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醉花阴》《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里面的两首词,作者是女词人李清照。中年以前的李清照,一直过的是比较幸福快乐的日子,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所写出来的作品,很多是自然游兴的,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比如她的一些咏物词)及闺阁之情,诉说对理想爱情的追求,此时的基调是欢快明朗。然而到了中年,作品大多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书写一种离愁别绪,体现追求自由的  相似文献   

2.
夕羊 《家庭医药》2002,(2):38-38
癌症,较长时间以来,一直被视为"不治之症"、"绝症",不少人"谈癌变色",一旦发现自已得了癌症,情绪和行为上会出现一系列复杂的强烈的反应.有人恐惧、悲伤;有人消沉、绝望;有人束手无策,自暴自弃;有人则奋起抗争,与之拼搏…….我是一个鼻咽癌患者,愿借《家庭医药》之一隅,与朋友们谈谈自己战胜病魔的一些终生难忘的经历和感受.  相似文献   

3.
郗文静 《首都医药》2009,16(17):51-52
《春秋》是一部由孔子编纂的鲁国编年史,在这本书中,孔子借叙述历史之机阐发了自己的各种政治、伦理及哲学观点,被后世儒生奉为经典著作。汉武帝时期,封建法制逐步走上了儒家化道路,而“春秋决狱”在这一进程中应运而生,并被广泛应用于司法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4.
<正>心悸的症状,最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部举痛论》之"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素问至真要大论》之"心澹澹大动",《灵枢本神》之"心怵惕",都是对心悸症状的描述,但对这一病名并没有明确的记载,直到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和《伤寒论》这两部书中,才正式提出了悸和惊悸的病名。如"动即为惊,弱则为悸",认为前者是因惊而脉动,后者是因虚而心悸。情志抑郁,疏泄失司,导致肝郁脾虚,久则气滞血瘀,心失所养而发心悸,辩证以肝郁为主者,则宜疏肝养心。因肝以血为本,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心与肝乃为主血与藏血之关系,惟心肝二脏紧密配合,则气血畅达,濡养周身,逍遥散取自《太平惠民和剂  相似文献   

5.
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对其含义.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然而,从事儒家思想史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梁涛在他的文章“释慎独”中提到:70年代出土的马王堆帛书《五行》经传和90年代出士的郭店竹简《五行》都提到一种慎独,其内容却与人们以往的理解大相径庭。其文云:“鸬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被誉为"方书之祖",承袭了《黄帝内经》的寒热辨析,吸收《难经》的脉学思想,以《神农本草经》药物学专著为蓝本,形成了中医治疗学完备的诊疗方案,经过不断的临床实践与总结,提出了对于"外感证候"的独特理论—"六经辨证论治",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成为后世医家学习的典范。它第一次从临床实际运用角度出发,把寒热两种症状进行系统归纳,形成病理证候,指导辨证纲领。"六经理论"的核心是"寒热先后,寒热相盛,寒热胶聚,寒热互见",反映的是人体阴阳次序及状态的变化。太阳经证到阳明经证的变化可作为这一思想的缩影。  相似文献   

7.
“和”论     
"和"在中医学单独出现,首见于清·程国彭的《医学心悟》,曰"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温、清、补八法尽之"。其所论的"和"是治病八法中的一种。笔者认为"和"在医学上的含义很广,其在生理、病理、治疗、养生方面有丰富的内涵。可以说维持健康的基本条件是"和",致病的根本原因是"失和",治病的最终目的是"致和"。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贵刊2011年第11期"名医谈病"栏目登载的治疗便秘的文章《泻药,能解便秘几多愁》写得很好,将复杂的便秘知识说得简单易懂,不仅说明了便秘的诊断和对其他疾病的影响,还提醒人们治疗便秘不能仅仅使用泻药。此后,贵刊2012年第12期"用药之道"栏目登载的《探清"虚实",药到便通》将便秘分成虚实两种,并提供了市场上容易买到的中成药,也很方便读者对症选药。  相似文献   

9.
谭志学 《药品评价》2010,7(17):34-36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在面对医疗事故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患者及家属开始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滋生了一些“医闹”,他们滥用诉讼权进行恶意诉讼,借维权之名行牟利之实。  相似文献   

10.
于康 《健康管理》2012,(10):70-70
在今天,追求"速度"和"效率",你发现了吗——你留给自己吃饭的时间少了;你早在不知不觉中,用"高速"和"高效"武装到了牙齿、舌头和胃肠;你用更短的时间摄入了更多的食物、能量和油脂;你用更快的速度成倍增添着胃肠道的负荷;你将"细嚼慢咽"这一耳熟能详的"经典"进餐理论,变成为一个"旧时代、慢时代的典故"……其实,你错了——如果你真的这样的话。细细地嚼,慢慢地咽,这是一种进食的方式,更是一种进食的艺术;享受的不仅是食物的滋味,更是营养的滋润和健康的关爱。  相似文献   

11.
正1中药与中药学中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知识技术体系,是中医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主要手段,对中华民族的医疗健康和繁衍昌盛具有重要的作用。中药在我国古代医药书藉中,被称为"药"或"本草"。"药",文字记载已久,三千多年前古钟鼎上之铭文(即金文)即见,《说文解字》将其训释为:"治病草,从草,乐声",《词源》谓"药",本指可治病之草,  相似文献   

12.
<正>清幽浓郁菊花茶,消疾祛病延年华;养肝明目称上品,药香遍及百姓家。菊花么万袅老少昔品釜菊花,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的头状花序,菊花无论作为食品或药用都是应用广泛的植物,特别是春温乍热,肝火偏盛的春末夏初,人们更加偏爱菊花。晋代陶渊明有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屈原《离骚》中也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  相似文献   

13.
<正>《素问》:"土郁奇之"、"因其重而减之"是下法的最早记载。《伤寒论》中阳阴篇和少阴篇内列三急下证。后世张从正灵活运用扩充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应用范围,特别对大承气汤甚赞其功用。近代应用更为广泛,只要辨证准确,抓住里实这一病机,灵活运用,对急危重症,能起到截断病势,挽救危急的作用。现就内儿病方面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说起"三言二拍",大家都不陌生,是明代传奇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有人评价这些小说"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隐含警醒世人之深意。  相似文献   

15.
申粒蒂  张桂军 《药学教育》2012,28(4):20-22,31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自幼好岐黄之术,在一生的创作中留给世人许多医药专著。其所撰《聊斋志异》中也穿插了很多的医药知识,具体地反映了蒲松龄的医药思想。这些医药知识和医药现象可归类为:实用便捷的民间偏方、药方;传统中医的针灸、按摩之术;大胆巧妙的医学幻想;夸大无据的民间传说和迷信。上述方面真实地反映了蒲松龄扎根百姓生活,医药为民所用的思想,对当时的一些所谓"名医"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相似文献   

16.
跟我学画兰     
在中国画中,被誉为"四君子"之一的兰很早就是历代文人墨客最喜爱表现的题材之一.孔子在<家语>中赞兰"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屈原也有名句: "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余.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这些赞兰诗句广泛流传,被历代人们所传诵,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兰的喜爱.  相似文献   

17.
<正>从2009年出演《蜗居》火爆荧屏,一路走红;在荧屏中,年轻的观众们被这个"大叔"独特的气质所吸引。"沧桑中露出妩媚,低调中显露性感"说的便是他——张嘉译。2013年,他接连拿下三座重量级"视帝"奖杯;2014年,他又成为金鹰节"最受欢迎男演员"。就是这样的"国民大叔",脸上始终挂着淡淡的笑。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超高工作强度和压力,他依然会选择适当地留给自己一些空闲。生活中的张嘉译除了是"戏  相似文献   

18.
西红花为较常用中药,为鸢尾科植物番红花的干燥柱头。番红花之名,始见于《本草品汇精要》,但它在国外的实际运用,则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克什米尔的古文献中就有记载。在我国《本草纲目》列入草部。译名"泊夫蓝"、"撒法郎",为本品英文名之译音。李时珍谓:"番红花,出西番回回地面及天方国,即彼地红蓝花也。按张华《博物志》言,张骞得红蓝花种于西域,则此即一种,或方域地气稍有异耳。"《本草纲目》将"红蓝花"、"番红花"列为  相似文献   

19.
闻香识艾     
木槿 《家庭药师》2012,(5):36-38
彼采艾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在《诗经·王风·采葛》中,艾作为一种寄情道具,浅浅提及,出场甚为低调。当然,艾的声名绝不低调。它甚至是我们在野外可以很快辨识出来的草药类植物之一,因它独特的香气。今天就来闻香,识艾。  相似文献   

20.
"逍遥"一词源于庄子《逍遥游》,指人处于摆脱烦恼、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庄子认为,人们的烦恼和忧虑束缚了自己的"逍遥",所以他主张"圣人无己"。也就是说,人要看开一点,要学着摆脱烦恼,从各种压力中解脱出来。那么,如果一直看不开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