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TP8B1缺陷病     
李丽婷  王建设 《肝脏》2012,17(8):581-583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 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e cholestasis,PFIC)是一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以肝内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通常在婴儿或儿童期起病,最终进展至肝功能衰竭.根据致病基因不同,PFIC主要分为3型,即PFIC1、PFIC2、PFIC3.其中PFIC1由ATP8B1基因突变引起,以持续性肝内胆汁淤积、黄疸伴瘙痒为特征,通常在1岁之前发病,随着病情的进展,最终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此外,ATP8B1基因突变还可导致良性再发型肝内胆汁淤积症(benign recurrent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BRIC)1型和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1型(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1型.因此,PFIC1、BRIC1及ICP1共同构成了ATP8B1缺陷病的临床疾病谱.  相似文献   

2.
胆汁淤积是由于肝内外胆管阻塞或肝细胞功能障碍所致的胆汁不能到达十二指肠而在肝细胞和血液积聚的一种病理学状态。肝细胞是胆汁合成和分泌的主要场所。当肝细胞上的胆盐输出泵(bile salt export,BSEP)、ATP结合盒(ATP-binding cassette,ABC)转运蛋白、多耐药相关蛋白2(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MRP2)功能障碍或受抑制,则可导致胆汁酸或其结合胆盐在肝细胞和血清中聚积引起肝细胞型胆汁淤积[1]。引起肝细胞型胆汁淤积的常见病因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感染、酒精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自身免疫性或药物相关性肝损伤、全胃肠外营养、重症相关(缺血性)肝内胆汁淤积、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benign recurrent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BRIC)、进展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PFIC)、ABCB4基因缺乏、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霍奇金病、转移性肿瘤、肉芽肿性肝炎和肉芽肿病、血管性疾病(如布加综合征和肝窦阻塞综合征)和各种原因的肝硬化等[2]。  相似文献   

3.
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Benign recurrent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BRIC)的临床特点为持续数周至数月的反复发作性、自限性严重瘙痒和黄疸。虽然BRIC每次发作均伴有明显症状,但不会发生严重的肝损害和肝硬化。之所以使用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这一术语,目的在于与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如Byler病相区别,因为后者是一种预后极差的严重疾病。目前对该病的病理生理学仍所知甚少,  相似文献   

4.
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BRIC)是以反复发作的自限性严重瘙痒和黄疸为特征的胆汁淤积性肝病。现报道1例BRIC 2型病例。  相似文献   

5.
<正>Citrin蛋白缺陷引起的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neonatal intrehepatic cholestasis caused by Cirtin deficiency,NICCD)是编码Citrin蛋白SLC25A13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2],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婴儿(包括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以肝细胞黄疸、肝功能异常、肝肿大和肝脂肪变性、肝细胞及毛细胆管淤胆为特征,部分NICCD患儿在肝内胆汁淤积消失后可  相似文献   

6.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PFIC)是一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以肝内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通常在婴儿或儿童期起病。根据致病基因不同,PFIC 可分为 6 型。这些患儿若得不到及时干预,多在儿童期发展为肝硬化和肝衰竭。因此早期诊断及干预十分重要。本文将对 PFIC 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作综述。  相似文献   

7.
正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PFIC)是一组婴儿或儿童期起病,以严重肝内胆汁淤积及皮肤瘙痒为主要特征,在儿童期或者青春期可因肝衰竭而导致死亡的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目前确切发病率尚无报道,估计为1/50 000~1/100 000[1]。PFIC共分6型,是我国儿童慢性胆汁淤积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1、2、4、5、6型的血清Y-GGT特征性降低或正常,而由ABCB4基因突  相似文献   

8.
ABCB11缺陷病     
李丽婷  王建设 《肝脏》2012,17(7):507-509
遗传性婴儿胆汁淤积症是儿童期肝病死亡或致残的重要原因.随着分子医学的发展,ABCB11缺陷病等一系列遗传因素引起的婴儿肝内胆汁淤积症被发现和认识.ABCB11缺陷可引起几种临床表现不同的胆汁淤积,包括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2型(PFIC2)、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2型(BRIC2)、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2)以及药物性胆汁淤积症(DIC).  相似文献   

9.
<正>【据《Hepatology》2017年3月报道】题:MYO5B缺陷可导致全谱系低GGT胆汁淤积症(作者王建设等)低GGT胆汁淤积症常提示存在遗传基因缺陷。以往已经鉴定到数个导致遗传性婴儿及儿童低GGT胆汁淤积症的致病基因,如ATP8B1基因和ABCB11基因,均可导致从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BRIC)到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的谱系表型。然而,仍有大约1/3~1/4的低GGT胆汁淤积症患儿无法检测到已知致病基因突变,提示可能存在其他尚未发现的新致病基因。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的王建设等收集无反复腹泻或肠外营养史、不明原因、单纯表现为低  相似文献   

10.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3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3型(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type 3,PFIC3)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编码多药耐药蛋白3(multidrug resistance protein 3,MDR3)的AB CB4(ATP-bindingcassette,sub-family B,member 4)基因突变引起~([1]).PFIC3临床上可表现为反复瘙痒、黄疸、白陶土样便、肝脾肿大及胃肠道出血等,常在成年前进展为肝硬化和肝衰竭~([1-3]).PFIC3是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一种亚型,与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1型和2型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及肝组织病理表现为明显的小胆管增生~([4]).  相似文献   

11.
胆汁淤积(cholestasis)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组疾病共同的临床症状,称为胆汁淤积综合征更为恰当.在临床实践中胆汁淤积常见,且胆汁淤积总是异常的.胆汁淤积尤其是肝内胆汁淤积的诊断与治疗仍是临床面临的难点.本期专刊邀请消化领域的著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一临床上难以回避而处理棘手的问题.相信通过本期的阅读,对胆汁淤积的诊断与治疗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正>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PFIC)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胆汁淤积性肝病,主要由基因突变后所致胆汁分泌或排泄障碍,随着病情的发展,最后可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衰竭[1]。根据基因突变不同,PFIC目前分为6种亚型,分别由ATP8B1、ABCB11、ABCB4、TJP2、NR1H4和MYO5B基因突变导致[2],现将四川省人民医院消化为科收治的1例表现为肝内胆汁淤积的患者,经基因检测、肝组织活检、影像学等证实为PFIC3型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胆汁淤积性肝病是以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的肝胆疾病总称,各种肝内外因素所致的胆汁流形成、分泌和排泄障碍均可导致胆汁淤积。根据病因,可将胆汁淤积性肝病分为肝细胞性胆汁淤积、胆管性胆汁淤积和混合性胆汁淤积,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相似文献   

14.
肝内胆汁淤积的继发性肝损害及其治疗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内胆汁淤积(intrahepatic cholestasis,IHC)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和/或毛细胆管结构与功能异常,导致胆汁的生成和/或流动障碍,使原经胆汁排泌的物质积存于肝脏和血液内,引起以黄疸、皮肤瘙痒,伴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总胆汁酸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肝内胆汁淤积的常见病因有药物性、病毒性、自身免疫性、妊娠相关性,较少见的病因有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霍奇金病等.  相似文献   

15.
胆汁淤积诊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汁淤积(cholestasis)是临床常见的一组征候群,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尽管对胆汁淤积的研究已进入到分子学水平,发病机制日益明确,诊断方法及治疗药物不断更新,但对肝内胆汁淤积的诊治仍未取得根本突破.如何在分子水平寻找到胆汁淤积性肝病病理生理及药理作用靶点,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仍是临床医师、病理生理学家和药理学家共同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6.
胆汁淤积(cholestasis)是指胆汁生成和(或)胆汁流动障碍所致的临床和生化异常综合征,临床表现主要为黄疸、瘙痒和疲劳[1],生化异常主要是血总胆红素(TB)及碱性磷酸酶(ALP)升高。胆汁淤积可因病理损伤分为肝内及肝外两大类,肝内胆汁淤积也可称为胆汁淤积性肝病,由于其病因复杂,临床诊断常较困难。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病因一、炎症各种炎症过程可干扰肝细胞摄取胆红素、排泌胆汁的功能,也常损毁肝内小胆管,是胆汁淤积性肝病常见的一大类原因。1.病毒性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乙型病毒性肝  相似文献   

17.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可导致早产,明显增加围生儿病死率,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8.
胆汁淤积的发生机制和诊治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陆伦根 《胃肠病学》2005,10(3):188-191
胆汁淤积(cholestasis)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胆汁分泌或排泄障碍,导致胆汁不能正常流入十二指肠.从而反流入血液循环中。临床上常表现为黄疸、瘙痒、尿色深、粪色变浅和黄斑瘤等,实验室检查可有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ALP)、5’-核苷酸酶和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升高,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升高提示有肝细胞损伤,慢性胆汁淤积常有总胆固醇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19.
正胆汁淤积(cholestasis)是指肝内外各种原因造成胆汁形成、分泌和排泄障碍,胆汁流不能正常流入十二指肠而进入血液的病理学状态。各种原因导致肝脏病变以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的肝胆疾病统称为胆汁淤积性肝病,胆汁淤积本身也会进一步加重肝脏的损害~([1])。在临床实践中,除了消化和肝病科  相似文献   

20.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一种特发于妊娠期的疾病.ICP孕妇预后尚好,但胎儿宫内窘迫、早产、死胎却是ICP的主要危害[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