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唐友斌 《中外医疗》2011,30(35):182-18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对其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进行扫描检查所得到的影像资料,进行重建技术重新处理,经重建技术处理后的影像资料经放射科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解析后为手术提供准确的治疗信息,经手术治疗后,对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测,将结果和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进行符合性对比,总结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4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CT影像经过三维血管重建技术处理后,均可清晰看见患者肝内的肿块,有18例还显示出了肿瘤供血动脉情况、15例显示出了肝动脉-静脉瘘、6例显示引流静脉、3例显示出了肿瘤癌栓,所有患者的血管受损情况也清晰可辨;患者经手术后的病理组织经过病理检查,证实患者为原发性肝癌。结论通过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的应用,可以较为清晰的全方位显示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信息,包括肿瘤部位、形态和大小,尤其是能显示出肿瘤供血动脉方面的信息,对患者手术方案的制定及实施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多期血管成像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70例肝癌患者的术前CT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查,将动脉期、门脉期图像传入三维工作站,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双期血管成像,采用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法(MIP)等重建技术,分析其对肝脏病变及与肝血管关系的显示情况。结果 MSCTA图像可清晰显示全部肿块和部分肿块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和门静脉癌栓;70例患者中发现肝癌病灶81个,肝动脉解剖变异12例,供血动脉61例,显示肿瘤血管51例,动脉门脉瘘4例,门静脉受累10例,门静脉癌栓14例,与手术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3.8%。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直观显示肿瘤、供血动脉、肿瘤血管、门脉系统状况,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术前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3.
王梅  曹捍波  王和平 《浙江医学》2020,42(2):184-18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动脉重建对原发性肝癌(PHC)综合治疗评估的指导作用。方法对30例肝癌患者MSCT增强扫描资料进行分析,应用动脉期行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及容积再现(VR)技术重建肝动脉图像,观察肝肿瘤位置形态、肿瘤与肝动脉的空间解剖关系,以及肿瘤的供血动脉情况。结果肿瘤位于左肝5例、右肝25例,最大径(6.8±2.5)cm;肝动脉变异7例,变异率为23.3%(7/30);存在邻近脏器来源的供血动脉21例,其中起源于右膈下动脉13例,左膈下动脉4例,胃左动脉2例,肠系膜上动脉1例,胃十二指肠动脉动脉1例。结论MSCT动脉重建可准确评估PHC患者的肝动脉及肿瘤供血动脉的解剖和变异,以及肿瘤供血情况,对综合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肝双期扫描后肝血管重建技术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5例原发性肝癌MSCT肝双期扫描后肝血管重建的表现,重建技术有多平面重建(MPR)及三维重建(SVR),SVR有两种方法:表面遮盖法(SSD)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MSCT肝双期扫描后动脉期血管SVR图像直观,立体感强,能清晰显示动静脉瘘,但不能显示瘘口;MPR成像能清楚显示门脉主干及下腔静脉内癌栓的整体形态及范围。结论:MSCT肝双期扫描后肝血管重建技术是显示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及静脉系统内癌栓的有效无创伤性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肝多期扫描后门静脉重建技术在肝癌合并癌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0例肝癌合并癌栓MSCT门静脉重建的表现,重建技术有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结果CT血管重建技术MIP及各种角度及厚度的VR,同时同层多期对比观察,能清楚显示门脉主干的瘤栓、邻近肿瘤对门脉的侵犯和门脉的侧支血管;MPR较直观显示癌栓整体形态、范围及管腔变窄程度。结论MSCT肝增强扫描后门静脉重建技术是显示肝癌合并癌栓的有效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杨健  归俊  许承志  毛健强 《广西医学》2010,32(2):174-17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支气管肺隔离症(PS)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PS患者的多层螺旋CT(MSCT)平扫与增强扫描,经图像后处理成像采取了MSCT血管成像与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法重建(MIP)、容积重建(VR)相结合的技术,显示异常血管与病灶的关系。结果10例PS均为单发,左肺下叶后基底段8例,右肺下叶后基底段2例,均为叶内型。MSCT与多模式重建血管成像均清晰显示异常供血全部来自胸主动脉分支,单支动脉供血。结论MSCT血管成像技术能准确诊断PS,可取代有创性DSA检查,作为临床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尉东涛  张建平  孙海成 《中国现代医生》2013,(14):108-109,F0003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肝脏双期扫描血管重建成像对肝脏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手术方式证实的22例肝脏肿瘤进行128层螺旋CT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扫描,在后处理工作站利用多平面重建技术(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表面阴影显示(SSD)与容积显示(VR)等技术进行双期血管重建成像。结果肝动脉期vR和MIP等重建图像均能清晰显示腹腔干、肝总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属支,门静脉期VR和MIP后处理成像能清晰显示门静脉主干及其属支。结论128层螺旋CT双期血管重建成像技术快速、直观、准确,有助于指导临床对肝肿瘤手术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三维重建对肝癌TACE治疗的价值.方法 选取60例首次TACE术前经MSCT血管重建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组,60例首次TACE术前未经MSCT血管重建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MSCT对肝癌异位血管的显示,比较TACE术后两组患者的预后和生存情况.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37.5、348.5天.研究组前两次介入时间间隔明显长于对照组(88.7vs65.4天,P<0.05),3年生存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19% vs 6%,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重建技术有利于提高肝癌介入治疗的疗效,可作为肝癌TACE术前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亲属活体供肾者术前血管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8例亲属活体者在取肾前进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血管三维成像,成像方法包括容积再现技术(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成像(SSD)、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PR)。结果24例显示双侧肾动脉均为单支肾动脉,2例显示右肾单极动脉,1例显示左肾单极动脉,1例显示双肾单极动脉;22例显示双肾均为单支静脉引流,2例显示右肾2支引流静脉,2例显示左肾2支引流静脉,1例显示右肾3支引流静脉,1例显示双侧2支引流静脉。结论术前血管评价与手术所见一致,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可作为活体供肾移植术前了解供体肾血管解剖学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SCT重建技术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异常血供及毗邻血管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MSCT重建,比较MIP及VR两种重建方法在肿瘤异常血供及毗邻血管显示中的价值.结果:本组11例患者中,MIP显示异常血供及毗邻血管8例,血管数目15支,VR显示7例,血管数目11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R及多层螺旋CT薄层平扫及SSD三维重建在外伤性肋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及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分别进行CR、螺旋CT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的36例肋骨骨折患者的影像资料,比较骨折的检出率。结果 36患者中,CR检查明确诊断骨折69处,诊断准确率85.18%;螺旋CT薄层扫描明确诊断总骨折81处,诊断准确率100%;SSD三维重建诊断骨折79处,诊断准确率97.53%。CR与螺旋CT薄扫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T薄扫与SSD重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维重建,能够立体、直观、多角度地显示肋骨骨折,且对骨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R检查,是肋骨骨折首选的、比较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行X线正侧位片和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患者的完整影像学资料,观察分析骨折的发生部位、表现形式。结果(1)36例患者共41侧踝关节骨折,其中单踝骨折5例,双踝骨折25例,三踝骨折11例。伴有足骨骨折11例。(2)多层螺旋CT扫描MPR重建对踝关节骨折诊断率达100%;VR虽然对细小骨折显示不佳,但更有利于空间上了解骨折的移位情况。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MPR结合VR重建能够充分显示踝关节骨折的发生部位和发生方式,能够为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容积扫描后处理重建技术对骶尾椎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8例直接数字X线摄影(DR)检查后未发现骨折而临床怀疑有骶尾椎骨折的患者行MSCT容积扫描,通过ADW4.1工作站对容积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和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重建,所有图像由2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共同阅读并评定.结果 38例DR未显示骨折的患者经MSCT扫描及后处理重建,检出隐匿性骶尾椎骨折33例,阳性率为86.8% (33/38),包括横行骨折14例,侧块骨折5例,近关节骨折6例,劈裂骨折3例,撕脱骨折5例,共累及42节椎体,5例患者排除骨折.二维重建(MPR/CPR)检出33例,检出率为100.0%,三维重建(VR)检出26例,检出率为78.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5,P<0.05).结论 MSCT容积扫描后处理重建能对骶尾椎隐匿性骨折准确地做出诊断,当X线平片检查阴性或可疑骶尾椎骨折时应及时行MSCT检查.  相似文献   

14.
邓元明  张龙  温云 《实用医技杂志》2009,16(12):962-96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在原发性肝癌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50例行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及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层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进行MSCT成像,并与DSA作对照观察。结果MSCT腹部血管成像检出变异动脉10例,门静脉癌栓25例,动静脉分流15例,与DSA的检查结果有高度一致性。结论多层螺旋CT腹部血管成像作为一种无创伤的检查技术,可多方位、多角度观察血管走行及其与周围器官的关系,为临床特别是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创伤性关节积脂血症的多排螺旋CT及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创伤性关节积脂血症患者的多排螺旋CT及MRI影像学特征。所有患者于受伤后1 h至1周内行16排螺旋CT和(或)MRI检查,其中,膝关节19例,髋关节4例,所有患者均行多排螺旋CT检查,图像均传递到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表面遮盖法、容积再现等三维重建,15例并行MRI检查。结果 23例患者关节囊均出现脂肪-血液界面征,其中1例CT可疑骨折,行MRI检查明确诊断。23例患者中,单液-液平面的17例,双液-液平面6例,液-液平面最上层均为脂肪。结论创伤性关节积脂血症在多排螺旋CT及MRI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多排螺旋CT及三维重组可作为检查首选,MRI是诊断膝关节创伤性积脂血症最佳影像学方法;积脂血症可作为诊断关节囊内骨折的间接征象。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肝癌经TACE术后复发16层螺旋CT表现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和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肝细胞癌(HCC)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复发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6例肝癌患者行MSCT增强扫描均采用小剂量团注自动追踪扫描.采用300mgl/ml和370mgl/ml非离子型对比剂,比较病灶和血管成像效果.应用三维容积再现(VRT)、最大密度投影(MIP)或多平面重组(MPR)技...  相似文献   

17.
徐锋  赵心明  闫东  姚雪松  李槐  周纯武 《当代医学》2010,16(17):298-30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壶腹周围癌中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6例壶腹周围癌的CT表现。结果发现胆道梗阻65例,位于胰上段20例,胰腺段18例,壶腹段27例。梗阻面管腔形态分为截断型30例,漏斗型或鸟嘴型20例,鼠尾型15例。"双管征"出现60例,其中胰胆管相交19例,胰胆管分离25例,梗阻近端胰管未扩张16例。CT明确检出肿物63例,CT表现为异常10例,CT未发现病变3例。检出的63例病灶全部有不同程度的强化,根据来源不同,强化方式有所区别。手术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29例。结论 CT可以准确检出壶腹周围癌所致胆道梗阻。沿着梗阻段结合增强扫描,CT可检出肿瘤。多期增强扫描对于鉴别肿瘤起源有帮助。多层螺旋CT在壶腹周围癌的诊断上有实用价值,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综合应用各种检查手段,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和X线在肩胛骨骨折术前及术后痊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65例肩胛骨骨折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将图像输入至工作站行三维重建,并与X线检查结果对比。结果65例骨折患者中,多层螺旋CT三维图像重建技术诊断正确例数为65例,骨折分型与术中所见一致,准确率为100%;X线诊断正确例数为5 1例,准确率为78.46%。多层螺旋CT三维图像重建技术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X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三维图像重建技术图像可清晰显示骨折凹陷、移位、累及范围及骨折块数目,对于移位不明显的非粉碎性骨折表现为骨折线;复查时可清楚观察到钢板、固定情况及骨折复情况;而X线无法清晰显示骨折移位及病变程度。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肩胛骨骨折术前评估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兰德  陈飞  魏雪梅  王科  张术明 《四川医学》2013,(12):1772-1774
目的 探讨清醒及诱导睡眠状态下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评估技术在OSAH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3例经PSG检测确诊为OSAHS的患者分别在三种状态下(清醒、闭气及诱导睡眠状态)行上气道螺旋CT扫描并行三维重建,测量分析三种状态下上气道阻塞的情况;另设5例正常人在此三种状态下上气道CT扫描三维重建为对照组.结果 OSAHS患者清醒状态下上气道最狭窄处截面积与闭气和诱导睡眠状态下有明显差异;闭气和诱导睡眠状态下上气道口咽平面截面积无明显差异,但舌根平面有差异;正常人群在这三种状态下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诱导睡眠状态下较能全面真实地反映OSAHS患者上气道阻塞情况,对手术平面定位有较好的指导作用;闭气状态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模拟睡眠状态下上气道的阻塞情况,但不能全面反映睡眠状态下的真实情况;CT三维重建对OSAHS的诊断及病变部位定位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