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联合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闭塞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3-09/2007-01河南省人民医院二内内分泌科194例糖尿病下肢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95)和干细胞移植组(n=99),2组均接受内科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对干细胞移植组进行干细胞移植,95例患者双侧肢体行自体干细胞移植,3例仅缺血较重的一侧肢体行自体干细胞移植,1例因一侧肢体截肢,另一侧行肢体干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的肢体为194条,患者对治疗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干细胞移植组患者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每天给予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450~600 u,皮下注射,第5天局部麻醉下从髂骨处抽取自体骨髓血200 mL,在实验室将骨髓沉淀、离心,分离等处理后制备40 mL干细胞悬浊液备用。第6 天应用COBE6.1血细胞分离机单采单个核细胞,总量60~120 mL。将两种干细胞悬液按3cmx3cm距离进行缺血肢体移植术,移植后2周观察症状、体征改变。 结果:①干细胞移植组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好转、无效的肢体分别为94个、 96个、4个,对照组分别7个、156个、27个,2组间显效率及无效率差异显著(P < 0.01)。②干细胞移植组冷感明显缓解、好转、无效的肢体分别为126个、 63个、5个,对照组分别为6个、158个、26个,2组间显效率及无效率差异显著(P < 0.01)。③干细胞移植组间歇性跛行明显缓解、好转、无效的肢体分别为138个、 47个、9个,对照组分别为13个、152个、25个,2组间显效率及无效率差异显著(P < 0.01)。所有患者未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背景:自体骨髓干细胞通过肌肉注射移植治疗肢体缺血的疗效在动物实验和临床上均得到证实。近年来,小球囊扩张是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常见方法。然而,通过导管注入自体骨髓干细胞这种干细胞移植和介入治疗结合方式在临床上常见于治疗冠心病,而鲜见于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治疗。 目的:多指标客观评估自体骨髓干细胞血管腔内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07-06/2009-06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部内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51例,男27例,女24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接受小球囊扩张和血管腔内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小球囊扩张治疗。移植前后两组患者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及移植后踝肱指数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移植2周后,实验组患者下肢疼痛症状、冷感、间歇性跛行明显缓解率、好转率、无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 < 0.01)。踝肱指数变化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所有患者未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提示自体骨髓干细胞血管腔内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的传统治疗方法如药物、介入等效果不佳,干细胞移植是近几年治疗该病变的新方法,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评价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效果造影检查损伤大,费用高,所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下肢动脉无创性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下肢动脉病变的改善情况,并与血管造影结果相比较。 方法:纳入确诊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41例,经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 µg皮下注射,1次/d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第5天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分离干细胞,配成干细胞悬液,将干细胞悬液肌肉注射进行双下肢移植(3×109细胞/肢)。干细胞移植后观察3个月至1年,同时进行各项指标的综合评估。 结果与结论:干细胞移植后,患肢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溃疡明显好转,踝臂指数明显升高(P < 0.01),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足背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增加(P < 0.01)。移植后下肢动脉管腔血流有不同程度改善,闭塞动脉周围、肌肉内的侧支血管增多;螺旋CT血管造影显示新生侧支血管明显增多。41例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提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准确、快速地检测和评价干细胞移植后下肢血运改善情况,和血管造影结果相吻合,在评价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的疗效方面能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4.
于2007-01/2009-03锦州市中心医院确诊为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及合并糖尿病足的患者15例,平均年龄67.2岁,患肢均有严重皮温减低;8例静息痛,8例合并糖尿病干湿混合性坏疽,7例伴有干性坏疽。入选患者经内科综合治疗2周后,皮下注射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00 U/d,共3 d,第4日于双侧髂后上棘抽取自身骨髓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制成细胞悬液40~50 mL,含单个核细胞1.6×1012 L-1~15.6×1012 L-1。在复合麻醉下行患肢肌肉多点注射,1 mL/点,各点间距约3 cm×3 cm。15例患者中,有2例在2个月内分别进行了2次骨髓干细胞移植,其余13例患者均只进行1次骨髓干细胞移植。移植后6个月,1例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1例移植前为后肢体疼痛、冷感均有改善,但移植后3个月出现患肢胫前脓肿予以截肢;其余13例移植前后下肢动脉造影血管评分差异显著(P < 0.01),肢体冷感、疼痛感差异明显(P < 0.05),而溃疡分级、踝肱比无明显变化(P > 0.05)。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单个核细胞数量与新生侧支血管分级呈正相关。总有效率达80%,无效率20%,全部患者均未见注射局部及全身有明显不良反应发生。提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背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与糖尿病足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介入或手术治疗。严重的往往需要截肢治疗,显著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性血管生成是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开展的一项新技术。 目的:评估糖尿病足患者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 方法:选择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北院综合治疗科收治的接受降糖药物和改善微循环扩血管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糖尿病足患者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6~72岁;其中双下肢病变14例,单肢病变16例,患足共计44例。糖尿病病程3~7年不等;其中有5例在外院建议截肢。全部患者均通过自体外周细胞动员,达到标准后,采集自体干细胞悬液,在患足同侧小腿肌肉局部注射。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同时给予E1.丁格地尔和刺五加等药物治疗,足部溃疡定期换药及清创治疗。移植成功后,观察经皮氧分压和皮温足部感觉,溃疡及坏疽情况,不良反应等。 结果与结论:纳入糖尿病足患者30例,其中1例同并心脑血管疾病在随访期病故,其余29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对所有病例行6个月定期观察和随访,发现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7~14 d,30例患者(44足)疼痛明显缓解,患足皮氧分压和皮温显著上升,足部感觉明显增强。1~6周后,感染得到控制,12~16周,29例患者溃疡处坏疽明显好转,出现新生肉芽组织。6个月后4例完全愈合。15例患者在血细胞动员时感骨骼和肌肉酸痛,移植后5 d患者均感觉足部及小腿肌肉轻度胀痛。提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能有效增加患者下肢血流,促进溃疡愈合,可使一部分患者有免除截肢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背景:血管病变引起的肢体缺血性疾病不仅仅是肢体动脉主干发生病变,还常常伴有微循环障碍,通常所采用的动脉搭桥或动静脉转流术只能解决主干动脉阻塞,不能改善微循环障碍,因而其临床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近年来,基于内皮祖细胞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治疗此类疾病的新方法。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2004-09/2006-07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经下肢血管造影确诊的下肢动脉症闭塞患者14例,共23条患肢,临床表现为患肢痛,冷感,间歇性跛行,皮温降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色发生变化及皮肤溃疡,严重者趾或足坏死破溃。采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自身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制成干细胞混悬液,于患肢一次性按4 cm ×4 cm间距做干细胞混悬液肌肉注射,每点注射1 mL,沿缺血下肢动脉走行采取多点肌肉注射。12个月后对移植前后临床症状主观指标和辅助检查客观指标进行评估。 结果与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12个月患者肢体疼痛、患肢冷感明显减轻,皮肤温度升高,间歇跛行距离延长。5例缺血性足溃疡患者的足部创面基本愈合。9例实施了下肢血管造影检查,其中7条患肢侧支血管丰富。未见骨髓动员并发症,1例患者发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并发症,患肢移植部位剧烈疼痛,所有疼痛均于移植后第3天缓解。提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于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安全、可行、可选择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背景: 近年来,随着对骨髓单个核细胞成果及血管新生作用认识的深入,骨髓移植在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上已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成果。 目的:评价动员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早中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自身对照观察,于2004-10/2008-03在龙岩市第一医院血液风湿科完成。 对象:选择确诊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21例,按ARCO和Ficat股骨头坏死放射线分期标准分期:Ⅰ期2例,Ⅱ期11例,Ⅲ期8例。 方法: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均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00 μg 皮下注射,2次/d,进行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连续4 d,第5天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干细胞,配成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股骨头经髓心减压或隧道减压后注入自体干细胞混悬液。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定期随访,参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评价法对疼痛、行走距离、关节功能、X射线评价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评估标准:优 > 90分,良75~90分,可60~74分,差 < 60分。 结果:2例患者术后随访不足6个月未进行X射线或CT复查被剔除,其余19例患者全部完成6~41个月随访,总优良率为84.2%。Ⅰ,Ⅱ期优良率为100%,Ⅲ期优良率为62.5%,Ⅰ,Ⅱ期优良率明显大于Ⅲ期(χ2=4.92,P < 0.05)。 结论:应用动员后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有效治疗早中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诊断并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是提高其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2004/2006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例单侧受累帕金森病患者,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64.2±8.2)岁,平均病程(10.2±2.6)年,均符合2006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运动障碍及帕金森病组制订的诊断标准。按患者意愿,10例患者分为细胞移植组、对照组,5例/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复方左旋多巴制剂进行药物治疗,细胞移植组在其基础上给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单个核细胞数为(5~8)×108/kg,CD34+细胞数为(4~8)×106/kg。与移植前比较,移植后1个月细胞移植组无明显不良反应,3例部分缓解,在UPDRS评分运动部分、运动迟缓、僵直、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有明显改善 (P < 0.05),2例未缓解;对照组2例部分缓解,3例未缓解。两组间除僵直指标无差异外,余指标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 < 0.05)。提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对部分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症肌无力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效果。 方法:2005-08/2006-1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2例重症肌无力患者,男女各1例,按美国重症肌无力协会新重症肌无力临床分型标准分别为IIIb型、IIIa型,初诊时分别合并有胸腺瘤及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经服用拟胆碱药和多种免疫抑制剂均不能控制症状。移植前采用环磷酰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干细胞动员,在白细胞超过5×109 L-1时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造血干细胞,加入冷冻保护液,置-196 ℃液氮中冻存备用。预处理方案为胸腺放疗+BuCy+ATG。移植当天,42 ℃水浴箱中快速复温冻存的造血干细胞,2例患者输入活的有核细胞数分别为1.32×108/kg和3.06×108/kg,输入活CD34+细胞数为2.57×106/kg和11.22×106/kg。 结果:2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都未出现肌无力危象,移植后1个月,在停用胆碱能受体激动剂后肌力正常。1例已随访30个月,不需服用药物,肌力仍正常;另1例移植后4个月,不服用药物肌力正常,移植后5个月死于间质性肺炎引起的呼吸衰竭。 结论:对于重症、药物治疗不佳的重症肌无力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近期疗效显著,是治疗的重要选择,需严密观察并及时处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部分多发性硬化(MS)患者用传统的免疫干预疗法不能控制病情,往往导致渐进性的神经功能损伤以至死亡。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PBSCT)近年来应用于此类MS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综述了目前APBSCT治疗MS的进展状况。  相似文献   

11.
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患者其下肢远端没有良好的流出道,故无法接受手术搭桥。植入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缺血下肢可形成新生血管,建立侧支循环,改善肢体血供,以达到细胞性血管搭桥目的。选择2006-06/2007-02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确诊的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15例,患肢均有不同程度的静息痛、缺血性溃疡或趾端坏疽,踝臂指数0~0.5,CTA及彩超证明为周围动脉闭塞性病变,病变远端流出道差,患者对本实验知情同意且自愿接受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排除并发严重的心、肺、脑等脏器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者,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于双髂后上棘穿刺采集自体骨髓血,每例采集骨髓血100~300 mL,羟乙基淀粉及Ficoll液分离,配置成干细胞混悬液50 mL,单个核细胞计数为(2.05~9.36)×108。椎管内麻醉,沿下肢动脉走行给予缺血下肢肌肉及足部局部注射移植自体骨髓干细胞混悬液,术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移植后12周患者肢体疼痛、患肢冷感明显减轻,皮肤温度升高,间歇跛行距离延长(t=-5.328~6.373,P < 0.01);踝臂指数略微升高(P > 0.05);肾功能不全者血肌酐略微降低(P > 0.05)。9例缺血性足溃疡患者的足部创面于术后3~12周基本愈合;2例趾端坏疽患者在干细胞移植术中进行坏疽部位截趾,术后4周完全愈合。术后均未出现异常症状或体征,随访6个月无不良反应发生。提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能够增加严重慢性缺血患肢的血流灌注,明显改善肢体疼痛、冷感、间歇跛行等指标,且不会加重并发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肾功能损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经历了传统经典的旁路手术到现代腔内微创治疗的发展过程,但无论何种治疗方法都需要有良好的流出道,对于缺少动脉流出道、不能够耐受手术创伤的患者,动脉搭桥和腔内治疗都无能为力。目的:观察经自体外周血单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7例下肢缺血患者,细胞移植前均行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提示远端流出道闭塞而不能行外科搭桥或腔内隔绝术。采取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00 μg/d皮下注射,动员3 d后,应用血细胞分离仪3000Plus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注射于缺血患肢腓肠肌,3个月后随访观察患肢缺血的改善情况。结果与结论:随访3~60个月,平均22个月,其各项指标均得到改善19例(70%),无改善8例(30%)。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患肢皮温、静息痛、间歇性跛行距离、麻木感、皮肤情况、踝/肱指数和经皮氧分压均得到明显改善。提示对于远端流出道完全闭塞的下肢缺血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应用干细胞治疗成为血管性疾病治疗研究的热点。目前尚无相关诊疗标准,也未发现远期安全性报道。目的:评估血液干细胞移植标准化方案治疗严重肢体缺血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将60例严重肢体缺血患者(糖尿病足30例,动脉硬化闭塞症22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8例),随机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移植组患者接受了连续5 d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600 μg/d)的皮下注射,以此来动员干/祖细胞,然后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多点肌肉注射。所有的患者接受3个月的疗效随访,移植组患者接受3年以上的安全性随访。结果与结论:移植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包括下肢疼痛和溃疡明显改善,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的测定结果显示他们的下肢动脉血流量从(0.42±0.13)灌注单位增加到(0.59±0.12)灌注单位(P < 0.001),平均踝肱指数在0.47±0.22的基础上增加到0.59±0.27(P < 0.001)。移植组患者中有70.0%(28/40)溃疡完全治愈,而对照组患者中只有26.8%(11/41)的溃疡被治愈(P=0.012);相比对照组,移植组患者的血管造影评分显著改善(P=0.002)。移植组1例患者进行了截肢,而对照组5例患者接受下肢截肢(P=0.005)。移植组3年的安全性随访未发现移植相关不良反应。结果表明血液干细胞移植标准化方案治疗严重肢体缺血是简单、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背景: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缺血局部可横向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并进一步分化形成新生毛细血管,形成新的侧支,改善患者局部血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为缺血性下肢血管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1例2型糖尿病患者,严重糖尿病足1肢,经下肢动脉CT血管重建提示下肢血管硬化、狭窄和闭塞,抽取患者骨髓液50 m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贴壁细胞培养法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微生物检测安全后静脉输注给患者。移植后7,30 d,3个月和6个月,以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踝肱指数、溃疡与坏疽变化等检测指标,观察治疗效果;以彩色多普勒、CT血管三维重建等检测,观察下肢血流改善和动脉侧支重建情况。 结果与结论:3个月后患者疼痛、冷感明显缓解,麻木改善;6个月后疼痛消失,踝肱指数明显升高,溃疡完全愈合,下肢得以保留,行走间距延长,下肢动脉造影CT三维重建及彩色多普勒检查可见患肢有明显的新生侧支血管、血流明显改善。治疗过程中无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的损伤,随访患者14个月,未见移植相关并发症。提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为糖尿病足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动员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远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2004-03/2006-10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42~72岁,平均56岁。随机分为移植组(n=20)和对照组(n=18),两组均予常规药物治疗,其中移植组患者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00 μg皮下注射,1次/d,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第6天用血细胞分离机分离自体外周血干细胞,进行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对照组:仅行常规药物治疗,未进行细胞移植。两组患者于移植前和移植后6,12个月分别检测血常规及生化指标(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血尿酸、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移植前和移植后12,24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6 min步行试验。比较两组生存率及心脏事件发生率,以患者死亡作为试验终点。 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6)个月,在随访12~24个月时移植组患者1例行二尖瓣置换,1例死亡,对照组2例死亡,均死于顽固性心衰。移植组患者移植后6,12个月血常规及生化各指标与移植前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移植后12个月,移植组6 min步行路程较移植前明显增加,与对照组和自身移植前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超声检查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较移植前及对照组明显增加(P < 0.0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也较移植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P < 0.01)。对照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虽然较12个月前有所改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随访至24个月,上述指标未见进一步改善,且有转差趋势。围移植期及移植后24个月随访中未见任何严重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发生。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生存率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采用动员后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安全、有效,近期可显著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但远期临床效果尚不肯定。  相似文献   

16.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后移植治疗糖尿病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背景:国外动物实验表明体外扩增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效果较好。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后患肢移植的效果和安全性。 设计:随机对照临床观察。 对象: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2006-10/2008-10住院确诊的糖尿病足患者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64.3±12.7)岁,按wagner分级2级8例,3级18例,4级14例。按查表法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22例,常规治疗组18例,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批准。 方法: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降糖、降压、调脂、抗感染、抗凝、营养神经、扩张血管等药物治疗,局部常规换药,有坏疽者行截趾治疗;细胞移植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按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法分离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经流式细胞仪鉴定、染色体检测、细胞悬液皮试后,予肌肉注射法行扩增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主要观察指标:细胞移植后1个月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鉴定可能不良事件和副反应。 结果:移植后1个月,细胞移植组患者肢体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均有所改善,踝肱指数明显升高,双下肢血管显像血流灌注有所增加,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移植后3个月随访患者均无异常症状体征出现,血、尿、便常规检测正常,心电图和肝肾功能无特殊改变,出凝血时间正常。 结论:体外扩增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患肢治疗糖尿病足简便、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