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告1例发生于额部左侧的硬斑病样型基底细胞癌。患者女,35岁,额部左侧白斑5年,瘢痕样损害2年。皮肤科检查:额部左侧一直径约5 cm大色素减退斑。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可见由基底样细胞组成的肿瘤团块或条索,周围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可见收缩间隙,肿瘤团块周围结缔组织明显增生及硬化。诊断:硬斑病样型基底细胞癌。予行Mohs显微描记手术,经过4次扩大切除,肿瘤切除干净,术后创面予以全厚皮片植皮,伤口愈合良好。  相似文献   

2.
作者报告一4岁男孩,因右臂出现浅色斑半年于1979年12月由其母陪同就诊.患儿之双亲均为麻风病人.其母可能为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麻风,20年前开始不规则治疗.其父为瘤型麻风已治疗25年.据其母述患儿约于半年前在作卡介苗接种后2周于上臂部出现第一个浅色斑损,开始时见于接种部位的上面,以后向下扩展至接种部位的两侧,2个月后于颏部出现第二个损害.检查:右上臂仍有色素沉着的接种疤痕,其周围见有浅色斑损(5.2×7.5cm).有4个卫星状损害.皮损干燥,感觉部分丧失.颏部有一较小的损害(2.1×3.0cm)伴一卫星状损害.与臂部的损害相比,颏部损害的色素丧失较轻,损害的边缘稍高起,皮肤表面湿润.周围神经不粗大.皮肤涂片查菌(-),活检显示真皮上部见有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在毛囊、汗腺和立毛肌周围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有一些巨细胞,TRIFF染色未见杆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显示对麻风杆菌、卡介苗和PPD的反应与结核样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马尔尼菲青霉病皮肤损害的临床与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1年4月本院收治的75例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皮肤损害的临床和组织病理特征及表现形式和免疫功能的关系。结果 39例出现皮肤损害,主要位于躯干上部和颜面部。HIV阴性的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CD4+T细胞平均计数为(520.52±262.56)×106/L;多数表现为结节;组织病理见肉芽肿样病变。HIV阳性的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CD4+T细胞平均计数(25.65±12.23)×106/L;多数表现为水肿性脐窝状丘疹,伴中央坏死;组织病理见坏死样改变。结论马尔尼菲青霉病皮肤损害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表现形式与免疫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4.
蕈样肉芽肿(MF)是一种原发于皮肤的T细胞淋巴瘤,形成肿瘤的细胞通常为协助性或诱导性T细胞。作者报告1例MF在淋巴瘤的溃疡性皮损内发现有坏死性血管炎的改变。病例报告:男性46岁,白人,患斑块期MF。6年前开始发病,入院时皮肤上有多种损害。骶骨部可见直径7cm,深2cm的溃疡,有5mm硬的紫色  相似文献   

5.
报告1例先天性局限型基底细胞样毛囊错构瘤.患儿于2个月龄时就诊,出生时发现右侧面部有淡红褐色、淡红色或肤色斑块、结节和皮赘样损害,无自觉症状.皮损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分布于右侧颞部、外眦及颊部.患儿系统检查未见其他异常.家族中无类似病史.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符合基底细胞样毛囊错构瘤.  相似文献   

6.
光镜类型复习有关类天疱疮的文献,可将类天疱疮分为以下9种类型.1.大疱性损害: A.嗜酸性粒细胞为主型:(1)细胞丰富(Cell rich型,(2)细胞稀少(Cell poor)型.B.中性粒细胞为主型,C.淋巴细胞为主型,D.表皮增生为主型.2.非大疱性损害:A.荨麻疹样型,B.红斑型,C.湿疹样型,D.表皮增生为主型.在大多数临床综合征中,上述各型均可见到,尽管在某一病变部  相似文献   

7.
本文描述了1例阴囊舌病例,病理及免疫荧光发现该例为增殖型天疱疮。患者女,63岁,口腔内出现水疱及舌部皲裂3年。于1980年4月发现舌部肿胀并有麻刺感,舌部肿胀持续存在并出现明显裂纹,无皮肤损害。体检:舌部肿胀、有裂纹及触痛,舌背表面为脑回状,即“脑形舌”。下唇内侧发现一些半米粒大小的水疱,水疱损害处培养未发现病毒及真菌。活检显示表皮内水疱,有棘刺松解细胞及嗜酸细胞浸润。舌部组织病理为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基底层上裂隙,并有棘刺松解细胞,皮突内可见嗜酸性白细胞小脓肿。水疱及舌部损害直接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一例角化棘皮瘤并发基底细胞癌,显示基底细胞癌和角化棘皮瘤鳞状上皮问的直接移行。患者男性,61岁。鼻部皮损8周,中央呈脐窝状,生长迅速。皮损活检显示:损害呈圆形,直径1cm。边缘隆起,中央呈火山口样,可见大的角栓。在损害中央和边缘部角化棘皮瘤病灶内多处可见基底细胞癌的表现。这些部位均可见到角化棘皮瘤的成熟角朊细胞和基底细胞癌的退行发育细胞间的移行现象。作者在讨论中提到,本例组织学表现  相似文献   

9.
报告1例类似肛周尖锐湿疣样损害的皮肤克罗恩病。患者男,19岁。因肛周皮损2年,加重伴腹泻半年。肛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浅中部可见大量淋巴组织样细胞、上皮样细胞及多核巨细胞形成的结节样浸润。结合临床及组织病理表现,诊断为皮肤克罗恩病。  相似文献   

10.
人们对结核、瘤型麻风、淋病和结节病的附睾损害已有充分的认识,而结核样型麻风的附睾损害尚无记载。本文报告一例如下。患者25岁,男,印度人。主诉前额、右股部和左侧阴囊区皮损,感觉丧失。C个月来,这些部位的毛发脱落,右侧睾丸呈无痛性结节性肿大,局部用药无效。皮肤检查发现前额、右股部和左侧阴囊有大小不等的斑块样损害,边缘隆起,境界清楚,表  相似文献   

11.
牛痘样水疱病(hydroa vacciniforme)是一种较罕见的皮肤病,日光照射可诱发和加重皮肤损害。有研究发现,在牛痘样水疱病皮肤损害中,存在Epstein-Barr(EB)病毒感染的细胞,提示EB病毒潜伏感染可能与牛痘样水疱病的发病相关[1]。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原位杂交、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析牛痘样水疱病病理中浸润细胞的类型,并检测EB病毒的基因,以探讨牛痘样水疱病发病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报告1例临床表现为靶样损害的动脉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女,60岁。因左大腿内侧结节1个月余就诊。皮肤科检查:左大腿内侧可见一直径约1 cm,黑褐色结节,边缘环绕紫红色晕,无触痛。皮损手术全切行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表皮突下延,基底层色素增加,真皮浅中部增生的纤维组织细胞及胶原纤维形成境界清楚的团块,其内可见血窦样结构,但无血管内皮细胞,并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无细胞异形性,普鲁士蓝染色阳性。免疫组化肿瘤细胞不表达Ⅷ因子、CD34、CD31、S-100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结蛋白(desmin)、细胞角蛋白(CK)和CD68,而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表达。结合临床诊断表现为靶样损害的动脉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术后随访6个月余未见复发或转移。  相似文献   

13.
报道1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患者女,34岁。全身反复出现肿块、结节性损害1年。4个月前部分肿块破溃,伴发热、乏力、贫血等症状。皮损组织病理显示皮下脂肪层的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脂膜炎样T细胞瘤。免疫组化证明下细胞来源,伴有TCRγ基因克隆性重排,诊断为脂膜炎样T细胞瘤。  相似文献   

14.
儿童型胶样粟丘疹(juvenile colloid milium,JCM)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其特征是儿童日光暴露部位皮肤丘疹样损害,该病病因不明,但一些学者推测可能是遗传易感性及日光诱导导致角质形成细胞损害所致,我们报道一例家族性胶样粟丘疹。  相似文献   

15.
对Behcet病的45例结节性红斑样损害、5例毛囊炎样损害和5例Sweet病样损害的皮肤组织病理学进行观察。除Sweet病样损害伴表皮病变外,其余损害病变主要在真皮网状层和皮下脂肪组织内。主要为毛细血管和细静脉炎。毛囊炎损害为毛囊周围炎,与结节性红斑样一样,伴脓疡样表现。均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指出这种血管炎既不同于淋巴细胞性血管炎,也不同于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  相似文献   

16.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目前发现的致病基因包括PTCH1和PTCH2,该病可有皮肤损害、口腔损害、骨骼损害、眼睛损害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等,治疗上采取相应的综合性措施。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42岁,右侧胸背部无明显自觉症状的浸润性淡红斑半月余,皮疹缓慢扩大.皮肤科检查:右侧胸背部腋后线肩胛骨下方一5 cm×7 cm边界模糊的浸润性淡红斑.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浅层及中下部胶原纤维束间较多单一核细胞浸润,部分细胞侵入表皮形成Pautrier微脓肿,部分细胞有轻度异形.免疫组化染色:单一核细胞CD3、CD5、CD8、CD45Ro、细胞毒颗粒相关蛋白(TIA-1)均阳性(+),CD4散在阳性(+),CD7、CD20、CD30、CD56、CD68、CD79α、粒酶B均阴性,Ki67阳性>20%,T细胞受体重排检测阴性.诊断:单一损害的间质性蕈样肉芽肿.  相似文献   

18.
胶样小体多见于扁平苔藓、红斑狼疮,并对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我们发现在皮肤淀粉样变表皮内可有类似胶样小体的细胞。Lever称这种细胞为胶样小体[1],Black[2]等称这种细胞为玻璃样体,其中少数尚存细胞核,本质为变性的表皮细胞。本文采用胶样小体的名称,对皮肤淀粉样变表皮内胶样小体进行研究。1临床资料研究对象为55例本科诊断为局限性皮肤淀粉样变患者,男33例,女22例,年龄23~80岁,病程3个月~20余年,平均65年,其中50例为苔薛样淀粉样变,5例为斑状淀粉样变。所有病例皮报活检标本经HE染色.镜下见真皮乳头部均有淡嗜伊…  相似文献   

19.
皮肤CD8+T细胞淋巴瘤罕见,常见于成人.皮肤损害可表现为蕈样肉芽肿(MF)样、Sezary综合征样、全身性银屑病样、播散性湿疹样网状细胞增生病(PR)、限局性PR和皮肤结节等.约半数病例为侵袭性或惰性.瘤细胞常示向表皮性和主要浸润于皮肤附属器周围,示CD8+、CD7+、CD3+,但常丢失CD2和CD5,不常表达活化抗原(CD25、CD30、Iα).此瘤需与富于CD8+T细胞的疾病如皮肤红斑狼疮、银屑病等鉴别,以及与MF之反应性CD8+细胞区别.  相似文献   

20.
色素性基底细胞癌较为少见。作者报告一例,女性、49岁。在右股部中间长期存在黑痣,于就诊前6个月损害明显扩大。既往治疗史无特殊,除损害扩大外无其他症状。检查可见右股中部有2.5×2厘米不规则损害,边缘高出于皮面,呈匐行性,其中有凹陷。颜色表现有黑色、褐色及蓝色,损害周围红晕。股部及腘窝淋巴结不肿大。患者面部为黑褐色,头发乌黑,眼睛呈棕色。临床印象为表浅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