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外科手术和麻醉均可使肝血流量(HBF)发生改变。虽有几种测定肝血流的方法,但在临床应用上受到限制,仅用于实验研究。有报道经肝静脉插管测定肝静脉血氧饱和度。用于肺动脉导管的光导技术现已能监测混合静脉氧饱和度,作为麻醉期间连续心肺功能监测的指标。若将此技术用于肝脏,通过测定肝静脉  相似文献   

2.
作者应用类似纤维光导内窥镜肺动脉插管技术,将导管纳入肝静脉,采肝静脉血连续监测静脉血氧饱和度ShvO_2。并用以了解肝功欠佳病人在肝脏手术麻醉期间肝脏氧供/需的比值。作者选择33例患肝癌和胆系肿瘤需行肝叶切除术的成年病人(男25例、女8例)进行研究,这组病人平均58岁(49~73岁),体重平均57kg(49~78kg),其中13例病人术后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肝硬化。术前肌注阿托品0.5mg,羟嗪(安泰乐)50mg。静注芬太尼50~100μg。局麻下,经右侧颈内静脉通过7Fr纤维光导内窥镜将肺动  相似文献   

3.
亲属活体肝移植(LRLT)是目前作为终末期肝病的挽救治疗方法,具有高成功率。为保证供体安全只能切取部分肝脏,通常不能取得足够长的肝静脉(HV),这给移植带来技术困难,其中与解剖学有关的严重问题之一是HV流出的阻塞,因此需作肝静脉重建。为此作者回顾分析42例LRLT,受体男性和女性各21例,中位年龄2(0.8~62)岁,移植供体为21例母亲,13例父亲、5例儿子、1例兄弟、1例女儿和1例祖母。方法 供体切除法是先游离左半肝并暴露肝左、肝中HV及共干,分离进入两HV共干的静脉导管,结扎共干,切断肝实,当切取左半肝(LL)时应包括肝中静脉,在两者共干…  相似文献   

4.
<正>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tent shunt,TIPS)是指经颈静脉途径插管至肝静脉,穿刺肝实质进入门静脉并在肝实质中放置支架以实现分流门静脉血流、降低门静脉压力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式。自1989年Richter等[1-2]首次利用TIPS成功治疗反复上消化道出血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以来,TIPS在临床得以逐渐应用。  相似文献   

5.
绕肝提拉法肝后隧道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解剖学的研究,探讨绕肝提拉法手术的临床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解剖教学的21例成人尸体的肝后下腔静脉,从腔内观察尸肝组汇入肝后下腔静脉的肝短静脉开口情况,按不同绕肝提拉法的路径和不同肝后隧道宽度(10mm、6mm)统计可能遇到的肝短静脉数。结果绕肝提拉法在肝后隧道宽度6mm时标准路径遇到肝短静脉0~3(中位数=1)支,标准右上方路径(EM路径,肝后下腔静脉右缘距肝下缘1cm)遇到肝短静脉0~2(中位数=0)支,后者小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绕肝提拉法手术建立肝后隧道是可行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永久阻断肝静脉对肝创面出血量和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永久阻断肝静脉后对肝脏手术患者出血量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 2 9例在结扎右肝静脉情况下行肝右后叶肝脏肿瘤切除术 (结扎组 )和 9例缝扎肝静脉 (左 4、中 3、右 2 ) (缝扎组 )控制近第二肝门肝损伤大出血后患者腹腔出血量和肝功能的变化 ,并与同期同部位未行肝静脉结扎的 36例肝脏肿瘤切除术患者和 15例按其它方法处理的合并肝静脉损伤的近第二肝门肝损伤患者进行对照。结果 结扎组、缝扎组患者术后立即出现转氨酶增高 ,但无明显黄疸 ,术后 1周肝功能均全部恢复正常 ;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 ,无手术死亡 ,一期愈合率 10 0 %。对照组 2例死于术后肝功能衰竭 ;1例因出血不止死亡 ;2例因术后再出血、膈下脓肿行二次手术。结扎组术中出血量是 42 8± 2 5 3ml,对照组是 789± 2 71ml;缝扎组术后出血量为 2 6 2± 10 2 ml,对照组为 831± 387m l,P<0 .0 1。结论 永久结扎阻断一支肝静脉能明显减少肝脏手术特别是合并肝静脉损伤创面的出血量 ,对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肝门血流阻断技术应用的技术要点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微创外科2005年5月至2011年6月期间95例行肝门血流阻断的腹腔镜肝切除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21例,左半肝切除13例,右半肝切除4例,肝段切除17例,局部性肝切除24例,血管瘤切除5例,中转开腹手术11例。39例应用间断性Pringle法行全入肝血流阻断,阻断时间为(30.84±9.51)min;56例行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包括14例经Glisson鞘一并阻断肝蒂,42例打开Glisson鞘,分离并阻断鞘内动脉及门静脉。12例于断肝前阻断肝静脉,包括7例缝扎肝左静脉,4例分离肝左静脉,1例分离肝右静脉;其余病例则在断肝过程中于断面内处理肝静脉。手术时间(236.80±95.97)min,术中出血(551.55±497.41)ml,输浓缩红细胞(2.60±2.23)U,血浆(211.90±179.29)ml。术后并发症包括肝断面出血4例,胸腔积液4例,肺部感染3例,腹水7例,胆瘘2例,死亡1例。术后住院时间(12.47±4.18)d。截止2012年2月29日,72例肝癌获随访,随访时间(24.14±16.62)个月(5~81个月),1年生存率为68.4%(54/79),3年生存率为21.5%(17/79)。结论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应用肝门血流阻断技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病肝血流阻断规则性肝叶切除6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8年10月~2000年5月本科共施行病肝血流阻断规则性肝叶切除6例,而同期本科施行肝切除术共15例,无手术死亡,均痊愈出院。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6例,男2例,女4例,年龄32~60岁。其中原发性肝癌3例,右半肝1例,左半肝1例,肝右三叶1例;肝脏外伤包膜下巨大血肿2例,均位于右半肝;肝内胆管结石致肝纤维化1例,位于左半肝。3例原发性肝癌中HBsAg(+)2例,AFP(+)2例。1.2 麻醉的选择2例肝严重外伤行单纯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其余4例施行连续硬膜外+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2 方法与结果2例肝外伤行右上经腹直肌切口;肝…  相似文献   

9.
采用肝动脉结扎加插管、脐静脉插管,应用埋藏式输液装置,埋干皮下,定时化疗,取得较满意疗效,在21例中有2例临床完垒缓解,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成人间活体供肝移植中切取供者右半供肝(含或不含肝中静脉)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6月至2008年9月,单小组实施成人间活体供肝切取手术78例;76例行右半供肝移植,其中供肝含肝中静脉30例(含肝中静脉组),不含肝中静脉46例(不含肝中静脉组).对两组供者的基本资料、手术相关资料以及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进行了评估和比较.结果 CT计算供者残留肝脏体积比为29.40%~50.99%;供肝重量与受者体重的比例(GRWR)为0.74%~1.76%.两组供者(含与不含肝中静脉组)在年龄、体重身高指数(BMI)、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输注红细胞量、拔除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供者存活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含肝中静脉组供者体重小于受者体重所占的比例(75.0%)明显高于不含肝中静脉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含肝中静脉组切取的供肝重量、实际GRWR以及供肝冷保存时间明显低于不含肝中静脉组(P<0.05);两组供者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供者经过严格的术前评估,切取含或不含肝中静脉的右半供肝均是安全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99mTcECT动态扫描和断层扫描预测肝癌手术切除安全性的价值。方法 采用99mTc 植酸钠胶体肝再摄取和首次通过斜率原理 ,运用自编程序 ,检测 2 0例肝癌和 10例正常健康人的HBF、HAF、PVF。 16例肝癌再行断层扫描。划出手术预切除区 ,计算出功能肝切除率。结果 肝癌病人和正常人的HBF分别为 :142 4 9± 431ml/min ,15 0 7 5± 36 4 3ml/min ,(P >0 0 5 ) ;HAF为 :6 4 2 %± 2 3 6 %,35 7%± 6 2 %,(P <0 0 5 ) ;PVF为 :33 8%± 14 5 %,6 4 3%± 8 7%(P <0 0 5 ) )。 16例功能肝切除率 :10 %~ 2 0 %6例 ,2 1%~ 30 %7例 ,31%~ 40 %1例 ,41%~ 5 0 %1例 ,5 0 %以上者 1例 ,术后因肝功能衰竭死亡 1例。结论 99mTc 植酸钠动态及断层扫描能确定肝血流量和各种不规则肝切除术的功能肝切除率 ,预测切除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猪原位肝移植术中体外静脉转流途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猪原位肝移植手术中体外静脉转流的应用及不同转流途径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50只健康家猪按体重接近原则配对分为供体组与受体组进行 2 5例原位肝移植手术 ,受体组无肝期采用不同体外静脉转流途径 ,其中A组 (1 6只 )经门静脉插管 ,B组 (9只 )经脾静脉插管。术中连续监测A、B两组动物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术后 2 4h ,A组存活 1 4只 ,B组 9只全部存活。A组血流动力学在无肝期开始及结束时均出现明显波动 ,平均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下降 ,心率上升 ;B组在整个无肝期内血流动力学保持平稳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结论 猪原位肝移植术中应用体外静脉转流 ,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而经脾静脉插管转流较经门静脉插管转流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肝血管造影在肝癌的诊断上亦有很大价值。但由于本法是侵袭性诊断技术,操作较复杂,病人也有一定痛苦,因此临床上应用较少。肝血管造影中包括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或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经皮经肝门静脉造影或经脾穿刺的脾门静脉造影,脐静脉造影(经肝圆韧带内的脐静脉插管入左门静脉),肝静脉造影(可采用不同途径,经上肢静脉插管到右心房达下腔静脉,亦可经大隐静脉或股静脉插管达下腔静脉至肝静脉平面,再操纵导管进入肝静脉内。亦有经颈内静脉途径插管者)。尽管上述各种肝血管造影都有助于肝癌的诊断,但其中更有诊断价值的是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或肝动脉造影。因选择性动脉造影则是直接地看到滋养肿瘤的动脉,根据动脉影象的特征性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入路肝切除联合选择性肝静脉阻断技术在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ALPPS)治疗肝右叶巨块型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期间采用前入路肝切除联合选择性肝静脉阻断技术行ALPPS治疗的9例肝右叶巨块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患者完整接受ALPPS手术,3例患者因第一期手术后剩余肝脏体积增长不达标而未行第二期手术。ALPPS第一期术后剩余肝脏平均增长体积为139.1 cm~3(46.4~291.6 cm~3),剩余肝脏体积平均增长率为37.8%(15.1%~76.2%),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56 m L(200~600 m L)。ALPPS第二期手术行右半肝切除4例,扩大右半肝切除2例;术中平均出血量为617 m L(300~1 400 m L)。无胆汁漏及肝功能衰竭并发症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本组有限病例的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前入路手术方法联合选择性肝静脉阻断在ALPPS治疗右肝巨块型肝癌中应用是安全、有效的,更符合肿瘤外科的"无瘤"原则,能减少术中出血、胆汁漏等并发症,但其针对合并乙肝后肝硬变肝细胞癌患者的长期治疗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病例积累。  相似文献   

15.
复杂肝切除术可导致大出血和空气栓塞。通过经典的全肝血流阻断技术虽可减少或避免大出血及空气栓塞.但由于同时阻断下腔静脉,易引起全身血流动力学紊乱。因此,肝静脉阻断技术即保留腔静脉开放的改良全肝血流阻断应用于临床,既防止肝切除过程中大出血,又保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而耐受手术。本文就肝静脉的相关解剖、经典的全肝血流阻断、肝静脉阻断方法、肝静脉阻断技术的应用等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肝癌双重血供(肝动脉和门静脉)的理论基础上,经肝动脉联合门静脉插管栓塞/化疗灌注/化疔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的方法在临床上有广泛运用,并在许多临床研究中取得比单纯经肝动脉治疗更好的效果[1-4].但其结果尚未能得到公认及未在基础实验中得到很好证明.兔VX2肝癌模型是少数建立在较大动物体内且适于进行插管实验研究的动物模型[5-6],且已有经肝动脉插管VX2肝癌兔模型的报道[7-8],但尚未见肝动脉联合门静脉插管VX2肝癌兔模型的报道,且目前的研究多采用显微镜下插管的方法,认为显微镜下视野清晰,对血管损伤小,手术需要时间短,插管成功率高[9].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31例严重肝破裂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31例严重肝破裂的临床资料。其中:肝破裂Ⅲ级5例,Ⅳ级16例,Ⅴ级10例(肝右静脉主干破裂4例,肝中静脉主干破裂2例,肝左静脉主干破裂2例,肝右静脉及肝短静脉破裂并撕裂下腔静脉2例)。手术方法:规则性右半肝切除1例,清创性肝右三叶切除2例,左外叶切除7例,不规则右肝切除21例(同时行肝破裂修补5例),下腔静脉修补2例,肝中静脉修补2例,肝右静脉结扎4例,肝左静脉结扎2例。结果胆漏3例,经引流痊愈;切口感染2例,经换药痊愈;切口裂开1例,经重新缝合痊愈;胆道出血2例,经介入治疗痊愈;应激性溃疡出血3例,黄疸4例,经对症治疗痊愈;胃穿孔1例,经再次手术修补引流痊愈;腹腔脓肿1例,经超声引导下穿刺痊愈。本组无死亡。结论在严重肝外伤,特别是合并肝后下腔静脉破裂时,肝切除是有效止血和充分暴露破裂血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腹腔镜肝切除术最早报道于1992年[1]。但相对于其他腹腔镜手术,肝脏手术进展及临床应用普及均较慢。2000年法国巴黎Henri Mondor医院的Cherqui等[2]报道一宗较大病例(30例)的腹腔镜肝切除术,肯定了其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肝后下腔静脉间隙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的解剖基础及其在肝脏外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尸肝(包括完整的下腔静脉)进行解剖,测量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的相关解剖数据。经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入路行6例巨大肝癌、血管瘤切除及1例背驮式肝移植病肝切除。结果肝上静脉窝内肝静脉间的距离平均为(16.75±3.93)mm。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的长度平均为(57.76±9.65)mm。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的宽度平均为(9.17±2.30)mm。7例手术均取得成功无相关并发症发生,与其它手术入路相比有显著意义。结论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有其解剖基础,在肝脏外科中可作为一良好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肝静脉合干以及在下腔静脉(IVC)注入的解剖与分布,从规范背驮式肝移植技术角度将其分型.方法 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卫生部移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0年5月至2007年8月施行的248例背驮式肝移植(PBLT)资料.在移除病肝时观察每例患者肝静脉在第二肝门合干以及注入下腔静脉的解剖情况,观察肝短静脉在第三肝门注入下腔静脉的解剖情况.结果 本组248例肝病切除术中观察到肝静脉合干及注入下腔静脉的解剖情况为:左中肝静脉合于142例、右中肝静脉合干54例、三支分别注入34例(18例非水平轴面注入IVC,16例同水平轴面注入IVC)、三支肝静脉合干14例、各肝段肝短静脉分别注入4例.作者按肝静脉合干及注入IVC解剖情况将其分为五型:Ⅰ型(左中合干型)57.2%、Ⅱ型(右中合干型)21.7%、Ⅲ型(三支合干型)5.6%、Ⅳ型(分别汇入型)13.0%(其中ⅣA型16例,占6%,为同轴水平汇入;ⅣB型18例,占7%,为非同轴水平汇入)、Ⅴ型(肝段型)1.6%.结论 Ⅰ、Ⅱ、Ⅲ型可常规行经典式背驮式肝移植.Ⅳ型(ⅣA型)有近50%的肝静脉同轴水平注入IVC(同轴水平注入IVC占本组病例6%),可三支成型常规行经典背驮式肝移植(CPBLT).ⅣA型常规行CPBLT效果好.部分Ⅳ型(ⅣB型)和Ⅴ型仅能行供、受体IVC端侧或侧侧的改良背驮式肝移植(APBLT),或行经典式原位肝移植(classic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COLT),亦可结扎或缝扎各HV分支,在供、受体IVC后、前正中行梭形切口或三角型开孔吻合.根据HV合干与非合干汇入IVC的解剖状况,将其分型,并根据HV分型可规范PBLT手术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