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张仲景“阳微阴弦”理论,根据脏腑生理特点及以往研究结果,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胸痹)之中医病因病机早期以心气(阳)虚,痰瘀阻滞血脉为主;中晚期可发展为心气(阳)损伤、痰瘀闭阻心脉。  相似文献   

2.
林钟香教授辨证论治冠心病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认为本病病因病机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即心气不足、心阳虚衰,日久累及肺肝脾肾,使其功能失调,血脉瘀阻,痰浊内生,水饮内停。在治疗上以固本为主,标本兼治,提出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利水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3.
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CTD-ILD)是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基础上并发的肺部间质性病变,迄今没有根治办法。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肺痹”“肺痿”范畴,据其病机演变规律,史锁芳教授认为本病病性属本虚标实,基本病机为脏腑虚弱、气阴两伤,病理关键为痰瘀互结、肺络痹阻,以补肺通络为治疗原则,在益气养阴的基础上兼顾化痰瘀、通肺络,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4.
老年痴呆症属于中医“呆病”、“神呆”、“喜忘”等范畴。笔者认为该病的基本病机为脏腑精气血亏虚、痰瘀阻于脑络。其中肾精亏虚、髓海不足是老年痴呆症发病的基本病因,而痰瘀阻滞脑络则是老年痴呆症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心病与络病理论的相关性,及其在络病状态下的演变规律和治疗特殊性。方法:通过研读中医络病理论相关研究成果,总结络病辨证在冠心病辨证施治中的应用。结论:认为冠心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可概括为"络脉虚滞",基本病机为"心气亏虚、痰瘀阻络",且本病病程中出现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络病辨证"中络脉淤塞、络脉绌急、络脉失养密切相关,故从络论治应贯穿本病始终,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1 临床研究1.1 病因病机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葛氏等[1] 认为气滞血瘀、气虚血瘀 ,不通则痛为本病的基本病机 ,以益气化瘀、通络止痛为主要治法。文氏[2 ] 、尹氏等[3 ] 认为 ,冠心病心绞痛主要病机是元气不足致心脾肾亏虚、瘀阻脉络。吕氏等[4] 认为 ,本虚为阴阳、气血皆虚 ,标实为气滞、寒凝、血瘀交互为患 ,以“补为通”为治则 ,即实者以通为主 ,虚者权衡阴阳气血 ,以调阴阳 ,补不足 ,做到补中寓通 ,通中寓补 ,通补兼施 ,调整整体。陈氏[5] 认为 ,本病多为心气 (阳 )不足 ,因虚致瘀 ,心脉瘀阻 ,益气活血是本病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7.
益气活血利水治疗慢性心衰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病症 ,西医治疗以强心、利尿、扩血管为主。中医无心衰之病名 ,其治疗归属于“喘病” ,“心悸” ,“心肿”等病证论治。笔者应用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衰颇有体会 ,现将浅薄认识呈于同道 ,以求正之。1 病因病机探讨笔者认为慢性心衰是一种本虚标实 ,虚实夹杂的病症 ,既有心气 ,心阳 ,心阴不足的存在 ,又有瘀血 ,水饮的停骤 ,仅仅是在临床表现上或偏重于虚 ,或偏重于实。1 1 心气不足是成病之根心主血脉 ,血脉是血液运行之通道 ,血液之所以能在血脉中周而复怡地运行 ,全依赖于心阳的温煦 ,心气的…  相似文献   

8.
王娟  李培训 《吉林中医药》2012,32(2):115-116
心主血脉,以气为用,心气的盛衰与血液循环有直接关系.高血压病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心气虚衰为其主要病机.高血压病亦有实的一面,“痰瘀阻络,毒损心络”是高血压病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受损,气虚无力运血致气虚血瘀,血阻气滞,可致血压升高.而脾阴不足,阴血亏虚,不能濡养肝脏,可导致肝气横逆而致高血压.许多患者会思虑过度,思则气结,导致疾病进展加剧,甚至会形成抑郁症等疾病.  相似文献   

9.
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魏执真教授,长期从事中医心血管疾病的医、教、研工作,对心律失常的治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脉为主,四诊合参""两类、十型、三证侯"的辨证思路和方法,疗效颇著。魏教授认为快速型心律失常致病的关键因素是"瘀热",治法上强调"凉血清热",分为心气阴虚、血脉瘀阻、瘀而化热,心脾不足、湿停阻脉、瘀而化热,心气衰微、血脉瘀阻、瘀而化热,心阴血虚、血脉瘀阻、瘀而化热和心气阴虚、肺瘀生水、瘀而化热五型,分别施治,用药轻灵。  相似文献   

10.
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魏执真教授,长期从事中医心血管疾病的医、教、研工作,对心律失常的治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脉为主,四诊合参""两类、十型、三证侯"的辨证思路和方法,疗效颇著。魏教授认为快速型心律失常致病的关键因素是"瘀热",治法上强调"凉血清热",分为心气阴虚、血脉瘀阻、瘀而化热,心脾不足、湿停阻脉、瘀而化热,心气衰微、血脉瘀阻、瘀而化热,心阴血虚、血脉瘀阻、瘀而化热和心气阴虚、肺瘀生水、瘀而化热五型,分别施治,用药轻灵。  相似文献   

11.
唐海     
许敏  当当 《东方养生》2008,(12):6-19
体面的历史除了提供吹牛显摆的资本,并不能给现实生活带来太多实惠,所以,唐海人民懒得拿热脸去贴李世民遥远的冷臀,人家有自己的新资源——鸟儿成群的湿地,泛着盐霜的滩涂,除了能产稻米产鱼蟹产石油,更有看不尽的景致。  相似文献   

12.
菖蒲郁金汤合温胆汤治疗偏头痛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红 《河南中医》2004,24(3):40-40
偏头痛是以一侧或两侧反复发作性博动性头痛为特征的脑血管病。主要是由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而引起,临床上常呈周期性发作。疼痛暴发,痛势剧烈,难以忍受,但痛止如常人。隶属于中医的“头痛”、“头风”之范畴。笔者1998年12月~1999年12月,运用菖蒲郁金汤合温胆汤治疗此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血府逐瘀汤合二陈汤治疗代谢综合征3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合二陈汤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代谢综合征患者,在饮食、运动疗法基础上,采用中药血府逐瘀汤合二陈汤治疗36例,并以二甲双胍治疗32例作为对照,疗程2个月。结果:应用血府逐瘀汤合二陈汤后,患者空腹血糖、血脂、血压及体重指数有明显下降,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血府逐瘀汤合二陈汤有明显的改善症状,降糖调脂及降压的作用,从而改善病变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14.
小承气汤加菖蒲郁金汤治疗急性期中风病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1998年~2000年5月,我科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小承气加菖蒲郁金汤口服或鼻饲治疗中风病,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当归四逆汤合四妙勇安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均采用弥可保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当归四逆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当归四逆合四妙勇安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当归四逆汤具有养血散寒、温经通脉之功,被广泛用于治疗寒证、痛证等疾病。小柴胡汤是临床上应用最广的一个经方,被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疾病,只要辨证得当,常收到立竿见影之效。张怀亮教授,擅长运用经方治疗疑难病症,灵活运用,二者合方治疗手足肿胀、肢凉、冻疮等,收效颇佳。  相似文献   

17.
黄芩汤橐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芩汤出自《伤寒论》,自古临床多用于热痢,然常有黄芩汤不治痢疾而治他病,可知其应用范围应当更为广泛。笔者以《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阴旦法为切入点,结合黄芩汤用药特点,确定其病机为上焦热郁、中焦胃虚、下焦饮逆,并以此为基础,探究黄芩汤临床应用的相关症状,拓宽其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临床疗效。方法:临床观察应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眩晕(颈椎病)、面神经麻痹、脑血管病后遗症等疑难杂症,临证辨证加减。结果:临床效果良好。结论:王清任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祛风通络、补虚。  相似文献   

19.
十枣汤理法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枣汤主治太阳中风,有形之水客居胸胁之悬饮证。由甘遂、大戟、芫花、大枣四味组成,乃张仲景治水常用方剂,《伤寒论》、《金匮要略》均有论述。《外台秘要》引深之朱雀汤,即本方。现代药理作用已有报告。用药时间《伤寒论》指明在六经病"欲解时","平旦服";热则行、凉则滞,欲期冀其药扬辛开之性,又不失苦降之能故当温服。用法有枣汤送服、先服枣汤、枣肉为丸、体外贴敷、枣汤煎服、枣肉夹粉等。十枣汤实为峻下逐水之剂,具猛、毒之性,运用应遵循"衰其大半而止"原则。现代医家扩大治疗各种水饮停聚胸腹属邪实之证,以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肝硬化腹水、肾性水肿等病应用最为广泛。在妇科、骨科创伤并发症、眼科、心包积液应用,也取得一定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戴冠冕  蔡宛如 《新中医》2020,52(12):16-19
小柴胡汤为临床经典方剂,有和解少阳的功效。临床上主要应用于内科病证,优势显著,疗效确切。笔者通过搜集阅读近几年有关小柴胡汤的研究文献,概述小柴胡汤在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中的应用及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小球肾炎、肿瘤等各类疾病的疗效,以期为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