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免疫学机制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用ELISA法对IBS患者的外周血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12和Th2型细胞因子ID-4、IL-10的含量进行检测分析,以探讨IBS患者体内免疫应答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IBS患者外周血PBMC体外培养上清液中Th1型细胞因子IL-12、IFN-γ及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结果 1.同正常组比较,腹泻型IBS患者外周血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12的水平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的水平较正常对照显著降低(P〈0.05);Th1/Th2的比值较正常对照显著升高(P〈0.05)。2.同正常组比较,便秘型IBS患者外周血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12和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的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Th1/Th2的比值较正常对照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结论 腹泻型IBS患者PBMC体外培养时Th1、Th2细胞因子产生了失衡,Th1/Th2较正常对照显著升高,呈Th1优势反应。便秘型IBS患者Th1型细胞因子和Th2型细胞因子较正常对照无显著差异,表明便秘型IBS患者Th1/Th2反应仍趋于平衡状态,Th1/Th2反应可能对其发病并无重要影响,亦进一步说明不同分型的IBS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阿德福韦酯对CHB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邵颖 《传染病信息》2010,23(3):176-178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ADV)对慢性乙型肝炎(chmnichepatitisB,CHB)$者外周血辅助性T(T-helper,Th)l/Th2型细胞因子表达的调节作用及治疗CHB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32例CHB患者服用ADV治疗前、后48周的血清中白介素(interleukin,IL)-2、IL-6、IL-10、干扰素(interferon,IFN)-γ的水平,并选取21位献血者作对照。结果ADV治疗后n1型细胞因子IL-2、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5),Th2型细胞因子IL-6、IL—10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ADV有可能通过改善Th1/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失衡,恢复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有助于慢性HBV感染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细胞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态的关系。方法 2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组)、5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5例HBV感染后自然痊愈者(既往感染组)及5例CHB抗病毒治疗后完全应答者(完全应答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PMA诱导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Th1和Th2细胞分泌IL-2、IL-4和IFN-γ的水平。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0.1602±0.0657)、IL-2(0.1616±0.0639),明显低于健康对照IFN-γ(0.4680±0.0377)、IL-2(0.5000±0.0625)和既往感染者IFN-γ(0.336±0.2908)、IL-2(0.256±0.17799)(P〈0.001)。CHB抗病毒治疗完全应答患者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0.1620±0.0396)、IL-2(0.1940±0.0416),亦明显低于健康对照(P〈0.001),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4(0.5096±0.1329),明显高于健康对照IL-4(0.2820±0.0622)(P〈0.001)。既往感染者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0.336±0.29082)、IL-2(0.256±0.17799)低于健康对照(P〈0.001),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4(1.29±0.1677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CHB患者组和HBV感染完全应答患者组(0.2820±0.0622、0.5096±0.1329、0.5740±0.06693)(P〈0.001)。结论 Th1/Th2细胞的功能与HBV感染的发展过程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 Runx3过表达对 CHB 患者 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重组慢病毒载体pGC-FU-Runx3与阴性对照慢病毒载体 pGC-FU 分别转染29例 CHB 患者外周血 CD4+ T 细胞,收集培养3 d、5 d 和7 d的细胞培养上清液,应用 ELISA 检测 Th1型细胞因子 IFN-γ、IL-2和 Th2型细胞因子 IL-4、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与pGC-FU 转染组比较,pGC-FU-Runx3转染组 Th1型细胞因子 IFN-γ的表达水平在3 d(P <0.05)、5 d(P <0.01)和7 d (P <0.01)时均明显升高;IL-2的表达水平在3 d 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在5 d(P <0.05)和7 d(P <0.01)时均明显升高。与 pGC-FU 转染组比较,pGC-FU-Runx3转染组 Th2型细胞因子 IL-4的表达水平在3 d 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在5 d(P <0.01)和7 d(P <0.05)时均明显降低;IL-10的表达水平在3 d 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在5 d(P <0.05)和7 d(P <0.05)时均明显降低。与 pGC-FU 转染组比较,pGC-FU-Runx3转染组 IFN-γ/IL-4比值在3 d(P <0.01)、5 d(P <0.01)和7 d(P <0.01)时均明显增大。结论 Runx3过表达可以促进 CHB 患者 Th1型细胞因子的分泌,抑制 Th2型细胞因子的分泌,使其 Th1/Th2失平衡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药物治疗前后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0例ITP患者药物治疗前后干扰素γ(IFN-y)、白细胞介素(IL)-2、IL-4、IL-10水平,分析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并结合疗效作相关性分析。以6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结果:药物治疗有效的ITP患者治疗后Th1细胞因子IL-2、IFN-1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1)。而Th2细胞因子IL-4及IL-10水平在3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Th1/Th2比例升高。ITP患者Th1细胞因子IL-2、IFN.叮水平在治疗显效组表达均明显高于良效及进步组和无效组(P〈0.05),良效及进步组与治疗无效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相关性分析,患者的疗效与IFN-γ、IL-2均呈正相关。结论:ITP患者药物治疗后Th1细胞因子IL-2、IFN-γ表达升高,且Th1与ITP患者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免疫紊乱过程中患者血清IFN-γ/IL4分泌模式的变化。方法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36例SLE患者和32例健康人血清中IL-4和IFN-γ的水平,并结合补体C3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SLE病人血清IFN-γ和IL-4水平显著升高(P均〈0.01),其IFN-γ/IL-4值呈两极化分布特点,以0.76为界,分为高值组(n=19,1.93±1.14)和低值组(n=17,0.53±0.09)(两组间比较,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低值组该比值显著降低(P〈0.01),IL-4显著升高(P〈0.01),高值组该比值和IFN-γ显著升高(P均〈0.01);SLE患者病情活动期血清补体C3含量显著低于非活动期(P〈0.01),IL-4、IFN-γ和IFN-γI/L-4在活动期与非活动期患者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SLE患者Th1/Th2细胞因子分泌模式复杂,不同患者可能分别表现为Th1或Th2优势,而与疾病的活动性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软肝冲剂治疗前后肝硬化(L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18(IL-18)的mRNA表达及分泌水平的变化。探讨软肝冲剂对肝硬化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RT—PCR检测20例正常对照组和25例肝硬化患者软肝冲剂治疗前、治疗2、4、6月后PBMC中TGF-β1、IFN-γ和IL-8的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PHA体外诱生PBMC培养上清中TGF-β1、IFN-γ和IL-18分泌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PBMC中的TGF-β1 mRNA表达水平及TGF-β1分泌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O.01)。而IFN-β1和IL-18的mRNA表达水平及IFN-γ和IL-18分泌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经软肝冲剂治疗后,TGF-β1 mRNA表达水平及分泌水平逐渐下降,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IFN-γ和IL-18的mRNA表达水平及IFN-γ和IL-18分泌水平逐渐上升,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但仍低于对照组。结论:软肝冲剂能通过下调PBMC中TGF-β1 mRNA和上调IFN-γ和IL-8 mRNA表达,对肝硬化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张雷家  张金萍  胡冰 《山东医药》2005,45(31):21-22
对95例乙肝病毒(HBV)感染患儿和30例健康儿童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其IL-10、IL-12和IFN-γ血清水平,同时检测HBV—DNA和HBVM。结果HBsAg携带(ASC组)和慢性乙型肝炎患儿(CHB组)的IL-10、IL-12和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P值分N〈0.05,〈0.01,〈0.01)。ASC组高病毒载量者IL-10和IFN-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CHB组高载量者IL-10、IL-12和IFN-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ASC组和CHB组IL-10与IL-12、IFN-γ均呈显著正相关,IL-12与IFN-γ呈显著正相关。HBV感染患儿存在异常细胞免疫应答,与HBV—DNA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对难治性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外周血T辅助(Thelper,Th)细胞活化状态及其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用三色流式细胞分析法对AS患者治疗前后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胞内细胞因子(IFN-γ、TNF-α及IL-4)和Th1、Th2细胞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FN-γ、TNF-α及IL-4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疗效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难治性AS患者外周血Th1细胞百分率及血清IFN-γ,TNF-α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BASDAI、BASFI、BASMI评分、夜间痛、血沉和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P〈0.05);Th2细胞百分率及血清IL-4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以上疗效评价指标呈负相关(P〈0.05)。甲泼尼龙治疗后Th1细胞百分率及血清IFN-γ、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h2细胞百分率和血清IL-4较治疗前升高。结论难治性A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存在Th1和Th2细胞平衡偏移,Th1细胞占优势。甲泼尼龙治疗可下调Th1细胞功能,抑制促炎因子IFN-γ、TNF-α分泌,并能显著改善AS患者的关节症状和疾病活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GILZmRNA的表达及作用。方法选择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ITP患者23例(病例对照组)、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的患者22例(治疗组)及健康体检者22例(正常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RT—PCR法检测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GILZmRNA的表达,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中IFN-γ、IL-10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病例对照组GILZ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IFN-γ表达明显升高(P〈0.01),IL-10表达明显降低(P〈0.01),而治疗组GILZmRNA、IFN-γ、IL-10表达差异则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糖皮质激素可以上调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GILZmRNA表达;GILZmRNA表达上调可明显抑制Th1细胞因子分泌,增强Th2细胞因子分泌,纠正ITP患者血清中Th1/Th2的失衡。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在HBV感染所致免疫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慢性乙肝患者(CHB)2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ASC)20例,正常健康者10例,ELISA检测其血清sTRAIL水平,同时检测血清IFN-γ和ALT水平。结果ASC组和CHB组sTRAIL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健康组(P〈0.01),且CHB组高于ASC组(P〈0.01);CHB组IFN-γ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和ASC组(P〈0.05),而正常组和AS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HB中sTRAIL水平与ALT的值呈正相关(P〈0.01)。结论TRAIL在IFN-γ的协同作用下,参与了HBV感染所致的免疫损伤,在HBV感染所致免疫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分别检测28例慢性乙型肝炎、25例肝硬化及10例健康对照者PBMC中TLR4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上述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p(TGF-β);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Ⅲ型前胶原蛋白(PCIH)及Ⅳ型胶原(CIV)的水平。结果各实验组TLR4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与患者血清TGF-β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值=0.875,P〈0.01),与HA、LN、PCIn、CIV表达水平之间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47、0.525、0.556、0.682)。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的表达增高可能与肝纤维化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干扰素(IFN)α-2b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疗效。方法47例CHB患者随机分为2组,IFNα-2b联合ADV组(联合用药组)22例,单用ADV组(单药组)25例。监测2组患者治疗12、24、48、96周的HBVDNA水平、HBV血清标志物及ALT变化。结果治疗48周时,联合用药组患者血清中HBVDNA转阴率和ALT复常率明显高于单药组,联合用药组在停用IFNα-2b48周后上述指标仍高于单药组。治疗48周时,联合用药组完全应答率为59%,高于单药组的28%(P〈0.05)。结论IFNα-2b联合ADV治疗CHB优于单用ADV,可提高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率及完全应答率。  相似文献   

14.
肝脏疾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FN-γ、TNF-α、IL-4、IL-10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细胞因子TNF-α、IFN-γ、IL-4、IL-10在肝病患者血中的浓度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体外检测不同类型肝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TNF-α、IFN-γ、IL-4、IL-10的浓度。结果IL-4、TNF-α、IFN-γ在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及重型肝炎组患者外周血的浓度,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01-P〈0.05),而IL-10的肝病组与正常组之间、肝病组之间相比,均未有显著差别(P〉0.05);IFN-γ在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中的浓度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P〈0.01)和重型肝炎组(P〈0.05);IL-4在重型肝炎组中的浓度显著高于急性(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结论细胞因子IL-4、IFN-γ、TNF-α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因子IL-4、TNF-α、IFN-γ分别参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促纤维化作用和抗纤维化作用;促炎因子 IFN-γ、TNF-α和抗炎因子IL-4共同参与重型肝炎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血清HBV DNA低水平复制及HBV特异性抗体表达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3年12月于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391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及39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表达的不同及影响因素分析。根据HBV血清学标志物(HBV M)特异性表达的不同将肝衰竭患者分为特异性抗体阳性(指抗-HBs、抗-HBe和抗-HBc同时阳性)和特异性抗体阴性(无抗-HBs、抗-HBe和抗-HBc同时阳性)2组,分析2组患者HBV DNA水平的变化和生存情况。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HBV DNA水平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6.469,P0.05);HBeAg阳性和阴性的肝衰竭患者HBV DNA水平均低于相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分别为-11.665和-12.853,P0.05)。在391肝衰竭病例中,HBV特异性抗体阳性组29例(7.42%),死亡25例(86.21%),HBV特异性抗体阴性组362例(92.58%),死亡157例(43.37%),2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抗体阳性组患者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特异性抗体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94,P0.05)。2组HBeAg阴性患者HBV DNA水平均低于HBeAg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分别为7.427和7.513,P0.05)。结论 HBV M表达形式及机体免疫状态的动态变化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HBV DNA低水平复制系机体处于免疫清除期所致,而同时伴抗-HBs、抗-HBe、抗-HBc 3个抗体同时阳性则提示机体对HBV的超强免疫反应,致使病情恶化、发展迅速,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研究肝内促炎细胞因子IFN-γ的表达及IFN-γ的分泌细胞——T淋巴细胞的数量,以明确二者在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乙型ACLF患者、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肝内IFN-γ的原位表达以及其分泌细胞CD4^+T淋巴细胞与CD8^+T淋巴细胞的数量。结果①乙型ACLF患者IFN-γ阳性分泌细胞数均明显高于慢性乙肝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慢性乙肝患者IFN-γ阳性分泌细胞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乙型ACLF患者肝内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量较慢性乙肝及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均〈0.001),慢性乙肝患者肝内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均〈0.001);③肝内IFN-γ阳性分泌细胞数量与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数量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896和0.885,P均〈0.001)。结论乙型ACLF患者肝内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数量的增加,其分泌的IFN-γ的增加可能参与了ACLF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HBV携带者(ASC)外周血T淋巴细胞各亚群变化的规律,探讨T淋巴细胞与人转化生长因子(TGF)β、ALT及TBil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2年12月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75例HBV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ASC组(112例)、CHB组(63例),以同期健康体检者84例作为对照组。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血清中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同时检测肝功能指标等。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SC和CHB组TGFβ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数显著降低(P0.05或P0.01),CD4+与CD8+T淋巴细胞比值显著降低(P0.01),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显著升高(P0.05或P0.01)。ASC与CHB组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患者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数均降低,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升高,CD4+与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降低。结论 TGFβ可能参与了CHB的发病过程,其免疫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对T淋巴细胞、抗原递呈细胞成熟分化的抑制等多个环节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胸腺肽α1(Tα1)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生存质量(QOL)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本科收治的CHB患者1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74例,对照组采用PEG-IFNα-2a治疗;观察组采用PEG-IFNα-2a联合Tα1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3、6、12个月时HBV DNA载量的变化情况,QOL及慢性肝病问卷(CLDQ)评分和不良反应.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观察组治疗3、6、12个月时HBV DNA载量下降值和病毒学应答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2.281,P=0.02;χ2=3.950,P=0 04;t=3 237,P=0.00;χ2=4.022,P=0.04;t=3.197,P=0.00; χ2=4.028,P=0.04);观察组治疗6个月时总的QOL、生理、社会关系评分及乏力、焦虑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2.039~3.472,P<0.05);观察组治疗12个月总的QOL、总的健康状况、生理、心理、社会关系评分及乏力、全身症状、活动、焦虑、环境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2.020~3.201,P<0.05).结论 PEG-IFNα-2a联合Tα1治疗CHB可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力及抗病毒能力,提高机体清除HBV的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α-干扰素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及血清Thl/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5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予以普通α-干扰素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月和6月,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TLR4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和IL-4水平,并同时检测ALT、HBV DNA水平。结果在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早期应答组和无应答组患者血清IFN-γ水平均升高,IL-4水平均降低;两组TLR4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但应答组患者TLR4下降更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IFN-γ和IL-4的变化与TLR4的变化无明显相关(P均〉0.05),TLR4与ALT呈正相关(r=0.78,P〈0.01),TLR4的变化与HBV DNA变化无相关(P〉0.05)。结论在干扰素-α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hl/Th2型细胞因子的变化可能与TLR4表达的变化无相关,而对干扰素治疗的疗效可能与TLR4表达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