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通过比较连续周边缝合(Running)、Cross-stitch、Halsted及一种新型肌腱周边缝合方法的生物力学特性,为该方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36根新鲜成年猪后蹄Ⅱ区屈肌腱随机分成4组,分别用连续周边缝合(Running)、Cross-stitch、Halsted及一种新型肌腱周边缝合方法进行修复.将缝合好的肌腱等速拉伸至完全断裂,并用材料力学测定仪(Instron4411)测定2-mm间隙形成负荷、最大负荷,计算断裂功耗.结果新型肌腱周边缝合法的2-mm间隙形成负荷为(53.2±6.O)N、最大负荷为(68.8±6.9)N、刚度为(6.6±O.7)N/mm,为各组中最高;断裂功耗为(O.784±O.075)J与Halsted法相近,高于Cross-stitch及Running法.结论该新型肌腱周边缝合法的生物力学强度高于目前临床应用的Running、Cross-stitch、Hal-sted法,能提供较大的抗张强度、有效抵御间隙形成、操作简便,有利于肌腱早期主被动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2.
肌腱损伤断裂在手外科中极为常见 ,临床采用外科手术进行修复 ,因术后固定制动 ,常造成粘连 ,肌腱粘连需行Ⅱ期松解术而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本文从临床应用角度 ,对肌腱损伤断裂手术吻合的有关问题作一综述。1 肌腱损伤后的修复途径1.1 手术缝合 :肌腱损伤后应早期修复 ,目前常用的方法是直接手术缝合 ,但要求缝合部必须有足够大的抗张强度 ,以适应早期功能锻炼的需要。而修复腱早期的抗张强度与缝合方法直接相关 ,缝合强度与通过断端的缝线数量呈密切正相关 ,但通过断端的缝线越多 ,缝合时对位也越难 ,难度也就越大[1] 。临床上较常用…  相似文献   

3.
“无人区”肌腱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式Bunnell法修复肌腱损伤的生物力学特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将新鲜成年猪后足20只,随机分成4组,解剖游离第2、3趾深屈肌腱,取其远端10cm,第一组双“十”字缝合法,第2组行Kessler法,第3组行Bunnel法,第4组行改良式Bunnell法。用自制力学测定仪测量每组缝合方法3mm,间歇形成的负荷,并进行统计处理。1997年8月至1999年1月用改良式Bunnell法修复手肌腱损伤,随访3-9个月,经TAM法评定。结果:改良式Bunnell法的3mm间歇形成的负荷最大,与其它方法比较统计学差异有显性意义(P<0.05)。TAM法评定优良率达94%。结论:改良式Bunnell法缝合肌腱具有较强的抗张强度。临床应用效果满意,操作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陈琪 《医学新知杂志》2010,20(3):216-217
目的探讨手部指屈肌腱损伤修复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指屈肌腱断裂43例202条采用改良Kessler法和津下核心套圈(Tsuge)法,加腱膜连续缝合,术后屈腕位石膏固定下,早期进行系统功能锻炼。结果按TAM系统进行评价:优21例,良13例,可4例,差5例;优良率79%。结论手部指屈肌腱损伤利用良好的缝合方法,术后进行系统的功能锻炼,就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席建平 《中原医刊》2005,32(11):14-14
目的探讨手部指屈肌腱损伤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1986年~2004年期间共收治指屈肌腱断裂55例232条,采用改良Kessler法和津下套圈(Tsuge)法,加腱膜连续缝合,术后屈腕位石膏固定下,早期系统的功能锻炼,结果按TAM系统进行评价,优27例。良15例,可3例,差10例。优良率76.4%.结论手部屈肌腱损伤采用良好的缝合方法.以及术后系统的功能锻炼,能够取得比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正> 本文报告了一种新的肌腱缝合方法—包埋法。该法是利用肌腱的断端相互包埋,以达到相互锁扣增加抗力强度之目的。实验结果证实包埋法较常用的端端法(Bunnell法),编结法抗张强度大。愈合过程的动态学观察证实术后第3~5天肌腱处组织反应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