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评价术后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胃肠癌根治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58例胃肠癌根治患者随机分为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组(IEDs组)和常规肠内营养组(EN组)各29例,IEDs组使用含谷氨酰胺、精氨酸、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EN组使用常规的制剂能全力.分别检测术前1d、术后1,9d2组患者的免疫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自然杀伤(NK)细胞和免疫球蛋白(IgA、IgM、IgG).结果 2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恢复顺利.术前、术后1d2组各项免疫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d2组的各项免疫指标均降低,术后9d均回升.术后9 d IEDs组CD3+、CD4+、CD4+/CD8+、NK细胞、IgA、IgG与IgM较术后1d均显著增加.术后9 d IEDs组CD3+、CD4+、CD4+/CD8+、NK细胞、IgA、IgM较EN组分别增加了6.57%、27.97%、26.47%、36.05%、22.75%、2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胃肠癌根治患者术后给予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在改善免疫功能方面优于常规的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2.
早期空肠管饲营养对食管癌术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食管癌术后早期空肠管饲营养对机体免疫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58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早期空肠管饲营养(EJTN)组和传统肠内营养(TEN)组,每组29例。EJTN组在术后6h行营养支持,TEN组按传统方法,术后禁食,待肛门排气后经口腔进食。分别于术前1d及术后第1天和第8天取外周血检测IgA、IgG,IgM、CD3^+、CD4^+、CD8^+、CD4^+/CD8^+、NK细胞活性等免疫指标及炎症介质TNF—α和IL-2。结果:术后8d EJTN组IgA、IgG,IgM及CD3^+、CD4^+、CD8^+、CD4^+/CD8^+、NK细胞活性明显回升,CD8^+则回落至正常水平,而TEN组CD8^+仍处于高水平,其余指标处于较低水平,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0.01)。炎症介质TNF-α在术后第8天明显低于TEN组(P〈0.05),而IL-2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期空肠管饲营养可提高食管癌术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并减轻炎症反应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对比肠内免疫营养和普通肠内营养对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不同作用.方法 48例食管癌切除术后伴有营养不良的患者随机分为肠内免疫营养组和普通肠内营养组,在手术后第2~8天给予等热卡[125.1 kJ/(kg·d)]营养支持;在术前1 d、术后1 d和术后9 d检测血清IgG、IgM、IgA、CD3+、CD4+、CD8+、CD4+/CD8+.结果 经过7 d营养支持,与普通肠内营养组相比肠内免疫营养组的IgG、IgM、CD3+显著增加(P<0.05),IgA、CD4+、CD4+/CD8+比值显著增加(P<0.01);肠内免疫营养组IgM、CD3+术后9 d与术前1 d差值显著高于普通肠内营养组(P<0.05),IgA、CD4+、CD4+/CD8+比值显著高于普通肠内营养组(P<0.01).结论 早期肠内免疫营养较普通肠内营养能更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从而减少术后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更好的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婴儿体外循环(CPB)术后实施抚触配合穴位按摩护理对免疫的影响.方法:将152例行CPB手术先心病患儿分为抚触组和对照组各76例,抚触组实施抚触配合穴位按摩护理,对照组实施心外科术后常规护理,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d、4 d、8 d等时间点抽外周血,检测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比值)、IgG、IgM、IgA及补体C3的变化.结果:术后1 d、4 d两组NK、CD3+、CD4+/CD8+、IgG、IgM、IgA、C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术后8 d对照组NK、IgG、C3及两组IgA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4 d、8 d NK、IgG及术后8 d C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先心病婴儿于CPB术后实施抚触配合穴位按摩护理,可提高免疫功能,迅速恢复身体机能,改善远期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与传统根治术对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2年12月该科收治的食管癌患者中入组的患者75例,将其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组:35例接受胸腔镜辅助手术(VATS组),30例接受传统开胸食管癌根治术(传统组)。两组患者均于术前1 d、术毕、术后1、3及7 d时抽取空腹静脉血2 mL,采用ELISA方法测定免疫球蛋白IgA、IgM及IgG,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以及NK细胞含量。结果①术毕、术后1~3 d,传统组IgA、IgM及IgG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后7 d时略升高,但仍明显低于术前水平(P<0.05)。术毕、术后1 d,VATS组IgA、IgM及IgG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后3 d时开始升高,7 d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各检测指标之间比较,术后3~7 d,VATS组IgA、IgM及IgG水平均显著高于传统组(P<0.05)。②术毕、术后1、3 d时,传统组患者的CD3+、CD4+及CD4+/CD8+比值及NK细胞含量均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7 d时CD3+、CD4+及CD4+/CD8+比值及NK细胞含量有所升高,但仍明显低于术前水平。术毕、术后1 d时,VATS组患者的CD3+、CD4+及CD4+/CD8+比值及NK细胞含量也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之后逐渐升高,术后7 d时已基本恢复术前水平(P>0.05)。两组各检测指标之间比较,术后1~7 d,VATS组患者CD3+、CD4+及CD4+/CD8+比值及NK细胞含量均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结论胸腔镜辅助食管癌根治术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小,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明显优于传统开胸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100例择期行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50例)和传统开腹组(50例),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第1、8d晨抽取外周空腹静脉血,检测全血T细胞亚群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的水平。结果术后第1d,两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活性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8d,腹腔镜组恢复至接近术前水平,而开腹组仍显著低于术前水平(P<0.05),且显著低于腹腔镜组(P<0.05);两组术后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较小,恢复较开腹组快,体现了微创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使用肠内免疫营养剂对肝硬化肝切除大鼠免疫功能的调理作用。方法:48只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标准肠内营养组,B组为肠内免疫营养组,依标本采集时间不同,各组再分为4个亚组。大鼠用肠内营养剂喂养8d后行68%肝切除术,术后再用肠内营养剂喂养至取标本时间。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4、8d取相应亚组大鼠全血,检测T细胞亚群分类、IgG和IL-6。结果:两组大鼠术后均有免疫功能降低和急性炎症反应的发生,但B组的程度明显低于A组。B组术后1dCD3、CD4、CD4/CD8和IgG,术后4dCD4、CD4/CD8和IgG,术后8dCD4/CD8和IgG均显著高于A组(P〈0.05);B组术后1、4dIL-6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与标准肠内营养相比,能减轻肝硬化肝切除大鼠术后的免疫抑制,增强术后的免疫功能,下调术后过度的急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营养方式对胃肠肿瘤术后患者肠道黏膜通透性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胃肠肿瘤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据字表法分为EN组(早期肠内营养组)和PN组(早期肠外营养组)。两组患者均于术后24h进行营养支持治疗,于营养支持7d后观察两组患者免疫指标(包括CD4~+、CD4~+/CD8~+、CD3~+、CD8~+、IgG、IgM、IgA)的改善情况;于术前及营养支持治疗5d及7d后给予乳果糖10g和甘露醇5g口服,观察乳果糖排除率/甘露醇排除率(L/M)。结果两组患者术前CD4~+、CD4~+/CD8~+、CD3~+、CD8~+、IgG、IgM、IgA等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营养支持治疗后CD4~+、CD4~+/CD8~+及IgG、IgM、IgA均明显上升,CD3~+、CD8~+有所下降。且EN组治疗后CD4~+、CD4~+/CD8~+及IgG、IgM、IgA水平高于P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d及7d后,EN组患者L/M比值均低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在促进患者肠道细胞免疫功能较快恢复,改善肠道黏膜通透性及肠道屏障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应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应用中的护理对策.方法:将68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术后1~8 d,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输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及常规肠内营养制剂.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8天采集外周血,分别测定IgA、IgG、IgM、T 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 比值). 结果:术后第8 天实验组较对照组IgA、IgG、IgM和CD3、CD4、CD4 / CD8 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术后应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可明显改善免疫功能,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脑胶质瘤患者手术前后免疫功能的改变。方法:用单克隆抗体玫瑰花试验(直接法)测定CD3,CD4,CD8,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血清中IgG,IgM及IgA的含量。结果:脑胶质瘤患者术前CD3和CD4以及CD4/CD8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第1d进一步下降,术后第7d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第14d较术前有所上升但仍略低于对照组。脑胶质瘤患者术前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术后第1,7d IgG下降,术后第14d恢复到术前水平,另两种免疫球蛋白则在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脑胶质瘤患者免疫功能明显降低,以细胞免疫更明显;术后1周内免疫功能仍未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L-选择素、白细胞介素(IL)-2、IL-6、IL-8和IL-10水平的变化及其致病意义。方法采自24例SLE患者的血清标本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sICAM-1和L-选择素;用放射免疫检测法(RIA)检测IL-2、IL-6、IL-8和IL-10;另以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SLE患者血清sICAM-1、L-选择素、IL-6及IL-2/IL-10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L-2无明显变化,IL-8水平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E患者sICAM-1、L-选择素和IL-6表达增加,而IL-10表达减少,提示免疫紊乱、促炎与抗炎细胞因子失平衡参与了SLE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L-选择素、白细胞介素(IL)-2、IL-6、IL-8和IL-10水平的变化及其致病意义。方法采自24例SLE患者的血清标本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sICAM-1和L-选择素;用放射免疫检测法(RIA)检测IL-2、IL-6、IL-8和IL-10;另以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SLE患者血清sICAM-1、L-选择素、IL-6及IL-2/IL-10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L-2无明显变化,IL-8水平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E患者sICAM-1、L-选择素和IL-6表达增加,而IL-10表达减少,提示免疫紊乱、促炎与抗炎细胞因子失平衡参与了SLE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3.
14.
IL-2、IL-7和IL-15联合对T细胞的体外扩增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一种快速有效的体外T细胞扩增方法,本研究比较了不同培养条件对T细胞增殖及其功能和特性的影响。取外周血T细胞,用自体的树突状细胞(DC)和EB病毒转化的B细胞进行周期性刺激,用细胞增殖试验、PI和AnnexinV双标记流式细胞术、Cr释放测定及ELISPOT试验分别测定不同培养条件下细胞的增殖程度、IFN-γ分泌细胞的频率、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杀伤活力、细胞的凋亡状态和分化能力。结果显示:T细胞在周期性刺激后,用CD3/28微珠的短期扩增效应最好,但多轮刺激后联合应用IL-2,IL-7和IL-15对细胞的扩增最强。Cr释放试验表明,CD3/28微珠扩增的T细胞不具有杀伤活力,高浓度IL-2诱导的T细胞杀伤活性最强,其次为联合应用IL-2,IL-7和IL-15。ELISPOT显示不同培养条件诱导出的分泌IFN-γ的T细胞频率从高到低依此为高浓度IL-2〉联合应用IL-2,IL-7和Il-15〉低浓度的IL-2〉CD3/28微珠。细胞表型分析显示高浓度IL-2和联合应用IL-2,IL-7和Il-15扩增的细胞含有较高比例的CD3+CD8+T细胞。对细胞的凋亡测定表明联合应用IL-2,IL-7和IL-15获得的T细胞的存活率最高,处于凋亡早期的细胞比例最低。细胞增殖试验显示联合应用IL-2,IL-7和IL-15扩增的细胞分化能力最强。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有效地体外扩增T细胞的方法,其中联合应用IL-2,IL-7和IL-15对T细胞的扩增最显著,获得的T细胞存活率最高,分化能力最强,该细胞同时也含有较高频率的IFN-γ分泌细胞且表现出较强的杀伤活力。  相似文献   

15.
16.
为了探讨细胞因子IL-2、TNF—α、IL-10、IL-8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aGVHD发病中的作用,观察33例Allo-HSCT患者aGVHD的发病情况。aGVHD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部分病例还依据皮肤、肠粘膜活检的病理学变化。移植前后定期采集患者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细胞因子IL-2、TNF—α、IL-10、IL-8的浓度的变化。结果发现,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33例患者均获得造血功能重建,13例发生aGVHD,其中8例Ⅰ度aGVHD,5例Ⅱ-Ⅳ度aGVHD。IL-2、TNF—α水平在aGVHD阳性组明显高于aGVHD阴性组,而IL-10的水平在aGVHD阳性组明显低于aGVHD阴性组,IL-8水平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细胞因子IL-2、TNF—α在临床aGVHD的发病中起重要的正向调节作用,定期检测患者血清的IL-2、TNF—α水平有助于预测aGVH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脐血中GM-CSF、IL-2、IL-6和sICMA-1的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脐血和健康妇女血中GM-CSF、IL-2、IL-6和sICMA-1含量.结果脐血GM-CSF、IL-2和IL-6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妇女(P<0.01),sICAM-1低于健康妇女(P<0.01).结论脐血中有丰富的造血细胞因子且未受病原体侵袭,临床应用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索“恐惧”情绪应激对大鼠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影响. 方法 根据Takashi方法建立恐惧应激模型,通过放射免疫方法检测ACTH、CORT、IL-2和IL-8,并与正常组、孤独饲养组进行对照.结果 各组大鼠ACTH、CORT均有显著差异(F 值分别10.466、13.804;均为P〈0.01).恐惧模型组ACTH、CORT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孤独饲养组.各组大鼠IL-8比较,存在显著差异(F=3.489,P=0.049),恐惧模型组血清IL-8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各组大鼠IL-2未见显著差异(F=1.355, P=0.280). 结论 恐惧可通过激活HPA轴,升高ACTH、CORT水平这一途径调控应激反应.恐惧应激可提高IL-8水平,对机体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脐血中GM—CSF、IL—2、IL—6和sICAM—1的表达水平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脐血中GM-CSF、IL-2、IL-6和sICAM-1的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脐血和健康妇女血中GM-CSF、IL-2、IL-6和sICAM-1含量。结果 脐血GM-CSF、IL-2和IL-6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妇女(P<0.01),sICAM-1低于健康妇女(P<0.01)。结论 脐血中有丰富的造血细胞因子且未受病原体侵袭,临床应用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