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MRA) 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7例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分别完成3D CE-MRA(图像以VR、MIP、MPR 3种方法显示)和DSA检查,以DSA结果为依据,评价3D CE-MRA对颅内血管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77例中,62例有颅内动脉瘤共73个,3D CE-MRA共诊断65个,漏诊8个.无动脉瘤者15例,3D CE-MRA正确诊断8例,另7例误诊为动脉瘤.3D CE-MRA对动脉瘤的敏感度为89.0%(65/73),特异度为53.3%(8/15),准确度为82.9%[(65+8)/(73+15)].结论 3D CE-MRA对微小动脉瘤及周边部小动脉瘤的确诊率不高,对动脉分叉、动脉圆锥及该处小动脉瘤的诊断应谨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及临床价值。方法对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螺旋CT检查,将数据输入工作站行图像三维重建。对其中28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结果三维CT血管造影显示了瘤体的大小、方向,以及与载瘤动脉、邻近血管及骨质结构的相互关系; DSA证实本组三维CT血管造影对动脉瘤的敏感度90. 9%,特异度52. 9%。结论三维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无创、快速、高准确率的诊断技术;可显示各部位动脉瘤与邻近动脉分支的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3.
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目的通过与DSA对比,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高度怀疑动脉瘤破裂的病人行CTA检查,同期行DSA检查及可行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比较CTA与DSA检出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以及在显示动脉瘤瘤颈和载瘤动脉关系上的优劣。结果CTA检出动脉瘤26个,对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5.5%,特异性为87.5%,准确性为93.3%,与DSA比较无显著差异。CTA对动脉瘤细节及瘤颈的显示明显优于DSA。结论CTA能无创有效的诊断颅内动脉瘤,所提供的诊断信息对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极大的帮助,CTA还特别适用于急症病人的动脉瘤筛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3D DCE-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对39例临床拟诊动脉瘤和常规MRA可疑动脉瘤的患者行3D DCE-MRA,随后行DSA,比较两种方法 对颅内动脉瘤的显示情况. 结果 34例动脉瘤患者中共有动脉瘤41个,3D DCE-MRA对动脉瘤诊断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80%,准确性为85%,3D DCE-MRA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D DCE-MRA是一项无创、安全、简便和可靠的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对于颅内较大血管的动脉瘤的显示,可以取代DSA.  相似文献   

5.
64层3D-CTA与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评价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评价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28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DSA,CT三维后处理主要包括容积重建(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常规二维DSA检查后,对可疑病变血管行旋转DSA检查,应用三维工作软件行3D后处理,比较3D-CTA与3D-DSA对动脉瘤显示的价值.结果 28例病例中22例CTA和DSA均显示动脉瘤并经手术或栓塞证实,其中1例CTA和DSA显示单个动脉瘤,手术证实为2个动脉瘤,1例CTA显示假阳性.3D-CTA与3D-DSA均能清楚显示动脉瘤形状、瘤径指向、瘤体直径、瘤颈、载瘤动脉、瘤体穿动脉情况,两者无明显差异.结论 64层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细节显示上与3D-DSA无明显差异,一定程度上应能替代血管造影,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目的 评价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DCE-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54例高度怀疑有颅内动脉瘤的病人行3D DCE-MRA检查,随后行DSA造影及可行的血管内栓塞治疗。3D DCE-MRA用超快速三维梯度回波序列(3D FISP)(钆喷替酸葡甲胺0.2mmol/kg,1次扫描时间10s),工作站上三维重建,比较3D DCE-MRA及常规DSA在显示动脉瘤、瘤颈及与载瘤动脉关系上的优劣,及对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价值。结果 39例脑动脉瘤患者共45个动脉瘤,3D DCE-MRA对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6%,特异度73%,准确度90%。3D DCE-MRA对动脉瘤细节及瘤颈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DSA,尤其是颈内动脉海绵窦部及椎动脉近小脑后下动脉的动脉瘤,可指导DSA显示动脉瘤方向及预先制定治疗方案。但对周边部及动脉分岔处小动脉瘤的诊断应谨慎。结论3D DCE-MRA能无创有效地诊断颅内动脉瘤,所提供的三维信息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极大帮助。当诊断有怀疑时,应结合DSA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CT证实),分别进行常规DSA与3D DSA造影,9例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 常规DSA一般能显示存在动脉瘤病变,极少数能明确显示瘤颈和载瘤动脉的关系.3D DSA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瘤体,瘤颈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显示动脉瘤结构的能力比常规DSA明显提高,提示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并指导制定治疗方案.结论 3D 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与DSA相对照,探讨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9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和DSA检查,使用GE64层Lightspeed VCT获得原始图像,所有病例均采用多层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薄层块最大密度投影(thin-slab maximumintensity projectjon,TS MIP)。后处理图像及DSA图像由2位放射科医生共同评估。结果:29例患者中,DSA证实25例共27个动脉瘤,其中2例为2个动脉瘤。与DSA结果相对照,CTA共检出25例26个动脉瘤,漏诊了1个颈出动脉瘤。CTA清晰显示了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及载瘤动脉,3例动脉瘤瘤颈DSA未显示,CTA显示了全部动脉瘤的瘤颈。结论:64层CT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极高价值,特别在显示动脉瘤瘤颈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崔喜民  宋忠海  喻骏  孟涛疆 《武警医学》2016,27(12):1214-1217
 目的 比较CT血管造影术(CT angiography,CTA)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诊断动脉瘤与动脉瘤破裂的风险评估价值。方法 48例高度怀疑为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记为Ⅰ组和Ⅱ组,其中Ⅰ组行CTA+DSA检查,Ⅱ组行MRA+DSA检查。比较CTA及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灵敏度、诊断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比较CTA及MRA对5 mm以上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灵敏度、诊断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较CTA稍低,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A与三维增强MR血管成像(3D CE-MRA)对5 mm以上动脉瘤的诊断能力相当,但与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 TOF MRA)相比,CTA与CE-MRA的诊断灵敏度、诊断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能更清楚地显示瘤颈。结论 CTA和MRA可作为诊断动脉瘤与动脉瘤破裂的风险评估的首要手段,CTA诊断的准确率及三维形态高于MRA。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 TOF MRA)和三维增强MR血管造影(3D CE-MRA)检查技术,评价两种方法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150例,全部行3D TOF MRA检查;9例进行3D CE-MRA检查,钆对比剂(Gd-DTPA)0.2mmol/kg,注射流率3ml/s,增强前、增强后动脉期及静脉期3次扫描;所有MRA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同期12例行DSA检查。常规MRI包括横断面T1WI、T2WI,矢状面T1WI。结果:56例中颅内血管显示正常56例,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者46例,颅内动脉瘤22例,颅内动静脉畸形2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3例,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2例。结论:3D TOF MRA和3D CE-MRA是无创、快速、有效的检查技术,对诊断脑血管病有较高的价值,结合原始图像和常规MRI检查,一次检查即能为临床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可作为脑血管病的筛选和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