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内镜先端保护套在消化内镜维护保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南京鼓楼医院使用先端保护套的41根胃镜、28根肠镜的使用情况,与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同样数量、相同编号,未使用先端保护套的胃肠镜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对比两组胃肠镜使用先端保护套前后因内镜先端部和(或)插入部损坏导致的维修次数及产生的费用并分析原因。结果 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因先端部和(或)插入部损坏造成的维修费用共102万元,各级维修共36次,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因先端部和(或)插入部损坏造成的维修费用共72万元,各级维修共31次。使用先端保护套后因先端部和(或)插入部损坏造成的维修费比使用前下降了29.41%(30/102),维修次数下降了13.89%(5/36)。结论 内镜先端保护套能很好地保护内镜先端部及(或)插入部,降低内镜维修费用,对消化内镜保养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OES大肠镜、胃镜常见故障的排除韩彩云吸引系统堵塞一、原因:常见原因为食物残渣或粪渣被吸入插入部的通管。二、部位:多发生于通管的狭窄处及(或)转弯处。如:先端部的钳子出口及(或)吸引的入口处,钳子插人口处,吸引按钮及连接部的吸引口。三、维修办法:单纯...  相似文献   

3.
随着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诊疗中应用越来越广,内镜设备及其附件的发展亦越来越迅速。其中金属夹在内镜诊疗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面世40多年来,经过不断的改良,从最初应用于内镜下消化道出血止血、穿孔修补、标记定位等,到配合内镜完成各种微创手术,已取得显著效果,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且金属夹操作方便、经济性好。本文就目前金属夹在内镜治疗的应用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基底部宽大、无蒂及直径大于3cm的消化道息肉的内镜治疗方法,本研究采用内镜下吸引圈套息肉摘除法。在内镜前端安装吸引套,圈套丝沿活检孔道插入并安放在吸引套的内槽中,内镜插人消化道到达拟摘除的息肉部位,将吸引套的顶端对准选下的部位,将息肉吸入套内并收紧圈套丝,然后将息肉送出吸引套行电凝切除。32例病人采用内镜下吸引圈套法共切除消化道息肉37人。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5.
随着各种内镜治疗附件的应用,镜下止血、息肉切除、异物取出、支架置放、圈套器结扎等内镜治疗技术逐渐成熟.透明帽作为治疗附件在内镜诊断及治疗中应用广泛,包括食管上端及锐利异物的取出、协助结肠镜进镜、提高放大内镜成像效果以及在内镜下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食管静脉曲张套扎(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EVL)中应用.现将透明帽在消化内镜诊治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内镜下标记是目前常用的消化道病灶定位方法之一。内镜下纳米炭注射标记技术有定位准确、效果确切、不易消退、安全性好的优点,但应用效果与操作技术明显相关。随着该方法的推广使用,其操作技术亟待规范。为提高消化内镜下纳米炭注射标记的操作质量,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牵头,邀请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对国内外有关文献和应用经验进行检索、讨论,制定本操作专家共识,内容涵盖内镜下纳米炭注射标记的器械及染色剂准备、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和流程及并发症防治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波形先端帽在结直肠腺瘤高频电切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住院的12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内镜治疗方法分为波形先端帽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波形先端帽组采用波形先端帽法辅助结肠镜高频电切术,对照组采用无波形先端帽法辅助结肠镜高频电切术,分别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透明帽在内镜下氩气刀治疗上消化道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例适合内镜下氩气刀治疗的上消化道病变患者,在内镜先端加置合适透明帽后用德国速灵ARCO2000氩气刀进行治疗。结果 20例患者均快速成功完成治疗。结论透明帽在内镜下氩气刀治疗上消化道特殊部位病灶中的应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病,常因发病较急而又诊断不清危及患者生命.消化道出血诊断和治疗有多种方法,尤其是随着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的临床普及和应用,消化内镜已成为诊治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方法.尽管如此,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内镜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或不易做相应内镜检查而需要借助其他检查方法,其中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消化道出血的诊治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我们可以利用不同的影像学方法准确发现消化道出血部位并相应给予精确处置.  相似文献   

1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已成为治疗表浅胃肠道肿瘤的重要方法.1998年Hosokawa和Yoshida最早报道了应用绝缘刀进行胃ESD.1999年Gotoda报道了直肠ESD[1],这也是第一篇英文ESD文献.经过10多年的发展,ESD技术越来越成熟,掌握该技术的医生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在日本和韩国,ESD已经替代外科手术成为治疗符合适应证的早期胃癌和食管癌的标准方法,在日本ESD已进入国家医疗保险范围.与EMR技术相比,ESD具有更高的整块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2].但是ESD也有手术时间长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缺点.近几年随着ESD的广泛开展,为了使ESD操作更加方便,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许多治疗器械也随之开发应用.为使国内同道更方便快捷地了解ESD最新器械的相关进展,我们就ESD使用的内镜、黏膜下注射液、先端附件、切开刀等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科迫切结肠病变ESD术后残留病灶的内镜定位手段。[方法]选择结肠病变ESI)术后追加手术患者37例。术前2h内镜黏膜下注射靛胭脂染色联合金属夹标记定位,术中结合腹部平片。[结果]内镜定位操作顺利。未见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手术追切病灶与术前内镜定位相符。准确率达loo%。[结论]术前2h内镜黏膜下注射靛胭脂染色联合金属夹标记定位准确、安全性高,为ILSD术后结肠残留病灶的外科迫切定位疗法提供了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双气囊内镜在常规全结肠镜检查未抵达回盲部、胃肠道改道手术后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与临床价值.方法 32例因各种原因未能完成全结肠镜检查者、3例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者、9例有胃肠道改道手术史者因各种症状而行双气囊内镜检查.观察末端回肠,回盲部达到率、病变诊断率;胃大部切除术者输入襻,输出襻和胃肠道改道者的肠道检查成功率以及病变的诊断率;同时观察并记录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2例全结肠镜未抵达回盲部患者中,双气囊内镜抵达回盲部或末端回肠者为29例(90.6%),7例患者获得明确诊断,完成内镜下治疗者3例;3例毕Ⅱ式手术者中,内镜均成功到达输入襻盲端以及吻合口下方输出襻150~180 cm,3例患者均明确诊断,其中1例完成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9例改道手术患者中,5例行双气囊内镜检查后发现病灶;双气囊内镜能对所有患者手术区域肠道作完整全面的检查.在所有44例双气囊操作患者中,术后腹痛8例,少量黑便3例,尿淀粉酶一过性升高1例,对症处理后均消失.结论 双气囊内镜是常规全结肠镜检查未抵达回盲部和胃肠道改道手术后进行消化道内镜检查的理想、安全的方法,对病变有良好的诊断能力,并可进行必要的内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13.
内镜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其消毒灭菌亦越来越受到关注。我们对乙型肝炎以及普通患者检查后胃镜、附件分别用不同方法清洗消毒,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胃肠道病变磁体预标记辅助腹腔镜定位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9年4月-6月,拟行腹腔镜根治术的胃、结直肠肿瘤住院患者8例,在行腹腔镜切除术前接受了内镜下磁体预标记。术中通过腹腔镜孔道送入另一枚磁体,在磁体相互吸引力导引下,快速与病变附近预标记的磁体隔胃肠道壁而吸引在一起,实现病变定位。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8例患者术前标记及手术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8例患者全部术前内镜下成功标记病灶, 并实现了术中快速准确定位。内镜下标记平均用时为5.75±2.45min,术中定位平均用时1.94±0.56min。所有患者均完成腹腔镜肿瘤切除术,定位准确,结直肠肿瘤病灶平均近端和远端切除边缘分别为105和74mm,无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 胃肠道病变磁体预标记辅助腹腔镜定位术简便、安全、准确;同时不增加额外诊治设备、无需消化内镜术中配合操作,大大减少院内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5.
冯倩 《胃肠病学》2011,16(5):304-306
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优势得以确认后.研究者逐渐将视线转移到了对非小肠疾病的诊断上。食管胶囊内镜具有双摄像头和较快的拍摄、储存速度,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数据信息,对食管常见疾病好发部位胃食管连接部的显示明显优于普通胶囊内镜。本文对食管胶囊内镜的构造和性能、操作方法及其在胃食管反流病、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随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内镜治疗附件的应用越来越普遍。透明帽作为最广泛应用的治疗附件之一,在内镜诊断及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透明帽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下静脉曲张结扎术及硬化剂注射术、内镜诊断及取出食管入口细小异物等中的应用。本文现将透明帽在内镜诊治中的应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验证一种含炭定位标记液(SPOT)临床应用于内镜下病变标记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9年4月—2019年11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确诊胃肠道病变需行内镜治疗或外科手术的115例患者,内镜检查时应用SPOT标记病灶,内镜治疗或外科手术时寻找标记点。采用单组目标值法计算产品标记有效率。观察标记后有无不良事件发生,比较标记前后患者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等变化情况。结果 受试者SPOT标记的有效率为99.13%(114/115),标记维持时间可达57 d,标记过程中无穿刺肠壁或注射到腹腔情况。标记后,仅1例患者出现轻度发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3.48%(27/115),均与试验器械无关。标记前后患者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POT内镜定位标记液对胃肠道病灶能有效、安全地进行染色标记,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可满足临床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经支架扩张狭窄,达到进食目的.方法术前禁食6h以上,咽部局麻,肌注安定及654-2.将内镜插送至食管狭窄部,从活检孔插入导引丝,并在内镜直视下将导丝沿狭窄口送达贲门下,退出内镜,保留导丝.经导丝插入扩张器扩张.根据狭窄长度选支架,通过导丝支架输送器送入狭窄部位,待支架全部释放后,退出输送器再用内镜观察食管通畅情况,并胸片观察位置准确,结束操作结果全部患者均置管成功.术后狭窄部位明显扩张,患者吞咽困难明显改善.结论用支架治疗晚期食管责门癌,临床疗效为96.5%,用国产支架操作简便,费用为进口支架的1/10.  相似文献   

19.
路筝  刘岩  金震东 《胰腺病学》2013,(5):344-345
内镜超声( endoscopic uhrasonography, EU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其将微型(直径10mm左右)高频(7.5~12.0MHz)超声探头安置在内镜顶端,外有水囊,通过内镜到达消化管特定部位进行扫查,不但具有诊断功能,其在治疗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为消化道病变尤其是胆胰病变的诊治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拟探讨内镜下纳米炭标记对早期胃癌经内镜切除治疗后追加外科手术的定位作用.[方法]入选经内镜切除治疗的早期胃癌追加外科手术患者共27例.所有病例在内镜切除术后追加外科手术前进行内镜下纳米炭标记,以此标记病灶原始位置,进而指导后续追加外科手术时的病灶定位.对病例资料进行总结.[结果]27例均在胃镜下一次性完成纳米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