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肝移植治疗肝细胞型肝癌的6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肝细胞型肝癌的临床价值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67例接受肝移植治疗、且随访时间≥6个月的肝细胞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7例患者肝移植术后1年、2年存活率分别为89.96%、65.59%,1年、2年无瘤存活率分别为77.51%、62.49%;单因素分析显示,甲胎蛋白水平、肿瘤最大直径、门静脉癌栓、肿瘤累及肝脏左右两叶、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TNM分期是影响无瘤存活率的重要因素,Cox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和门静脉癌栓是影响无瘤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移植是目前治疗肝细胞型肝癌的有效方法,肿瘤直径>5cm和门静脉癌栓严重影响患者的无瘤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肝细胞型肝癌的术后存活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8年来89例接受肝移植治疗且随访时间≥6 个月的肝细胞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患者术后1,2,3年生存率,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寻找影响存活率的影响因素。结果:89例患者肝移植术后1,2,3年存活率分别为91.2%,68.5%,59.4%;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门静脉癌栓、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TNM 分期是影响存活率的重要因素;Cox 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TNM 分期均是影响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移植是目前治疗肝细胞型肝癌的有效方法;肿瘤最大径>5 cm、肿瘤分化程度差和肿瘤TNM分期高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肝移植的疗效,并分析其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3年10月至2008年12月间11例肝内胆管细胞癌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肝移植术后患者存活率及无瘤存活率. 结果 11例术后均得到随访,肝移植术后生存时间2.5~5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9.0个月,其受者1、2、3、4年无瘤存活率分别为51.9%、51.9%、51.9%、51.9%,1、2、3、4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50.5%、50.5%、50.5%、50.5%.围手术期死亡率为0,肿瘤复发率45.5%,肿瘤复发患者存活2.5~lO个月(平均7.5个月),无瘤生存1~8个月(平均3.8个月).结论 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施行肝移植的预后不良,有淋巴结转移或门静脉侵犯或胆管侵犯者,应列为肝移植禁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影响胆管细胞癌患者肝移植预后的肿瘤相关因素,为肝移植受者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12例胆管细胞癌患者接受肝移植治疗,肿瘤Edmondson分级为Ⅲ-Ⅳ级者5例;肿瘤TNM分期超过Ⅱ期者9例;肿瘤累及两叶者5例,无包膜者9例,肝门淋巴结肿大者5例,肝外膈肌浸润1例,门静脉分支有癌栓者1例;个体最大肿瘤直径平均为6.1cm。均行经典原位肝移植。采用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肝移植术后患者存活率及无瘤存活率,Log-Rank检验各影响因素的组间差异。结果12例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7-31.2个月,中位数为18.5个月,受者的存活时间为178-905d,中位数为370d,其0.5、1和2年存活率分别为90.9%、61.4%及24.6%,0.5、1和2年无瘤存活率分别为46.9%、37.5%和0。8例(66.7%,8/12)于肝移植后100.6d肿瘤复发。死亡6例,其中5例死于肿瘤复发。以肝细胞癌施行肝移植的标准(Milan标准、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标准、上海复旦标准者、Pittsburgh标准和超过Pittsburgh标准)来评价,结果符合各标准患者肝移植后的存活率及无瘤存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结转移或门静脉癌栓、TNM分期为Ⅲ期、Edmondson分级为Ⅲ级、肿瘤累及两叶、肿瘤无包膜及术前糖链抗原19-9≥37kU/L等,可能对预后有一定影响。结论胆管细胞癌患者施行肝移植的预后不佳,应慎重选择,尽量以小肝癌为主,对肿瘤过大、TNM分期为Ⅲ期、肿瘤分布于两叶、无法排除淋巴结转移或门静脉癌栓者,应列为肝移植禁忌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特点,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0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21例肝细胞癌行肝移植病人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应用Kaplan-meier法统计术后累积存活率,利用Log-Rank检验对各项临床病理指标做单因素分析,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个数、分布、术前AFP水平、Edmonson分级、门静脉侵犯、pTNM分期与预后有关;Cox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Edmonson分级、门静脉侵犯是影响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细胞癌仍然是肝移植的一个主要适应证。术前肿瘤大小、Edmonson分级、门静脉侵犯是影响肝癌肝移植病人预后的最主要因素;严格筛选受体,可使病人获得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影响肝细胞肝癌手术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5年76例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肝癌手术切除患者,选择16项临床、病理学因素,分析其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全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5.53%,48.05%,14.96%。60例获得根治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58.93%和18.35%。影响预后的单因素为:肿瘤根治程度、肝癌结节数目、肝功能分级、肿瘤分期、门脉癌栓、术前血清胆红素、术前白蛋白水平。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肿瘤结节数目、门脉癌栓和肿瘤根治程度与生存率有显著相关性。结论肿瘤结节数目、门脉癌栓、术前肝功能分级、肿瘤根治程度是影响肝细胞肝癌术后的高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16 肝细胞癌合并脉管系统癌栓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合并脉管系统癌栓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2002年1月采用肝切除和癌栓取出术治疗HCC合并脉管系统癌栓6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门静脉癌栓63例,肝左静脉癌栓1例,肝中静脉癌栓合并门静脉左支癌栓1例,肝右静脉、下腔静脉合并门静脉右支癌栓1例,下腔静脉癌栓2例。HCC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中6例术后行门静脉化疗。结果:6例术后3个月内死于肝肾功能衰竭, HCC合并脉管系统癌栓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1.7%,20.8%,4.1%。结论:肝切除并癌栓取出术是HCC合并脉管系统癌栓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辅助治疗能提高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肝移植治疗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肝移植治疗的3例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经验。结果3例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患者均行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术后免疫抑制剂方案均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甲泼尼龙。术后2例行全身化疗。2例口服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1例口服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3例患者均联合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预防乙肝复发。术后2例分别无瘤生存141个月和38个月,1例于术后3年死于肿瘤复发。结论对于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患者,选择适当病例施行肝移植手术,可能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肝细胞癌肝移植手术疗效、手术技巧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自2003年10月至2005年6月12例合并PVT的肝细胞癌肝移植临床及随访情况。结果术后随访8d至36个月,中位时间19.5个月。术后第12天、第21天、第30天各死亡1例,死于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随访期间死亡1例(术后第15个月死于肝癌复发)。目前存活8例,其中7例已经无瘤生存13、14、24、24、25、28、30个月,1例带瘤存活36个月。12例病人1年累积存活率75.0%。1例病人肝移植术后2个月吻合口局部PVT复发,目前已经存活30个月。结论合并PVT的肝细胞癌肝移植者预后良好,合理的手术技巧和恰当的术后处理可以避免术后PVT复发。  相似文献   

10.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手术切除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3  
Fan J  Wu Z  Tang Z  Yu Y  Zhou J  Qiu S  Zhang B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1):8-11
目的 探索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手术切除的疗效及其影响预后因素。方法 总结近10年111例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主干或第一分支癌栓的患者,均行肝癌联同门静脉左或右支癌栓切除或经左、右支断端取栓或切开主干取栓,其中22例患者切除肿瘤及癌栓后行肝动脉和(或)门静脉插管。32例患者术后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和(或)经门静脉导管化疗。另14例PVTT患者仅行保守治疗(非手术组),20例PVTT患者行探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癌根治性切除时的临床病理因素对术后出现伴有门静脉癌栓(PVTT)复发性肝癌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原发性肝癌R0切除的206例病人首次切除至肝癌复发期间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根据肝癌复发时是否伴有PVTT分为伴有PVTT组和无PVTT组,分析肝癌复发时PVTT形成的危险因素。在伴有PVTT的复发性肝癌病人中,分析影响PVTT形成时间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发病灶、无肿瘤包膜、肝功能Child分级B级的肝癌病人肝癌复发时,伴有PVTT的比例更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多发病灶、无肿瘤包膜、Child分级B级是影响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PVT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以这3个危险因素建立“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PVTT预测模型”,每个危险因素赋值1分,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评分对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是否发生PVTT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P=0.003,95%CI 0.557~0.766),曲线下面积为0.662,Cut-off值为0.5分,约登指数为0.302,敏感度为60.0%,特异度为70.2%。模型得分越高者无瘤生存时间越短(P=0.007),且出现伴有PVTT复发的比例更高(P=0.001)。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在复发性肝癌且伴有门静脉癌栓病人中,低分化肝癌术后出现肉眼可见的PVTT时间更短(P=0.000)。结论 多发癌灶、无肿瘤包膜、肝功能Child分级B级的肝癌病人R0术后更容易出现伴有PVTT的复发,其中肝癌低分化者生长速度更快。对具有高危因素的病人采取更紧密随访或预防性治疗措施,或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手术切除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150例行手术切除治疗的HCC合并PVTT患者临床资料,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率及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对各个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其中术后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62.3%、34.8%、21.7%。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FP)浓度、肿瘤大小、肿瘤包膜、卫星灶、微血管侵犯、PVTT类型、术后病理分级均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结论对于术前血清AFP≥400 μg/L,肿瘤直径≥5 cm,肿瘤无包膜、有卫星灶及有微血管侵犯的患者术后生存率相对较低。当门静脉癌栓累及到主干时,手术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3.
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治疗对策及疗效比较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Fan J  Wu ZQ  Zhou J  Qiu SJ  Chen RX  Shi YH  Tang ZY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11):801-804
目的 比较肝功能处于代偿期的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并探讨影响其疗效的因素。 方法  138例肝功能处于代偿期、术前估计可以手术切除的门静脉癌栓患者 ,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成 4组 :保守治疗组 14例、化疗组 4 1例、手术切除组 19例、手术切除加化疗组6 4例。 结果 保守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 3 5个月 ;化疗组中位生存时间 7 1个月 ;手术切除组中位生存时间 10 3个月 ;而手术切除加化疗组中位生存时间 13 4个月 ,术后半年 0 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 5 3 7%、37 6 %、30 7%、14 0 % ,明显高于其他 3组 (P <0 0 5 )。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术后化疗次数是影响手术切除后疗效的重要因素。 结论  (1)门静脉癌栓患者在肝功能处于代偿期 ,术前估计手术能一并切除原发灶与癌栓时 ,应行剖腹探查 ,而手术切除加术后化疗的疗效最好 ;(2 )术后在患者肝功能许可的情况下 ,可行多次栓塞化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接受外放疗患者的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1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疗科进行外放射治疗的126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6MX或15MV光子,针对癌栓(部分包括肝内肿瘤)外照射,剂量30~60 Gy,中位剂量50 Gy,常规分割。生存分析采用单因素及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白蛋白水平、AFP、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肝内肿瘤控制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和放疗方法是独立的预后因素。放疗剂量与生存无显著性相关。结论在肝细胞肝癌患者中,外放疗治疗门静脉癌栓是安全而有效的。但是,姑息性放疗剂量不是肝细胞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5.
肝细胞癌肝移植89例预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总结肝细胞癌(HCC)肝移植临床经验,探讨HCC肝移植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单因素分析和逐步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单位施行的89例HCC肝移植患者的生存情况及各项临床病理指标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移植后6个月、1年和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1. 8%、55. 3%和43 .7%, 6个月、1年和2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2 .4%、35. 6%和24 .9%;随访期间肿瘤转移复发的总发生率为52 8%;Log rank检验结果显示,影响HCC患者肝移植术后累积生存率的因素为门静脉主干或分支癌栓形成(PVTT) (χ2 =15 14,P=0. 0001)、肿瘤大小(χ2 =15. 05,P=0 .0001 )、肝硬化背景(χ2 =6 14,P=0 .0132 )、术前甲胎蛋白(AFP)水平(χ2 =5 .82,P=0. 0159)和组织学分级(χ2 =4. 61,P=0 .0319);影响无瘤生存率的因素包括PVTT(χ2 =26 .30,P<0. 0001 )、肿瘤大小(χ2 =25 .25,P<0 0001 )、AFP水平(χ2 =14. 83,P=0 .0001)、组织学分级(χ2 =12 54,P=0. 0004 )、肿瘤分布(χ2 =12 73,P=0. 0004 )、肿瘤数目(χ2 =9 81,P=0 0017)以及肝硬化背景(χ2 =9 .76,P=0 .001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累积生存率显著相关的因素是PVTT(RR=4. 721,P=0. 001 )、年龄(RR=3. 282,P=0 .007 )和组织学分级(RR=2. 368,P=0.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影响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受者生存状况的临床病理因素,总结诊治经验。方法对102例符合"复旦标准"移植后肿瘤复发受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方案进行比较(单因素分析),通过Cox多因素分析得到有独立意义的预后指标。结果本组受者1、3、5年的总体存活率分别为92.2%、48.6%、34.6%,复发后1、3、5年的带瘤存活率分别为63.2%、31.0%、16.7%,Cox多因素分析示患者年龄、肿瘤可否切除、能否采取以靶向治疗为主的个体化诊治方案是影响总体存活率和带瘤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肝移植术后肿瘤的复发转移严重影响受者生存,通过积极有效地精准诊治,部分受者仍可获得较满意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目的 对于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患者而言,手术切除率低,复发率高,预后较差,其治疗方式目前仍有很多争议。笔者总结可切除HCC合并PVTT的外科治疗经验,比较手术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此类患者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云南省临沧市人民医院2016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39例可切除HCC合并PVT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患者施行手术治疗(手术组),16例行TACE治疗(TACE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与预后,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手术组除1例肿瘤广泛侵犯仅取材活检,其余均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19例示切缘阴性;2例术后肝功能不全,经人工肝及其他支持治疗痊愈出院。TACE组16例肝动脉超选、灌注、栓塞顺利;1例因肝动脉完全栓塞,术后3 d因急性肝衰竭救治无效死亡。手术组8例术后辅助TACE治疗,5例靶向治疗,其中1例I型PVTT患者手术后联合TACE等治疗后仍生存47个月。TACE组13例多次治疗,4例给靶向药物,其中1例II型PVTT患者TACE术后经过7次灌注化疗及栓塞仍然生存25个月。与TACE组比较,手术组住院时间延长、医疗成本增加、术后行TACE的例数更少、术后未做其他治疗的例数以及术后AFP恢复正常的例数更多(均P<0.05)。手术组与TACE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6.2个月与9.5个月;0.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5.2%、43.5%、34.8%、17.4%与46.7%、33.3.0%、13.3%、0。两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与累积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VTT分型、甲胎蛋白(AFP)水平、肿瘤大小、肿瘤数目与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式、PVTT分型、肿瘤直径、AFP水平是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PVTT分型、肿瘤直径、AFP水平直接影响HCC合并PVTT患者的术后生存,外科手术切除治疗效果明显好于TACE治疗,尤其是对于可切除HCC合并I/II型PVTT的患者,但治疗选择可能受患者意愿、经济因素等的限制。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and aims Surgery remains the most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While resection and liver transplantation achieve the best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small HCC, controversy surrounds treatment of large HCC, HCC with 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 and HCC with hypersplenism.Patient/methods From January 1988 to December 2002, 2,102 patients with large HCC underwent hepatectomy in our hospital. The traditional resection method was used on 959 patients, after which the improved new method was used on 1,143 patients. Meanwhile, from January 1990 until December 2003, hepatic resection ± thrombectomie has been performed in 438 patients with HCC and 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 Among them, 286 patients showed 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 located in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branch of the main portal vein (group A), and 152 patients showed 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 (PVTT) involved in the main portal vein (group B). Additionally, out of 204 HCC patients with cirrhotic hypersplenism, 94 patients had hepatectomy and splenectomy, and 100 patients had only hepatectomy without hospital death.Results The 3- and 5-year survival after resection of large HCCs (over 5 cm) with improved new method in China was between 50.7 and 58.8% and 27.9 and 38.7%, respectively. Tumor recurrence in the liver within 1 year after hepatic resection + thrombectomie was detected in 45% of group A and in 78.8% in group B. The cumulative 5-year overall survival rates were 18.1% for group A and 0% for group B. The 1-, 3-, and 5-year overall survival in HCC plus 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 (PVTT) was 58.7, 22.7, and 18.1%. The hepatectomy/splenectomy group had a 5-year tumor-free survival rate of 37.2% and the hepatectomy group alone had 27.2%.Conclusion The new resection methods, hepatic resection + thrombectomy and hepatectomy + splenectomy, are very effective treatments for large HCC, HCC with 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 and HCC with hypersplenism, respectively. Local treatment modalities, e.g. 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 cryosurgery, an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as well as microwave coagulation are used in patients with poor liver function in small and large HCCs.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超出加利福尼亚大学(UCSF)标准肝癌肝移植病人的生存情况,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过UCSF标准的肝癌肝移植病人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病人存活率,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临床和肿瘤病理因素与病人存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对存活率和(或)无瘤存活率有影响的有:肿瘤Edmondson分级、肿瘤TNM分期和肿瘤门静脉侵犯、术前AFP水平、术前淋巴结转移(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Edmondson分级Ⅲ-Ⅳ级和肿瘤门静脉侵犯(P<0.05)是与预后相关的独立因素。结论对于超出UCSF标准的肝癌病人,移植的总体效果是欠佳的,但也有部分病人可获得较长期的存活或带瘤生存,肿瘤Edmondson分级和门静脉侵犯是影响该组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肝细胞癌肝移植术后复发和转移的研究:单中心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肝细胞癌肝移植术后复发和转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5年11月收治的95例肝细胞癌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转移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随访期内,42例(43.2%)患者被诊断为肝癌复发.复发部位最多见于移植肝(32例)、肺(21例)、骨(7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肿瘤分布、肝硬化背景、术前甲胎蛋白浓度、组织学分期、大血管侵犯6项因素对肝移植术后生存和(或)肝癌复发有明显影响.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布、组织学分期、大血管侵犯是影响术后总体生存率和肝癌复发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癌复发后的介入治疗及内放疗可延缓肿瘤进展,选择合适病例行复发灶手术切除可最大限度地改善预后.结论 合理选择接受肝移植的肝癌患者可能可以大幅度降低移植术后肝癌的复发率.在现阶段,外科治疗应是目前移植术后复发性肝癌的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