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韩晓蓉 《中外医疗》2013,32(17):40-40,42
目的探讨和分析乙型肝炎五项测定结果与HBVDNA检出情况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采用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来检测592例乙肝血清的HBVDNA,并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进行乙肝五项的测定,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乙肝检查指标HBsAg(+)和HBcAb(+)以及HBeAg(+)(大三阳)的患者共225例,HBVDNA阳性例数为224例,阳性率是99.6%,160例检测指标为HBeAb(+)和HBsAg(+)以及HbcAb(+)(即小三阳),其HBVDNA指标呈阳性的共113例,阳性率是70.6%,94例患者检查指标为HBcAb(+)和HBsAg(+),其中HBVDNA显示为阳性的共48例,阳性率是51.1%,有113例患者检查指标为HBeAb(+)、HBcAb(+),其HBVDNA指标呈阳性的共41例,阳性率是36.3%。针对大三阳于小三阳中患者的HBVDNA阳性率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62,P<0.05)。结论乙肝五项的结果与HBVDNA的结果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都具备各自的临床意义,因此两者必须结合才能正确地对乙肝患者的病情作出正确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携带产妇血液中病毒标志物(HBV M)和乳汁病毒含量HBV DNA的关系,为乙肝产妇产后哺乳提供安全性指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液中HBV M,采用荧光定量PCR法(FQ-PCR)检测乳汁中HBV DNA含量情况.结果 113例病毒携带产妇中HBsAg(+)、HBeAg(+)、抗HBc(+)(大三阳)56例,占49.6%;HBsAg(+)、抗-HBe(+)、抗HBc(+)(小三阳)37例,占32.7%;HBsAg(+)、HBeAg(+)9例,占8.0%;HBsAg(+)、抗HBc(+)11例,占9.7%.分别对以上乳汁作HBV DNA检测,发现大三阳组和HBsAg(+)、HBeAg(+)组HBV DNA阳性率高达87.5%和88.9%,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 乙肝携带产妇乳汁具有一定的传染危险性,应采取措施,指导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乙肝病毒前S1抗原在乙肝五项各种模式中的表达,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方法同时检测14045份人血清乙肝病毒前S1抗原和乙肝病毒五项(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以乙肝五项模式进行分组,比较不同血清模式乙肝病毒感染者前S1抗原的阳性率。结果前S1抗原在大三阳HBsAg(+)加HBcAb(+)和小三阳模式中的阳性率显著增高,依次为87.95%、82.63%、66.61%。HBeAg阳性模式各组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与HBeAg阴性各组比较,除HBsAg(+)加HBcAb(+)组外,均明显升高(P<0.001~0.01)。在HBeAg阴性各模式组中,HBsAg(+)加HBcAb(+)组的前S1抗原阳性率最高,与其它HBeAg阴性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小三阳和单独HBsAg(+)模式组S1抗原阳性率与HBeAg阴性的其它各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结论乙肝病毒前S1抗原可补充完善乙肝五项检测的不足,尤其对HBeAg阴性或变异的HBV感染者能更好地反映病毒的复制状态和传染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拷贝数,以探讨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与血清免疫标志物的关系。方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血清样本中HBV-DN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HBVM)。结果:在HBsAg(+)HBeAg(+)HBcAb(+)组(大三阳组)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为97.63%(371/380),平均拷贝数为1.86×107/ml;HBsAg(+)HBeAg(+)组HBV-DNA阳性率为95.65%(22/23),平均拷贝数为1.75×107/ml;HBsAg(+)HBeAb(+)HBcAb(+)组(小三阳组)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为43.68%(83/190),平均拷贝数为4.85×105/ml;HBsAg(+)HBcAb(+)组血清HBV-DNA阳性率为82.22%(37/45),平均拷贝数为2.17×105/m1;小三阳及HBsAg(+)HBcAb(+)组HBV-DNA阳性检出率及拷贝数均低于大三阳及HBsAg(+)HBeAg(+)组,与之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HBVM全阴性组HBV-DNA检出率为1.78%(2/112),平均拷贝数为1.48×105/ml。结论:荧光定量PCR在乙肝的诊断、判断传染性强弱及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方面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HBsAg 、HBeAg 、HBcAb (简称"大三阳")及HBsAg 、HBeAb 、HBcAb (简称"小三阳")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病毒DNA(HBV DNA)与ALT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择1191份乙肝患者血清标本(其中大三阳192例,小三阳999例),HBV DNA测定采用FQ PCR法,ALT检测采用酶法,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大三阳组和小三阳组HBV DNA与ALT值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大三阳组HBV DNA异常率(91.67%)和ALT异常率(60.42%)显著高于小三阳组(21.62%、28.13%)(P<0.01),但HBV DNA与ALT并无相关性.结论 大三阳患者HBV DNA含量及肝损伤程度高于小三阳患者,但HBV DNA与ALT并不相关,HBV DNA与ALT两者同时测定有助于更明确地反映患者体内病毒的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近年来涟钢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乙肝病毒感染情况。方法:3425例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抽取静脉血,做乙肝表面抗原筛查,阳性者再做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HBsAg阳性率为4.08%,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血清标记物主要有四种模式:I组俗称大三阳[HBsAg(+)、HBeAg(+)、HBcAb(+)]和Ⅱ组俗称小三阳,[HB-sAg(+)、HBeAb(+)、HBcAb(+)]感染者比例偏高,其次为Ⅲ组俗称大二阳[HBsAg(+)、HBeAg(+)]及Ⅳ组俗称小二阳[HBsAg(+)、HBcAb(+)]。结论:整个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乙肝病毒感染较低。  相似文献   

7.
刘怡伶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5):2003-2004
目的:探讨血清中HBV DNA含量及乙肝标志物模式与乙肝后肝硬化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降低乙肝后肝硬化的发病率的方法。方法:收集肝硬化患者的血清检测它的HBV DNA含量及乙肝两对半指标,按照两对半指标的模式进行分组,同时设对照组。结果:在58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中共检出“大三阳”、“小三阳”及HBsAg(+)抗-HBc(+)三种模式,其中以“小三阳”及HBsAg(+)抗-HBc(+)为主,阳性率分别为53.45%和32.75%,除“大三阳”的HBV DNA的阳性率两组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模式的HBV DNA的阳性率及三种模式的HBV DNA平均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血清中HBV DNA含量及乙肝标志物模式与乙肝后肝硬化有密切关系,乙肝患者应当结合乙肝两对半指标及HBV DNA含量的检验结果进行综合判断治疗。  相似文献   

8.
HBV血清标志物与Pre-S1抗原及HBV DNA联合检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各种不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模式与血清HBV Pre-S1抗原(Pre-S1)及HBV DNA载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1037例临床血清标本同时检测乙肝标志物、Pre-S1及HBV DNA载量. 结果 HBsAg、HBeAg、HBcAb阳性模式组("大三阳")的Pre-S1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余各血清模式组(P<0.05);"大三阳"模式组的HBV DNA阳性率高于其余各血清模式组(P<0.05)."大三阳"组的HBV DNA载量显著高于"小三阳"组(P<0.05);"小三阳"模式组与HBsAg、HBcAb阳性模式组相比,HBV DN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HBV DNA定量检测在预防HBV的感染方面具有重要意义;HBV血清标志物、Pre-S1和HBV DNA载量三者联合检测有利于全面监测乙肝病情和提高乙肝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拷贝数,分析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与血清免疫标志物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血清样本中HBV-DNA含量;同时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HBVM),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HBsAg(+)HBeAg(+)HBcAb(+)组(大三阳组)和HBsAg(+) HBeAg(+)组HBV-DNA阳性率分别为96.1%(298/310)和96.6%(28/29),病毒含量为:1.85×108copies/ml;HBsAg(+)HBeAb(+)HBcAb(+)组(小三阳组)和HBsAg(+)HBcAb(+)组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分别为44.2%(80/181)和82.9%(31/41),病毒含量为:4.8×106copies/ml。血清中HBeAg与HBVDNA含量密切相关。结论荧光定量PCR在乙肝的诊断、判断传染性强弱及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方面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前S2抗原(PreS2-Ag)、乙肝病毒核心抗体IgM(HBcAb-IgM)与乙肝五项指标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对618例标本进行乙肝五项指标和PreS2-Ag及HBcAb-IgM检测.结果 乙肝五项指标中HBeAg阳性率最低(3.56%),HBsAg阳性率较高(8.25%),HBcAb阳性率最高(43.37%).PreS2-Ag的阳性率(6.63%)高于HBeAg而低于HBsAg.在HBsAg阳性组中,PreS2-Ag阳性率为80.39%,HBsAg阴性组中无1例PreS2-Ag阳性.PreS2-Ag在"大三阳"组中阳性率为90.91%(10/11),在"小三阳"组中阳性率为95.23%(20/21),在"双阳"组(HBsAg、HBcAb阳性)中阳性率为58.33%(7/12).HBcAb-IgM的阳性率较低(0.49%).结论 PreS2-Ag比HBeAg更敏感地反映了病毒的复制情况,PreS2-Ag、HBcAb-IgM与乙肝五项指标联合检测并利用s/co值能更好地对HBV感染者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1.
乙肝HBV DNA荧光定量检测与血清标志物结果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研究乙肝血清学标志物(HBV-M)结果与HBV-DNA水平的关系,分析HBV DNA阳性率在各年龄组的分布情况。方法对深圳市部分服务行业人员血清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和ELISA法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781例乙肝血清学标志物阳性血清中有1102例HBV-DNA阳性。其中883例1.3.5阳性(俗称“大三阳”)血清中HBV-DNA的阳性率为96.15%;722例1.4.5阳性(俗称“小三阳”)血清中HBV-DNA的阳性率为24.38%;138例1.5阳性血清中HBV-DNA的阳性率为38.41%;22例1.3阳性血清中HBV-DNA的阳性率为90.91%;11例HBsAg阳性血清中HBV-DNA阳性率为36.36%。结论两种方法检测乙肝标志物有密切的相关性。荧光定量PCR是检测HBV-DNA含量较精确的方法,能正确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水平和活跃程度;HBsAg和HBeAg与HBV-DNA含量有着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pre S1与HBV血清学标志物(乙肝两对半)和HBV DNA之间的相关性及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与应用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pre S1和乙肝两对半,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观察不同模式中pre S1的表达水平和HBV DNA的含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门诊及住院受检者血清标本2 180例,在1 971例HBsAg阳性的血清标本中pre S1和HBV DNA的检出率均较高,且二者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大三阳、小三阳和HBsAg/抗-HBc(+)三种模式中pre S1的阳性率分别为94.3%、59.1%和78.9%;pre S1在HBeAg阳性组和HBV DNA阳性组中的阳性率为94.3%和84.9%,明显高于在HBeAg阴性组和HBV DNA阴性组中的62.1%和56.3%(P<0.01);且大三阳组的HBV DNA含量也远高于其他组(多数高于105copies/ml),尤其是pre S1也是阳性的同时,HBV DNA拷贝数多高于107 copies/ml,呈高拷贝复制;而正常人群(血清学标志物全阴性)pre S1检出阴性。结论:pre S1能较好的反映乙肝病毒的存在与复制情况,联合检测pre S1和乙肝两对半,结合HBV DNA定量检测,可早期发现低水平的病毒感染,是判读抗病毒治疗疗效的较好参考指标,尤其在检验条件相对较差的基层医院,对乙肝患者的临床诊断、病情判读和疗效观察都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不同乙肝检测模式中Pre-S_1抗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不同乙肝检测模式中P re-S1抗原的检测情况分析,了解P re-S1抗原与乙肝病毒复制的关系。方法:采用EL ISA法对300份乙肝阳性血清进行P re-S1抗原检测。结果;P re-S1抗原检测在HB sA g(+)、HB eA g(+)、HB cA b(+)模式的阳性率为86%,在HB sA g(+)、HB eA b(+),HB cA b(+)模式的阳性率为40%,在HB sA g(+)、HB cA b(+)模式中阳性率为25%,而在HB eA b(+)、HB cA b(+)模式中,HB sA b(+)、HB eA b(+)、HB cA b(+)模式中,HB sA b(+)、HB cA b(+)模式中及HB cA b(+)模式中阳性率都为0。结论:P re-S1抗原测定可作为检验乙肝病毒存在和复制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与HBV-M检测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标志物的乙型肝炎(乙肝)患血清HBVDNA阳性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PCR方法检测乙肝患血清HBVDNA,用ELISA方法检测乙肝五项标志物即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结果:212例HBsAg,HBeAg,HBcAb均阳性的标本HBVDNA也全部阳性,阳性率为100%;158例HBsAg,HBeAb,HBcAb均阳性的标本,HBVDNA62例阳性,阳性率为39.2%,HBsAg,HBcAb阳性标本55例。其中30例HBVDNA阳性,阳性率为54.5%; 三抗体HBsAb,HBeAb,HBcAb阳性标本40例,其中5例HBVDNA阳性,阳性率为12.5%。结论:PCR方法更灵敏。只有检测HBVDNA才能确证HBV的真实感染和得制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HBV抗体阳性模式与HBV DNA含量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乙肝患者入院时第一份血清,同步进行HBV标志物(HBVM)、HBV DNA含量和肝功能检测,对其中96例HBV抗体阳性的病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HBsAg/HBeAb/HBcAb组和HBsAg/HBcAb组的HBV DNA含量显著高于HBsAb/HBeAb/HBcAb组和HBcAb组(P<0.01)。按临床分型,HBV DNA阳性率为HLC(85.0%)>CH(76.5%)>AH(12.5%)。结论:乙肝患者血清HBV抗体阳性并不表示体内病毒复制停止而无传染性,多数患者体内HBV DNA呈低水平持续复制,部分患者仍保持较高的复制水平。本文结果提示,慢性持续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活跃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或功能低下,不能清除病毒有关。部分HBeAb阳性患者HBV DNA持续复制,可能与HBV基因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载量(HBV-DNA)与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200例乙型肝炎患者分别检测血清标志物及HBV-DNA含量。结果当HBV-DNA含量在107-108U/ml时,HBeAg阳性的大三阳模式组即HBsAg+HBeAg+HBcAb+的血清学检测率(45.3%)明显高于其他模式组,HBV-DNA含量在不同模式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当HBV-DNA含量在103-104U/ml时,小三阳模式组即HBsAg+HBeAb+HBcAb+的血清学检测率(61.3%)明显高于其他模式组,HBV-DNA含量在不同模式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在4例HBV血清标志物全阴性的标本中仍检出HBV-DNA;1例HBsAb+患者也检出了HBV-DNA.结论在各种HBV模式中,以HBeAg阳性者病毒复制水平最高,而血清中未检出标志物者并不能排除HBV感染,HBsAb+的病人也可能有传染性。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对临床有不同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阐明HBs、HBx基因与HBVM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以HCCs、LCir、SeCH、CHB以及ASCs作为研究对象,应用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应用PCR技术、探针杂交法及免疫化学自显影法定性检测HBs、HBx基因。结果:在研究对象中,HBsAg+HBeAb+HBcAb、HBsAg+HBeAg+HBcAb和HBsAg+HBcAb模式阳性率分别为:53.3%、27.0%和11.8%;除ASCs组外,各临床类型肝病HBsAg+HBeAb+HBcAb模式阳性率均高于HBsAg+HBeAg+HBcAb模式的阳性率,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SCs组比较,HCCs组的HBx基因阳性率明显高于ASCs组(P〈0.05),其余各组均无明显差别(P〉0.05)。与ASCs组比较,LCir和SeCH组病人中的HBs基因阳性率显著高于ASCs组(P〈0.025),其余各组无明显差异(P2〉0.05);以HBsAg模式作为对照时,各HBVM模式的HBs、HBx基因阳性率与HBsAg模式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别(P〉0.05);但在HBsAg+HBeAg+HBcAb模式中阳性率显著高于HBsAg+HBeAb+HBcAb模式的阳性率(P〈0.001);HBsAg+HBcAb模式中的HBx基因阳性率也显著高于HBsAg+HBeAb+HBcAb模式的阳性率(P〈0.001)。结论:HBsAg+HBeAb+HBcAb模式与肝病的发病关系似乎比HBsAg+HBeAg+HBcAb模式更为密切;HBx基因与HCCs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而HBs基因与LCir、SeCH的发生关系密切。HBs、HBx基因与HBsAg+HBeAg+HBcAb模式关系密切,而HBx基因还与HBsAg+HBcAb模式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HBsAg与HBsAb共存模式血清中HBV DNA的拷贝数,探讨其在相应患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ELISA法检测乙肝两对半,统计HBsAg与HbsAb双阳性的血清学模式分布;荧光定量PCR检测HBsAg与HBsAb共存模式标本的HBV DNA病毒载量;在96例共存模式中,按S/CO比值高低将其分为A、B、C、D 4组,计算各组的HBV DNA阳性率。结果在所有HBsAg与HBsAb共存模式中,HBsAg、HBsAb、HBeAg、HBcAb阳性模式比例最高,为53.1%(51/96);HBsAg、HB-sAb、HBeAb、HBcAb阳性模式所占比例为35.4%(34/96)。HBeAg阳性组的HBV DNA阳性率为86%;HBeAg阴性组HBV DNA阳性率为53.1%,两组差异显著(P<0.05)。HBV DNA阳性样本中,HBeAg阳性组的平均病毒载量对数值高于HBeAg阴性组(5.08±1.12/ml vs 4.43±1.15/ml,P<0.05)。在共存模式中,以C组(HBsAg≥2,HBsAb 1.0~1.9)HBV DNA阳性率最高,达61.5%(59/96),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对于HBsAg与HBsAb共存模式的血清样品,可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BV DNA来确定体内病毒是否处于复制状态和载量高低,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改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与血清标志物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血清HBV-DNA水平与乙肝抗原抗体模式的关系。方法:对320例血清标本同时用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HBV DNA和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乙肝标志物,根据不同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20份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不同组合HBV-DNA阳性率有差异(P<0.01),320份血清中,有188例HBV-DNA阳性,占56.2%,HBsAg HBeAg HBcAb阳性者HBV-DNA阳性率占98.6%,>10copies/ml占64.5%,HBsAg HBeAb HBcAb阳性者HBV-DNA阳性率占37.5%,10 copies/ml占18.2%。结论:HBeAg和HBV-DNA有明显的相关性,PCR定量检测HBV-DNA含量更有助于判断体内HBV复制的情况及传染性强弱,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法检测 2 56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 DNA(HBVDNA) ,同时用 EL ISA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 ,即 HBs Ag,抗 - HBs、抗 - HBc、HBe Ag、抗 -HBe。结果表明 HBVDNA的检出率与肝病临床类型无明显关系 ,而与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存在状态有关。乙肝五项病毒标志物不同组合状态 ,血清 HBVDNA检出率不同 ,以 HBs Ag(+)、抗 - HBc(+)、HBe Ag(+)的组合形式检出率最高 (94 .34% ) ,乙肝病毒标志物中出现抗体及乙肝病毒标志物全阴者仍有 HBVDNA检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