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介绍经“I”型部分胸骨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的体会。方法 取下1/2~2/3胸部正中皮肤切口,纵劈下2/3胸骨呈“I”型,体外循环直视下行心内直视手术15例,其中法乐四联症矫治7例,室间隔缺损修补5例,房间隔缺损修补3例。结果 本组病例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疤痕长度仅为胸骨正中切口的60%左右。结论 “I”型部分胸骨切口可安全有效地完成大部分心脏疾病的手术,创伤的程度及术后美容效果明显优于胸骨正中切口,手术适应症的范围明显大于右胸小切口。  相似文献   

2.
“Y”型部分胸骨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12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介绍经“Y”型部分胸骨切口行心内直挽手术的体会。方法 取下1/2-2/3胸部正中皮肤切口,纵劈下2/3胸骨呈“Y”型,体外循环直视下行心内直视手术12例,其中二尖瓣置换5例,二尖瓣成形1例,法乐四联症矫治6例。结果 本组病例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疤痕长度仅为胸骨正中切口的60%左右。结论 “Y”型部分胸骨切口可安全有效地完成大部分心脏疾病的手术,创伤的程度及术后美容效果明显优于胸骨正中切口,手术适应症的范围明显大于右胸小切口。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创心脏手术(MICS)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微创心脏手术中小切口和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患者50例.21例VSD中20例在电透下行介入封堵术,1例封堵失败改行右腋下小切口体外循环下修补术;18例PDA全部行介入封堵术;10例ASD中,6例中央型行小切口直视下配合床边心超封堵术,4例非中央型或长径在30 mm以上病例行右腋下小切口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修补术; 1例主动脉窦瘤在电透下行介入封堵术.结果:手术均顺利,全组无死亡.50例患者术后随访2~6个月,心脏听诊无杂音,心超复查无残余分流,心功能I级.疗效满意.结论:小切口和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具有切口小(或无切口)、出血少、住院短、美观、微创的优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I”型部分胸骨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15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介绍经“I”型部分胸骨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的体会。方法 取下1/2~2/3胸部正中皮肤切口,纵劈下2/3胸骨呈“I”型,体外循环直视下行心内直视手术15例,其中法乐四联症矫治7例,室间隔缺损修补5例,房间隔缺损修补3例。结论 本组病例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疤痕长度仅为胸骨正中切口的60%左右。结论 “I”型部分胸骨切口可安全有效地完成大部分心脏疾病的手术,创伤的程度及术后美容效果明显优于胸骨正中  相似文献   

5.
心房间隔缺损(ASD)、心室间隔缺损(VSD)均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以往手术多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修补术,手术损伤复杂,创伤较大,并发症较多。我院自1997年10月~1998年8月采用右胸切口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修补术56例。现将手术配合体会介绍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病历中ASD 32  相似文献   

6.
胸骨下段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58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骨下段小切口联合心脏不停跳微创技术在心内直视手术中应用效果。方法:1999年10月至2008年9月,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联合心脏不停跳微创技术行心内直视手术共587例。其中各种先天性心脏病459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28例。结果:全组患者顺利完成不停跳手术。体外循环时间(78.13±18.52)min,上、下腔静脉阻断时间(61.21±16.51)min,呼吸机辅助时间(12.01±8.83)h。术后并发血红蛋白尿21例、低心排血综合症11例、呼吸道感染5例、灌注肺3例。住院死亡13例,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综合症4例,肺动脉高压危象2例,室颤2例,肾功能衰竭、心脏压塞、脑部气体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及呼吸衰竭各1例。随访2~108月,发现有3mm以下的室间隔缺损残余分流3例,二尖瓣置换术后抗凝不当脑栓塞2例,无晚期死亡。结论:胸骨下段小切口联合心脏不停跳技术,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大多数心内直视手术,既有外科微创和外表美观的优点,又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右腋下直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  方法 2002年1月始至2010年12月我们使用右腋下直小切口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切口上端起自腋中线第2肋间,下端至腋前线第5肋间,切口呈一直线,观测术中显露主动脉、肺动脉、右心及左心范围及效果。  结果 全部1837例患者中,死亡4例(0.22%),二次开胸止血17例(0.93%),切口愈合不良13例(0.7%)。右腋下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相比平均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右腋下直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显露能达到手术要求,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具有安全性及极好的美容效果。尤其适合于婴幼儿以及年轻女性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右侧胸壁小切口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应用效果,并对比分析其较传统手术的优势。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右侧胸壁小切口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50例患者作为小切口组,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传统胸骨正中切口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50例患者作为正中切口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手术前后观测指标,包括术前心功能、术前射血分数、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无创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从手术日开始计算)、并发症等。结果小切口组术中出血量为(143.40±61.113)mL,正中切口组为(286.00±59.861)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35,P=0.000);小切口组术后ICU停留时间为(2.28±1.061)d,正中切口组为(3.60±0.816)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28,P=0.000);小切口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为(1.20±0.408)d,正中切口组为(1.76±0.597)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71,P=0.049);小切口组体外循环时间为121(71~137)min,正中切口组为55(40~68)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68,P=0.000);小切口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为81(41~97)min,正中切口组为40(27~48)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49,P=0.000);小切口组的手术时间为4.25(3.50~7.16)h,正中切口组为2.833(2.33~3.33)h,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73,P=0.000)。在术后无创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方面,2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胸骨正中切口手术相比,右侧胸壁小切口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在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ICU停留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手术切口美观度等方面优势明显,其手术方式安全可靠,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封堵的方法、疗效等临床经验。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9年9月,54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超声心动图引导下介入封堵手术,其中房间隔缺损30例,室间隔缺损24例。14例ASD采取胸骨右缘第4肋间小切口,经右心房途径封堵;16例ASD通过股静脉穿刺,经血管内途径封堵。24例VSD经剑突下小切口右室前壁途径封堵。结果 经胸封堵24例VSD,均顺利。经胸封堵ASD中,有1例在术后7 h发生封堵器移位,紧急开胸在体外循环直视下取出封堵器,修补ASD。16例经股静脉途径封堵ASD中,手术顺利13例,封堵失败3例,封堵失败后改经胸小切口封堵2例,改体外循环下直视手术1例。46例随访3~103个月,平均(21.3±16.2)个月,未见封堵器移位、脱落、明显残余分流以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股静脉途径或经胸小切口房间隔缺损及室间隔缺损封堵安全有效,无射线辐射,操作简单易普及。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采用右腋下Denis Browne微创小切口径路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年3月至2006年5月间60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按切口方式分为右腋下Denis Browne微创小切口径路组(右侧切口组)和正中切口组,每组各30例。均在体外循环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根据在麻醉诱导后、体外循环转流前、主动脉开放心脏复跳时、关胸前、术后30min、4h、2h7个时间点的血气分析结果及给氧浓度计算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lveolararterial oxygen tension gradient,P(A-a)O2)、呼吸指数(respiratory index,RI),并观察呼吸机辅助时间、气管导管拔除后呼吸情况的改变,包括自主呼吸频率、有无呼吸困难、肺部哕音、紫绀以及动脉氧血红素饱和度、脉动氧血红素饱和度变化。结果两组均在体外循环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无手术死亡,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均恢复良好。两组患儿OI均较术前降低,P(A-a,O2、RI较术前升高,两组患儿间无统计学意义;呼吸机辅助时间、气管导管拔除后呼吸情况的改变两组患者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采用右腋下Denis Browne微创小切口不加重术后肺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背景:再生氧化纤维素已成功应用于神经外科、耳鼻喉科等手术止血中,效果确切,但应用于心脏手术胸骨止血尚未见报道。 目的:对比观察再生氧化纤维素与传统胸骨止血材料骨蜡在减少老年女性心内直视术后胸骨出血中止血及预防胸骨感染效果的差异。 方法:纳入68例60岁以上女性接受正中开胸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术患者,分为2组:再生氧化纤维素组胸骨创面及骨髓腔内填充并覆盖再生氧化纤维素,对照组涂抹医用骨蜡。记录手术时间、关胸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引流量、输血量、出血再次开胸例数、平均住院时间、胸骨裂开例数、胸骨感染例数、切口拆线时间以及切口感染例数。 结果与结论:两组术后在手术时间、关胸时间、引流量、输血量、出血再次开胸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再生氧化纤维素组更有优势;其余指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再生氧化纤维素作为新型胸骨止血材料,可常规用于体外循环后胸骨创面止血,效果确切,近期结果观察显示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骨下部Y 形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方法:采用胸骨下半部正中劈开,至胸骨角下方2 cm 处向左上、右上方剪开胸骨,使切口成Y 形,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27 例,观测皮肤切口、胸骨纵切口、显露主动脉、肺动脉、右心及左心范围。结果:患者全部恢复良好,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全组皮肤切口,胸骨纵切口,显露主动脉,显露肺动脉平均长度分别为8 .8 ±1 .8 cm ,8 .1 ±2 .2 cm 、2 .5 ±0 .8 cm 、1 .5 ±0 .6 cm 。全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分别为85 ±45 .4 min 、39 .4 ±30 .6 min 、180 .5 ±51 .1 min 。术后平均呼吸机辅助呼吸6 .1 ±5 .6h 、术后第1 天平均出血量150 ±71ml,平均输血量150 ±143ml,术后住院时间9 .7 ±1 .5 天,术后患者无胸骨畸形,切口疤痕小。结论:胸骨下部Y 形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显露好,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具有安全性及较好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右胸骨旁微创小切口体外循环停跳下二尖瓣置换术治疗二尖瓣病变的可行性,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7年5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采用右胸骨旁微创小切口体外循环停跳下行二尖瓣置换术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4例,年龄39~72(55±3.8)岁。均通过右胸骨旁第四肋间6~10 cm横切口进胸,股动脉插管、右房房腔管引流建立体外循环,经胸直视下阻断升主动脉,心脏停跳后经左房入路行二尖瓣置换。结果 无围术期死亡,体外循环时间118~205(150.3±37.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8~189(133.5±27.4)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1.1±10.4)h,ICU停留时间(1.3±0.5)d,住院时间(7.3±1.7)d。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1±1.7)月,瓣膜位置均良好、启闭功能正常,无瓣周漏发生及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出现。结论 作为向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过渡的一种微创术式,右胸骨旁微创小切口体外循环停跳下二尖瓣置换术安全、可靠,早期临床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4.
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近年开展的微创心脏外科术使患者手术伤面缩小一半以上 ,而且出血少 ,术后恢复快 ,住院时间大为缩短。微创心脏外科术是 90年代兴起的新技术 ,协和医院从1996年开始引进、探索这项新技术。先后开展了不停跳心脏直视术和小切口术。不停跳心脏直视术可使病人在不需阻断心脏血液循环、心脏仍在跳动的情况下进行手术 ,从而大大减轻了对心肌的损害 ,为以往难以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提供了手术机会。而小切口术则可以从腋下、胸骨旁、胸骨下段进行小的切口 ,切口长仅 8~ 11厘米。这项新技术使患者可保持胸骨的完整性 ,减少…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严重骨质疏松患者正中开胸胸骨出血较多,尤其是体外循环下手术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更加重了术中及术后出血。 目的:与常规胸骨止血材料骨蜡对比,观察再生氧化纤维素在减少严重骨质疏松患者体外循环术后胸骨出血和预防胸骨切口感染中的作用。 方法:84例行正中开胸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严重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成2组。再生氧化纤维素组胸骨创面及骨髓腔内填充覆盖再生氧化纤维素,对照组常规应用医用骨蜡。记录两组术后1 d引流量、总引流量、拔引流管时间、总输血量、切口拆线时间、术后持续发热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胸骨切口愈合情况,出院随访6个月。 结果与结论:两组术后1 d引流量、总引流量、拔引流管时间、总输血量及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再生氧化纤维素组更有优势。随访6个月中,再生氧化纤维素组未出现胸骨切口排出异物情况,对照组中有4例出现骨蜡排出。提示再生氧化纤维素可应用于严重骨质疏松患者体外循环后胸骨止血,近远期疗效确切,并在胸骨感染方面具有一定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6.
微创心脏手术正在经历快速演变.几十年来,瓣膜手术通常都是通过使用体外循环全胸骨切开在心脏停搏下来进行.在过去的十年中,这个基本的模式已部分向微创心脏外科转变.微创心脏外科包括了诸多的外科治疗技术,目前比较统一、公认可以开展的微创心脏外科手术有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胸部小切口心脏手术如部分胸骨切开或右胸小切口的瓣膜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和介入方法在心脏外科中的应用如经皮、经主动脉和经心尖的主动脉瓣膜手术.  相似文献   

17.
田翠秀  陈红琴  司艳红 《医学信息》2006,19(6):1078-1079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在全麻、常温、胸骨正中切口心脏跳动下进行的手术。我院2001年12月率先在我市开展了这项手术,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深部胸骨切口感染是胸骨正中切口术后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骨质疏松是深部胸骨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利用同种异体骨移植于骨质疏松患者的胸骨内,观察对心脏手术后深部胸骨正中切口感染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7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行胸骨正中切口心脏手术的骨质疏松患者284例,其中男性179例,女性105例;平均年龄61.0岁;平均体质量指数30.1 kg/m~2。按治疗时间分2组,前148例为对照组,后136例为研究组(同种异体骨移植)。对照组男性96例,女性52例;平均年龄60.8岁。研究组男性83例,女性53例;平均年龄61.3岁。对照组行常规钢丝胸骨固定。观察组行常规钢丝胸骨固定辅以胸骨同种异体移植,各组间进行标准化围手术期管理。结果共回顾性分析284例接受了胸骨正中切开心脏手术的骨质疏松患者。两组术前危险因素、术中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 d内引流量200~1 450 mL,平均引流量650 mL,对照组为250~1 500 mL,平均引流量770 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0.05)。研究组深部胸骨伤口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7%vs 4.7%,P=0.042),胸骨不稳定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2%vs 7.4%,P=0.043)。随访3个月,对照组2例发生胸骨相关死亡(1例死于败血性休克,1例由于胸骨骨折断裂导致主动脉破裂而死亡);研究组死亡0例,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同种异体骨移植是关闭心脏手术胸骨正中切口的一种有用的辅助方法,它与骨质疏松患者关胸术后深部胸骨切口感染风险降低有关。它的优势还有待更大型临床研究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记忆合金材料胸骨固定器在预防正中开胸切口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术后胸骨哆开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2014年2月至2018年2月行胸骨正中切口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116例,分为记忆合金联合 钢丝固定组(A组,60例)和单纯钢丝固定组(B组,56例)。观察比较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数字评分法)、术 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胸骨哆开发生率。结果:A组无胸骨哆开,B组5例发生胸骨哆开,发生率 8.9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439)。术后疼痛评分、肺部感染发 生率、呼吸机使用时间,A组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记忆合金材料胸骨固定器能降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胸骨哆开 发生率,在胸骨正中切口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记忆合金胸骨固定器联合钢丝行胸骨固定是一种可靠的胸骨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20.
心脏跳动下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脏跳动下心内直视手术中体外循环的管理方法。方法总结分析2 290例心脏跳动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术中均常规建立左心引流,术毕采用综合序贯排气技术。转流中鼻咽温维持在30~32℃,红细胞压积维持在20%~30%,流量控制在2.4~3.2 L.m-1.min-2,采用α稳态血气管理方法,术中酌情行常规超滤或改良超滤。结果全组体外循环均顺利停机,转流时间22~179 min。术中室颤256例,其中181例自动复跳。全组死亡22例,其中复杂先天性心脏病15例,重症瓣膜病7例。全组无体外循环气栓并发症。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方法在心脏跳动下心内直视手术中安全可行且易于管理,能有效避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