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Z径路肌内注射法在黄体酮注射液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2年1-12月在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接受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术后需黄体酮支持治疗的患者100例,采用自身对照,左侧应用常规肌内注射法(对照组),右侧应用Z径路肌内注射法(观察组)。观察记录每例患者两侧臀部注射黄体酮1、4、8、12周后药液外渗、硬结、疼痛程度及瘙痒发生情况。结果 Z径路注射法较常规注射法药液外渗、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Z径路肌内注射法在黄体酮治疗中能有效减少药液外渗及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确保黄体酮的剂量和疗效,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Z-track肌内注射法结合留置气泡技术在黄体酮注射治疗中的效果。方法86例注射黄体酮患者,同一患者一侧采用Z-track肌内注射法结合留置气泡技术、一侧采用常规肌内注射法;观察不同注射方法药液外溢、疼痛、瘙痒、红肿等局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用Z-track肌内注射法结合留置气泡技术时,局部不良反应12例、发生率13.95%,用常规肌内注射法,局部不良反应28例,发生率32.56%,两种方法药液外溢、疼痛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黄体酮肌内注射宜采用Z-track肌内注射法结合留置气泡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国内常规肌内注射法和Z-径路(Z-track)肌内注射法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将200例患者分为Z径路肌内注射法和常规肌内注射法组,分别观察并记录注射后药(血)液外渗和疼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Z径路组与常规组在药液外溢、疼痛发生率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Z型肌内注射法可以减少药液外溢,减轻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Z-Track肌内注射法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病人黄体酮注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纳入研究的122例IVF-ET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肌内注射法,观察组根据病人不同体质指数,采用改良Z-Track肌内注射法。比较两组给药7 d内注射部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局部硬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17,P0.05);观察组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622,P0.05)。[结论]根据病人不同体质指数,采用改良Z-Track肌内注射法进行黄体酮臀部肌内注射,可有效减少局部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何雅萍 《护理学报》2010,17(10):49-50
目的探讨黄体酮采用Z径路肌内注射法的效果。方法选择200例先兆流产需使用黄体酮肌内注射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肌内注射法;改良组采用Z径路肌内注射法,于注射前以左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使待注射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朝同一方向侧移(皮肤侧移1~2 cm左右),然后以左手拇指朝同一方向绷紧固定局部皮肤,维持到拔针后,迅速松开左手,此时侧移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位置还原,原先垂直的针刺通道随即变成Z型。观察两组患者7 d内药(血)液渗出及皮下硬结发生情况。结果改良组药(血)液渗出及皮下硬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Z径路肌内注射法在黄体酮治疗中能有效减少黄体酮外渗及局部硬结形成,保证黄体酮剂量的准确,减少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6.
Z-路径肌内注射法和常规肌内注射法对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常规肌内注射法和Z-路径肌内注射法进行比较,为临床肌内注射法提供一种更佳的注射方法。方法2007年8-9月对需要肌内注射给药的120例门诊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在每例患者两侧臀大肌注射给药时,分别使用常规肌内注射法和Z-路径肌内注射法,分别观察并记录注射后药(血)液外渗和疼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Z-路径肌内注射法较常规肌内注射法药液外溢、疼痛发生率低,两组比较,均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Z-路径肌内注射法所致药液外溢以及局部不适反应的发生率低,有助于药物的吸收和利用,减轻患者的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针对性护理对肌内注射黄体酮局部不良反应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2月我院168例IVF-ET术后患者,均采用Z径路肌内注射法配合留置气泡技术进行肌内注射黄体酮,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68例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出现轻度硬结者130例、中度硬结者33例、重度硬结者5例,其中伴有皮肤红肿者9例、伴有皮肤痒者3例、伴有药液外渗者3例。结论肌内注射黄体酮后,应根据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可缓解患者疼痛和不适,明显降低患者的局部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注射法在肌内注射长效青霉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数字随机方法,将155例门诊注射长效青霉素患者分成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75例,两组均抽吸生理盐水3.5 ml溶解备用,消毒皮肤后抽吸药液再抽吸生理盐水0.5~1.0 ml后进行注射,对照组采用常规肌内注射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改良注射法,比较两组一次注射成功率和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一次性注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且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良注射法能显著提高长效青霉素一次性注射成功率,减轻患者疼痛,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
梁丽  甄鹰  郭伟 《护理管理杂志》2014,14(4):300-300,302
目的探讨扇形旋转注射结合提隆起臀肌注射法的应用效果。方法对需要肌内注射治疗的277例住院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在每例患者两侧臀大肌注射给药时,分别使用常规肌内注射法和扇形旋转注射结合提隆起臀肌注射法,并观察注射后药(血)液外渗情况和疼痛程度。结果扇形旋转注射结合提隆起臀肌注射法较常规肌内注射法药液外渗、疼痛发生率低(P0.01或P0.05)。结论扇形旋转注射结合提隆起臀肌注射法能减少药液外渗,减轻患者疼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优化多发性骨髓瘤病人硼替佐米皮下注射技术,减少皮下注射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选择多发性骨髓瘤病人使用硼替佐米皮下注射的病人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按照左下腹、左大腿外侧、右大腿外侧、右下腹顺序进行皮下注射,观察组采用抽吸0.1mL空气后,大腿外侧进针角度为40°~45°和腹部应用Z路径注射,以及拔针后用棉球按压并延长按压时间的皮下注射技术,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注射。观察两组病人注射30min内疼痛情况及注射后24h内注射局部情况,包括药液外渗、肿胀、红斑和硬结。[结果]观察组病人的疼痛评分以及注射局部发生药液外渗、肿胀、红斑的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改良皮下注射技术能有效减少硼替佐米皮下注射引起的局部不良反应,减少病人痛苦。  相似文献   

11.
痰热清注射液为棕红色澄明液体,具有清热、化痰和解毒等作用[1],临床上常用于早期肺炎、急性支管炎及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2]。果糖二磷酸钠注射液为无色澄明液体,适用于低磷酸症患者。本科室为1例患儿静脉点滴这两种药物时出现配伍禁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两种不同注射方法在皮内注射中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种减轻皮内注射局部疼痛的方法。方法:对100例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在前臂掌侧面下1/3段内侧,右前臂用教学课本上所示,采用传统方向注射(对照组),左前臂采用离心方向注射(实验组)。观察两组患者注射时局部疼痛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采用离心方向注射方法进行皮内注射,可明显减轻患者局部疼痛,并且不影响皮试结果判断。  相似文献   

14.
15.
E J Milroy 《Nursing times》1969,65(21):652-653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与盐酸氨溴索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 用生理盐水将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与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混合,放置6 h,观察外观、PH值变化,并以旋光法测定克林霉素磷酸酯的含量,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盐酸氨溴索的含量,观察配伍液含量的变化.结果 两药配伍液在6 h内外观,含量,PH值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6 h内两药配伍稳定,性质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球旁注射与球结膜下注射2种注射方法对治疗虹膜睫状体炎的不同效果.方法 将80例虹膜睫状体炎患者按来院顺序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40例,A组患者行球旁注射,B组患者行球结膜下注射.比较2组注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在实施治疗后的并发症及相关因素比较差异显著,球旁注射法优于球结膜下注射法.结论 球旁注射法是治疗虹膜睫状体炎理想的用药途径,操作简便、安全、快捷、痛苦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19.
20.
MCDONALD D 《The Practitioner》1956,176(1054):424-4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