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效果。方法 对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12~2014年512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介入治疗成功率93.16%,35例治疗失败。15例因新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0例出现中度及以上三尖瓣返流,收回封堵器,中止手术。另10例治疗失败为其他原因(包括:室间隔缺损较大,封堵器展开后腰征不满意或存在较大残余分流;建立轨道失败;导丝无法通过主动脉瓣行左室造影;术中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术中导丝激惹左心室反复出现心跳骤停终止手术;麻醉失败;穿刺失败)。封堵术后出现88例并发症,包括:2例出现机械性溶血;18例术后3个月仍存在1~2 mm残余分流(3.52%);16例新出现三尖瓣轻度返流(3.13%);52例术后出现心律失常(10.16%);2例外科取出。无死亡、封堵器脱落、心脏压塞及心肌梗死病例。结论 经皮介入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具有一定风险,术前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出现并发症及时治疗和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中应用价值。方法:应用CDE封堵术前选择适应证,术中监视封堵器释放过程,术后判断封堵术疗效,远期随访。结果:应用CDE选择187例VSD,186例封堵成功,1例封堵器术中脱落,成功率99.5%。术后CDE复查发现2例过室间隔少量残余左向右分流。CDE随访3个月发现1例封堵器移位。CDE选择适应证是:①右室面VSD直径≥2mm,<10mm。②VSD边缘距主动脉瓣≥1mm,轻度以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无主动脉瓣脱垂。③VSD边缘距三尖瓣隔叶≥2mm,中度以下三尖瓣关闭不全。④并发能介入治疗的畸形,如动脉导管未闭、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和肺动脉瓣狭窄。手术中CDE监测封堵器释放过程是:①心尖四腔心切面确定封堵器导管在左心室内。②胸骨旁五腔心切面确定封堵器位于室间隔的左右心室侧的位置,封堵器中间有室间隔回声。③确定封堵器不影响主动脉瓣和三尖瓣功能。④封堵器到位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没有显示或显示微量过室间隔分流束血流信号。封堵术后判断疗效:①封堵器不移位。②CDFI没有显示过室间隔分流束血流信号。③主动脉瓣和三尖瓣功能正常。结论:CDE在VSD封堵术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术前选择适应证,术中监视封堵器释放过程,术后判断封堵术疗效,远期随访,其它检查方法不可能与CDE媲美。  相似文献   

3.
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总结应用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膜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适应证、操作方法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收集儿科膜周部室间隔缺损202例,男115例,女87例,年龄(6.4±3.6)岁,体重(22±10)kg。选用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术前行心血管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类型、部位,包括是否有膜部瘤缺损、缺损口到主动脉瓣的距离。结合三维超声定量,确定适应证,建立股动脉-室间隔-股静脉轨道,在超声的配合下,进行封堵术。结果202例患儿,左心室造影显示不符合适应证12例,失败6例,成功封堵184例(成功率96.8%);肺循环/体循环分流量1.8±0.6;左心室造影显示缺损口大小(4.8±2.3)mm,与主动脉瓣距离(4.4±1.9)mm;输送长鞘(7.3±0.6)F;封堵器型号(7.2±2.6)mm;建立轨道时间(27.2±8.3)min;手术时间(86±21)min;X线透视时间(12.1±3.7)min;住院时间(8.7±2.2)d;合并症:即刻残余分流33例,主动脉瓣反流2例,轻度溶血2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左前半传导阻滞6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8例及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2例;3~24个月随诊结果: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2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左前半传导阻滞1例,电轴左偏或左心室高电压6例。结论经导管Amplatzer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安全可行,成功率高,残余分流低,并发症较少,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关闭32例膜部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目的 观察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关闭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经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表现诊断为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 ,如有临床症状但没有右向左分流 ,且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局部解剖结构满足以下条件 :(1)膜部室间隔缺损离主动脉瓣至少 1mm ,离三尖瓣隔瓣至少 3mm ;(2 )室间隔缺损的最窄直径小于 14mm ;(3)伴膜部室间隔瘤形成时 ,瘤体未影响右心室流出道 ;(4 )外科手术关闭膜部室间隔缺损后遗留的室间隔缺损 ,且对心脏的血流动力学有影响。在局部或全身麻醉下对患者行经导管Amplatzer双面伞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关闭治疗 ,手术中连续经胸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和X线监测。术后随访 3个月。结果 自 2 0 0 2年 6月至 2 0 0 3年 3月共有 32例患者行经导管Amplatzer双面伞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关闭治疗 ,其中男 17例 ,女 15例。超声测定膜部室间隔缺损直径为 3~ 8mm(平均 5 1mm) ,左心室造影测定膜部室间隔缺损的直径为 3~ 8mm(平均 4 4mm) ,所选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直径为 4~ 12mm(平均 7 6mm)。堵闭操作技术成功率为 10 0 %。超声心动图示术后即刻残余分流为 11 5 % (少量分流 3 8% ,微量 7 7% ) ,2 4h后残余分流为 7 7% (为微量 ) ,3个月后有 3 8%的微量分流。手术中出现一过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对称双盘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室间隔缺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自2003年3月至2007年7月,对我科689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应用国产对称双盘封堵器经导管进行了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合并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均进行了同期治疗。并进行术中,术后第1、3、6个月及每年随访,包括12导联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并发症的情况(有无房室传导阻滞、封堵器形态、对主动脉瓣及三尖瓣的影响以及有无残余分流等),评估该方法的安全有效性。结果总体技术成功率为98.8%。因术后脑出血死亡1例,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1例,半年后因三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转外科手术1例,6例改用Amplatzer偏心伞进行封堵成功;2例封堵失败转外科手术。其余随访期间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对称双盘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室间隔缺损术后出现各种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的几率较低,具有很强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应成为室间隔缺损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同时应掌握好适应证,注意三尖瓣关闭不全等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6.
偏心型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干下型室间隔缺损(VSD)偏心型封堵器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经皮介入治疗先天性干下型室间隔缺损患者7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VSD的直径为4~8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的距离1~2mm,距肺动脉瓣距离4~6mm,轻度主动脉瓣反流6例,中度1例。均选用偏心型VSD封堵器治疗。术中在右前斜45度下行左室造影、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7例患者封堵器均成功置入。术后即刻超声及造影示完全封堵6例,少量残余分流1例,在3个月后消失。封堵器对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和房室瓣均无影响,术中及术后未有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偏心型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先天性干下型室间隔缺损是安全有效的,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mplatzer duct occluderⅡ,ADO-Ⅱ)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对湖南省儿童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采用ADO-Ⅱ进行封堵的24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其中动脉导管未闭18例、室间隔缺损(肌部)2例以及冠状动脉瘘4例。术前经临床以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筛选,术中心导管造影结合经胸超声心动图及术后即刻和随访,观察术后残余分流、封堵器位置以及并发症。结果 16例动脉导管未闭即刻封堵成功,无残余分流,无并发症;2例动脉导管未闭即刻封堵时有少许残余分流,无其他并发症。3例冠状动脉瘘封堵器无残余分流,1例冠状动脉瘘封堵处术后1个月少许线样分流。2例室间隔缺损均即刻封堵成功,无残余分流,心电图未见明显房室传导阻滞。结论 ADO-Ⅱ封堵器以其操作相对简便、成功率高以及并发症少的优点,在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0例管型PDA患儿用Amplatzer PDA封堵器进行堵闭,2例窗型PDA用Amplatzer房间隔双伞封堵器堵闭。在透视下经6F输送器置入封堵器,术后10分钟,行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术后24小时、1、3个月分别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技术成功率为100%,患儿心脏双期连续性杂音均消失,术后10分钟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少量残余分流2例,均为窗型PDA。术后24小时超声心动图示上述2例仍有微量分流。术后24小时、1、3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发现残余分流、PDA再通及封堵器移位,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2例有分流的患儿术后均出现急性溶血,经积极内科治疗后好转。其余10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PDA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对窗型PDA可试用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堵闭。对术后发生急性溶血者可采用内科治疗。  相似文献   

9.
经导管介入治疗婴幼儿大型动脉导管未闭临床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导管介入治疗直径≥5 mm婴幼儿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大型PDA(直径≥5 mm)患儿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手术方法、临床疗效和随访结果.结果 56例PDA采用Amplatzer或国产先健动脉导管封堵器,3例采用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1例采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成功率为98.3%(59/60),术后1 d超声心动图显示15%(9/60)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术后3月超声心动图复查未见残余分流;3例采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患儿术后12月超声心动图示左肺动脉血流速度增快.结论 应用导管介入治疗直径≥5 mm婴幼儿大型PDA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膜部缺损(VSD)的可行性、方法及疗效。方法 30例室间隔膜部缺损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10~57(27.2±11.5)岁。术前心脏超声检查确诊为膜周部缺损VSD,缺损直径2~8(4.6±1.6)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2~5(2.7±0.8)mm。30例患者均于术中先行左心室造影,5例合并存在膜部膨胀瘤,且其中1例同时合并两处室间隔缺损,29例患者确定适合行膜部VSD封堵术。结果 28例均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成功,1例存在两处室间隔缺损合并膜部膨胀瘤者,建议外科手术治疗;1例合并膜部膨胀瘤患者封堵后存在明显分流封堵未成功。成功病例随访9~48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封堵器位置稳定,无残余分流,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和有熟练操作技巧的条件下,心血管介入治疗膜部VSD是一项操作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超声心动图在嵴内型室间隔缺损封堵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军  李军  石晶  李利  张玉顺  左健 《心脏杂志》2005,17(3):275-278
目的:研究超声心动图在嵴内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中的作用,并与X线左室造影结果比较。方法:入选病例包括嵴内型VSD患者13例。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图于胸骨旁左室长轴、大血管短轴及心尖五腔观测量缺损大小及其距主动脉右冠瓣、肺动脉瓣及三尖瓣的距离;术中行X线左室造影观测缺损口大小、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封堵器释放后测量其腰部的直径。结果:二维超声心动图与彩色多普勒血流图除2例部分切面难以判断缺损口大小外,其余病例均显示缺损口大小及距各瓣的距离,大部分病例超声术前测量的缺损口大小与释放后封堵器的腰径相似。X线左室造影5例因造影角度不佳无法显示分流口大小,仅显示右室内存在分流;显示分流口的病例中部分明显小于释放后封堵器腰径。本组病例中1例封堵后出现少量主动脉瓣返流,1例术后出现封堵器移位,并出现残余分流。结论:超声心动图对嵴内型VSD封堵的术前选择优于X线左室造影。适合于嵴内型VSD封堵的患者缺损口不宜大于8mm,并无主动脉瓣脱垂。如缺损口过大可能出现术后主动脉瓣返流或封堵器移位。  相似文献   

12.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并发封堵器移位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发生封堵器移位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介入治疗后封堵器移位患者4(男3,女1)例,3例为膜周部VSD伴膜部瘤,1例为嵴内型VSD,缺损直径分别为13、12、12和10mm,所选用的封堵器分别为16、12mm国产对称型膜部VSD封堵器,14mm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和14mm国产偏心型膜部VSD封堵器。结果4例均一次性封堵成功。术后即刻均无残余分流。2例在术后4和12h分别发生溶血,超声心动图检查封堵器位置无明显变化,但均有明显残余分流。经药物治疗后,溶血恢复正常,残余分流消失。1例术后第4天,心电图检查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发现封堵器明显向囊袋出口移位。转心脏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并修补缺损,术后患者Ⅲ度AVB恢复。1例嵴内型VSD术后2周,超声心动图发现封堵器向右心室移位,有明显残余分流。随访4个月残余分流减少。结论VSD封堵治疗后,封堵器移位与缺损的病理解剖特性有关。多发生在伴有膜部瘤的膜部VSD和嵴内型VSD。  相似文献   

13.
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回顾性研究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VSD介入治疗的300例(男152,女148)患者,年龄2~44(10.8±7.8)岁,回顾性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并对并发症的处理进行总结。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98%(294/300)。严重并发症8例(2.7%),无死亡病例。其中5例(1.7%)术后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经激素、异丙肾上腺素、临时起搏器等治疗后,4例恢复,1例治疗50天后仍有间歇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植入永久起搏器治疗。另2例(0.7%)术后发生溶血,激素等治疗后,溶血均消失。1例(0.3%)患者术后4天发现封堵器移位,急诊转心脏外科手术处理。术后一过性及短期并发症有:1例(0.3%)患者术后发现少量心包积液,经静脉推注鱼精蛋白对抗肝素,止血药处理后控制;91例(30.3%)患者封堵术后即刻心脏彩色B超室间隔有微~少量残余分流,其中3例(1%)患者术后3~6个月复查仍有微量残余分流。8例(2.7%)患者术后新出现主动脉瓣微量反流,4例(1.3%)术后新出现三尖瓣少量反流。84例(28%)术后心电图(ECG)出现间歇性加速性交界性心律或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伴干扰性房室脱节,给予激素等治疗3~7天后均恢复正常。53例(17.7%)术后ECG为不完全性或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0.7%)术后ECG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27例(9%)术后ECG有室内传导阻滞。结论:采用Amplatzer偏心性膜部VSD和国产双盘状VSD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安色、疗效可靠、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的疗效及并发症的中远期随访评价。 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并行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患者共39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IVSD缺损(4.9 ± 1.6)mm(2~8 mm),36例(92.3%)患者经导管介入治疗成功,封堵器型号为(10.3 ± 2.3)mm(5~14 mm)。封堵器选用对称型VSD封堵器(20/36,55.6%)或零边偏心型VSD封堵器(16/36,44.4%)(上海)。其他3例(7.7%)中2例行外科手术干预,1例左向右分流细小终止手术。术后1、3、6、12个月以及之后每一年,至少达5年为观察终点,通过心电图(ECG)和(或)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胸部X线片等对其介入封堵效果、并发症进行中远期随访评价。 结果 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死亡、需要置入永久性起搏器、主动脉瓣重度返流外科手术、心包填塞等主要并发症,无主动脉瓣及肺动脉瓣返流中至大量增加,均无感染性心内膜炎及封堵器相关血栓等次要并发症发生。36例手术成功(成功率92.3%)。封堵器移位1例(2.6%),残余分流1例(2.6%),急性溶血1例(2.6%)。围手术期并发轻度主动脉瓣返流患者10例(25.6%),2例(5.1%)术中置入封堵器后即出现主动脉瓣返流量由轻度增加至中度以上,终止介入后行外科修补手术。心律失常发生8例(20.5%)。随访期并发轻度主动脉瓣返流患者7例(17.9%),其中2例(5.1%)为新发轻度主动脉瓣返流。心律失常2例(5.1%)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及房性早搏。介入封堵手术以后中远期随访发现主动脉瓣返流无明显增加,心律失常发生明显减少,与围手术期有差别(P<0.05)。 结论 经导管介入治疗缺损8 mm以下IVSD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术后及中远期并发症少,尤其是主动脉瓣返流增加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中远期疗效随访观察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介入法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后经导管封堵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9(男4,女5)例患者,年龄5~40岁。其中膜部VSD术后7例,法洛四联症(TOF)术后2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VSD术后残余漏直径为3~12mm。有7例为1个残余漏口,2例有2个残余漏口。结果左心室造影5例膜部瘤的左室面直径14~28mm,漏口均在膜部瘤的出口。其中3例残余漏有1个孔,其大小分别为4、6和7mm,用6、9和10mmVSD封堵器。2例有2个孔,其大小分别为3、6mm和9、7mm,两孔之间距离分别为8和10mm,均放置两个封堵器,1例为5和9mmVSD封堵器,1例为14mmVSD封堵器和12/14mm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2例膜部VSD,其漏口直径分别为3和10mm,用5和14mm封堵器。2例TOF术后并发VSD残余漏,其漏口直径分别为9和14mm,用12和18mm封堵器。术后即刻左心室造影8例无残余分流,1例两个封堵器的患者有少量残余分流。升主动脉造影全部患者无主动脉瓣返流。随访1~6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有残余分流的1例在3月消失,全部患者封堵器无移位,无主动脉瓣返流。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是一项操作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全军心血管介入诊疗管理信息网注册登记自2011年1月~2020年12月开展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介入治疗情况及并发症等信息,为今后开展VSD介入治疗提供指导和借鉴。 方法 通过全军心血管介入诊疗管理信息网注册登记收集全军各医院 2011年 1月~ 2020年 12月介入治疗VSD的病例资料,包括实施介入治疗 VSD数量、类型、所使用的介入治疗器材、成功病例数、复合畸形情况、失败原因和并发症等项目,然后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 结果 10年期间共进行介入治疗7293例,成功7063例,成功率96.8%。介入治疗VSD类型包括膜周部VSD 6662例,肌部VSD 199例,嵴内型VSD 314例,VSD修补术后残余瘘43例、VSD封堵术后残余瘘2例以及心梗后室间隔穿孔73例。在所有封堵术治疗中,进口封堵器使用率仅为11.9%,而国产封堵器使用率高达88.1%。共记录主要并发症39例,发生率0.53%,其中心脏传导阻滞发生率最高,22例占比达0.30%,占全部并发症的56.4%,封堵器脱落4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5例,心包填塞1例,重度残余分流5例,死亡2例。相对于2011年1月~2015年12月,2016年 1月~2020年12月介入治疗病例成功率显著升高,并发症发生率呈现明显降低趋势。 结论 随着介入治疗经验的成熟,经严格筛选的膜周部VSD、嵴内型VSD、VSD外科修补术/封堵术后残余瘘以及心梗后室间隔穿孔的介入治疗已成为安全有效的方法,但需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7.
Szkutnik M  Kusa J  Białkowski J 《Kardiologia polska》2008,66(9):941-7; discussion 948-9
BACKGROUND: 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 is the most common congenital heart defect. Percutaneous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VSD is one of the greatest challenges in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AIM: Presentation of our experience in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perimembranous VSD. METHODS: Eighteen patients were treated. Nine patients (group I) had VSD closed with implant Amplatzer Perimembranous VSD Occluder (PMVSDO) whereas the other nine had VSD closed with Muscular VSD Occluder (MVSDO). In the second group the presence of at least 4 mm rim from aortic valve was mandatory to undergo the procedure. Average patients age was 17.1 (3.2-40) years, defect diameter--4.7 (4-8) mm and Qp/Qs ratio--1.84 (1.5-4.6). Perimembranous interventricular septum aneurysm was noted in 5 cases. Only patients who had hemodynamically important defect (Qp/Qs ratio >1.5) were selected for interventional VSD closure. Patients with subarterial VSDs,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r/and aortic regurgitation were excluded.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closure was performed with standard techniques. RESULTS: Procedures were completed successfully in 16 of 18 patients. There was no early or late implant embolisation. After the procedure in every case complete closure or important reduction of the shunt was observed. In the group I there was a trend towards mor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rhythm disturbances (p=0,08), including two cases with severe arrhythmias occurring during VSD closure requiring abandoning of procedure. In other 2 cases (patients age 12 and 14 years) in the second week after PMVSDO placement 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occurred. In one patient sinus rhythm was restored after steroid treatment whereas another patient required pacemaker implantation. In group II mild nonprogressive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was noted in 3 patients. CONCLUSIONS: Percutaneous perimembranous VSD closure is an interesting alternative to surgical treatment. In selected cases closure of the defect with muscular VSD implant is effective and safe.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双封堵器对复杂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VSD)进行介入封堵治疗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2例复杂膜部瘤型VSD患者,左心室造影后常规右股动脉-左心室-VSD-右心室-右股静脉输送轨道,对VSD进行封堵,重复左心室造影,发现存在不能接受的残余分流,遂建立右股动脉-左心室-VSD-右心室-左股静脉输送轨道,应用第2枚封堵器对残余分流进行封堵,左心室、升主动脉造影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认封堵效果良好,释放封堵器。术后1、3、6、1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X线检查和12导联心电图。结果: 12例患者均封堵成功。术毕即刻造影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封堵效果良好,无残余分流,各组瓣膜功能良好,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杂音消失,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心电图检查均为窦性心律,无房室传导阻滞或束支传导阻滞。结论: 应用双封堵器对复杂膜部瘤型VSD进行封堵治疗是可行的,且具有满意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经皮导管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临床经验,并对326例患者的中期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326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均经临床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确诊,排除干下型室间隔缺损,采取经皮导管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术后即刻左心室造影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疗效,术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4年、5年行经胸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观察.结果 经皮导管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成功率为98.3%(320/326),失败原因为室间隔缺损过大或过小、位置特殊、合并主动脉瓣脱垂及反流、损伤三尖瓣或主动脉瓣、房室传导阻滞等.术后并发症:1例术后1d封堵器移位,急诊心脏外科手术处理;2例8 kg患儿术后股动脉血栓形成,尿激酶溶栓后治愈;12例新出现三尖瓣轻度反流或原有三尖瓣反流增多;1例损伤主动脉瓣致中度反流,急诊外科手术处理;56例出现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经激素、人体白蛋白、营养心肌等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17例不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5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术后10个月出现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治疗后恢复至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8d出现脑出血,开颅发现脑血管畸形,外科处理后治愈.术后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心胸比例较术前改善.结论 经皮导管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无需体外循环、成功率高等特点,值得推广,但应规范选择患者和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