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曹品光  农智  蒋智华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11):1318-1319,1326
目的建立疟疾疫情预测模型GM(1,1),应用于百色疟疾发病率的预测。方法根据2000~2010年百色疟疾发病率数据,建立疟疾发病率预测灰色模型GM(1,1),并作拟合效果检验;外推预测2011~2013年百色区疟疾发病率。结果疟疾发病率预测数学模型为X(t)=3.71056128e-0.329307(t-1)(t=2,3,……,n),经拟合检验,模型拟合精度合格(C=0.4069,P=0.9000)。外推2011~2013年百色疟疾发病率,分别为0.0991/10万、0.0713/10万和0.0513/10万。结论GM(1,1)模型较好地拟合了百色疟疾发病的趋势,预测结果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核和评价广西最后5县(区)是否达到国家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方法按照国家基本消灭疟疾标准和考核方法,对环江、乐业、大化、钦南和钦北5县(区)进行现场考核和资料审核。结果环江县2004~2005年疟疾发病率为0.05/万、0.03/万,2006-2008年发病率为0;乐业县2004年疟疾发病率为0.26/万,2005~2008年发病率为0;大化、钦南和钦北疟疾发病率连续5a为0。在5县(区)15个乡(镇)103个点,抽检当地居民和学生7800人,未检出疟原虫阳性者。免疫荧光抗体技术(IFA)检测滤纸血样7806份,抗体阳性率为0.026%。结论5县(区)疟疾发病率连续5a控制在1/万以下,达到国家基本消灭疟疾标准。应继续加强疟疾监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灰色模型预测海南省梅毒发病率的适用性,并对未来5年梅毒发病趋势进行预测,为科学制定梅毒防控措施、合理配置防控资源提供依据。方法运用GM(1,1)建模方法对2009-2013年海南省梅毒的发病率进行模型拟合,对拟合精度进行评判,并运用模型进行梅毒发病率预测。结果海南省梅毒发病率的GM(1,1)模型,拟合精度和预测效果好(C=0.2907<0.35,P=1),模型预计今后5年海南省梅毒发病率结果分别为45.98/10万,52.60/10万,60.19/10万,68.85/10万,78.78/10万。结论预测结果表明,GM(1,1)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梅毒发病率的趋势。未来5年海南省梅毒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描述分析河南省近十七年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变化趋势,探讨OM(1,1)模型在细菌性痢疾分析中的作用,为卫生部门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河南省1996—2012年细菌性痢疾的报告发病率数据,应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进行模型拟合和趋势预测,外推预测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的发病率。结果1996-2012年河南省菌痢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由58.68/10万降至19.56/10万。求得预测模型为:Y(t+1)=-750.89e^-0.0717t+809.51,模型拟合精度合格,外推2013~2015年菌痢发病率分别为1649/10万,15.36/10万,1429/10万。结论QM(1,1)模型较好的拟合了河南省细菌性痢疾的发病趋势,预测河南省菌痢发病率将继续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预测西安市肺结核短期流行趋势,探讨灰色模型在疾病预测及效果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对西安市1996-2005年肺结核发病率资料分别建立单纯GM(1,1)模型和残差GM(1,1)模型,比较两个模型的拟合优度,选择拟合度好的模型预测肺结核的短期流行趋势。结果单纯GM(1,1)模型的拟合度为"勉强",残差GM(1,1)模型的拟合度为"好"。采用拟合度满意的残差GM(1,1)模型预测西安市2006年和2007年肺结核发病率分别为364.79/10万和523.20/10万,较实际发病率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72.09%和82.32%。结论 2005年以来西安市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灰色残差GM(1,1)模型可作预测肺结核的短期流行趋势之用。  相似文献   

6.
南宁市淋病1996~2005年发病率灰色模型及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南宁市1996~2005年淋病流行趋势,通过建立发病率(1/10万)灰色系统GM(1,1)模型和预测,为制定和开展更为有效的淋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南宁市10年来的淋病疫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建立发病率(1/10万)灰色系统GM(1,1)模型并进行预测。结果南宁市淋病发病率多年来呈上升趋势,2003年开始呈下降趋势。预测2008、2010和2012年南宁市淋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结论应持续开展淋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强淋病疫情的监测工作,以有效地控制淋病的传播与蔓延。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Markov模型对江苏省2006~2009年的疟疾发病趋势进行预测,以期为制定相关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江苏省1989~2005年的疟疾发病数据,将其划分为四个状态,通过时间与状态的转移概率矩阵,取概率最大者进行预报。结果通过阶转移概率矩阵转换得出江苏省2006年状态为1的概率最大(P=0.77777);2007~2009年阶转移概率矩阵中状态1对应的转移概率最大(0.7716,0.7714,0.7714)。结论江苏省疟疾发病率在未来4年中将继续维持在1/10万以下的较低水平,全省再次发生大面积暴发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8.
海南省1990~2005年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臻  陈少珠  陈蕊  陈丽 《中国热带医学》2008,8(2):192-192,200
目的分析海南省1990~2004年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为制定甲肝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海南省1990~2005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的甲肝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0~2005年海南省共计报告甲肝病人1538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3.01/10万,1991年发病率最高(20.82/10万),2002年发病率最低(5.66/10万),以散发为主,偶有暴发点出现。各市县均有病例发生,发病率最高为陵水县(36.2/10万),最低为白沙县(3.46/10万)。一年四季均有病例发生,春夏为季节高峰。职业以农民为主,年龄以5~9岁组最多,男女发病数之比约为2:1。结论海南省存在甲肝暴发流行的潜在危险。应采取在适龄儿童及高危人群中接种甲肝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同时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和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广西三个疟区县(市)抗疟措施质量与效果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疟疾防治措施执行情况及其防治的实际效果。方法通过了解疟疾防治机构建设,查阅防治资料、核实数据,复检血片,考核镜检员和现场抽样进行疟疾调查。结果3个县(市)平均疟疾发病率从2001年0.57/万下降至2005年为零,2004~2005年3个县(市)均未查出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结论当地落实防治措施,防治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深圳市平湖地区1991~2000年流动人口疟疾流行特征、评价现行疟疾防治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1991~2000年深圳市平湖地区流动人口疟疾流行、控制措施及防治效果等资料,分析流动人口疟疾流行特征、评价疟疾防治效果。结果 1991~2000年平湖地区流动人口疟疾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趁势;1995年后外来人口疟疾发病主要是复发和输入性病例;7-10月为发病高峰,青年人发病率高;发病率从1991年229.94/10万降至2000年4.00/10万。结论 深圳市平湖区疟疾管理措施得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各监测点疟疾流行情况,考核防治效果。方法采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以学龄儿童为检查对象,对监测点进行纵向监测,通过学龄儿童疟疾抗体水平分析疟疾流行态势。结果 5个监测点的疟疾抗体阳性率从2005年的5%左右下降到2010年1%以下。结论各监测点的疟疾流行已得到有效遏制,疟疾传播似已阻断,表明我省的抗疟措施得力,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和评价海南省疟疾联防机制对控制疟疾疫情的作用。方法通过收集1991。2010年海南省14个疟疾联防市县疟疾疫情报表、流动人口报表、血检登记表和疟疾监测资料,使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类和分析。结果海南省14个联防市县20年共报告疟疾病人94314例,死亡34例,年平均发病率92.45/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0.03/10万,占全省疟疾发病病例的98.58%,占全省疟疾死亡病例的94.44%。疟疾发病从1991年的8920例下降到2010年的74例,降幅为99.17%。海南省疟疾联防区本地居民发热病人血检3319846人次,检出疟疾阳性62369例,阳性率为1.89%。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643468人次,检出疟疾阳性29144例,阳性率为4.53%,流动人口疟疾病例占病例总数的31.85%,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明显高于本地居民(X2=16787.07,P〈0.01)。结论海南省通过连续20年的疟疾联防,疟疾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时间序列模型对江苏省麻疹疫情进行预测分析,并探讨提高预测实用性的思路?方法:以1980年~2005年江苏省麻疹发病资料建立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以2006年的发病资料作为模型预测效果的考核样本?先采用差分方法对序列资料进行平稳化,然后进行定阶并估计参数,建立ARIMA模型,最后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利用模型对2009年强化免疫效果进行简单评价,探讨对疫情进行预警的方法和思路?结果:江苏省麻疹的发病趋势自2005年明显上升之后保持平稳,但有小幅波动,这与实际情况吻合?结论:用时间序列模型对传染病发病情况的拟合结果满意,预测效果良好,可为麻疹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移动平均法对我省麻疹发病情况进行预测,为麻疹防控提供参考,为传染病预测提供方法学借鉴。方法利用黑龙江省2005~2011年麻疹发病数据制定行动阈值,对2012年各周发病数进行预测,并对预测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根据过去7年麻疹疫情监测数据分析,我省麻疹2005~2006年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发病率为8.97/10万;2007年直线下降,发病率为0.96/10万;2008年发病略有上升,发病率为3.21/10万,比2007年上升234.38%;2009年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发病率为2.22/10万,比2008年下降了30.84%;2010年发病达最高峰,是近7年来发病最高的一年,发病率为16.459/10万,比2009年上升642.38%;2011年发病降到最低,发病率为0.151/10万。用2012年发病例数与历年发病例数移动平均数及标准差比较,可预测我省2012~2013年麻疹的发病可能呈现平稳趋势。结论应用传染病疫情的分析预测对麻疹周发病的预测效果良好,可为麻疹提前防控提供依据。该预测法操作简单,预测效果好,并将季节因素考虑进去,是一种实用的传染病预测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海南省2009~2010年疟疾感染状况,为全省消除疟疾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和现况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在全省抽样查阅部分市县2009~2010年疟疾防治资料,现场调查居民带虫率、人群IFA抗体水平、传疟媒介种类和媒介抗性,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抽查保亭县、白沙县、东方市、琼海市和澄迈县5市县2009~2010年共血检90441人,阳性208例(PV200例,Pf 8例),阳性率为0.23%,其中2009年血检阳性率为0.32%(194/61417),2010年为0.05%(14/29024),共处置疫点137个(白沙68,保亭34,东方35),均进行滞留喷洒、预防服药及健康教育。共采集居民滤纸血2406人份,间接荧光抗体阳性率为0.62%(15/2406),小学生滤纸血2291人份,阳性率0.17%(4/2291);现场调查保亭县、白沙县、东方市3个市县居民4 654人,未检出阳性血样,居民带虫率为0%。结论海南省2010年疟疾流行水平大幅度下降,防治措施落实扎实,为全省消除疟疾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海南地处热带地区,曾是全国疟疾流行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历史上有名的“瘴疬之地”,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海南的疟疾经历了调查研究、重点防治、大规模抗疟、试点防治等阶段,疟疾发病得到有效控制,疟疾流行区大幅减少,特别是建省后,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省卫生厅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全省几代疾控人员的艰苦努力和几十年的科学防治,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海南疟疾流行面积大幅缩小,高度疟区、超高度疟区已不存在,疟疾流行只局限分布在岛中南部个别市县的偏僻山林区。为切实保障全省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海南省从2010年开始全面开展消除疟疾行动,海南的疟疾从此走上消除阶段,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要求开展发热病人血检工作,血检发现的疟疾病例均及时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上报,病例诊断后24 h网络直报率达到100%;所有病例均进行了抗疟疾治疗,疟疾病例规范治疗率为100%。对所有报告的疟疾病例开展了3 d内病原学确认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病例分类,特别是对输入性病例进行甄别,并以此为线索,在7 d内对疫点进行传染源与传播媒介调查和疫点分类,并根据疫点分类,科学采取包括传染源控制、传播媒介控制和健康教育等措施。另外加强了媒介的监测工作。全省疟疾从有较全面疫情报告的1955年82 447例,死亡47例,到2005年 4 512例,死亡0,从此再无本地疟疾死亡病例,到2010年实现了无本地感染恶性疟目标,至2012年实现了无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的目标,海南省历史上第一次呈现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情况,除了2015年有几例来源不明的三日疟病例外,海南省已连续7年无本地感染的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例,实现了消除疟疾的目标。建国70年来,海南的疟疾从肆虐走向消除,这一伟大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得益于几代疟疾防治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  相似文献   

17.
海南建省十年来疟疾防治工作回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88年海南建省时,由于开发建设和经济的改变,流动激增,疟疾发病有所回升,发病率296.5/10万,比建省前的1987年上升26.4%,死亡人数达到14例,形势十分严峻。通过(1)加强领导,增加投入;(2)办好试点,以点带面;(3)稳定抗疟队伍,扩大疟疾联防;(4)开展科研合作,提高防治水平,使我省疟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1997年的疟疾发病率为47.6/10万,死亡人数为2例,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群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邳州市2001—2010年疟疾流行趋势和防治效果,探讨防治对策,为制定今后的疟疾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邳州市2001—2010年疟疾疫情动态分析,研究疟疾疫情变化与防治措施的关系。结果邳州市2000~2010年疟疾发病呈不稳定状态,年发病率0.52/10万~2.21/10万;2002年起疟疾发病率逐年上升,2007年达高峰,疟疾发病具有明显季节性,7~10月疟疾病例数占81.09%;病例高度散发,发病最多的职业是农民,占53.73%;2000—2010年治疗疟疾现症病人1813人次,休止期治疗5569人次,发热病人血检191480人次。结论通过实施疟疾传染源管理和媒介控制并重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以及全球基金疟疾项目以后,遏制疟疾流行,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