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了解湖南省实验动物微生物学质量,为实验动物实行科学管理提供重要依据,保证实验动物质量,确保实验结果准确和实验动物科技事业工作者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方法 在相关单位生产繁殖群以单纯随机抽样原则采样,按照GB 14922.2-2001、GB/T 14926-2001和GB/T14926.21-2008进行实验动物微生物检测.结果 SPF级大鼠批次合格率为73.68%,SPF级小鼠批次合格率为77.78%,普通级新西兰兔批次合格率为60.61%,普通级豚鼠批次合格率为100%.结论 我省2006 ~2010年实验动物微生物学质量前期呈现下降趋势,后期得到较大改善.要继续采取措施加强实验动物管理,消除实验动物种群微生物感染.  相似文献   

2.
实验犬寄生虫检测程序及方法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遵照GB14922.1-2001的等级标准要求,依据GB/T18448-2001检验方法,收集和参考国内外实验动物寄生虫学质量控制的有关资料,结合实际检测中积累的大量实验数据和相应经验,进行总结,概述出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检测效率高的实验犬寄生虫系统检测程序及方法。  相似文献   

3.
严格认真做好实验动物细菌质量检测,保障实验动物质量,为医、教、研提供高标准、高质量的实验动物.以国家标准GB/T14926-2001<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检测方法>为依据,制定与严格执行SOP;不断提高检测工作者的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水平;全面加强实验室管理等.将这三方面工作中的每个环节都认真严格做好,才能把整个检测工作做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2003年至2007年湖南省实验动物中沙门氏菌、汉坦病毒、仙台病毒、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弓形虫病等几种常见的人兽共患病的流行病学进行调查.方法 按抽检动物.结果 实验大、小鼠汉坦病毒(HV)和仙台病毒(Sendai)出现抗体阳性,实验小鼠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出现抗体阳性,实验鼠沙门氏菌(Salmonella)检测结果阳性,实验大鼠和普通级兔弓形体(Toxoplasma)检测结果阳性.结论 应加强对实验动物流行病学的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17~2021年陕西省部分实验动物使用单位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 SPF)级大、小鼠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检测结果,了解各单位大、小鼠病原微生物学质量状况,为实验动物质量管理与监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照现行国家标准GB 14922.2-2011、GB/T 14926-2001和GB/T 14926.21-2008,由陕西省实验动物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对大、小鼠进行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抽样检测并分析质量状况。结果 2017年~2021年累计抽检109家单位的小鼠2549只,45家单位的大鼠503只。检测结果显示,小鼠体外寄生虫(螨虫)检出率由5.26%降为0.15%,肠道鞭毛虫由10.53%降为0.45%,肠道蠕虫由0.40%升至2.39%,沙门菌由2.78%降至无检出,泰泽病原体抗体阳性率由1.38%降至无检出;大鼠体外寄生虫(螨虫)检出率由7.07%降至无检出;肠道鞭毛虫由11.50%降为0.83%,蠕虫由3.79%升至7.50%,金黄色葡萄球菌由1.77%降至无检出。小鼠病毒血清抗体阳性率,2017年检出小鼠肝炎病毒(4.71%)、仙台病...  相似文献   

6.
国家标准GB14925-2001中规定,清洁级和SPF实验动物应该在屏障系统中饲养,按照国标的要求来饲养实验动物是必须的。在屏障系统里面,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日常实验动物设施建设和环境控制检测中发现《实验动物设施及环境GB 14925-2001》附录中对于按其浓度的检测方法存在缺陷,动态检测氨浓度指标,通常在1~7 mg/m^3范围之内,极少有出现在7~14 mg/m^3的情况。在此提出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病毒性疾病是实验动物的重大危害因素之一。目前,国际确认品系小鼠中已发现的病原体有60多种,其中病毒有20种以上。实验动物可同时自然感染几种病毒,感染后产生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不一。急性感染可引起剧烈发病,暴发性死亡,甚至全群覆没。不少动物属隐性感染,无明显临床症状;但由于实验条件等外界环境的刺激,体内的病毒因子被激活,可使动物发病死亡,给实验造成严重的干扰。国际上发达国家均把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质量控制列于重要地位,特别是定期进行病毒性疾病的检测。各国根据本地区疾病流行情况及其所掌握的检测手段,制定了各种实验动物病毒学检测内容。在实验用鼠方面,不同国家和组织的检测项目不尽相同,但均将对实验人员和饲养人员造成威胁的人畜共患性病毒如:流行性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使用血清学方法和PCR方法对北京地区实验小鼠多瘤病毒(POLY)感染情况进行初步调查和评估分析。方法对2011-2012年度我中心收检的不同实验动物生产设施的SPF级、清洁级小鼠血清130份、不同实验动物使用机构实验小鼠血清67份,共197份样品进行POLY病毒血清学检测;根据多瘤病毒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应用PCR方法检测不同动物生产设施的SPF级、清洁级小鼠的80份肠内容物样品是否存在POLY病毒。结果抽检的2011-2012年度实验动物生产设施的SPF级、清洁级小鼠血清130份未检出POLY病毒抗体;实验动物使用机构实验小鼠血清样品检出POLY病毒抗体7/67阳性。使用的PCR方法检测实验动物生产设施不同级别的80份小鼠肠内容物未检出POLY病毒核酸。结论北京地区实验动物饲养机构的实验动物基本排除POLY病毒的潜在污染,实验动物使用机构中实验用动物仍然存POLY病毒的潜在污染。实验动物生产设施对各级别实验动物应每年度至少进行一次全项病毒检测,以便更客观的了解实验动物质量;实验动物使用机构应对如何加强实验中动物的质量控制问题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0.
长爪沙鼠生化位点检测方法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爪沙鼠生化位点检测方法可用于长爪沙鼠的遗传质量分析,同时也为该动物群体遗传结构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孙贺娟等基于首都医科大学的普通级长爪沙鼠,对长爪沙鼠生化位点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探索。目前,有关规范实验长爪沙鼠遗传质量的检测方法至今仍是空白,这与该动物目前实验动物化的进程不相适应。另外,有关实验动物遗传质量的国家标准只给出了近交系大小鼠的质量检测规范,对于封闭群动物则没有相应的规定。基于此,我们在参照GB14923-2001、GB/T14927.1-2001及孙贺娟检测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试验,并在试验中对每个条件进行摸索,排除可能的干扰因素,在尽量取得较佳结果的基础上,对本中心长爪沙鼠生化位点的检测提出了一些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试运行的三级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性能测试及安全评估,探索建立生物安全实验室物理的检测技术方法和程序。方法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对运行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压力、洁净度、照度等7项指标检测。结果三级动物生物安全基本符合GB50346-2004“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技术规范”及GB14925-2001“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标准。结论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物理指标满足应用要求,生物安全实验室物理指标检测能为生物安全实验室认证提供客观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上海市目前实验动物屏障环境设施(静态)质量情况。方法按GB14925-2001《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中的方法,对上海市2010年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实验动物屏障环境设施(静态)进行检测。结果除温度、空气洁净度和噪声外,其他环境指标均存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情况。对存在不符合项的单位提出了整改建议。结论实验动物屏障环境应从设计布局开始综合考虑,规范施工、科学安装、全面调试,并加强在日常运行中的维护、监控和管理,才能保证设施正常有效运行,以提高实验动物的质量和动物实验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根据《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GB14925-2001国家标准[1],在新疆医科大学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了对屏障设施自检的基础上,邀请了具有国家级实验动物环境条件检测[2]资质的专家进行了达标验收,完全达到了国家有关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一年内在我校隔离检疫的不同来源的39批实验鼠进行病原体检测,分析各类疫病感染的规律,进一步完善隔离检疫系统.方法 依照国家标准GB 14922.2-2011和GB 14922.1-2011进行检测,以细菌鉴定试剂盒法为补充.结果 整体合格率为79.49%,其中来自国外动物检测合格率为100%(7批次来自美国,1批次来自日本);来源为国内共31个批次合格率为74.19%,其中病毒检出率为9.68%,致病菌检出率为25.81%,寄生虫检出率25.81%.结论 国内来源动物背景复杂,质量有待提高.隔离检疫和实验自检室可有效阻止外来实验动物所携带病原微生物对动物设施可能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皖南医学院SPF级实验动物屏障环境设施技术指标进行检测及分析,以确保达到保障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质量的目的。方法:以GB14925-2010为检测依据和综合判定原则,选用专业检测仪器进行屏障环境相关指标采集和评判。结果:屏障环境设施各项技术指标,如温度、相对湿度、噪声、工作照度、动物照度、换气次数、气流速度、静压差、空气洁净度、沉降菌、氨浓度等均符合国家标准。结论:皖南医学院SPF级实验动物屏障环境设施可以有力保障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质量,为科学研究提供高品质的实验材料,确保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与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6.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实验动物学科起步较晚,但近40年来,实验动物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在促进本行业规范发展、产品质量提升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我们在工作中发现,实验动物标准化文件编写仍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提高实验动物标准化文件质量,本文按照GB/T 1.1-2020等有关标准化文件要求,以标准文件基本框架为脉络,对实验动物标准化文件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提供正确示例,以期减少相似问题发生,进一步提升实验动物标准化质量,促进学科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实验动物屏障系统微生物动态状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运行中的实验动物屏障系统微生物的情况。方法采用沉降菌法、棉拭子法等方法,研究运行中的屏障系统不同区域、不同环境指标下屏障系统内微生物的状况。结果动态下的屏障系统微生物情况与国标GB14925-2001中静态环境有较大不同,动物饲养室和动物实验室沉降菌浓度远高于静态要求;辅助区域在规范化消毒及严格管理的情况下,能达到国标要求。屏障系统的微生物情况存在一定的昼夜变化规律,在晚间出现峰值。结论合适的换气次数可有效控制实验动物屏障系统的沉降菌浓度;加强消毒及硬件的管理,是屏障系统内环境稳定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屏障系统内安放独立通气笼盒(Individually Ventilated Cages,IVC)双保险模式饲养实验啮齿类动物,力求动物饲养、实验的全过程达到SPF级;降低动物实验室硬件建造费和维持费(节能)。方法通过改建一间屏障环境动物实验室,对空气洁净度等相关项目数据按GB14925-2001方法检定,并在该实验室内安放SPC级IVC饲养动物;在超净工作台内做打针投药等动物实验。结果改建的屏障环境动物实验室和IVC,各项检测数据均达到新国标要求。结论医学实验动物屏障环境内安放IVC饲养啮齿类动物、做动物实验,这种双保险模式能全过程达到SPF级要求;饲养、实验人员操作较简便,节能。  相似文献   

19.
程睿  范娜  鲁晓晴  王斌  梁国栋 《中国热带医学》2018,18(10):1070-1074
目的 白蛉可通过吸血活动而传播多种病原体,包括寄生虫、细菌、病毒,是重要的医学媒介昆虫。我国在白蛉传播病毒及其与疾病关系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本文介绍了国际上有关白蛉传播病毒及其与人畜动物疾病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白蛉传播的病毒、白蛉传播病毒在病毒学中的分类、白蛉传播病毒引起的人类及动物性疾病,以此推动中国白蛉传播病毒相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对实验动物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实验动物标准的不断完善就变得尤为重要,小鼠诺如病毒在实验小鼠中有很高的感染率,小鼠感染后不仅对动物本身造成危害,对实验结果也会产生较大影响。我国的实验动物国家标准目前还未将小鼠诺如病毒纳入常规检查项目,我们参考国内外小鼠诺如病毒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国外相关标准,编制了小鼠诺如病毒的团体标准。本文介绍了小鼠诺如病毒检测方法团体标准编制的背景、法律法规依据,对标准内容的设置进行了解释。本标准的编制完善了实验动物相关标准,为推动实验动物质量的提高,适应实验动物国际化发展的需求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