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湿温是因外感湿热之邪导致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司的一种急性热病。而湿温禁忌则自晋王叔和《脉经》就有“治在足太阴,不可发汗”的表述,后世医家也多认为湿温证治,要禁汗、禁下、禁润。最早提出湿温“三禁”的是吴鞠通,其在《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四十三条中提出:“头痛恶寒,身  相似文献   

2.
黄疸的分类始自仲景,《金匮要略·黄疸病》篇有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和黑疸之分,称为五疸。仲景对黄疸的治法亦所述甚详,法度严谨,现总其大要,概述如下。1邪气郁表,解表发汗退黄黄疸初起,邪气都于肌表,当分辨其虚实。若病耶在表,表虚不固,伴见汗出、脉浮等症,治当调和营卫,扶正祛邪,方用桂枝加黄芪汤。正如“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金蒉要略·黄疸病》篇)。若阳黄兼有表实,此外有表邪而里有湿热之证,伴见恶寒发热,无汗身痛等症,治当解表散邪,清利湿热,选用麻黄连翘…  相似文献   

3.
<正> 《伤寒论》第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对于这一条,《医宗金鉴》认为:“浮数似不在发汗之列,然视其病,皆伤寒无汗之表实,则不妨略脉而从证,亦可用麻黄汤汗之。”柯琴认为,脉数用麻黄汤发汗,于理不通,故训数为紧。他说:“数者,急也,即紧也。”把数迂回讲  相似文献   

4.
(一) 《伤寒论》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大汗出,脉洪大,何以与桂枝汤?多数注家认为是由于汗不如法,邪仍在袭,如《伤寒论注释》云:“真气疏泄太猛,邪反得以逗留”。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因为人体正气得药力之助,气血外达,岂能容邪不去而仍留?再说论中因发汗导致大汗出的条文共有八条,除本条外,26条亦为大汗出后耗津液,胃热化燥成阳明里热炽盛之证;64条发汗过多,损伤心阳致心阳虚心悸证;71条是大汗后,胃中干形成蓄水证;75条是重发汗,损  相似文献   

5.
小柴胡汤治疗血证经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是治疗少阳病的主方 ,为后世和方之祖 ,用途甚广。服后有使“上焦得通 ,津液得下 ,胃气因和 ,身戢然汗出而解”的功效。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论述血证的治疗认为 ,血证因其出血太多 ,既伤阴血 ,又伤津液 ,故仲景告诫 :“亡血家 ,不可发汗。”至于吐法 ,亦在所禁 ,而“和法则是血证治疗的第一良法。表则和其肺气 ,里则和其肝气 ,而尤照顾脾胃之气。或补阴以和阳 ,或损阳以和阴 ,或逐淤以和血 ,或泻水以和气 ,或补泻兼施 ,或寒热互用。”小柴胡汤和解枢机 ,通表达里 ,通津液 ,和胃气 ,实乃和法之代表剂。用…  相似文献   

6.
湿温治疗之“三禁”乃吴鞠通所提出,吴氏在《温病条辨·上焦篇》第43条原文明确指出:“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至此,继王叔和在《脉经》提出湿温不可发汗之后,又进一步提出了湿温的“汗”、“下”、“润”之禁,自此,湿温...  相似文献   

7.
茵陈蒿汤是一首治疗湿热黄疸(又称“阳黄”)的卓效方剂,出自《伤寒论》,并见于《金匮要略·谷疸病》篇。 湿热黄疸的发病,多因饮食不洁,病毒乘机入侵,致使热(毒)与湿相合,郁结在内(胃肠),不得泄越,从而引起黄疸。《伤寒》和《金匮》分别指出:湿热黄疸病初起,在黄疸出现以前,常先表现有“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以及“身无汗,小便不利,渴引水浆”等。  相似文献   

8.
麻杏石甘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毓玲  汤菊荣 《医学综述》2002,8(10):616-617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下简称“麻杏石甘汤”)见于《伤寒论》 ,其中第 6 3条指出 :“发汗后 ,不可更行桂枝汤 ,若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 ,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第 16 3条则指出“下后 ,不可更行桂枝汤 ,若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 ,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二者一因误汗 ,一因误下 ,但均为误治后病邪由表入里化热。酿为热邪壅肺证 ,因此治疗当清宣肺热。方用麻杏石甘汤 ,方中麻黄辛温宣肺定喘、石膏甘寒直清里热 ,二者相伍 ,清宣肺中郁热而定喘逆 ,而石膏用量为麻黄 2倍 ,故借石膏辛凉之性以制麻黄辛温发散之力 ,并使其转为辛凉清热之用 ;杏…  相似文献   

9.
略论中医治疗八法的调中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疗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简称。八法中贯穿着调理中焦的意识,就是认为八法的功效凭籍脾胃功能而后成。兹分述如下。 1 汗法 汗法用于邪气在表的病证,其中有辛温发汗,辛凉发汗、益气助阳发汗,养血滋阴发汗等。无论何种发汗法,祛邪之汗是以营卫的充盈通利为基础,而营卫的充盈有赖于脾胃对水谷精微的运化功能。所以,应用汗法  相似文献   

10.
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中,在白虎汤症治后所列禁用白虎汤四条,即“四禁”。原文:“白虎汤本为逐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沉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本人临床多年,常用白虎汤,认为第二禁“脉沉者,不可与”当禁用白虎汤,其它三条,不属禁例。  相似文献   

11.
小柴胡汤,出自汉代张仲景所著之《伤寒论》。系少阳病主方。其药物组成如下: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炙草三两大枣剖十二枚半夏洗半斤所主的症候是: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或胀疼;心下痞鞭;默默不欲食;口苦喜呕;耳鸣;目眩;头疼;心烦……等。该方也叫“三禁汤”。因为它所主的症候禁发汗、禁泻下、也禁催吐。本方既不发汗,又不泻下,更不催吐,只是和里以解表,所以被称为“和解之剂”。《伤寒论》中所谓少阳病,就病情讲,较  相似文献   

12.
治疗外感,不论伤寒温病,辛温解表或辛凉发散,都应重视患者脾肾正气之强弱,不能不顾正气,一味发表。如遇感受风寒,发热恶寒,有汗或无汗,体倦,脉沉细弱者,最忌发汗。仲景《伤寒论》有“脉微弱者,不可发汗”。再伤寒发汗不当或过汗,都会引起不少变证。仲景日:“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太阳固当汗,若不取微似有汗而发之太过,阳气无所止息,简汗出不止矣,汗多亡阳。玄府不闭,风乘虚人,故复恶寒,汗多于表,津弱于里,故小便难。四肢者诸阳之本。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合不得,寒气从之,故筋急而屈伸不利也。此离中阳虚不能摄水,当用桂枝以救心阳,阳密则漏汗自止矣。坎中阳虚不能行水,必加附子以回肾阳,阳归则小便自利矣,内外调和则恶风自罂而手足便利矣。  相似文献   

13.
一、填空题 1.心气的推动、肺的宣发和朝会百脉、脾的统血、肝的疏泄和藏血。2.气能生血。3.营气化生、津液注脉、肾精化血。4.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5.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二、选择题 1.水谷之气和肾中的精气 2.津能载气3.水停则气虚 4.脾胃的升降 5.固摄作用6.卫气三、问答题解答:“夺血”,指血液受伤严重,如崩漏、大出血等。“夺汗”,指汗液耗伤过度,如发汗太过、过劳作汗等。“夺血者无汗”是指失血严重患者不可妄用汗法。“夺汗者无血”是指对于多汗夺津或津液大亏的患者不可轻用破血、放血之治法。这是以“津血同  相似文献   

14.
有的医学家为了说明“伤寒”、“温病”这两大类外感病在病因病机、证候治疗上有很大的不同,因而有“风寒由皮毛而入……温热由口鼻而入”(《外感温热篇》沈尧封按),“风寒先受于足经……风温先受于手经”(前书章虚谷按),“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外感温热篇》),伤寒六经与温病三焦“有一纵一横之妙”(《温病条辨·凡例》),“伤寒所以不可不发汗,温热病则断不可发汗”(《温病条辨·卷四·论汗》)等等说法。这些提法,从鉴别对比的角度看,固然言简意赅,有  相似文献   

15.
《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医籍因其言简意奥,某些篇章多生歧义,此时若联系临床斟字酌句,往往柳暗花明,解决许多问题。1其人短气但坐《伤寒论》48条:“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微自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拂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相似文献   

16.
谈“麻黄汤禁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麻黄汤禁例”裴永清(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北京100029)关键词伤寒论,麻黄汤,汗法禁例在(伤寒论)太阳病篇中,有9条原文是论述不可用发汗法治疗的病证:即49条的“尺中脉微”、第50条的“尺中迟”、第83条至89条的“咽喉干燥者”、“淋家”、...  相似文献   

17.
温病热变最速,用药尤关重要。热在皮毛肌肉,未入胃府化燥,固当辛凉透汗,若热邪内传,汗不外出,内则口燥而渴,舌苔干黄灰滞,若妄用辛温发散,可致津液干枯,而发厥成痉。误用苦寒清火,化燥伤阴,则热闭神昏。误用消导攻下,则痰食阻结,而成动风厥逆之证。惟宜用泻热存津药物,救其津液,外证可得汗而邪有出路,内得清润而病情缓解,这就是吴鞠通所谓:“温病忌汗(指辛温发汗),汗之不唯不解,反生他患。”“只许辛凉解肌,辛温义不可用”。义有“温病小便不利,淡渗不可与  相似文献   

18.
“汗法”是通过发汗、开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种治法。《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体若燔炭 ,汗出而散” ,指高热病人可因出汗而热退病解。于是便出现了多种发汗法 :如服汤药、浴法、蒸法、熏法、烧针等 ,均可使疾病因汗出而解。《素问·玉机真藏论》说 :“今风寒客于人 ,使人毫毛毕直 ,皮肤闭而为热 ,当是之时 ,可汗而发之”。此即后世医家应用汗法的理论依据。吴又可《温疫论》云 :“疫邪留于气分 ,解以战汗”。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更对“战汗透邪”的临床应用、作用机理作了明确的阐述 :“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 ,可冀其战汗透邪……。…  相似文献   

19.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胡桂枝干姜汤始见于赵本《伤寒论》,论中第147条指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减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本方是由柴胡、黄芩、桂枝、干姜、牡蛎、栝楼根、炙甘草七味药组成,张仲景原意是用来治疗伤寒发汗误治后,邪气人于少阳兼痰饮内结之证。故可见胸胁满结、小便不利、往来寒热、渴而不呕等证。  相似文献   

20.
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为了说明阳气失常在外感病发病中的重要性,举了四种外感病的病因病机及主证,即:“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此段论述颇为精当,然明代吴昆认为其中存有错简,在《吴注黄帝内经素问》中作了更动,把“因于寒”三字移至“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之前,把“欲如运枢……”十二字移接上段,此改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现中医院校各版教材对吴昆的更动基本上都作肯定性的介绍。但愚以为吴昆此举是改是成非,且不说其无考证之据,仅从文理、医理上分析,也是不可笃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