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丙型肝炎患者早期诊断中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联合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V RNA)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16例鼓楼医院住院及门诊丙型肝炎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测定HCV RN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金标法测 HCV抗体、速率法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结果116例丙型肝炎患者中,ELISA HCV抗体阳性97例(占83.6%),HCV RNA阳性85例(占73.3%),HCV 金标阳性77例(占66.4%),ALT阳性69例(占59.5%),HCV抗体和 HCV RNA联合检测总阳性率(指任-指标阳性即为阳性)为100.0%。结论 HCV抗体和HCV RNA联合检测扩大了丙型肝炎检测范围,降低了丙型肝炎的漏诊率,有利于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血清HCV RNA检测在慢性丙型肝炎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HCVRNA检测在慢性丙型肝炎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14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HCV和HCVRNA。结果抗-HCV及HCV RNA检出率分别为73.9%(108/146)和52.1%(76/146);抗-HCV(+)组和抗-HCV(-)组HCVRNA的检出率分别为75.9%(82/108)和10.5%(4/38)。结论血清HCVRNA荧光定量是临床诊断丙型肝炎的直接证据,且可以弥补抗-HCV对丙型肝炎的漏诊等不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中丙型肝炎与炎症因子及动脉粥样硬化、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40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其中丙型肝炎抗体阳性患者20名,抗体阴性患者20名。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心超及常规生化数据,并记录临床数据。结果丙型肝炎抗体阳性组IMT[(1.25±0.36)比(0.96±0.27)mm,P〈0.05]、C反应蛋白(CRP)明显高于抗体阴性组[(5.56±2.34)比(2.25±1.34)mg/1,P〈0.001]。丙型肝炎抗体阳性组患者胆固醇(CHO)、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re-Alb)、血红蛋白(Hb)、体重指数(BMI)均低于抗体阴性组患者。两组患者心超结果左室内径(LVD)、左房内径(LAD)、左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质量指数(LVMI)没有明显的差异。结论MHD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可能由于尿毒症其他因素的影响,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心肌病变的影响没有在这组患者中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丙型肝炎患者血清透明质酸浓度,探讨丙型肝炎患者血清透明质酸水平变化与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143例,分成HCV携带者、轻度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中度慢性丙型肝炎患者3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患者血清透明质酸的水平。结果HCV携带者、轻度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中度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透明质酸浓度均值分别为(38.3±7.4)、(48.9±5.9)、(67.2±9.9)ng/m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均值(28.9±5.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透明质酸的水平随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加重而增加。结论血清透明质酸升高是肝纤维化的特征之一,丙型肝炎患者血清透明质酸的水平随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加重而增加,也预示随肝功能损害程度加重患者出现肝纤维化的概率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代偿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时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甲状腺自身抗体存在状况。方法分别检测慢性丙型肝炎42例、肝硬化代偿期37例、肝硬化失代偿期36例、健康体检者30例的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抗TPO)、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抗TG)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3,T4在各观察组均显著降低;FT3在肝硬化组,FT4在失代偿性肝硬化组显著降低;TSH在慢性丙型肝炎组降低,在肝硬化组升高;抗TPO、抗TG在各观察组均显著增高。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甲状腺激素相关物质的检测可以帮助评估病情程度。  相似文献   

6.
73例单项ALT增高患者丙型肝炎抗体的检测与探讨山东省聊城地区医院检验科(252000)庞保军,哈桂珍目前对丙型肝炎的诊断一般实验室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我们采用ELISA法对73例单项谷丙转氨酶(ALT)增高患者进行了丙型肝炎抗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及甲胎蛋白含量,探讨其测定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临床已确诊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07例,其中男57例,女50例。分别通过双缩脲法和溴甲酚绿法测定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甲胎蛋白含量。结果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及甲胎蛋白均值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分别为(72.4±10.7)、(39.8±7.8)g/L和(19.6±42.3)μg/L,健康对照组分别为(70.6±4.8)、(41.9±3.6)g/L和(2.9±1.3)μg/L。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蛋白与健康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7),血清清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血清甲胎蛋白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004)。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清蛋白较健康人低,甲胎蛋白含量较健康人高,应定期随访和复查,同时对患者的肝功能受损情况也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8.
李鹏  丁惠国 《临床荟萃》2007,22(15):1105-1106
丙型肝炎病毒(HCV)存在不同的感染途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丙型肝炎的感染途径以输入全血、血浆、白蛋白等血制品为主,也存在其他途径的散发性感染。散发性丙型肝炎(sporadic hepatitis C,SHC)与输血后丙型肝炎(post transfusionhe patitis C,PTHC)在临床特点上有诸多不同,为探讨不同感染途径与肝脏损害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我院对101例不同感染途径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乙型肝炎的丙型肝炎患者体内乙型肝炎抗体的产生情况。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住院及门诊检查者660例,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丙型肝炎病毒的RNA即HCV-RNA,ELISA方法测定抗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抗体。以非乙型肝炎的丙型肝炎患者组为实验组,非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患者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人群中乙型肝炎相关抗体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在收集的348例(52.7%)非乙型肝炎的丙型肝炎患者即HCV-RNA检测阳性(大于1.0e+03)及HBsAg(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检测结果中,乙型肝炎抗体组合的阳性率均高出对照组312例(47.3%)非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患者即HCV-RNA检测阴性(小于1.0e+03)及HBsAg阴性的组合检测结果,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得知P〈0.05,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乙型肝炎的丙型肝炎患者体内可能产生了乙型肝炎抗体即HBsAb(乙肝表面抗体),HBeAb(乙肝e抗体)和HBcAb(乙肝核心抗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本地输血前患者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HIV)、梅毒(TP)等疾病的感染情况。方法对19149例患者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TP抗体)。结果乙型肝炎HBsAg感染率为10.86%,丙型肝炎感染率为0.08%,艾滋病感染率为0.36%,梅毒感染率为0.81%。结论本地输血前患者乙型肝炎感染率水平稳定,丙型肝炎感染率维持在低水平,艾滋病和梅毒感染率正日趋上升。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检测已在绝大多数医院开展,本文拟进行在丙型肝炎早期诊断过程中血清HCV-Ab与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V—RNA)联合检测的价值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胸腺素α1对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57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综合治疗方案基本相同的同时,治疗组29例采用胸腺素α1治疗(1.6 mg皮下注射,每周3次×24周)并获取相关临床资料(肝功能、Child-Pugh积分、肝纤维四项、HCV-RNA定量),进行对比分析并评价其疗效。结果29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采用胸腺素α1治疗24周后肝功能(Child-Pugh积分)、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Ⅳ型胶原(IV-C)、Ⅲ型前胶原肽(PⅢP)]好转以及HCV-RNA阴转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胸腺素α1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可能与其能有效抑制丙型肝炎病毒复制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免疫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作为HCV组,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HCV-RNA及IL-17,其余检测指标包括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肌酐.结果 HCV组患者血清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CV组患者血清ALT、AST及HCV-RNA与血清IL-17水平显著相关(P<0.05).结论 IL-17可能参与了慢性丙型肝炎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4.
慢性丙型肝炎(CHC)是肝硬化及肝癌的高危因素。目前认为干扰素是治疗丙型肝炎有效的药物。本文通过对湖南省株洲市一医院75例丙型肝炎患者临床治疗观察分析,对比不同类型干扰素对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有饮酒史的3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之丙型肝炎标记物检测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传染科(430071)马北阳贺学梅东风汽车公司襄樊医院(441000)孙传芳我们于1994年10月~1995年10月检测了32例有饮酒史的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患者丙型肝炎...  相似文献   

16.
天津地区献血者抗-HCV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血源性传播,而输血后肝炎(PTH)的90%为丙型肝炎[1],因此某地区献血者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情况对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关系重大。笔者对近几年天津地区献血者的丙型肝炎抗体(抗-HCV)携带情况进行调查,其检测结果如下。1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感染丙型肝炎(HCV)与血液透析(HD)、输血的关系及临床指导意义。方法用ELISA和PCR法检测128例血液透析患者血清中抗HCV和HCV-RNA。结果HD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HD输血组明显高于非输血组(P〈0.01),而HD输血组与非输血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液透析(HD)易感染丙型肝炎病毒,输血是引起HD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最主要原因。接受异体输血的次数和输血量越多,感染的机率越大,阳性检出率则越高。  相似文献   

18.
高利 《华西医学》1996,11(2):171-173
丙型肝炎的检测方法及其评价高利综述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610016)丙型肝炎(HC)是一种对人类健康危害甚大的疾病,丙型肝炎病毒(HCV)已被确认为引起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H)的主要病原。HCV感染后很容易由急性转为慢性,且与肝硬化(LC)...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不同类型肝炎病人进行抗庚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GV)检测,以探讨其中的关系。一、材料和方法1.病例来源包括临床确诊的肝硬化(HC)15例,慢性迁延性肝炎(CPH)14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25例,急性肝炎(AH)ZI例,丙型肝炎(HCV)23例,乙型丙型肝炎混合型9例,原因  相似文献   

20.
探讨酶联免疫法和PCR检测在丙型肝炎诊断中的应用。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80例疑似丙型肝炎患者,对其血清标本进行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抗-HCV,并对所有标本进行荧光定量PCR法(FQ-PCR)检测HCV-RNA。ELISA检测抗-HCV的阳性率为49.4%,PCR法检测HCV-RNA的阳性率为46.7%,HCV-RNA阳性患者中抗-HCV阳性率和HCV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R检测HCV-RNA在丙型肝炎诊断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ELISA法检测抗-HCV可作为丙型肝炎诊断的确证实验,结合酶联免疫法能有效提高丙型肝炎患者的检出率,具有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