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巨大肝血管瘤手术治疗中射频消融的应用策略.方法:回顾近5年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住院肝脏巨大血管瘤(直径>4cm)患者中,手术治疗中应用射频消融技术的临床资料,包括治疗指征、方法策略、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并发症、预后、住院花费、住院时间等指标,综合最新文献对其分析总结.结果:纳入患者12例,男女比例1:3,年龄29~ 61岁,平均(45.5±8.1)岁.91.7%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7例患者随诊影像学检查发现进行性生长,1例患者伴Kasabach-Merrit综合征.12例患者术前肿瘤影像及术中B超确认共处理33个肿瘤,病灶直径1.5~12 cm.多发肿瘤10例患者,左右半肝均有患者8例.病理均为海绵状血管瘤,5例含有机化血栓.4例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手术切除血管瘤7个,射频消融处理26个病灶.手术时间(182.1±55.9)min,术中出血20 ~ 350 mL,平均(175.8±103.5)mL.所有治疗患者全部痊愈出院.无手术切口部位感染.1例手术切除患者出现明显血红蛋白尿、肾功能不全,同时出现胸腔积液,合并肺部感染,经治疗痊愈,但明显延长了住院时间.随访4 ~ 46个月,1例复发.住院时间(15.3±4.28)d,住院花费(31 891.11±6 416.15)元,一次性射频设备花费占总住院花费29.8% ~ 47.2%.结论:血管瘤的治疗策略应当根据治疗效果、成本效益和安全性,进行合理的个体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肝血管瘤是肝脏肿瘤中的良性肿瘤,绝大多数肝血管瘤患者几乎不会出现临床症状或健康问题,患者往往是在因为其他健康问题检查时偶然发现肝血管瘤.肝血管瘤最常见的检查是超声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目前肝血管瘤的治疗方法较多,不同治疗方法的并发症及预后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文对肝血管瘤的诊治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3.
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肝血管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将同期收治的50例肝血管瘤患者设为对照组,予以对照组传统手术切除术治疗,予以观察组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肝血流阻断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8%,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效果明显,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活人体宫颈癌患者女性盆腔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宫颈癌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女性盆腔CT薄层扫描数据,在腹部医学三维可视化系统进行图像分割及三维重建,然后将重建模型导入FreeForm Modeling System平台进行平滑、上色、透明化、旋转等操作,获得三维可视化模型。结果:成功重建出宫颈癌患者女性盆腔的三维图像,包括盆腔主要脏器、血管、宫颈癌肿块、肿瘤供血血管等,并可从任意角度观察子宫与毗邻主要脏器空间立体位置关系。结论:通过腹部医学三维可视化系统重建的宫颈癌女性盆腔数字化模型,能够辅助判断宫颈癌患者分期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为进一步的仿真手术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5.
我院在近三年的健康体检工作中,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在30288人(男:19850人,女:10438人)的健康人群中,共查出肝血管瘤(Angionoma ofLiver)503(男:311人,女:192人)例,约占体检总数的1.66%。 资料和方法 超声检查对象:自1998年开始,深圳市全部在职公务员,部分事业、企业单位在职和退休干部职工进行的每年一度健康体检(17-77岁,平均年龄41.37±10.39),全部人员均进行常规腹部B型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6.
肝内管道三维可视化模型在肝脏手术教学培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卓  李恺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10):1987-1989
肝脏管道系统的肝静脉系、门静脉系、肝动脉及肝胆管的解剖结构交错重叠、关系复杂,是肝脏手术和介入治疗的难点.针对活体肝脏移植、肝脏肿瘤切除及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手术构建肝脏虚拟手术模型和仿真系统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科研意义和实用价值.准确掌握肝内管道立体结构关系并精确设计手术路径是该手术成功的关键.随着可视化技术、虚拟仿真的迅速发展和可视化人体数据集的建立,使得在计算机上实现肝内管道三维数字模型构建和虚拟手术的仿真成为可能.本文简要介绍肝内管道系统三维可视化的进展情况及其在临床解剖教学和肝脏手术培训中的初步应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彩色多普勒能量图在检测肝血管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和彩色多普勒血流图(CDFI),并结合脉冲多普勒对106个肝血管瘤血流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显示:106个肝血管瘤的血流检出率分别为CDE94.3%,CDFI58.5%,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并认为“病灶染色”是肝血管瘤的CDE特征。作者认为CDE在肝血管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上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应用血管造影CT对肝海绵状血管瘤血供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大卫 《浙江临床医学》2005,7(10):1101-1101,1104
肝脏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目前,对>4cm者多采用经皮肝动脉栓塞术(HAE).HAE的理论基础是肝动脉是肝血管瘤占绝对优势的供血血管.然而,近年来多位学者对肝海绵状血管瘤血供方式的研究结果却大相径庭.本研究系应用血管造影CT及CT三维重建技术研究肝海绵状血管瘤血供方式.  相似文献   

9.
肝血管瘤患者介入手术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血管瘤(CHL)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病程缓慢,病变较小时,因无临床症状不易发现,多为体检或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当肝血管瘤较大时,由于压迫肝组织或邻近脏器产生上腹部不适、腹胀、腹痛、食欲下降、恶心、嗳气、触及包块或破裂出血,则需行手术切除或采用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现将我科自2004—2006年开展的7例肝血管瘤导管动脉栓塞术的观察与护理汇报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腔镜剜除术治疗肝Ⅶ段血管瘤的可行性.方法 2010年11月~2012年3月采用完全腹腔镜剜除术治疗5例肝Ⅶ段血管瘤患者,采用自制腔镜肝门阻断器进行肝门阻断,用超声刀在肝血管瘤外膜和肝组织的疏松间隙分离剥除肿瘤,肿瘤供血血管支采用超声刀凝固或钛夹、血管夹夹闭,采用镜下缝合进行彻底止血.所有患者肝功能均为Child-Pugh分级A级.结果 所有病例均全部在腹腔镜下完成剜除术,完整切除肿瘤,肿瘤大小6.0~10.5 cm.手术时间132~195m in,平均158m in.出血50~ 1000mL,只有1例患者需要输4u红细胞,400 mL血浆,其余4例均未输血.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术后5~8d出院,平均6.6d.结论 在熟练的腹腔镜肝脏外科行家手里,选择合适的病例,应用腹腔镜剜除术切除肝Ⅶ段血管瘤是安全可行的,前提必须是具备娴熟的肝门阻断技术和娴熟的镜下缝合技术.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比较三维可视化技术与二维影像技术在肝癌(LC)患者肝切除术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118例L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三维组和二维组,每组各59例。两组患者均行腹腔镜肝切除术,三维组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二维组采用二维影像技术辅助。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住院时间、手术前后缺血再灌注肝损伤程度[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I)]、血清肿瘤生物学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 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并发症发生率,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复发率和生存率。结果三维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402.16±84.27) ml]、术中输血量[(1.83±0.21) U]、手术时间[(264.22±43.18)min]、肝门阻断时间[(12.16±3.65) min]、住院时间[(10.33±2.05) d]与二维组[(546.39±90.06) ml、(2.47±0.54)U、(327.10±61.34) min、(15.90±4.11) min、(12.29±3.04) d]比较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 d、5 d,三维组患者的血清ALT[(349.25±114.05) U/L、(330.51±105.39) U/L、(206.43±55.48) U/L]、AST[(340.77±102.39) U/L、(238.36±40.30) U/L、(72.07±15.25) U/L]、TBILI[(20.91±4.35) mmol/L、(22.36±6.07)mmol/L、(21.33±5.24) mmol/L]、VEGF[(44.20±4.22) ng/ml、(31.59±3.56) ng/ml、(20.24±3.07) ng/ml]、a FGF[(9.11±1.30) pg/L、(7.25±1.06) pg/L、(4.93±1.15) pg/L]、b FGF[(10.50±1.25) pg/L、(7.81±1.14) pg/L、(5.82±1.20) pg/L]水平与二维组[(528.04±176.01) U/L、(452.20±150.70) U/L、(261.32±68.06) U/L,(482.01±157.54)U/L、(279.25±51.29) U/L、(89.14±17.09) U/L,(25.08±5.16) mmol/L、(36.27±10.56) mmol/L、(30.90±7.28)mmol/L,(48.26±5.09) ng/ml、(40.30±4.74) ng/ml、(29.75±4.16) ng/ml,(10.53±1.59) pg/L、(8.39±1.18) pg/L、(7.31±1.63) pg/L,(11.97±1.44) pg/L、(9.22±1.58) pg/L、(7.93±1.71) pg/L]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8.47%)明显低于二维组(22.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组患者的1年肿瘤复发率(19.64%)明显低于二维组(36.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二维影像技术比较,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为LC切除术提供快速、精准指导,在有效切除病灶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保留功能肝体积,且可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模型结合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教学模式在甲状腺疾病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 选取南京医科大学2015级和2016级临床医学系进入内分泌代谢科临床见习的60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维教学组(n = 30 人)和传统教学组(n = 30人)。三维教学组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为学生模拟甲状腺的解剖生理、甲状腺体格检查、穿刺等,针对典型病例的临床特点,按内分泌、超声、核医学科、甲状腺外科进行分组MDT讨论,实景观摩超声定位下甲状腺穿刺操作,床边教学,最后归纳总结。传统教学组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理论授课、教学查房以及观摩甲状腺细针穿刺操作视频。学习结束后进行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考核,调查问卷了解对教学方法的评价,采用t 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三维教学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为(38.5±3.35)分,传统教学组的(38.4±3.9)分,两组比较差异未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维教学组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为(44.3±3.2)分,优于传统教学组的(39.6±4.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636,P <0.001)。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三维教学组有助于理解甲状腺解剖和操作、促进知识的全面系统化掌握和应用、提高学习效率及自学能力、培养临床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结论 三维可视化技术结合MDT的临床实习带教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平阳霉素碘油乳剂肝动脉栓塞治疗对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3例肝血管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2例。对照组选用超液态碘化油5~20ml与适量造影剂混合制成碘化油乳剂进行栓塞治疗;观察组将平阳霉素8~24mg溶于2%的利多卡因3~5ml中,然后与碘化油5—20ml充分混合制成碘化油乳剂进行栓塞治疗。结果本组43例患者共行栓塞治疗52次,其中7例在2个月后行第二次栓塞(包括4例无效患者),1例在2~5个月内行第三次栓塞。术后2—6个月复查B超、CT或行肝动脉造影,除3例无效患者外,其余患者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经z。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动脉栓塞对肝血管瘤疗效较好,安全可靠,副反应小,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肝血管瘤是常见病,目前认为是一种先天性脉管畸形,其自发破裂的概率低,但一旦破裂有致命危险,近年来随着微创医学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以其创伤小、风险低、疗效显著的优势在肝血管瘤治疗中被临床与患者广泛接受,已成为治疗肝血管瘤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尚存争议,临床治疗中否存在过度治疗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讨论,治疗方式的选择未有统一指南,治疗药物的选择及药物浓度的控制尚需进一步研究,治疗术后的疗效评估目前缺乏统一标准。本文就目前肝血管瘤介入治疗存在的几点分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超选择性供血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护理经验。方法 :为 7例巨大型肝血管瘤患者行超选择性供血动脉血栓治疗 ,强化心理护理 ,介绍有关介入治疗的知识。做好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加强体位护理与巡视 ,治疗恶心、呕吐与发热。结果 :7例均痊愈出院 ,无 1例发生护理并发症 ,随访 3个月至 1年 ,瘤体缩小 5 0 %以上。结论 :肝血管瘤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 ,当瘤体直径 <4cm无症状时一般无需治疗 ;当瘤体直径 >4cm时以往考虑手术治疗 ,但手术创伤大 ,危险性大。现用超动脉栓塞治疗巨大型肝血管瘤 7例 ,简便安全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 医学图像的三维可视化变为可能, 并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文中介绍了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的预处理技术,面绘制和体绘制方法,可视化软件系统的研究现状及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医学诊断和临床医学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张建珂 《临床医学》2009,29(4):26-27
目的探讨低场MRI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疾病的价值。方法分析42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和结果,以及常用的序列对照。结果42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经平扫定性者为35例,4例为MRI增强扫描后定性,3例结合CT、彩超定性。结论低场MRI对海绵状血管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患者应用 CT 检查与超声造影(CEUS)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48例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大小的肝血管瘤、是否合并脂肪肝等因素下的检查效率。结果 CT 检查检出42例,检出率为87.50%;超声造影检出43例,检出率89.58%;两种方法的检出
  率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05)。CT 检查>3 cm 的肝血管里发现率显著高于≤3 cm 的肝血管瘤( P <0.05)。对不同大小的肝血管瘤超声造影检查发现率无显著差异( P >0.05)。对不同大小的肝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为整体信号的增强变化均不显著( P >0.05);但是>3 cm 肝血管瘤的斑片状增强型信号显著高于≤3 cm 肝血管瘤组( P <0.05)。CT 对是否合并脂肪肝的肝血管瘤患者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 P >0.05);超声造影检查,合并脂肪肝的肝血管瘤患者检出率为58.33%显著低于不合并脂肪肝的肝血管瘤患者的100%( P <0.05)。结论对于合并脂肪肝的肝血管瘤患者 CT 检出更具优势,超声造影检出结果受肝血管瘤大小的影响较小,两种方法可以结合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