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高同型半胱氨酸和相关危险因素对青年脑梗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青年脑卒中的影响,以及同型半胱氨酸与血脂、脂蛋白(α)、血压、血糖和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方法:于2002-10/2004-10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内科病房收集45岁以下的脑梗死患者47例,对照组为与脑血管病无关的同期住院患者23例。对所有研究对象都检测血压、血脂、脂蛋白(α)、血糖和血液流变学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青年脑梗死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13.64&;#177;6.65)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10.27&;#177;3.77)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2,P(0.05);并且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舒张压(r=0.570,P(0.05)、全血低切黏度(r=0.551,P&;lt;0.05)、全血高切黏度(r=0.463,P(0.05)、血浆黏度(r=0.465,P(0.05)具有正相关性;与血脂、脂蛋白和血糖无相关性。结论:青年脑梗死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同龄健康人,是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胰岛素对脑梗死后高血糖患者血液流变学及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对功能恢复的意义。方法236例脑梗死后高血糖患者为1999-11/2003-03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收治,将其随机分为胰岛素组和常规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5d测定血液流变学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水平,两组比较,观察胰岛素对脑梗死后高血糖患者血液流变学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胰岛素组患者治疗后全血黏度高低切变值和血浆黏度明显改善(P<0.05),血清SOD活力犤(93.7±9.78)NU/mL犦较治疗前犤(75.5±11.63)NU/mL犦增高(P<0.05),丙二醛浓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胰岛素可改善脑梗死后高血糖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减轻自由基的损害。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探讨平均血小板容积(MPV)、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及血液流变学改变与青年脑梗死患者梗死体积的相关性,为其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根据头部CT或MRI病灶大小及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将我院109例脑梗死患者(18-45岁)分为大梗死组(梗死体积>10 cm3)、中梗死组(梗死体积4-10 cm3)、小梗死组(梗死体积<4 cm3),30例健康查体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进行MPV、FIB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查,包括:全血黏度低切(Lηb)、全血黏度中切(Mηb)、全血黏度高切(Hηb)、血浆黏度值(ηP)、全血还原黏度低切(Lηr)、全血还原黏度中切(Mηr)、全血还原黏度高切(Hηr)、血沉方程K值(KVE)、红细胞积聚指数(EAI)、红细胞刚性指数(ERI)、红细胞变形指数(EDI)、红细胞电泳指数(EEI)、红细胞比容、血沉,共计16项指标。结果表明:各组脑梗死患者MPV、FIB含量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大梗死组MPV、FIB含量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高于小梗死组(P<0.05);各组脑梗死患者在病程恢复期MPV、FIB含量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明显下降,但未达到健康对照组水平(P<0.05)。脑梗死体积与MPV、FIB含量及血液流变学水平呈正相关(r=0.36,0.29,0.48)。结论:青年脑梗死病情的严重程度与MPV、FIB及血液流变学水平密切相关,定期检查上述指标对预防青年脑梗死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ACS患者224例(ACS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168例为对照组,2组采用循环酶法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分析其与胰岛素抵抗间关系。结果 ACS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体质量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较对照组升高(P<0.05),胰岛素敏感性指数较对照组降低(P<0.05);ACS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空腹胰岛素(r=0.192,P<0.01)、胰岛素抵抗指数(r=0.216,P<0.01)呈正相关,与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呈负相关(r=-0.147,P<0.05)。结论 ACS患者存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升高及胰岛素抵抗,二者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脑血管患者血清同型半光氨酸及硒的测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探讨了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脂、载脂蛋白、脂蛋白 (a)、硒水平之间的关系。采用经CT确诊的脑血管病患者共 10 8例 ,脑血栓患者 74例 ,脑出血患者 34例 ,对照组 5 2例。结果显示 :(1)脑血栓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19 86± 9 16 μmol/L) ,脑出血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17 94± 6 2 1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 (11 33± 4 17μmol/L) ,P<0 0 1。 (2 )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血脂、载脂蛋白、脂蛋白 (a)无明显相关。 (3)脑血管病患者血清硒水平 (80 83± 16 5 6mg/L) ,对照组 (84 5 8± 16 5 6mg/L)。两组硒的水平无明显差异。结果提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血管病新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因为血清中硒浓度很低 ,微量的变化在小样本中难以统计 ,有待积累资料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totalhomocysteine,tHcy)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heartdisease,CHD)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7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同时分析tHcy浓度与吸烟、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各血脂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CHD患者血浆tHcy高于对照组犤分别为(19.39±1.53),(12.27±2.615)μmol/L,t=9.13,P<0.001犦;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血浆tHcy浓度越高(P<0.01);吸烟、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各血脂指标与tHcy之间均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高tHcy血症可能是CHD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ILIB)对颈髓损伤患者血液流变学及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49例颈髓损伤患者分为低能量氦氖激光治疗组25例和常规治疗组24例,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检测血液流变学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观察低能量氦氖激光对颈髓损伤患者血液流变学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颈髓损伤患者血液黏度增高,血清SOD活力降低且MDA含量增高。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治疗后激光组全血黏度高低切变值和血浆黏度均明显改善犤(4.8±0.9)mPa·svs(5.7±1.2)mPa·s,(6.1±1.0)mPa.svs(7.5±1.2)mPa·s,(1.68±0.28)mPa·svs(2.16±0.28)mPa·s犦(t=2.451~2.537,P<0.05),血清SOD活力增高犤(1.52±0.17)pmol/(s·L)vs(1.35±0.25)pmol/(s·L)犦(t=2.652,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犤(4.0±0.7)μmol/Lvs(4.8±0.8)μmol/L犦(t=2.478,P<0.05)。结论: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可改善颈髓损伤患者血液流变学状况,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减轻自由基的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海训后指战员心血管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检测某部指战员(n=50)海训前、后的血压、心率、心电图及血液流变仪检测海训前、海训结束后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并加以比较。结果:海训结束后指战员的心率犤(66.2±6.0)次/min犦减慢、舒张压(60.38±8.66)mmHg降低与海训前犤(69.1±6.3)次/min犦、犤(70.22±10.62)mmHg犦相比差异显著(t=2.78,2.34;P<0.05);收缩压犤(117.56±9.24)mmHg犦较训练前犤(118.72±8.14)mmHg犦则无显著差异(t=1.37;P>0.05)。常规心电图的轻度异常率为46%。海训后指战员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H、全血高切黏度分别为:(26.87±3.71),(7.28±0.65),(5.28±0.43)mPa·s与海训前相比显著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4.08~4.82,P<0.01)。全血中切黏度L、血浆黏度分别为:(13.34±1.50),(4.27±0.08)mPa·s与海训前相比显著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2.17,2.56,P<0.05)。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全血高切还原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方程K值分别为(61.16±10.29),(10.17±1.81)mPa·s,(42.67±5.10)%,(14.63±10.98)mm/h,73.50±57.20,与海训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65~1.79,P>0.05)。结论:海训可显著改善指战员心血管系统功能,但长期大强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叶酸、维生素B12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的关系。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电化学检测法测定37例VD患者的血浆总Hcy水平,并与40例正常同龄对照组及40例非痴呆脑梗死组比较,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reductase,MTH-FR)基因多态性,同时测定血浆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结果:VD患者血浆总Hcy水平犤(28.79±6.48)μmol/L犦显著高于非痴呆脑梗死组犤(25.34±5.36)μmol/L犦(t=2.553,P=0.005);非痴呆脑梗死组患者血浆总Hcy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同龄对照组犤(19.71±2.82)μmol/L犦(t=16.322,P=0.0001)。MTHFR基因型有3种,即纯合子(T/T)型,杂合子(T/C)型,纯合子(C/C)型。3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VD组患者血浆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明显低于非痴呆脑梗死组(t=2.329,3.275;P=0.026,0.001);非痴呆脑梗死组患者血浆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同龄对照组(t=3.302,2.328;P=0.001,0.027)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VD发病的一个新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抑郁的关系。方法 62例脑卒中后抑郁老年患者以及20例脑卒中后无抑郁老年患者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FPIA)检测同型半胱氨酸。10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卒中后抑郁组、卒中后非抑郁组、对照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别为(25.59±9.47)μmol/L、(18.56±7.84)μmol/L、(12.67±6.45)μmol/L,两两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卒中后抑郁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r=0.8953,P<0.05)、年龄(r=0.8462,P<0.05)均相关。结论脑卒中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抑郁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