)、72h(T5)抽外周静脉血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NK细胞活性.结果:TEAS组术毕24 h后CD3、CD4含量及CD4/CD8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CD8含量明显下降(P<0.05);NK细胞活性亦有明显增强(P<0.05).结论:TAES可以促进严重烧伤手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足三里穴位敷贴对妇科手术患者术后排气时间的影响。方法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治入院的妇科术后患者作为干预组,在术后除给予常规护理外增加足三里穴位敷贴干预措施。2021年3月至9月收治入院的妇科术后患者作为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h)。结果研究期间共纳入927名妇科术后患者,平均年龄43.88±12.45岁,排气中位时间为24h。干预组385名妇科患者术后给予足三里穴位敷贴,排气中位时间为23h,对照组542人术后排气中位时间为25h,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Z = -6.65,P<0.001)。在调整年龄、基础疾病、既往手术史、疾病种类、手术方式、手术时长、出血量和术后使用镇痛泵因素后,穴位敷贴仍然是妇科手术患者术后排气时间的保护因素(OR = 0.40,95%CI:0.30-0.53)。结论足三里穴位敷贴能缩短妇科手术患者术后排气时间。  相似文献   

19.
吴昱  袁军 《中国内镜杂志》2014,20(3):247-251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吸入麻醉对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实验组应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电刺激30 min后吸入全身麻醉,电刺激持续至手术结束;对照组单纯吸入麻醉下完成手术,两组麻醉深度维持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40~60。记录麻醉前(T0)、插管后5 min(T1)、气腹建立后10 min(T2)、气腹结束即刻(T3)、术后24 h(T4)各时间点BP、HR、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含量(Cor)、血糖值(Glu);记录患者手术后意识恢复时间;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后3及7 d对患者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计算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气管插管后E、NE、Cor、Glu呈渐进性升高;实验组E、NE、Cor、Glu较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实验组围手术期各项监测指标明显平稳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实验组手术后3及7 d发生认知功能障碍者分别为10和7例,对照组分别为15和13例;苏醒时间实验组(9.78±3.22)min,对照组(14.25±3.17)min,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吸入全身麻醉能明显降低围术期应激反应,有利于术后早期苏醒,减少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早期功能锻炼配合足三里穴位按摩,对于促进腹部手术患者使用自控硬膜外镇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取腹部手术后使用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患者103例,随机分为实验组53例与对照组50例. 结果 2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拔除胃管时间和腹胀发生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功能锻炼配合足三里穴位按摩对采用自控硬膜外镇痛的腹部手术患者可有效促进其胃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