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代滑寿《十四经发挥》论述十四经脉的循行及病候,按经脉循行列出穴位,编写各经脉穴位歌,倡立十四经脉,把任、督二脉提高到十二经脉的同等地位,并对十四经脉进行发挥,确为创新之作。然而该书存在概念运用不规范;“经脉"拆开解释导致后人认识混乱;断句错误没有发现而给予纠正等问题,应被后世医家所注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激光针灸肺经原穴太渊穴实验,观察正常人沿手太阴肺经循行线温度的变化,探讨人体经脉循行路线的规律。方法激光针灸刺激肺经原穴太渊穴,使用热层析分析仪观察和记录正常人沿手太阴肺经循行线温度的变化。选取经脉线上穴位点、经脉线上非穴位点以及非经非穴旁开对照点进行温度值变化分析,并用配套软件处理得到温差效果图。结果激光针灸刺激太渊穴后,形成了与传统中医理论基本一致肺经循经高温线。结论激光针灸刺激肺经原穴太渊穴会引起正常人手太阴肺经循行线温度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原穴后对正常人沿经脉循行线温度变化的影响,探讨人体经脉循行路线的规律。方法使用热层析分析仪观察正常人沿大肠经、心经、肺经及胃经循行线在针刺其原穴前及针刺后15min的温度变化,并在各经脉线上选取穴位点、经线上非穴位点以及非经线上穴位点旁开部位进行温度变化值的分析。结果针刺原穴后,分别形成了与大肠经、心经、肺经及胃经路线基本一致的循经高温线,且针刺前后的穴位点温差均约为1℃,经线上非穴位点的温差均约为0.7℃,非经线上穴位点旁开部位的温差约为0.3~0.4℃。结论针刺原穴会引起正常人沿经脉循行线温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4.
Zheng SX  Xu JS  Pan XH  Hu XL 《针刺研究》2012,37(1):53-58
目的:比较常态下胃经与其两侧旁开的非经对照点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有无差异以及电针对其的影响。方法:应用激光多谱勒血流仪,对21名健康成年志愿者进行观察。先将418-1型测试探头固定在所要测试部位,然后将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在胃经的上巨虚、梁丘、阴市、伏兔4个穴位和阴市与伏兔中点的非穴位点及其左右旁开1cm对照点插至1cm深度,导入光纤,尽量减少直射光的干扰,分别检测常态下及电针足三里时经脉线与非经脉线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情况。结果:①上巨虚、梁丘、阴市、伏兔4个穴位和阴市-伏兔中点的非穴位点的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都高于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点(P<0.01);②与电针前比,电针后胃经线下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较针前略有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电针刺激可以使胃经循行线下的微循环更加均匀、顺畅。结论:沿胃经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高于两侧非经对照部位,电针刺激可以使胃经循行线下的微循环更加均匀、顺畅,证实深部组织中的血流是形成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主要热源,也可能是经脉参与人体机能调节活动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经络学说中存在的瑕疵与疑惑,为修正经络学说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对<内经>、<难经>、<经络学>等记载的经络理论与相关经络研究文献,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冲脉循行上行四线下行一线,各线阴阳属性有待辨析;跷脉属并联支路,计入经脉总长是错误的;躯干部腹面与背面经脉条数不相等,全身阴性经脉与阴性经脉、阳性经脉与阳性经脉、阴性经脉与阳性经脉皆长度不等比例不同,经穴总数缺乏法度且阴阳经穴数量既不相等又不成比例,无法形成周期性节律和阴阳相贯串联流注;<灵枢·逆顺肥瘦>对十二经脉循行的描述未反映气血运行全貌.结论:客观存在的经脉数目、经脉长度、经脉循行分布、经穴总数及其各条经脉所属经穴数量等.较目前公认状况悬殊较大,现有经络学说有待探讨修正.  相似文献   

6.
迎随补泻在穴位注射中的运用 补法是针尖随经脉循行方向,顺经而刺;泻法是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方向,逆经而刺。  相似文献   

7.
经络感传现象是指刺激经穴时,产生一种酸、麻、胀、重等感觉,沿着古典医籍中所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它可由对穴位的针刺、电刺激、艾灸、注射、按压等多种方法引起。经络感传现象是古代创立经络学说的  相似文献   

8.
扁鹊学派老官山脉穴木人身上所刻画或描绘的经脉分为红脉系统与白脉系统,两者横向错开,并不重合。前者与双包山经脉木人的红脉系统类同,有脉无穴;后者则是大量自选俞位刺激所引发的经脉感觉的循行轨迹。此老官山脉穴木人以表述白脉为主,称之为"白脉木人",将之与表达红脉系统的双包山"红脉木人"相比照,举心俞的本脉白脉循行与肺俞、胃俞及肾俞的环体带脉白脉循行并且附有相应的经脉循行感觉的照片为证,说明,此老官山脉穴木人乃是用于观察自选俞位刺激所引发的经脉感觉循行路线的教具。脉穴木人身上的白脉是活路线,对它研究的目的是观察"气(经脉循行感觉)至病所"而应用于临床实践。这与所谓黄帝经络系统的"中间环节"无关。  相似文献   

9.
<正> 用针刺、按压、或其他方法,对穴位进行刺激时,一种酸、麻、胀、重感或其他特殊感觉,便从被刺穴位开始,沿着或大体沿着古典所述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经络感传现象),在针刺疗法和针麻中,颇为常见.因此,从控制经络感传的方向和强化经络感传的程度入手,去提高针刺镇痛的效果,都受到普遍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灵枢·经脉篇》对针灸理论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分析《灵枢·经脉篇》对针灸理论—经络学说形成和发展的贡献 ,并就此作了具体的阐述。认为《经脉篇》全面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病症、治则及诊断 ;经脉与脏腑的络属关系 ;同时对经脉气绝证 ,经脉与络脉的区别和十五别络的名称、循行、病证也作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循经起止取穴法的理论与临床应用进行归纳和总结,探讨循经起止取穴法的一般规律。方法采用查找文献的方法对循经起止取穴法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予以分析归纳。结果经过归纳可总结为取用经脉的起端穴位或经脉止端处的穴位,可以治疗经脉止端穴位或经脉起端穴位处的病症,或取用起止两端穴位治疗经脉所循行处病症。结论循经起止取穴法可用于治疗疔毒、痹证、痛证、中风等疾病,具有一定疗效,目前针对此类经络整体性应用研究比较匮乏,可结合循经起止取穴法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灵枢》、《素问》、《难经》对督脉的循行各有不同的描述。《素问》所论系拼凑《灵枢·经脉》篇“督脉之别”与足太阳经之部分原文而成,循行十分混乱;《难经》之论被今之教科书广泛采用,但循行方向不符合传统中医理论,有悖于经脉循行规律,只有《灵枢·营气》所论之督脉为最早的记载,也最合乎经脉循行规律。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关于经脉的两帛书和《内经》,对十二经脉的循行和经别与今十二经脉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现代本自于《灵枢·经脉》篇的十二经脉循行是不完善的,二帛书记载的向心性循行与此体系不同,而非简单意义上的成篇早晚,十二经脉循行应包括向心性循行这一体系。十二经别作为经脉循行于体内的分支,当非本自《灵枢·经脉》篇的经脉分支,而是向心性循行经脉的分支,故十二经别不属今之十二经脉体系。  相似文献   

14.
采用表里配穴法,按经脉循行部位取穴为主.根据病情配合电针、穴位注射治疗臂丛神经损伤.12例患者中,6例基本治愈,4例有效,2例无效.运用表里经配穴法,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五指养生     
手部有6条经脉循行,与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沟通,大约有99个穴位,按摩手,就是自己在做"脏腑按摩". 搓手掌:先握手心,搓到发热,趁热再搓手背,常搓手好处多.中医认为人的手上有很多穴位,如合谷穴、少商穴、劳宫穴等,经常搓手,可以刺激穴位,起到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和健脑作用; 增强疏通经脉,并能够防止手部肌肉萎缩.搓手方法:双手十指交叉,双手肘关节悬空,十指尖朝前上方,尽力快速地双手来回搓动, 坚持 1 分钟,或持续搓200次,老年人量力而行,可减少次数.  相似文献   

16.
古代文献对经脉循行路线的描述能直接反映当时医家对"经脉"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所以不同时期经脉循行路线的变化也必然反映经脉内涵的变化。本文从对照帛书"十一脉"与《灵枢》经脉循行起止点、方向、路径等变化入手,认为引起经脉循行变化的主要因素有:脉诊的发展、古代阴阳术数思想、古代表面解剖学知识、气血营卫循环概念形成,并深入剖析了由"十一脉"发展至"十二经脉",经脉概念本质与内涵发生的重要演变。  相似文献   

17.
穴位的外周神经密集支配及其易反射激活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穴位与经脉的神经末梢支配特点。方法:在40只Wistar大鼠和15只SD大鼠上,通过电生理学的外周单神经传入纤维的记录、鉴定和感受野测定以及激活C类纤维并诱发感受野的伊文氏蓝血浆外渗的形态学方法,比较穴位区与非穴位区的神经末梢支配密度的差异,并比较穴位刺激诱发的反射活动与穴位和经脉的关系。结果:按解剖学的标准,在相当于传统的穴位区,神经生理学记录到的A纤维末梢密度及刺激C纤维诱发的伊文氏蓝渗出显示的传入神经末梢的密度,均远比非穴位区高,其中,重点穴位神经末梢最为密集,神经末梢密集带沿着经脉的走向分布;穴位刺激特异性地诱发同经性的反射性传出活动。结论:所谓"穴位"实质上是神经支配密集的易兴奋的皮肤/肌肉-神经复合体。  相似文献   

18.
通过检索近5年国内发表的经外奇穴的文章,筛选出临床应用的文章108篇,整理出广泛认可的经外奇穴123个.其中被纳入最新国家标准者有23个,其余100个经外奇穴有48个穴位位于十四经脉循行路线上,有4个穴位与经穴位置重合,另外还有52个无文献资料表明位于经脉循行路线上.通过对这些穴位的整理,可见经外奇穴数目众多,临床应用广泛,但穴名与定位不统一,有待标准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总结论述了目前针灸经络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中的七大误区.电针不是针刺,是电刺激;现在的经脉循行图与古典经脉图严重不符,其原因在于穴位归类的错误;经络本来包括可以看见的血管,看不见的经络是皮肤中的卫气运行途径;针刺调气应当注重刺激皮肤,而不是深部组织;针刺得气,重在针者的感受,而不是病人的感受;针刺的最佳适应症是急性病,而今只能治疗少数慢性病;针刺结束后的身体效应才是特异的针刺效应.作者提出现在的针灸经络基础和临床皆远离古典理论和技术,面临危机.  相似文献   

20.
人体的经脉系统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两个部分,历代医家对十二正经从经脉循行、穴位、主治作用及其临床应用几个方面都有详细的叙述;相反,对于经脉另一个重要部分-奇经八脉的论述却是简而不全,根据已有文献的记载,本文将从奇经八脉的主治病候、临床应用及理论概述三个方面进行总结,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