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危重新生儿凝血功能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危重新生儿体内凝血功能的改变,为合理治疗提供理论论据。方法本文比较观察组50例临床无出血表现危重新生儿与对照组50例有临床出血表现危重新生儿4项凝血检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4项指标比较阳性率无显著差异,但随病情而改变,病情越重,阳性率越高。结论 危重新生儿多有不同程度凝血功能的改变,且病情越重,凝血功能改变越明显,提示应提高警惕做好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危重新生儿体内凝血功能障碍,为合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比较观察组50例临床无出血表现危重新生儿与对照组50例有临床出血表现危重新生儿4项凝血检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4项指标比较阳性率无显著差异,但随病情而改变,病情愈重,阳性率愈高.结论 危重新生儿多有不同程度凝血功能障碍,且病情越重,凝血功能改变越明显,提示应提高警惕做好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合并早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相关临床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合并DIC 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临床回顾研究方法对我院NICU 2012~2013 年确诊为新生儿败血症的100 例患儿进行研究。根据ISTH 显性DIC 评分系统将患儿分为凝血功能正常组、非显性DIC 组(早期DIC 组)及显性DIC 组(晚期DIC 组),对各组临床表现及相关临床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0 例败血症患儿中合并早期DIC 者44 例(44%);3 组患儿硬肿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76,P<0.05);窒息、出血及G- 菌感染是败血症合并早期DIC 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临床有窒息、出血及G- 菌感染的新生儿应积极监测凝血功能并采取早期干预措施,预防患儿由早期DIC 进展为晚期DIC,降低新生儿败血症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人体的正常止血功能主要取决于血管、血小板的质和量、血液凝固过程这三个因素,其中任一因素发生缺陷都将引起机体止、凝血机制障碍,导致出血性疾病。而许多出血性疾病的确诊,最终有赖于相关实验室检查。然而,小儿凝血与止血障碍涉及内容较多,相对而言,实验检查也较为复杂,而且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出生后24 h凝血功能异常新生儿的临床表现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69例住院新生儿的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及临床资料,其中符合接受抗凝治疗的患儿共76例,另93例新生儿作为对照,分析凝血功能异常组与对照组凝血功能的差异,并分析凝血障碍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凝血功能异常组的宫内窘迫、肺炎、酸中毒及低体温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18~38.01,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宫内窘迫(OR=12.06,95%CI:3.71~39.25)、肺炎(OR=4.10,95%CI:1.43~11.74)为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宫内窘迫、肺炎是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提前预防有助于减少新生儿出血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巨细胞病毒感染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发病机理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多种病毒感染及细胞免疫功能异常等有关\[1\].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呈世界分布,在我国不同人群中CMV感染率可高达50%~90%.近年来,有人观察到有些CMV感染的临床惟一症状就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19例ITP患儿CMV感染情况、临床特征、预后及治疗,以研究ITP与CMV感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术中应用Mistral-Air充气式保温毯对接受全身麻醉的新生儿围术期体温、术后并发症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择期开腹手术、接受全身麻醉的足月新生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对术中新生儿行Mistral-Air充气式保温毯的保温治疗,对照组则选择传统常规无保温毯式保温方法,术后均使用37℃保温箱送入麻醉苏醒室.分别记录新生儿麻醉前(T0),术中30 min(T1),拔管后(T2),入PACU后15 min(T3),30 min(T4)的鼻咽温、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记录新生儿拔管时间、拔管后呼吸暂停及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测量T0和T2时新生儿的凝血指标(PT、APTT、TT、Fib).结果 观察组术中及术后苏醒期体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中及术后苏醒期心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管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PT、APTT、TT、Fib四项凝血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术中应用Mistral-Air充气式加温毯,能够改善术后凝血功能,有效预防新生儿术中及苏醒期体温降低,缩短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8.
足月危重新生儿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危重新生儿凝血、纤维蛋白溶解(纤溶)活性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19例极危重、22例危重、21例非危重疾病和10例正常新生儿作前瞻性研究,检测血浆D-二聚体(D-D)、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正常化比率(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计数外周血血小板(PLT),比较各组间凝血、纤溶活性变化,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血浆D-D、PT水平极危重、危重疾病组明显高于正常新生儿,极危重高于非危重疾病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PTT极危重疾病组高于正常新生儿,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新生儿D-D超过参考值范围占70%。疾病严重程度与D.D水平呈高度正相关(r=0.828,P〈0.01),与PT、APTT水平呈中度正相关(r=0.375、0.440,P均〈0.01)。结论 新生儿D-D水平可能处于较高水平,并不一定代表异常。但危重、极危重病患儿D-D水平明显升高,存在凝血系统被激活和继发纤溶亢进,凝血、纤溶活性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9.
小儿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31例检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小儿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IAHS)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探讨IAHS早期诊断指标。方法分析2004年5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31例IAHS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EB病毒感染者18例(58.1%)、CMV感染4例(12.9%)、细菌感染4例(12.9%)、真菌感染3例(9.7%)、立克次氏体感染1例(3.2%)和HBV感染1例(3.2%);本组病例以持续高热(100%)、肝肿大(74.2%)、脾肿大(71%)为主要表现;外周血细胞白细胞计数减少(93.5%),血小板减少(87.1%),血清甘油三酯高(90.3%),铁蛋白高(96.8%),肝功能异常(67.7%),凝血异常(64.5%),100%骨髓找到噬血细胞;早期IAHS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改变不明显。结论典型IAHSI临床以持续高热,肝、脾肿大为主要表现,实验室检查以白细胞计数降低、血小板低、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异常、甘油三酯及铁蛋白增高,骨髓找到噬血细胞为主要特点。噬血细胞的形态特征、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异常程度有助于分析IAHS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对婴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的影响。方法对2004年6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78例婴儿ITP患儿,检测血清CMV IgM或DNA,根据其阳性与否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发病年龄、入院前病程、发病诱因、出血程度、实验室检查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81例,中位年龄3个月;对照组97例,中位年龄6个月;两组前驱感染率分别为37%和42%,差异无显著性(P>0.05),前驱感染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两组分别有72%和75%在发病前有预防接种史,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临床出血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入院时两组均有半数以上血小板计数<10.00×109/L,其均值分别为12.28×109/L和11.67×109/L,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骨髓涂片巨核细胞数均正常或增多,并有成熟障碍和血小板生成不良;两组分别有86%(31/36)和81%(26/32)存在免疫球蛋白异常,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泼尼松和(或)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后,观察组有75例(93%)、对照组有93例(96%)血小板于2周内恢复正常,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婴儿ITP中CMV感染在小月龄患儿中常见,可能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诱发因素之一。CMV感染的ITP患儿其临床经过与非CMV感染者无明显差异。婴儿ITP无论有无CMV感染,均对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有良好反应,但如何减少过度治疗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例1,女,4岁,哈族,皮肤有瘀斑。出血时间1min,凝血时间(试管法)9min,血小板200×109/L,血小板聚集:1分钟9%,5分钟15%。例2,男,8岁,汉族,有反复鼻蛆病史,皮肤有瘀斑,出血时间1min,凝血时间(试管法)10min,血小板180×109/L,血小板聚集:1分钟2%,5分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后病毒转阴的规律及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经外周血定量CMVPCR检测确定CMV感染的37例足月新生儿,分为阿昔洛韦组和对照组,并每4周1次进行定量CMV-PCR动态观察以确定病毒转阴时间。结果:37例CMV感染中12周内阴转25例,占 67.6%,阿昔洛韦治疗组和对照组阴转时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先天性CMV感染多数在4周内血中病毒转阴,阿昔洛韦治疗无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胎盘早剥早产儿使用普通肝素防治凝血功能异常的最合理剂量。方法纳入60例胎盘早剥早产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普通肝素。A组用0.1 mg·kg-1普通肝素、B组用0.2 mg·kg-1普通肝素、C组用0.3 mg·kg-1普通肝素。给药方法:入院24 h,每6 h 1次;入院24~48 h,每8 h 1次;入院48~72 h,每12 h 1次;72 h后每日1次至停用,或直接停用普通肝素。检测入院未使用普通肝素时及使用普通肝素24 h、72 h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计数,记录临床体征。结果 3组早产儿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黄疸、住院天数、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A组、B组、C组使用普通肝素24 h凝血功能检测值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A组、B组、C组使用普通肝素72 h凝血功能检测值及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各项指标在各组使用普通肝素前、使用24 h、72 h之间比较,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凝血酶原时间在A组、B组用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在A组用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血小板计数在C组用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普通肝素0.1 mg·kg-1是胎盘早剥早产新生儿防治凝血功能异常的最合理剂量,0.1~0.3 mg·kg-1剂量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有关血小板在出凝血中的作用机制已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体外很多血小板功能检查方法的建立增进了对血小板功能缺陷病的认识。据统计,仅血小板病在出血性疾病中就占30~37%,故血小板功能缺陷病并非少见。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窒息与宫内巨细胞病毒感染2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与宫内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关系。方法对窒息新生儿在生后1wk内进行血清CMV特异抗体IgM、IgC检测,部分病人同时送检脑脊液、尿、胃液找巨细胞包涵体、死亡病例进行病理检查。结果22例窒息新生儿中宫内CMV感染者16例,占72.73%.其力3例死亡。死亡病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全身性CMV感染。结论宫内CMV感染为窒息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新生儿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新生儿 12 6例 ,在入院后 2 4h内进行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 ,并采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 (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 (APTT)、D 二聚体 (DD)含量和血小板 (PLT)计数。分别以SIRS符合项数及预后、疾病严重程度分组 ,观察其与凝血功能紊乱间的关系。结果 随着SIRS符合项数的增加 ,SIRS新生儿中危重病例所占百分比及病死率明显增高 ,PT、TT、APTT、DD也增高 ,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存活组与死亡组间PT、TT、APTT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死亡组DD显著高于存活组 (P <0 0 1)。危重症组PT、TT、APTT、DD与非危重症组比较 ,差异均具显著性意义 (P<0 0 1)。结论 SIRS新生儿存在凝血机制的活化 ,符合SIRS诊断标准项数越多 ,病情越重 ,凝血功能紊乱越显著 ,病死率越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感染患儿病情严重度与凝血功能紊乱的关系.方法 将收住人ICU的88例急性感染患儿进行危重病例评分后分为极危重组、危重组和非危重组,所有患儿检测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分析比较三组患儿主要凝血指标的差异.结果 危重组PT、APlT较非危重组延长,极危重组PT、APTT延长更明显(P<0.01).极危重组PLT较非危重组低,而危重组PLT较非危重组高(P<0.01).结论 急性感染患儿危重病例评分与凝血功能紊乱密切相关,随着病情加重,凝血功能紊乱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患儿男,15岁,因右足踝肿痛及背部肌肉疼痛于2006年6月入院。患儿出生后3个月因自发性出血及创伤后流血不止,多次诊断为血友病A(因子Ⅷ水平1%)。患儿反复出现关节腔出血;并在2岁时并发颅内出血,接受因子Ⅷ浓缩制剂替代治疗。13岁时曾因不明严重血便导致急性重度贫血,血红蛋白降至40g/L。患儿胞妹10岁因自发性出血进行实验室检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FTT)为69.3s,  相似文献   

19.
巨细胞病毒宫内感染对新生儿心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孕妇妊娠中晚期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及对新生儿心肌的影响。以ELISA法测定401例孕中晚期孕妇血CMV-IgM,对CMV-IgM阳性孕妇新生儿生后2周内测CMV-IgM,以酶法测心肌酶,结果显示401例孕妇CMV-IgM阳性31例,新生儿CMV-IgM阳性17例,其中5例出现面色苍白、心率减慢、早搏、ST-T改变、ATP、CK、CK-MB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因此,应重视孕中晚期孕妇CMV活动感染对胎儿心肌损害,心肌受损可以是宫内CMV感染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早期凝血分子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是指临床上有DIC病因的存在,同时有凝血和纤溶反应的异常,但尚未达到DIC确诊标准的亚临床状态。检测早期凝血功能障碍或DIC早期相关分子标志物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极低体重儿)疾病的早期即能反映凝血功能障碍,同时给予治疗可以避免发生出血、血栓形成以及DIC,可能会进一步提高新生儿(尤其早产儿、极低体重儿)疾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